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个渗透性、缓慢性、长期性的教育工程,必然需要从大处着眼、细节入手,才能推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长足发展。因此本文将以小学生为中心,通过小学德育教育的三个方面策略的研究,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健康化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德育;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路径;有效研究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在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基础上,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是所有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而在《中小学德育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学校教育其本质不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书本知识学习上,应当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为此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应当将德育放在首位,应当将德育教育贯穿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从而推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发展。德育教育主要指的学习、生活、劳动等教育中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尤其人类动作习惯的养成基本在儿童阶段定型十之八九,所以发展小学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既是学生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人生教育的重要奠基阶段。故此本文从研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切入,通过德育教育策略的有效实施,希望能够促进小学生行为良好习惯的快速形成与健康发展。
一、德育教育渗透于学生日常学习活动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生活经验的重组和改造。儿童从未成年状态发展到成年状态,他们的智慧与能力是不断的,儿童自身习惯与道德也将在生活及教育环境的影响下潜移默化的形成。因此,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是全方位、多层面的推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能鲜明化的定义德育教育活动或学生生活。因为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是不受环境、区域所左右,应当视为一体化强化德育教育的渗透。针对不同教育区域或生活场景下,应当通过不同的德育策略来达到影响、引导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例如,在文明礼貌层面上,应促使学生主动向老师打招呼、向家长说再见,上课学习要集中,不能随意乱动,阅读课文过程要安静,不能肆意大声讲话。课间卫生层面,大小便后勤洗手,洗手要做好袖口卷好、手心手背洗干净,拧好水龙头。户外方面,户外要谨慎,危险东西要远离,公共场合要爱护,不能任意掐花折枝……在学校日常活动中教师要做到善意提醒与引导,学生自然而然会形成正确的良好行为。这也符合德育教育的“渗透性”特征,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二、榜样的带头作用助力良好行为养成
任何时代“榜样”的力量都是无穷无尽的,尤其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树立一个德育榜样,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成效。因为学生具有好奇、模仿的学习特征,所以榜样精神是德育教育的一大助力。而教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岗位之一,也是学生最为直接的模仿对象。对于教师的言行举止、处理原则、是非观标准,都会给学生造成耳濡目染的教育影响,甚至成为诸多学生验证自我行为正当性的有力依据。所以教师在日常教育要做好以身作则的带头作用。例如,当看见学生书本、玩具掉落地上后,教师应当及时捡起。要杜绝以严师形象提醒学生自己东西掉落地上了。不同做法都会给全班学生做一个示范,在学生没有形成健全是非观时,老师的言行举止在学生眼中则是对的存在、权威的化身。此外,班干部不仅是学科教师的小帮手,更是德育教育的天然“榜样”的存在者,也是最愿意接受老师指导和主动完成老师教学标准的学生。因此,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要以班级干部为教育节点,通过班干部身体力行的表現也对其他学生产生积极性的带动作用,从而充分发挥出榜样精神带来的教育作用。
三、家校联合保证学生良好行为健康发展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单凭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而家庭作为儿童第一所学校,家长作为儿童第一任老师,对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性。因此,必须统一家庭与学校德育教育的立场,才能更好地助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得到更加健康性发展。所以学校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好家长工作。具体而言,第一,要阶段性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的兴趣爱好、行为表现,有效掌握和分析学生群体的不良行为习惯与家庭的关联性。第二,积极为家长群体普及科学合理的育儿观,宣传正确可操作的教育方法,力争所有家长群体都能履行家庭教育的责任和配合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开设,延伸到家长育儿交流主题会,以教师分享学生阶段性的德育素质发展情况,也引导家长说出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象。通过家长之间的育儿交流和家校之间的沟通探讨过程,针对不同育儿问题进行不同的干预策略,从而实现家校联合、共同育儿的教育环境。
总而言之,行为习惯的养成非朝夕而至,必须持之以恒从大处出发,细节入手的原则下,彻底化将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教育贯穿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全方位德育策略和不良习惯的反复矫正过程中,为学生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奠定良好行为习惯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曲新.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8):239+241.
