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对贫困生认知的研究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juntppl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对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生对贫困生的认知问题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比较高职院校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贫困生在学校面临的压力”、“经济贫困给贫困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贫困生救助”、“技能诉求”等方面的认知。得出结论:高职院校贫困生对待经济贫困的态度不是十分乐观、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对贫困生的认知存在差异、贫困生对精神帮助、能力提升上的需求高于经济上的需求。
  【关键词】贫困生;高职院校;认知
  
  引言
  近年来,受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且这一经济现象已经逐渐渗透到高校之中,主要表现为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相较于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学生相较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在生活消费水平上差距显著,进一步加重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关注高校学生对贫困生的认知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进入新世纪的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学生素质教育等方面具有其特殊性,且后者在这两方面的任务更加艰巨。高职大学生都经历着由校园走向社会的复杂心理阶段,如何帮助他们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现实,尤其是帮助贫困生正确看待经济贫困,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和心理健康。
  
  一、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教育工作者关注于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研究,但是有关高校贫困生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广松、李卫东(2003)提出了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构建贫困生成才保障体系[1];王舒怀(2006)指出应该从管理体系、奖学金制度、助学贷款机制、勤工助学、贫困补助等多层面构筑贫困生成才保障线[2];朱湘虹、秦秀清(2007)立足于和谐社会建设,论述了贫困生的成才问题、影响贫困生成才的不和谐因素及促进贫困生承载的积极因素[3];赵双喜(2007)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教育资源有效利用、构建和谐社会和贫困生解困等五个方面论述了贫困生成才教育的重要意义[4];邓谨等(2007)就农林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一系列和谐化育的措施[5]。整体上看,现有的研究多为定性分析,做实证研究的仍在少数。
  有关高职院校教育、学生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近年也多了起来。但是有关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贫困生的认知,得出相关结论,以期有助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开展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
  
  (一)调查设计
  在广泛阅读文献、深入学生中座谈的基础上,采用比较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一份结合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实际情况的调查问卷。问卷的主题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贫困认知调研”,设计时将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分为两大块,通过分组、跳题等方式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设计了的不同的问题,以期分别了解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对贫困的认知问题。
  本次调查时间为2009年5月24日,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问卷418份,经过统计分析、与前期座谈比较,最后得到有效问卷400份(实际有效问卷为407份,为方便分析,实用问卷为400份)。问卷调查涉及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三个年级的学生,包括文、理、工等学科,采取随机调查与整体抽样相结合的方式,使本次调查符合典型性、代表性和随机性的原则。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样本数为400,男生47%,女生53%。来自农村的学生有216人,占到全部样本数的54%,来自县乡级城镇的学生数为114人,来自县级以上大城市(不包括县级)的学生有70人。
  (1)贫困生划分
  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高校贫困生的划分标准是不一样的。李广松、李卫东(2003)将月生活开支100元以下的学生定义为特困生,月生活开支120元以下的学生定义为普困生[1]。戴宏等(2005)结合南京的生活标准以及辅导员对学生日常生活消费情况的调查将300元/月划定为贫困生[6]。本文借鉴后者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划分。
  如图1所示,被调查的400名学生中月生活开支在400-600元之间的人数最多,占到全部调查数的44%;生活费在150元每月以下的学生为12人,占到3%(特困生);普困生人数为70人,占到全数的17.5%。由此,推导出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贫困生(特困生+普困生)在全校学生中的比例为20.5%。
  (2)贫困生面对经济贫困的态度
  参与调研的贫困生共有82人。调查中选择“直面困难、自信、主动克服”的人数为42人,选择“苦恼,但又无可奈何”的学生有32名,选“感受到学校、同学的关爱”和“郁闷、焦虑”的各有4人。因此,从调查结果来看,面对经济上的贫困,贫困生自己在主观上的认知是积极与消极参半。
  (3)贫困生在学校面临的压力
  本题的备择选项有父母期望过高(A)、物质贫困(B)、素质和能力贫困(C)、接触新鲜事物过少(D)、感觉地位贫困(E)。统计显示贫困生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对此问题的认知是不一样的,见图1。
  图1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对贫困生面临的压力认知对比
  
