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

来源 :家庭科学·新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cfje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死率和提高生存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我科2006年1月~2008年11月住院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50例,在住院期间的病情变化进行了严密的观察,从而针对性地制定了具体的护理措施。结果: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5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46例,死亡4例。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果能及时发现再出血和血管痉挛的先兆,有利于医生早期作出诊断和及时治疗,对降低病死率和提高生存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非外伤性软脑膜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其发病率为(5~20)/10万,死亡率为25%。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得以存活者常受到两个威胁: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其中再出血病死率为41~46%,高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25%[1]。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死亡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直接死亡率的2倍。如果能及时发现再出血和血管痉挛的先兆,有利于医生早期做出诊断和及时治疗,对减少死亡率和提高生存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SAH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9~75岁,平均52岁,活动时发病32例(64%),静息和睡眠中发病18例(36%)。全部病例均经CT证实[2]。临床症状有头痛、呕吐、昏迷、精神症状、尿失禁以及脑膜刺激征,瞳孔不等大等体征,治愈46例,死亡4例。
  
  2 护理体会
  
  2.1 一般护理。①杜绝不必要的探视,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4~6周,避免搬动,以免再出血。②卧位宜取平卧位或侧卧位,抬高头部15~30°,以降低颅内压。颈部不可向前倾斜,以防局部血管受压而加重脑水肿。③对精神症状明显者应给予适量镇静剂。
  2.2 饮食护理。保证营养素的供给,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并嘱其多饮水、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蜂蜜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增加腹压的因素。
  2.3 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同时也要告之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谈论病情或表现哀痛、悲伤的情绪,配合医务人员保持患者的平和心态。
  2.4 病情观察。
  2.4.1 意识状态。若昏迷出现快且深则提示出血量大,颅内压高;持续性昏迷则提示脑干受损,必须报告医生,采取紧急措施,以防脑疝的发生。
  2.4.2 瞳孔。出现脑疝者其眼神经受压,对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2.4.3 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发热多在出血后2~3d内发生,体温波动在38~39℃。但亦有高达40℃以上者,常见原因有出血后吸收热、继发感染及中枢性发热,注意区别各类发热原因,做好解释及相应的处理。对于高热的患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和氧气吸入或来比林0.9g肌注,以减轻脑部耗氧量,除上述处理外还应根据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若呼吸急促或出现潮式呼吸,表示呼吸中枢受损;若脉搏缓慢血压升高,为脑疝早期表现。
  2.4.4 及时发现再出血的先兆。SAH出血后1个月再出血危险性最大,2周内再出血率占再发病例的54~80%[1]。再出血之前常有一次或多次先兆发作,如头痛、烦躁不安等,如患者的病情在好转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意识加重、瞳孔不等大,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
  2.4.5 注意观察有无血管痉挛。血管痉挛可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任何时间,但多见于第15~16天,如果患者病情由稳定转入恶化,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体征,应警惕有血管痉挛的可能,要及时通知医生,争取治疗时间。
  2.5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5.1 呼吸道并发症。因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长期卧床,咳嗽无力,痰液及分泌物排出不畅,食物及呕吐物吸入气管,易发生坠积性肺炎,应加强营养,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痰,若分泌物多,黏稠不易咳出影响通气功能时应及早行气管切开、吸痰或超声雾化吸入。
  2.5.2 消化道并发症。急性期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最为常见,在发病后7~15天,也有发病后数小时因大量呕血而致死亡,应注意观察大便及呕吐物颜色,如有异常及时送检,并报告医生采取措施。
  2.5.3 预防褥疮。用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定时更换体位,每2h翻身1次,并给予气垫床。
  