[2]杜蓉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华夏教师,2018(08):27.
关键词:小学德育;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路径;有效研究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在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基础上,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是所有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而在《中小学德育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学校教育其本质不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书本知识学习上,应当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为此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应当将德育放在首位,应当将德育教育贯穿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从而推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发展。德育教育主要指的学习、生活、劳动等教育中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尤其人类动作习惯的养成基本在儿童阶段定型十之八九,所以发展小学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既是学生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人生教育的重要奠基阶段。故此本文从研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切入,通过德育教育策略的有效实施,希望能够促进小学生行为良好习惯的快速形成与健康发展。
一、德育教育渗透于学生日常学习活动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生活经验的重组和改造。儿童从未成年状态发展到成年状态,他们的智慧与能力是不断的,儿童自身习惯与道德也将在生活及教育环境的影响下潜移默化的形成。因此,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是全方位、多层面的推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能鲜明化的定义德育教育活动或学生生活。因为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是不受环境、区域所左右,应当视为一体化强化德育教育的渗透。针对不同教育区域或生活场景下,应当通过不同的德育策略来达到影响、引导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例如,在文明礼貌层面上,应促使学生主动向老师打招呼、向家长说再见,上课学习要集中,不能随意乱动,阅读课文过程要安静,不能肆意大声讲话。课间卫生层面,大小便后勤洗手,洗手要做好袖口卷好、手心手背洗干净,拧好水龙头。户外方面,户外要谨慎,危险东西要远离,公共场合要爱护,不能任意掐花折枝……在学校日常活动中教师要做到善意提醒与引导,学生自然而然会形成正确的良好行为。这也符合德育教育的“渗透性”特征,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二、榜样的带头作用助力良好行为养成
任何时代“榜样”的力量都是无穷无尽的,尤其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树立一个德育榜样,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成效。因为学生具有好奇、模仿的学习特征,所以榜样精神是德育教育的一大助力。而教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岗位之一,也是学生最为直接的模仿对象。对于教师的言行举止、处理原则、是非观标准,都会给学生造成耳濡目染的教育影响,甚至成为诸多学生验证自我行为正当性的有力依据。所以教师在日常教育要做好以身作则的带头作用。例如,当看见学生书本、玩具掉落地上后,教师应当及时捡起。要杜绝以严师形象提醒学生自己东西掉落地上了。不同做法都会给全班学生做一个示范,在学生没有形成健全是非观时,老师的言行举止在学生眼中则是对的存在、权威的化身。此外,班干部不仅是学科教师的小帮手,更是德育教育的天然“榜样”的存在者,也是最愿意接受老师指导和主动完成老师教学标准的学生。因此,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要以班级干部为教育节点,通过班干部身体力行的表現也对其他学生产生积极性的带动作用,从而充分发挥出榜样精神带来的教育作用。
三、家校联合保证学生良好行为健康发展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单凭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而家庭作为儿童第一所学校,家长作为儿童第一任老师,对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性。因此,必须统一家庭与学校德育教育的立场,才能更好地助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得到更加健康性发展。所以学校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好家长工作。具体而言,第一,要阶段性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的兴趣爱好、行为表现,有效掌握和分析学生群体的不良行为习惯与家庭的关联性。第二,积极为家长群体普及科学合理的育儿观,宣传正确可操作的教育方法,力争所有家长群体都能履行家庭教育的责任和配合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开设,延伸到家长育儿交流主题会,以教师分享学生阶段性的德育素质发展情况,也引导家长说出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象。通过家长之间的育儿交流和家校之间的沟通探讨过程,针对不同育儿问题进行不同的干预策略,从而实现家校联合、共同育儿的教育环境。
总而言之,行为习惯的养成非朝夕而至,必须持之以恒从大处出发,细节入手的原则下,彻底化将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教育贯穿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全方位德育策略和不良习惯的反复矫正过程中,为学生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奠定良好行为习惯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曲新.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8):239+241.
[2]杜蓉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华夏教师,2018(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