  贫困生认为其在学校面临的压力大小排列顺序为:物质贫困>接触新事物过少>父母期望过高>素质和能力贫困。其中选择物资贫困的学生占到调查人数的34.72%,有25.69%的学生认为接触事物过少是其在学校面临的较大的压力。调查中没有学生因为家庭经济贫困而感到在地位贫困。可见在高职学校中,贫困生面临的最大压力还是来自于物质上的,精神上的贫困对他们来说相对较轻。
  对于这一问题,非贫困生的旁观认知与贫困生自身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差异。作为旁观者的非贫困生认为贫困生在学校的压力排序为:父母期望过高>物资贫困>素质和能力贫困>接触新鲜事物过少>感觉地位贫困。
  (4)贫困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本题的备择选项有学习成绩(A)、人际交往(B)、身心健康(C)、未来工作及发展(D)、自信心(E)。统计显示贫困生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对此问题的认知大体上一致,但是存在细微的差异,见图2。
  贫困生认为经济上的贫困给他们在学校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小排序为:自信心>人际交往>身心健康>未来工作及发展>学习成绩。非贫困生认为经济贫困给贫困生造成的负面的影响大小排序为:自信心>人际交往>未来工作及发展>身心健康>学习成绩。两者在排序上只有“未来工作及发展”和“身心健康”存在差异。
  从绝对数值上比较,贫困生主观上认为经济贫困对他们在自信心的培养上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且这一数值要高于作为旁观者的非贫困生的认知。差异较为显著的另一项为双方对“未来工作及发展”的认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贫困生认为进入社会之后个人的发展主要还是看能力,家庭经济情况只是辅助条件。第三个差异显著的是对“学习成绩”的认识,2.19%的贫困生认为经济贫困会影响学习成绩,相对的有12.33%的非贫困生认为经济贫困会对贫困生的学习成绩造成负面影响。
  图2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对经济贫困的负面影响的认知比较
  (5)贫困生救助
  根据现有文献提供的信息以及在湖北高校中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各大高校对贫困生的救助(亦称为贫困生成才计划)仍然是以经济上的帮扶为主,在精神和能力上的帮扶相对比较欠缺。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实际情况是多年以前学校就已经注意到了全面构建贫困生成才计划,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贫困生在精神和能力上的帮助措施落实情况较经济帮助要差。
  调查中了解到贫困生对于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渴求要远远高于物质救助。8.5%的学生认为他们最需要的是物资上的帮助,31%的学生觉得学校应该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贫困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另有60.5%的学生认为物质上的帮助和素质能力提高同等重要。综合起来,提高素质和能力的诉求高达91.5%,加强物质救助的诉求比例为69%。可见,在贫困生的实际诉求中,他们对精神方面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对物质的要求,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贫困生对待经济的贫困态度是积极的。座谈中我们也了解到,绝大多数贫困生谈到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改变人生的命运和家庭的现状。
  (6)技能诉求
  问卷中设计了五项技能诉求:普通话(A)、计算机(B)、择业技巧(C)、学习技巧(D)、社交技巧(E)。调查结果显示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对技能的诉求差异很显著。
  从贫困生视角出发,他们认为“社交技巧”是最紧要的,其次是“择业技巧”、“计算机”“普通话”,他们对“学习技巧”的需求紧迫性最弱。从非贫困生视角出发,“社交技巧”和“择业技巧”是最紧要的,其次分别是“学习技巧”“计算机”“普通话”。
  从图3中可以看出,贫困生对“社交技巧”的诉求明显强于非贫困生,一方面体现了贫困生对这一技能的缺乏,这在(4)中已经有所反应;另一方面体现出贫困生对这一技能的重视程度,座谈中了解到许多学生担心工作后自己在社交方面会比来自大城市、见过大世面的同学差,他们认为这极有可能会影响自己以后的前途。对于“学习技巧”,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诉求存在较大差异,前者比后者低了7.4个百分点。对“普通话”的诉求,贫困生比非贫困生要高出将近9个百分点。
  图3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技能诉求比较
  总的来说,问卷调查了解到的情况与前期深入学生中座谈掌握的情况基本一致,且调查得到的数据极好的解释了之前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诸如大多数贫困生交朋友的欲望比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要强烈、部分贫困生对学校的贫困补助等经济救助不以为然、学生会中贫困生人数较非贫困生多等。
  
