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重在“读”,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有策略的指导,由基本的读通开始,到重点指导读懂,最后升华到读好。笔者认为应体现“以生为本,读中感悟”的语文课程教学新理念,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有效 课堂效率
阅读能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展视野,发展思维和智慧,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品位。《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和目标。只有搞好了阅读教学,才能使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只有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让他们更好地进行独立阅读,也才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但据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学生阅读习惯差,读中无收获
大多数学生阅读过程中基本不愿意写读书心得,即使写,也是老师要求的;学生阅读的时候只是用眼睛看,遇到不懂的字或句子就跳过去,没有查字典的习惯。这种现状决定了学生的阅读只流于形式或浅尝辄止,收获甚微。
(二)教师阅读教学简单机械,效率低
传统的语文教学不注重学生体验学习,不注重学生对语感、情感、美感的感悟、积淀、交流以及再创作。教学程序模式化,一般是分为三个环节进行的:第一个环节,认识生字,理解词义,扫除“拦路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个环节,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概括各部分的大意;第三个环节,领会中心思想,学习写作方法,处理练习题。这样的阅读教学,遮蔽了阅读的本质,事倍功半,致使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普遍较差。
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放手学生读通课文,了解文本大意
1.借助工具读通顺。阅读过程中的感知和理解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感知是理解的基础。如果没有从感知得到的文字符号和它们所携带的信息,理解就失去了前提。字词知觉的整体性也会给阅读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或在预习前、或在第一课时教学中,要求他们多读,边读边借助工具书,逐步扫除读书障碍,读准字音,认准字形,弄懂生字新词的意思,圈画出关键词语、重点句段,把不懂和似懂非懂的地方打上记号,做到心中有底,既培养了学生的读书习惯,又训练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2.多种形式读流利。引导学生把句子读顺、读细、读正确、读熟练,达到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子,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路,把握课文大意,可以从课文中心句去把握,可以从课文后的练习内容去把握,可以从各段的意思去把握,可以从课文的题目去把握等等。如《草船借箭》,就可以从题目入手去把握课文大意:“谁用草船向谁借箭?”“结果如何?”学生从整体上获得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对课文的一个大致印象,进一步理解课文就有基础了。
(二)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1.细读课文题目。在板书课题后,让学生齐读课文题目,然后要引导学生对课文题目进行质疑,如“读了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等,这些语言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从入题处去读懂课文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细读课文重点词句。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要注意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而不是由教师讲懂课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方式要多样,方法要灵活,小黑板、挂图、微机等教学工具要进课堂,朗读要抓住重点词句、段落,以读代讲,变学生被动吸收为主动体会。如:在教学《詹天佑》时,为了检测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内容,让学生上台演示一下火车的开法,画一画隧道的开凿法;教师要耐心指导学生反复地读,细细地琢磨,对一些问题的设计提前花点心思,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理解到的、体会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读出来,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他们自己的见解,教师要给予肯定鼓励,如果说得不完整,不深刻,读得不正确,不完美,教师适当加以点拔,引导学生发展。
此外,在指导学生读懂词句、读懂课文时,要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难点问题要培养学生学会合作、讨论、交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意识。质疑的范围可从题目入手,从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入手,鼓励大胆学生提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发动其他学生帮忙解答。要给每个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使人人能够从头到尾地读上几遍书,有时间能够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为主线、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中心,落实朗读训练,加强质疑问难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3.细读课文留白。小学语文的“留白”可以说无处不在:有的出现在课题中,有的出现在文中对人物心理描写的空白点、动作空白点、语言空白点、神态空白点等,空白还可能出现在标点处,从而使文章蕴含深刻,令人回味无穷。老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这些“空白点”,巧妙地引导学生填补“空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一下空白的情景,让学生谈谈感受、练一练笔;可以去质疑一下空白点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景,更好地去读懂课文内容,使自己受到语文熏陶。
(三)鼓励学生读美课文,升华文本意蕴
1.美美的读。指导学生把课文读美,读出感觉,使学生的思想、语言、情感等在读中得到升华。其落脚点必须是在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从有感情的角度深入指导学生去朗读课文。因为真挚的感情是朗读的生命,语速的快慢、重音与强调、停顿与连接、语调的抑扬等都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标点,表示说话中不同的语声调和语气。
指导学生读出感觉,要抓住能够对文中重难点起突破作用的词、句、段,从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方面加以指导训练,什么样的句子要读得欢快,什么样的句子要读得笑容满面,以及运用什么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情景,这些问题需要教师要提前做大量的工作。学完课文,要带领学生品尝文中的韵味,领悟言外之意,欣赏文章特色,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要多角度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理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读出文章的情调、色彩,读出文章的抑扬顿挫、喜怒哀乐,真正做到正确、深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在《荷花》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朗读前,我先让学生找出荷叶特点的词语: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然后在这几个词语下面做重读标记,再请学生读这一句,注意把加点的词语读的重一点。学生按这种方法读,不仅读出了荷叶多、绿、大、圆的特点,而且体会到荷叶长得特别茂盛、充满生机。
2.读后能创。还可让学生复述、背诵课文,对故事性强的课文可让学生有创意地延续下去或表演一下,学完课文后可让学生谈谈认识、体会等。
总之,在教学实践应用中,课前导入要新颖,课中手段要多样,指导朗读要到位,要面向全体,不能只抓一两个好学生,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读书水平,要让学生养成将教学新课文提前读几遍的好习惯。提倡以生为本的读,并不等于教师不讲解,“读”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教师的讲解仍然必不可少,只不过将繁琐的讲解砍去了许多,变讲为读,转换了一种形式,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握新课标的精神,重讲那些要求学生掌握的,略讲那些只要求学生了解的,在教学时决不可偏离。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
