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亦农何来绝命诗?

来源 :红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ze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罗亦农文集》收录了一首五言“就义诗”,称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罗亦农在1928年被国民党处决前夕写下的绝命诗。近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人民日报》刊发的纪念罗亦农的文章以及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和红旗出版社编辑部出版的党史读物对此诗都有引录。经多方考证,认为所谓罗亦农作绝命诗一事,属于捕风捉影,并不可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诗作者其实另有其人,即广东籍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杨匏安。
  【关键词】罗亦农;杨匏安;绝命诗
  【中图分类号】K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570(2017)03-0109-04
  2011年4月21日《人民日报》刊《满腔热血献革命:罗亦农》一文,称“他在狱中写下绝命诗: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
  2012年是罗亦农诞辰100周年,5月21日《人民日报》刊载署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文章《纪念党的早期领导人罗亦农同志》,也说罗亦农在被处决前留下绝命诗一首:“‘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这是罗亦农同志英勇就义前留下的绝命诗。令人荡气回肠的诗句,既是他为真理、为信仰献身的崇高境界的生动展现,也是他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和顶天立地的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
  罗亦农(1902—1928)是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他在“八七会议”之后当选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常委,和瞿秋白、李维汉等组成中共最高领导集体。1928年4月,由于朱德前妻贺治华的告密,罗亦农被逮捕,随后被枪杀于上海龙华刑场,时年26岁。在1931年中共总书记向忠发被捕杀以前,罗亦农是遭处决的职位最高的共产党人。但上述绝命诗非罗亦农所作,而是另一位革命烈士杨匏安所作。
  一、绝命诗非罗亦农所作
  上述绝命诗亦被收入由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特约研究员金再及编选、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文庫”之《罗亦农文集》,题目作《就义诗》(一九二八年四月)。诗下注释:
  一九二八年四月十五日,由于叛徒的出卖,罗亦农在上海被捕,四月二十一日牺牲于上海西郊。此诗是他就义前写的,一九三七年,与他同监的李逸民同志被释出狱,将抄录后珍藏的此诗带出狱外,并于次年在到达延安后交给中共中央组织部。本文据一九三八年李逸民所交手稿刊出。①李逸民传钞件现存中组部罗亦农档案内,据影印照片,全文为:“一九二八年春罗亦农同志就难时遗诗: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②
  李逸民(1904—1982)是中共开国少将之一,1928年春被上海英租界巡捕房逮捕并引渡给国民党当局。《罗亦农文集》注释云李逸民与罗亦农同监,但是李本人回忆,龙华看守所“有5排监房,我被关在中间一排8号。同房的有奉贤县委书记、奉贤中学校长李柱一及学生郑兆兰,郑是奉贤县团委书记。还有陈独秀的儿子陈乔年、徐伯昊等”①,同监者并无罗亦农。李逸民在1928年5月2日——罗亦农被处决后第11天,被解送漕河泾江苏第二模范监狱,离开上海龙华。他说:“在龙华司令部这段日子里,牺牲了好几位同志:李柱一、陈乔年、陈伯浩、张宝贤,还有湖南两位游击队员。”②对罗亦农只字未提。
  看来,《罗亦农文集》诗下编纂者注释所说李逸民曾与罗亦农同监,不大可靠。罗亦农在党内位高名显,是一时之风云人物。如果李逸民果真与他同监并了解他被处决的消息,怎么会竟无一语道及呢?李逸民自1928年被捕到1937年出狱,度过整整十年铁窗生涯,在此期间,他究竟在什么时间通过何种契机见到了这首诗,又是根据什么来确信这是罗亦农遗作?全都不得而知。
  罗亦农被处决后,其遗物通过地下组织从狱中带出,他的遗孀李文宜(李哲时)回忆:他(周恩来)从口袋里拿出来一个小条和一个抄件说“是亦农同志的遗嘱”,送给我。只见那纸条上写着:“哲时,永别了!望你学我之所学以慰我。灵如有知,将永远拥抱你。”抄件上面许许多多,是写给中央的,交待许多具体工作,由他经手,别人不知道的,或他尚未完成的一些事。原件保存在中央。抄件上凡机密之处都是XX,但最后有一条,他要他的好友恩来和颖超关心我,继续他的革命遗志,完成他所未能完成的任务。③李文宜详述从周恩来处所见罗亦农留下的字条、抄件等遗物,根本没有什么诗作。
  《罗亦农文集》及《人民日报》刊所谓罗亦农绝命诗都只节选四句,但是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和红旗出版社编辑部所编《信仰的力量》所收录罗亦农《绝命诗》却为五言律诗,共八句:
