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群体中“潜性”爱国者的存在及引导策略探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wa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国内社会处于转型期,导致热点事件频发,心系国家社会发展的爱国学生必然以行动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然而,爱国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否合乎理性与法制将会影响校园安全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加强对爱国学生情感表达的引导研究是至关重要的。论文创新之处在于首先区分爱国学生群体,即“理性”、“激进”和“潜性”三类爱国学生,并着重探讨对“潜性”爱国学生的引导策略。研究立足于情感心理学视角,逐步剖析“潜性”爱国学生的“爱、情感及爱国情感”三要素,从而梳理清楚“潜性”爱国学生的爱国情感脉络,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爱国情感爱国学生群体潜性爱国学生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91-02 青年学生是充满激情、敢做敢为的一代,他们朝气蓬勃,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不拘泥于传统,敢于发出疑问和挑战。青年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经济平稳增长、综合国力日上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对民族、国家具有不同程度的认同感与敬爱感,这种爱国情感是源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经历,是发自内心纯真、质朴的想法,不具功利色彩,也淡漠了现实主义。然而,爱国情感的表达是因人而异的,因为成长经历、个人性格及教育程度的不同导致表达方式各异,既有理性、谦和的一面,又有激进、偏激甚至狂热的一面。所以,爱国学生群体是有分别的,并非千篇一律,对于他们的引导策略也应该是有针对性、有区别的。
   一、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当前关于高校爱国学生的情感表达及其引领策略研究成果颇丰,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与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体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部分学者以历史为视角探寻青年学生爱国情感表达的轨迹,如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吴秋兰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青年学生爱国主义表达的变化轨迹》一文中概括30年历程中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表达走过了一个从激进盲动、反思克制到理性参与的过程;并进一步提出在开放的环境下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表达也日渐纷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除了以时间、时代为研究视角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学者赵义良从全球化境域下来研究爱国主义情感表达的新形式,在其文章《全球化境域下爱国主义的新形式》中强调爱国形式表达要因时而异,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境域下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就更应谨小慎微。
   一部分学者将研究焦点聚于信息化、网络化生活,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小东在《网络“新爱国青年”现象及其对青年工作的启示》中解释了网络“爱国青年”现象,并从思想、文化、组织三个层面对“新爱国青年”现象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了共青团组织在青年工作中需改进完善的地方。杭州师范大学何亚平在《大学生网络爱国行为特点及其引导教育》中强调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们表达爱国情感的新阵地,网络爱国行为能释放出巨大能量。因此,必须注重挖掘网络属性与爱国行为之间的相关性,从深层次理解大学生网络爱国行为并给予合理教育引导。
   除了对青年学生爱国情感表达进行探讨外,部分学者也对青年学生爱国情感表达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引导举措,如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谢庆在《论爱国主义日常化与爱国主义庸俗化》一文中着重区分了爱国主义日常化与庸俗化,并提出日常化的必要性,即是在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的爱国形式。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卢黎、薛华在《试论爱国精神表达的情感与理性》中针对当前部分爱国学生的非理性行为,提出爱国主义不仅表现为强烈的情感,更应该有理性的表达方式,真正的爱国必须基于对我们国家清醒的认识与定位;并建议高校思政工作者要认识到青年学生爱国情感变动的阶段性、时序性特点,要将爱国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避免青年学生走进狭隘民族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误区。
   综观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学者们对青年学生爱国情感表达的研究范围较广,也对情感的表达方式进行审视,并提出了相应的引领策略。但美中不足的是对关注对象本身——“爱国学生群体”的研究寥寥无几,对爱国学生群体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将研究方向导向爱国学生群体,并着重探讨其中的特殊群体——“潜性”爱国学生。
   二、“潜性”爱国学生的涵义