[3]《学语文之友》人民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有效 课堂效率
阅读能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展视野,发展思维和智慧,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品位。《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和目标。只有搞好了阅读教学,才能使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只有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让他们更好地进行独立阅读,也才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但据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学生阅读习惯差,读中无收获
大多数学生阅读过程中基本不愿意写读书心得,即使写,也是老师要求的;学生阅读的时候只是用眼睛看,遇到不懂的字或句子就跳过去,没有查字典的习惯。这种现状决定了学生的阅读只流于形式或浅尝辄止,收获甚微。
(二)教师阅读教学简单机械,效率低
传统的语文教学不注重学生体验学习,不注重学生对语感、情感、美感的感悟、积淀、交流以及再创作。教学程序模式化,一般是分为三个环节进行的:第一个环节,认识生字,理解词义,扫除“拦路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个环节,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概括各部分的大意;第三个环节,领会中心思想,学习写作方法,处理练习题。这样的阅读教学,遮蔽了阅读的本质,事倍功半,致使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普遍较差。
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放手学生读通课文,了解文本大意
1.借助工具读通顺。阅读过程中的感知和理解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感知是理解的基础。如果没有从感知得到的文字符号和它们所携带的信息,理解就失去了前提。字词知觉的整体性也会给阅读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或在预习前、或在第一课时教学中,要求他们多读,边读边借助工具书,逐步扫除读书障碍,读准字音,认准字形,弄懂生字新词的意思,圈画出关键词语、重点句段,把不懂和似懂非懂的地方打上记号,做到心中有底,既培养了学生的读书习惯,又训练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2.多种形式读流利。引导学生把句子读顺、读细、读正确、读熟练,达到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子,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路,把握课文大意,可以从课文中心句去把握,可以从课文后的练习内容去把握,可以从各段的意思去把握,可以从课文的题目去把握等等。如《草船借箭》,就可以从题目入手去把握课文大意:“谁用草船向谁借箭?”“结果如何?”学生从整体上获得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对课文的一个大致印象,进一步理解课文就有基础了。
(二)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1.细读课文题目。在板书课题后,让学生齐读课文题目,然后要引导学生对课文题目进行质疑,如“读了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等,这些语言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从入题处去读懂课文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细读课文重点词句。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要注意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而不是由教师讲懂课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方式要多样,方法要灵活,小黑板、挂图、微机等教学工具要进课堂,朗读要抓住重点词句、段落,以读代讲,变学生被动吸收为主动体会。如:在教学《詹天佑》时,为了检测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内容,让学生上台演示一下火车的开法,画一画隧道的开凿法;教师要耐心指导学生反复地读,细细地琢磨,对一些问题的设计提前花点心思,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理解到的、体会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读出来,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他们自己的见解,教师要给予肯定鼓励,如果说得不完整,不深刻,读得不正确,不完美,教师适当加以点拔,引导学生发展。
此外,在指导学生读懂词句、读懂课文时,要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难点问题要培养学生学会合作、讨论、交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意识。质疑的范围可从题目入手,从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入手,鼓励大胆学生提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发动其他学生帮忙解答。要给每个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使人人能够从头到尾地读上几遍书,有时间能够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为主线、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中心,落实朗读训练,加强质疑问难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3.细读课文留白。小学语文的“留白”可以说无处不在:有的出现在课题中,有的出现在文中对人物心理描写的空白点、动作空白点、语言空白点、神态空白点等,空白还可能出现在标点处,从而使文章蕴含深刻,令人回味无穷。老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这些“空白点”,巧妙地引导学生填补“空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一下空白的情景,让学生谈谈感受、练一练笔;可以去质疑一下空白点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景,更好地去读懂课文内容,使自己受到语文熏陶。
(三)鼓励学生读美课文,升华文本意蕴
1.美美的读。指导学生把课文读美,读出感觉,使学生的思想、语言、情感等在读中得到升华。其落脚点必须是在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从有感情的角度深入指导学生去朗读课文。因为真挚的感情是朗读的生命,语速的快慢、重音与强调、停顿与连接、语调的抑扬等都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标点,表示说话中不同的语声调和语气。
指导学生读出感觉,要抓住能够对文中重难点起突破作用的词、句、段,从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方面加以指导训练,什么样的句子要读得欢快,什么样的句子要读得笑容满面,以及运用什么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情景,这些问题需要教师要提前做大量的工作。学完课文,要带领学生品尝文中的韵味,领悟言外之意,欣赏文章特色,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要多角度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理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读出文章的情调、色彩,读出文章的抑扬顿挫、喜怒哀乐,真正做到正确、深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在《荷花》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朗读前,我先让学生找出荷叶特点的词语: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然后在这几个词语下面做重读标记,再请学生读这一句,注意把加点的词语读的重一点。学生按这种方法读,不仅读出了荷叶多、绿、大、圆的特点,而且体会到荷叶长得特别茂盛、充满生机。
2.读后能创。还可让学生复述、背诵课文,对故事性强的课文可让学生有创意地延续下去或表演一下,学完课文后可让学生谈谈认识、体会等。
总之,在教学实践应用中,课前导入要新颖,课中手段要多样,指导朗读要到位,要面向全体,不能只抓一两个好学生,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读书水平,要让学生养成将教学新课文提前读几遍的好习惯。提倡以生为本的读,并不等于教师不讲解,“读”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教师的讲解仍然必不可少,只不过将繁琐的讲解砍去了许多,变讲为读,转换了一种形式,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握新课标的精神,重讲那些要求学生掌握的,略讲那些只要求学生了解的,在教学时决不可偏离。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
[3]《学语文之友》人民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