  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
  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
  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
  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④
  整首诗押韵、平仄不乱,对仗亦工。颈联五六句所用张俭、褚渊之典堪称熨帖。张俭,东汉人,灵帝时为山阳东部督邮,奏劾宦官中常侍侯览不法。侯览指使人上书诬陷张俭与同郡二十四人共为部党,灵帝下诏搜捕。张俭亡命遁走,望门投止。天下人莫不重其名节品行,宁可破家相容,事见《后汉书·党锢列传》。褚渊,南朝刘宋、萧齐时人,尚宋文帝女,宋末与袁粲、刘秉、萧道成辅政,并称“四贵”。萧齐代宋,褚渊助成其事,而袁粲、刘秉后皆不附萧道成而死。褚渊由此以名节获讥于世,当时人云“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事见《南齐书》、《南史》之《褚渊传》。自晚清以来,时局动荡,张俭、褚渊二典常被用在诗文中暗喻人之进退出处。如1898年谭嗣同狱中题壁诗“望门投止思张俭”,人所熟知;1944年陈寅恪挽汪精卫诗亦有“褚渊迟死更堪悲”,意味颇深。
  然而曾经与罗亦农十分熟悉的早期共产党人郑超麟回忆:“罗亦农聪明,能干,遇事能够抓住要害,大刀阔斧办去,没有书生气,因为他读书不多,古书尤其少”⑤,“我把他看作实行家,开会只说事实,只谈行动,不谈理论。他从未作过什么理论讲话,也从未写过一篇理论文章。”⑥今检《罗亦农文集》,除了这首《就义诗》之外,全部都是会议报告、演讲、信件等,没有任何具文学色彩的文字。这样一个根本不爱读古书、也不擅做文章的实干家,却在临刑之际写下这么一首文绉绉的绝命诗,似乎不太可能。   其实,这首诗最早见刊于1949年9月17日北平《新民报》,略有异文,作者不具名,被算作无名烈士诗,《新民报》谓此诗:写于一九三一年,在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当时,几乎每天都有戮杀革命者的。后来在以专杀革命者得名的龙华刑场旁边,临时囚禁死犯地牢里的一个床架背后,发现用铅笔书写的字迹:慷慨登车去,微躯一日捐。生灵方涂炭,吾辈肯苟全。投止穷张俭,遲行笑褚渊。者番成永诀,相顾莫惨然。①《新民报》谓此诗作于1931年,距罗亦农被处决已三年。
  二、绝命诗乃杨匏安所为
  值得注意的是,萧三主编的《革命烈士诗钞》收录了另一位早期共产党人杨匏安的《狱中诗》,诗云:
  慷慨登车去,临难节独全。
  馀生无足恋,大敌正当前。
  投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
  者番成永别,相视莫潸然。②
  显然,杨匏安《狱中诗》与所谓罗亦农《就义诗》以及《新民报》所刊无名烈士诗完全可以认作是同一作品,只是在流传中产生了些许异文。
  杨匏安(1896-1931),广东香山人,在中共党史中他被视作最早在南粤鼓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与在北方的李大钊并称。和罗亦农一样,他也出席了“八七会议”,当时的身份是“中央监察委员”。他正是1931年七八月间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被处决,时间与《新民报》记载相吻合。1986年,为纪念杨匏安诞辰九十周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杨匏安文集》,也收录了这首诗,题作《示狱友》,诗下注云:“这首诗是1931年7月杨匏安烈士在就义前夕写的。”③
  诗有本事,题目中的“狱友”,指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罗绮园(1894-1931)。罗绮园卷入了一起桃色事件,以致于自己行踪暴露,并牵累到杨匏安。“由于生活作风有问题,(罗)想强占已有丈夫的女同事,这成为女方丈夫叛变及向敌人告密的重要原因”④。相关细节,在国民党“中统”实际负责人、陈立夫的表兄弟徐恩曾晚年撰写的《我和共产党战斗的回忆》中有更为具体的披露⑤。国民党方面将此次捕获称作“罗绮园杨匏安事件”,谓二人于1931年“七月间相继被捕……共党在精神上物质上之损失极大……许多重要机关皆感受极大威胁,整个工作陷于混乱状态,几使人人自危。”⑥杨匏安和罗绮园二人同时被捕,稍后同被关押于上海龙华监狱军法处看守所2弄3号,又于同一天被处决⑦。杨匏安作此诗之动机,是因为“他在狱中,已觉察到罗绮园经不起敌人的利诱威迫,有动摇变节的可能。为了教育、争取罗绮园,他在就义之前,作《死前一夕作·示难友》一诗,给罗绮园并告别难友。”⑧1931年8月28日,中共中央公布决议,宣布罗绮园“已经成为共产主义的叛徒和无产阶级的敌人,成为帝国主义国民党的走狗,正在加紧破坏党与革命的工作”,将其永久开除党籍⑨。杨匏安之子杨宗锐(杨明)回忆说:“周(恩来)叔叔详细告诉我父亲被捕和英勇牺牲的情况,周叔叔说:罗绮园叛变了,你父亲保全了气节。”⑩
  关于这首诗流传情况的来龙去脉,杨宗锐多有回忆:
  周叔叔不只一次向我谈到父亲牺牲的情况,他说父亲为党做了许多工作,“五大”时被选为中央委员。父亲非常英勇,就连监狱看守都称他为“铁人”。邓妈妈还亲自将她在笔记本中记载的父亲在狱中写的诗《死前一夕作示狱友》让我抄写。诗的内容是:“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①
  时间大约是1943年元旦,那天邓颖超妈妈要我和弟弟杨玄,到她住处延安杨家岭过年,周叔叔也在。邓妈妈拿出亲手抄的一首诗给我们看,说这是你父亲临牺牲前写的,这是父亲的绝命诗。我们当时将这首诗转抄在一张小纸上,一直保存了下来。这首诗的原文是:《死前一夕作,示狱友》:“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②