  3 结 论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应熟练掌握本病临床特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加强责任心,细心观察,仔细护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处理,才能做好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徐建英.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8)
  2 段武华等.1例疑似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定[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
其他文献
1 目 的    腹主动脉瘤是指腹主动脉管壁局部扩张粥样硬化或受外伤的破坏特别是中膜的破坏,使管壁变薄弱,受到管内动脉血压的影响和血流的不断冲击,使动脉壁变得薄弱的局部血管逐渐扩大而形成动脉瘤[1]。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消瘦者可自己发现腹部有搏动性肿块。本文对1例经手术证实腹主动脉瘤患者超声进行浅析。    2 资料与方法    患者,男,因发现腹部包块而就诊。查体:生命体征正常,腹部平软,可触及
期刊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20岁,士兵。因发热、咳嗽、咽喉肿痛1天就诊,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肌内注射青霉素钠80万u,每日2次。青霉素皮试(-)后,连续注射2天,未见异常。第3天上午注射后,患者突感胸闷、气短、畏寒,未告诉医护人员;下午注射后,出现神志恍惚,口唇发绀,胸闷、气短,继而面色苍白,全身抽搐,神志不清,血压测不到,心率120次/min,呼吸25次/min。立即给予肾上腺素1mg皮
期刊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患者,女,29岁,因双手指间浸渍、赘生物再发2周到我科就诊。患者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左手食指与中指之间出现浸渍,感轻微瘙痒不适。不久出现1~2个红色黄豆大小菜花状赘生物,表面潮湿有渗出物。无自觉症状。在私人诊所行CO2激光烧灼赘生物多次,但每隔半月再发甚至新生赘物较前都大。现已增生影响2、3指正常生理活动。遂前来确诊。追问病史,患者近期内无其他接触过敏史,于
期刊
6~12岁小儿处于发育期,较成人生理结构仍有较大差异,各器官发育仍不完善,耐受麻醉力较差。脊髓末端位置较低,所以,以往较少实施小儿腰-硬联合麻醉。[1]脊椎间隙相对较小,脊神经、鞘膜相对较薄,腰-硬联合麻醉时麻醉作用出现早,麻醉平面也容易升高。小儿心理发育也不成熟,大部分患儿难以做到对于麻醉穿刺的良好配合。因此,手术室护士在麻醉期间必须准备充分,精力集中,严密观察,随时对麻醉做好护理支持,确保患儿
期刊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家法制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病人及其亲属法律意识的加强,医疗纠纷也逐年增多。医务人员应加强法律学习,依法行医。手术室作为病人就医的特殊场所,在护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也应得到足够重视。    1 严格考核,按职上岗    手术室设护士长、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护士。在卫生部制定的医院工作人员职责中明确规定了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所以一定要按职上岗。按职上岗是预防技术性差错的
期刊
关节镜术是近年来兴起的微创手术,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我院关节外科自2006年11月~2008年11月行关节镜术治疗各种骨关节病126例,我们对126例患者经术前术后临床观察、护理及康复锻炼,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使关节功能得到恢复,减轻了病人痛苦,收到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26例患者中,男57例,女69例,肘关节镜8例,均为肱骨外上髁炎
期刊
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静脉肾盂造影技术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诊断方法。在此项检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由造影剂(76%泛影葡胺)引起病人恶心呕吐的约占病人总数的40%左右。针对此现象,我科采用现代护理方法,主要以心理护理为主,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收到较好效果。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8年1~12月我科共为80例病人进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其中男50人,女30人,平均年龄42岁。诊断:肾积
期刊
摘要:药学服务是一种实践,不仅仅只停留在理论上,同时必须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并获得效果,不管是预防性的,治疗性的或恢复性的,无论是在医院药房还是社会药房,无论是住院患者还是门诊患者,急诊患者,药学服务要直接面向需要服务的患者,渗透于医疗保健行为的方方面面和日常生活中。  关键词:药学服务;医用指导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12-0001-0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索道激光碎石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169例泌尿道结石患者的激光碎石护理,总结一套完整的护理方法。结果:通过对169例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和出院健康指导,88.8%的患者得以痊愈出院,并得到很好的护理。结论:输尿管镜碎石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易使患者接受。  【关键词】 泌尿系统结石 激光碎石术 护理    泌尿系统与大肠、皮肤及肺脏一起构成身体的四大排泄途径,
期刊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不断在增加。心脑血管病在我国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中处于第一位。而高血压,又是最常见病种之一。因此,治疗和护理对减少其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在医生的指导和病员的配合下,对老年性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现将我们的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2007年1月~2009年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