   “潜性”爱国学生是特指这样一类爱国学生,他们拥有爱国情怀,在热点事件发生时他们期盼或呼吁政府部门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但当政府部门未能及时回应他们的呼声时,或者是政府部门采取的措施不能被他们理解认可时,其爱国热情将逐渐消退并转为失望,并将不满情绪压抑在胸中,只是间或发出愤世嫉俗之语,从而成为一种“消极的、静默的爱国者”。与“激进”爱国学生相比,他们不再盲目与冲动,不再张扬外显;与“理性”爱国学生相比,他们又带有一定的愤世嫉俗之情。
   (一)“潜性”爱国学生的行为特点
   “理性”爱国学生在面对热点事件时会保持平和理性的心态,能够理解并认同政府部门在处理热点事件时的方针政策。在高校维稳力量有限的情况下,“理性”爱国学生可以成为支持政府部门策略、稳定校园舆情的“校园民间”力量。“激进”爱国学生是热血激进青年,他们以“达则兼济天下”为己任,平时爱好谈论政治热衷于针砭时弊,情绪高涨时会采取非正常非理性的手段来表达个人爱国情感。而“潜性”爱国学生有别于上述两者,“潜性”爱国学生在色彩上虽然具有“中性”甚至“消极性”,但与“激进”爱国学生相比,他们能够克制自己的言行不使其超越理性与法律的范围。他们貌似倾向于“明哲保身”,但与校园中“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少数学生相比,“潜性”爱国学生仍心系国家、默默地关注社会发展,以推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社会发展为己任。
   (二)“潜性”爱国学生的独特性
   “潜性”爱国学生具有在不同诱因的状态下向“两极”靠拢转化的可能性,他们介于“理性”爱国学生与“激进”爱国学生之间,若引导策略正确有效,则可成为维护校园稳定、弘扬社会正气的力量;若引导策略失误无效,则易滑向偏激、非理性的“激进”爱国学生行列。同时“潜性”爱国学生的力量更为强大,由于“潜性”爱国学生是将爱国之情与不满情绪压抑于胸中,“不在沉默中逝去,就在沉默中爆发”,任何外界诱因都可能促使其向“激进”爱国学生转化,一旦情绪崩发力量不容小觑。
   因此,必须关注“潜性”爱国学生,并制定正确有效的引导策略。也只有剖析把握“潜性”爱国学生的情感本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确保引导策略有效。
   三、“潜性”爱国学生的爱国情感剖析
   根据心理学的界定,“情感”一词是指“情的感受方面,即情绪过程中的主观体验”[2],它是指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这种体验以需要为基础,以满足感为中介,以体验水平发展为主要标志。“爱的情感”产生于个体的归属需要,该需要驱使个体为了生存发展而与外界交往,并与周边环境建立情感联系。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讲到的,人除了生理需求外,仍带有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其中“尊重”需要在高校爱国学生群体中尤为强烈,青年学生由高中迈入大学后其生理与心理趋于成熟但未稳定,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及维权意识日渐觉醒,政治参与意愿及表达愿望较为强烈。他们渴望在与师长、校方的接触交往中获取相对平等的地位,期待自己的心声能被对方倾听,从而获得一定程度的尊重满足感。如果尊重需要不能被满足,必然会对其内心情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不满情绪出现。“潜性”爱国学生正处于上述阶段,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表现出显著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对能否获得他人的尊重较为在意,也珍视他人对自己的褒奖,当感知自己未被尊重时极易产生不满情绪。
   除“尊重”需求外,“潜性”爱国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也变得更加强烈。因为自身知识储备的增加、网络信息时代的通达等因素影响,“潜性”爱国学生意识中逐渐萌生出政治参与的信念和愿望。他们不再满足于被灌输、被动参与的角色,开始谋求更高层次的参与——能够参与到校内外政治生活中,为社会发展进步建言献策,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令人遗憾的是在当前状态下“潜性”爱国学生的此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一方面校园政治引导资源匮乏,难以为“潜性”爱国学生提供权威性解说。以形势政策课为例,部分任课教师如辅导员非思想政治类专业出身、理论功底较浅、备课时间有限导致对热点事件或国际形势解说乏力,授课方式又缺乏感染力与创新力,导致学生对政治方面的知识与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是高校为确保安全稳定或顾忌政治敏感性,对推动学生参与政治持谨慎态度,不愿意甚至不允许学生借助各种途径发表见解与观点。由此,导致在热点事件发生时“潜性”爱国学生因信息交流获取渠道有限而感到困惑迷茫,因政治参与的愿望及需求无法满足而产生不满情绪。因此,制定正确有效的引导策略,就必须注重满足“潜性”爱国学生的合理的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
   此外,“爱国情感”是个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体验,并且个体认知水平的高低将影响到个体对客体的态度与情感。同时“爱国情感体验”形成和发展水平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他律到自律、由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和原则水平的发展过程。
   “潜性”爱国学生心理发展整体水平正处于迅速趋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表现为情感丰富但情绪容易波动、智力发展水平较高但思辨能力缺乏、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缺乏均衡性与稳定性、自我意识越发增强但发展仍不成熟。此种状态下“潜性”爱国学生因为认知水平有限、个人阅历有限、获取热点事件详细信息的渠道匮乏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对时局产生误判,也容易对政府相关部门处理热点事件的政策产生误解,由此导致不满情绪产生。因此,要制定合理有效的引领策略,就必须意识到“潜性”爱国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对爱国情感表达的影响。