  1945年在延安,邓妈妈又着我抄录,诗的全文如下:“《示难友》杨匏安 慷慨登车去,临难节独全。馀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投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者番成永别,相视莫潸然。”③
  周恩来早年间有一阶段与杨匏安一家过从甚密,杨死后,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对其子女亦多资助与关照,两家往来通信颇多。杨宗锐后辗转赴延安,杨宗锐所述细节翔实,自属可信。
  与罗亦农不同,杨匏安有深厚的古文功底。杨匏安母亲陈智,出身于华侨富商官宦家庭,受旧式教育熏习,爱好诗词书法④,杨宗锐后来回忆:“我祖母是一位知书明理、性格刚强的人。她古文功底很深,熟谙唐诗宋词……还能双手写一笔好毛笔字。”⑤受其母影响,杨匏安亦嗜旧诗词,自称“幼时颇有诗癖,素所攻习”⑥,他早年还曾自编过一部旧体诗集《寒灰集》⑦。检《杨匏安文集》,除了研究主义与理论文章外,亦收录旧诗13首,风味亦有与《示狱友》一诗相近者,如《除夕赠都休》:“客中同守岁,今夕意如何。彼此胸怀旷,谁人诗句多。寒灯酿春色,腊鼓散愁魔。相视翻一笑,犹赢鬓未皤。”⑧
  三、结语
  罗亦农和杨匏安人生轨迹有相似之处,都是中共早期领导人,都在残酷的上海地下斗争时期由于自己人的出卖而被捕杀。他们短暂人生的最后一抹时光都是在上海龙华监狱度过,而且都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了对个人所信奉主义的忠实。二人相似的人生轨迹,是这首诗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作者归属致误问题的主要原因。
  但不可否认二人又有诸多差异,除了罗亦农更年轻,党内地位更高,早死三年之外,罗亦农是工人运动领袖,只重实干,不饰文辞;而杨匏安是理论家,且身上尚存旧文人气。结合作品传播源流,诗文内容反映的本事、罗亦农与杨匏安秉性风格之差异等因素来看,“慷慨登车去”一诗的著作权只能系于杨匏安名下。所谓罗亦农绝命诗云云,属于捕风捉影,并不能信。
  (责编:张丽红)
其他文献
【摘 要】井冈山九月“洗党”是毛泽东在1928年9月因井冈山根据地受到严峻挑战为确保红旗不倒的背景下,力图增强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和革命性,初步探索的一次局部性的整党运动。九月“洗党”通过确立“洗党”的原则和对象、明确党员标准、重新登记党员等举措,初步成功地应对了“八月失败”后的困境,肃清党内投机主义分子的危害,纠正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党内的影响,纯洁了党的组织,提升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初步形成了
本文提出用三个孔的光栏使星成三个像,在CCD上进行多次“拖影”曝光后一次输出,是既省钱又简便的视宁度测量方案。
刘华清,1957年12月生,湖南邵东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原主任,现任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兼职教授,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湖南省
留学生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的全英文授课是高校面临的一个新挑战。为确保留学生化工专业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天津大学化工技术实验中心进行了充分的
采访时间:2016年6月1日  采访地点:中山大学文科楼327办公室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开始在网络上泛滥,特别是在党史国史领域上尤为严重,部分高校学生由于自身史学功底不够,也有出于猎奇等心理,逐渐受到网络上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再加上部分知名学者片面解读党史国史领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使得历史虚无主义罩上一层学术面纱,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本文就历史虚无主义问题向中山大学中共党史专业的博导郭文亮
本文针对图像采集中的图像高速转储处理提出几种可行的方法,并对这几种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给出了相应的实现思路,最后对这几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是以农业为主的农牧林经济类型区。山青水秀,四季分明,林草丰盛,农业发达,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丰富的饮水、饲草、饲料资源,使养羊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本文给出了云南天文台CCD——Coude光谱仪系统的消干涉条纹及平场光源系统——光源,光路原理,机械装置。文中简要地介绍了CCD探测器用于大色散光谱观测中干涉条纹产生的原因,
苏州彩富工贸有限公司诉立邦涂料(中国)有限公司及其苏州服务中心名誉权纠纷案在苏州市金闾区法院一审审结,判决驳回了原告苏州彩富工贸公可的诉讼请求。
本文用脉冲星光速圆柱附近磁能的衰减理论研究了毫秒脉冲星的演化。文中从理论了给出了脉冲星到达辐截止线时的年龄和自转周期,及现在的辐射年龄和从现在辐射年龄到达辐截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