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的品德,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指出: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品德。而在众多的教学活动中,体验式教学在品德与社会课中起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品德与社会;价值观
在现实生活中,良好的品德会使家庭和睦、邻里互敬、朋友帮扶、同事友爱。《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綜合课程。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教学活动中,体验式教学在品德与社会课中起到良好的效果,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品德。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创设各种真实或模拟情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内容,领悟做人的道理,实现“自我教育”。
以下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主题二《学做集体小主人》中的最后一个课题《“法”在我身边》为例,谈谈体验式教学在品德课中的应用。
一、课前体验,丰富感知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可以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犯错或做违法犯罪的事情,还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在我身边》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法’在我身边”和“生活中的法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形成法律观念,知道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学生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正当运用法律维权的意识与能力。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让课堂活起来,课前,笔者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讨论想了解的法律知识。经过讨论,汇集意见,整理出六条学生喜欢了解的、又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接着,筆者把班上42名同学平均分成6个小组,把六条法律分给各小组,让每个小组负责收集整理。课前的亲身体验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感知,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课上体验,活化课堂
情境模拟是体验式教学中最受学生欢迎的形式。生动、直观的情境,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化课堂。在课堂的导入部分,笔者播放了一段视频,内容是游戏机厅的老板为了赚钱,千方百计哄骗小学生玩游戏。在学生观看完毕后,笔者问:“大家觉得这个老板的做法可行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他的做法是不对的,是违法的,会受到法律制裁的。”一个小小的视频,引出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第二个环节中,由小组成员来汇报收集到的法律知识。学生们的课件制作得很精美,他们还精心挑选出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易学易懂的法律知识,与全班同学一起学习。学生们积极参与,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在“案例分析”环节中,笔者创设情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法律知识对一些行为进行判断,懂得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笔者通过情景剧来呈现案例——玉娟今年十一岁,父母下岗后,家庭生活困难,父亲不让她上学,要她到大伯经营的饭馆打工。
(学生表演完后)
师:“玉娟爸爸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生:“玉娟爸爸的做法是错误的,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师:“玉娟可以怎样做?”
生:“玉娟可以去法院告她的爸爸。”
师:“我们中国人讲究‘孝道’,加上玉娟爸爸也是逼不得已的,不告,行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帮帮可怜的玉娟?”
(学生思考过后)
生1:“找校长、老师,发动全校师生为玉娟捐款。”
生2:“找校长、老师,为玉娟申请扶困助学金。”
生3:“找居委会的叔叔阿姨,让他们为玉娟爸爸找工作。”
生4:“找妇联,我妈妈在妇联工作,我知道那里可以帮助弱势群体。”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都是知法、懂法的人。那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可以体现出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和义务呢?”
(学生七嘴八舌地抢着说)
李明说:“去年暑假,我们家买了一台洗衣机,才用了一个星期就坏了。电器商派人来维修了两次,还不行。妈妈要求更换,电器商开始不肯,后来经过协商,给我们换了一台全新的。如果商家不给我们换,他就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我们可以到工商部门投诉,又或者可以拨打12315维权。”
程星说:“我知道未满12周岁的青少年是不可以在马路上骑自行车的,否则就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张晓说:“我知道任何人都不可以在风景名胜区乱涂乱画,这样既不文明又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了自己对法律的切身体会,对守法有了深刻的领会,学会了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创设情境,营造生活化的课堂,丰富道德体验,形成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信仰。
三、课后体验,升华内化
课后体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社会及生活现实中实践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课后,笔者要求学生回家把课堂上学到的法律知识告诉家人,并以手抄报、宣传画等形式,在学校、社区里宣传,告诉人们要做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受,它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因此,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体验的良好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让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真正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品德与社会;价值观
在现实生活中,良好的品德会使家庭和睦、邻里互敬、朋友帮扶、同事友爱。《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綜合课程。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教学活动中,体验式教学在品德与社会课中起到良好的效果,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品德。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创设各种真实或模拟情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内容,领悟做人的道理,实现“自我教育”。
以下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主题二《学做集体小主人》中的最后一个课题《“法”在我身边》为例,谈谈体验式教学在品德课中的应用。
一、课前体验,丰富感知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可以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犯错或做违法犯罪的事情,还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在我身边》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法’在我身边”和“生活中的法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形成法律观念,知道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学生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正当运用法律维权的意识与能力。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让课堂活起来,课前,笔者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讨论想了解的法律知识。经过讨论,汇集意见,整理出六条学生喜欢了解的、又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接着,筆者把班上42名同学平均分成6个小组,把六条法律分给各小组,让每个小组负责收集整理。课前的亲身体验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感知,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课上体验,活化课堂
情境模拟是体验式教学中最受学生欢迎的形式。生动、直观的情境,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化课堂。在课堂的导入部分,笔者播放了一段视频,内容是游戏机厅的老板为了赚钱,千方百计哄骗小学生玩游戏。在学生观看完毕后,笔者问:“大家觉得这个老板的做法可行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他的做法是不对的,是违法的,会受到法律制裁的。”一个小小的视频,引出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第二个环节中,由小组成员来汇报收集到的法律知识。学生们的课件制作得很精美,他们还精心挑选出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易学易懂的法律知识,与全班同学一起学习。学生们积极参与,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在“案例分析”环节中,笔者创设情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法律知识对一些行为进行判断,懂得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笔者通过情景剧来呈现案例——玉娟今年十一岁,父母下岗后,家庭生活困难,父亲不让她上学,要她到大伯经营的饭馆打工。
(学生表演完后)
师:“玉娟爸爸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生:“玉娟爸爸的做法是错误的,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师:“玉娟可以怎样做?”
生:“玉娟可以去法院告她的爸爸。”
师:“我们中国人讲究‘孝道’,加上玉娟爸爸也是逼不得已的,不告,行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帮帮可怜的玉娟?”
(学生思考过后)
生1:“找校长、老师,发动全校师生为玉娟捐款。”
生2:“找校长、老师,为玉娟申请扶困助学金。”
生3:“找居委会的叔叔阿姨,让他们为玉娟爸爸找工作。”
生4:“找妇联,我妈妈在妇联工作,我知道那里可以帮助弱势群体。”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都是知法、懂法的人。那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可以体现出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和义务呢?”
(学生七嘴八舌地抢着说)
李明说:“去年暑假,我们家买了一台洗衣机,才用了一个星期就坏了。电器商派人来维修了两次,还不行。妈妈要求更换,电器商开始不肯,后来经过协商,给我们换了一台全新的。如果商家不给我们换,他就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我们可以到工商部门投诉,又或者可以拨打12315维权。”
程星说:“我知道未满12周岁的青少年是不可以在马路上骑自行车的,否则就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张晓说:“我知道任何人都不可以在风景名胜区乱涂乱画,这样既不文明又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了自己对法律的切身体会,对守法有了深刻的领会,学会了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创设情境,营造生活化的课堂,丰富道德体验,形成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信仰。
三、课后体验,升华内化
课后体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社会及生活现实中实践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课后,笔者要求学生回家把课堂上学到的法律知识告诉家人,并以手抄报、宣传画等形式,在学校、社区里宣传,告诉人们要做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受,它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因此,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体验的良好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让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真正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