   此外,在爱国情感形成过程中还存在着情结因素。情结(complex)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最先提出的概念,他认为“情结表示一种伴随着强烈情绪变化的观念或思想。”我国心理学家把它解释为:“无意识内挟有情感力量的观念集团。”情结具有无意识性、弥漫性、冲动性的特点。它是一种潜在性的情感,深层次地存在于无意识之中;能吸附许多经验,使当事者的思想、行为及情绪受这种情结的影响而遵循一定的方式进行,最终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这种情结的存在,使人的生活充满情绪色彩,并有一定的冲动性,它在人的情绪和情感生活中起着核心作用。它不仅影响和制约着个体的一生,而且作为集体无意识状态的情结,还影响和制约着民族情感、国家观念和人格、国格的形成。“潜性”爱国学生同样怀有爱国恋家情结,这种情结作为个人生存需要和情感归属已深深扎根于内心。因此,无论“潜性”爱国学生对上级部门或政府部门处理热点事件有何种不满情绪,私下发表何种言论,都无法泯灭其赤诚爱国之心,制定引导策略时也必须关注其情结因素。
   四、依据情感剖析,制定相应的引导策略。
   根据上文对“潜性”爱国学生的情感本质、心理需求及情结元素的剖析,可以发现爱国情感作为一种心理上的归属、依恋和态度上的认同,是依靠个体自身的心理需要和生存空间之间的感受和体验;同时爱国情感的形成也受到个体认知水平的制约。因此,制定对“潜性”爱国学生的引导策略就必须注重满足其正常合理的心理需求并锻炼提升其认知水平。
   (一)针对“潜性”爱国学生渴望获得政治层面上尊重的愿望,高校可采用主动策略。一是发挥高校自身的比较优势,目前高校已经筹建政治学与社会学系,并拥有学术功底深厚、政治见解独特的资深专业教师;个别教师甚至已成为政府智库成员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建设性意见。高校可发挥这一优势定期邀集政治系社会系教师举办时政讲座和沙龙,鼓励支持师生就时政热点发表见解并进行沟通交流。二是高校可创设易于“潜性”爱国学生表达个人时政观点、与政府智库成员和公共政策专家沟通交流的平台。借此既能释放压抑在“潜性”爱国学生内心的不满情绪,又能借助其与政府智囊团交流之际,满足“潜性”爱国学生的政治需求;并修正“潜性”爱国学生的非理性政治见解,让彼此在沟通交流中增进理解,增加对政府政策的认可度,营建彼此尊重的氛围。由此,让“潜性”爱国学生至少在心理上获取一定程度的尊重感。
   (二)针对“潜性”爱国学生企盼能有更多机会实现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满足自我实现层次的需求。高校可以在合理范围支持或鼓励学生创建自主管理的爱国爱校社团,借助社团组织锻炼培养“潜性”爱国学生政治才能,也能为“潜性”爱国学生释放不满情绪提供渠道,有利于“减压”;同时“潜性”爱国学生在开展社团活动时会将自己内心的想法用行动展现出来,这样学校亦能提早感知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社团形式能给予爱国学生适度的心理空间,反而有助于学校掌控全局;同时借助社团组织能锻炼培养“潜性”爱国学生,将促使其性格趋于理性和开放性,最终会向“理性”爱国学生转化。
   (三)针对“潜性”爱国学生的爱国情感形成受到自身认知水平制约的特点,高校可以在符合法律与稳定的前提下,鼓励学生适度参加与学生身份相符的政治活动,培养提升“潜性”爱国学生在政治层面上的认知水平。以模拟联合国(Model United Nations)为例,青年学生可在活动中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作为各国代表,参与到“联合国会议”当中。代表们遵循大会规则,在会议主席团的主持下,通过演讲阐述“自己国家”的观点,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进行辩论、游说,他们与友好的国家沟通协作,解决冲突;他们讨论决议草案,促进国际合作;他们在“联合国”的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借助此类活动既能满足“潜性”爱国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又能促使其理解一国政要及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内外政策处理热点事件的初衷并体谅政府的难处。从而降低其爱国情感中的“不合理”成分,减少理想主义与盲从心理,让其在面对热点事件时变得更加理性与务实。
   (四)由于“潜性”爱国学生怀有爱国恋家情结,若能激发其乡土情结与爱国情结,将能促使其爱国情感的表达合乎理性。因此,高校可展开体验感悟教育和国家荣誉教育。
   开展体验感悟教育是让“潜性”爱国学生从自身出发、从生活出发、从点滴小事出发,借助媒介来发现自己的家庭变化、社区的变化、学校环境的变迁、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借此来展现国家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巨变,让学生意识到今天的成就并非历史的必然,并不是所有进行改革开放的国家都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相反,很多国家在这三十年间出现倒退,国家动荡不安,社会法制不健全,民众生活水平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事实胜于雄辩”,借助体验感悟而非强制灌输必能打动“潜性”爱国学生,让“潜性”爱国学生认识到党和国家制定政策的艰难与所取得成就的伟大,激发其内心的爱国恋家情怀,加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
   国家荣誉体验教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在国际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促使更多的重大国际活动在中国举办,如2008年北京奥运、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这些重大活动成为鼓舞国民士气、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展示中国风采的有力载体。因此,鼓励并支持“潜性”爱国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这些重大活动中,通过“潜性”爱国学生的身体力行、亲身参与来提升其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激发其国家主人翁意识和爱国恋家情结。
   一言以蔽之,高校若能依据“潜性”爱国学生的爱国情感本质,制定与 “潜性”爱国学生心理特点相符的政策,相信是能够有效引领“潜性”爱国学生群体,从容应对热点事件的冲击,确保校园安全与稳定。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10、502.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4.
   [3]林传鼎等主编.心理学词典[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92.
   [4]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372.
   [5]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5.
   [6]顾海根,梅仲荪.爱国情感教育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5.
   [7]严炜,郑红宇.美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及启示[N].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8]庞士让.理性爱国更有力 理性爱国国更强[N].中国教育报,2008(2).
   [9]谢庆.论爱国主义日常化与爱国主义庸俗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
   [10]曾令辉,黄芬.现代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01月.
   [11]唐湘宁.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义[N].《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12).
   [12]陈洪涛.中美爱国主义教育比较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4(8).
   作者简介:
   侯巧凤,女,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分团委书记。
其他文献
【摘要】应用写作能力不仅成为了当今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涵,而且还是企业所要求的八大职业核心能力之一,《应用写作》课程的开设对于提高学生的应职能力及综合素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目标的落实,笔者认为促练习、重考试是关键。  【关键词】应用写作教学探讨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教改课题“高职学生语文说写能力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期刊
【摘要】美国认知心理学家Rosch创立的原型范畴理论(下文简称原型理论)为当代语言研究和教学带来了很多有益的思考和建议。关系从句是法语语法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试在原型理论的框架下分析qui引导的关系从句(下文简称qui关系从句)属性范畴,实现qui关系从句范畴化过程的认知识解,探索原型理论给法语语法教学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原型范畴qui关系从句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思想是主体对于客观环境的主观能动反映,而行为是人类有意识进行的一定有目的的活动,二者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我们通过科学的逻辑起点进行的分析,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是思想与行为这对最基本的范畴。本文通过对于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从而系统的阐述了思想与行为这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范畴,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与行为起点范畴  【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61-01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学生在认读小数这一环节总是存在反复出错的现象。近几年,听了众多的这节课,关于小数读法出现的错误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一、典型课例回放  这是一节观摩课,老师通过宣传海报上的惊爆价引入一组小数,在认识小数的各部分名称后,请学生试读“65.65”。一连请了
期刊
【摘要】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乐于学,他们就有着无穷的动力和精力,倾注每一根神经一股劲就钻进去学习当中,因为源头活水自然来!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经验,现以地理学科教学为载体,谈谈如何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内在学习动因,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地理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整合多种模态的优势,引入CDIO理念,构建以任务为驱动,突出实践训练环节,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面授相结合的大学英语项目制教学模式,促进师生互动、交流,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关键词】项目制教学模式多模态互动CDIO理念自主学习  【基金项目】本文为笔者担任主持人的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JG12DB147 “基于多模态互动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期刊
【摘要】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近年来,该部分的高考得分一直不高,结合教学实践,本文提出了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有关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51-02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中生数学学习的难点之一。我发现,很多学生由于空间想象能力差等原因,看不懂立体几何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201-021998年我来到了牡丹区(现为高新区)万福办事处一所农村小学任教三年级语文。当时我感觉这儿的一切都不规范、一切都没进入正轨。这个班的孩子不但不懂文明礼仪、爱说脏话,而且还有几个调皮鬼脾气暴躁、行为粗野,爱和老师顶嘴。班级里更是缺乏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风,一切都是松散的,连最重要的班委也没有。面对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218-02在人类所有活动中,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在科技水平日益发展的21世纪,照相、录像、传真、电脑……要仿制几幅《泼墨仙人》或克隆几个大卫、维纳斯是举手之劳。当今社会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会模仿,不能创新的人注定要被淘汰。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而从属于艺术的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
期刊
【摘要】在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需要,也要关注审美的过程,采用个性化学习方式把欣赏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能让学生真正体会美术作品中艺术美的感染力。  【关键词】欣赏审美情感创造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224-02美术欣赏课是学校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