  三、结论
  
  (一)贫困生对待经济贫困的态度不是十分乐观
  数据分析得出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贫困生对经济贫困的态度是积极与消极参半,这是一个不好的讯息,充分反映出贫困生不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经济贫困,对于贫困生形成乐观的性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不利的,并极有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鉴于此,笔者认为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有必要采取措施进行积极引导。第一,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经济贫困只是暂时的,没有必要苦恼;第二,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非贫困生正确看待经济上的贫困,为贫困生营造一个没有歧视、温暖的校园环境;第三,加强经济上的支持,帮助贫困生缓解暂时的困难。
  (二)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对贫困生的认知存在差异
  统计分析表明,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贫困生在学校面临的压力”、“贫困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技能诉求”等方面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差异。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认知上的差异是必然的,前者是当事人,而后者只是旁观者。但是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会带来很多消极影响,且不仅仅是对贫困生。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非贫困生对贫困生的许多行为不理解,不利于同学之间关系的融洽;(2)容易导致部分贫困生产生仇富心理(座谈中部分学生的反映很强烈),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3)因经济差异引起的隔阂,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之间缺乏沟通,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对于学生认知上的差异,只能通过间接性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让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互相了解。
  (三)贫困生对精神帮助、能力提升上的需求高于经济上的需求
  贫困救助是贫困生成才的关键,调查中了解到贫困生对贫困救助的需求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自信心提升排在首位;(2)精神帮助、能力提升的需求高于经济上的需求;(3)技能诉求明显区别于非贫困生。
  对于贫困生而言,经济上的帮助对他们而言是暂时的,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对未来的信心以及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的实战能力。学校应该在充分了解贫困生需求的基础上,构建“精神支持和技能提升为主,经济支持为辅”的贫困生救助计划。
  
  参考文献
  [1]李广松,李卫东.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构建贫困生成才保障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3(5):80-82.
  [2]王舒怀.多层面构筑贫困生成才保障线[J].学习月刊.2006(6):91-92.
  [3]朱湘虹,秦秀清.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成才问题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28(5):90-92.
  [4]赵双喜.论贫困生成才教育在贫困生工作中的地位[J].高教高职研究,2007(21):147-148.
  [5]邓谨,何玉杰,张建刚.农林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和谐化育——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429-432.
  [6]戴宏,胡志锋,黎能进.贫困生的经济资助与成才引导[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5(4):27-29.
  
  本文是武汉市市属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成才经济效益分析研究”(项目编号:200777)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马玉芳(1977—),女,讲师,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校团委副书记,校工会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管理。
  王薇薇(1983—),女,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学院2008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其他文献
近年来,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实现充分就业。  西藏自2006年起实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西藏相关部门及时进行安排部署,下发《关于积极做好我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采取师范类毕业生参加教育系统内双向选择;增加基层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招考人数;招录大学生“村官”;鼓励未就业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通过公益性岗位对毕业
期刊
【摘要】美国高校充分重视校友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采取措施鼓励校友关心、支持和参与大学生就业工作。以康乃尔大学为例,康乃尔生涯服务中心(Cornell Career Services,简称CCS)在开展职业生涯服务时,把校友纳入自己的服务对象范围,发展校友成为自己的工作伙伴,开发校友这一宝贵资源。其中的做法,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学生事务
期刊
【摘要】“囧”等词是盛行于网络的热门词汇,象似性亦是认知语言学讨论的热门话题。文章以“囧”等词为例,从词汇象似性的角度对网络词汇进行解读。  【关键词】囧;网络词汇;象似性;词汇象似性    引言  网络代表了新技术和新文化,在这个平台上每天都在催生新事物。自互联网出现以来,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便以极大的热情去接受它、迷恋它。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网络上流行这么一个字——“囧”字。有人把它称之为“2
期刊
【摘要】科学的薪酬激励制度是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论述了薪酬的定义;提出了民办高校建立薪酬激励制度所应遵循的原则、薪酬构成的内容以及薪酬的形成机制以及薪酬与考核的关系。  【关键词】薪酬;民办高校;激励制度;绩效考核    一、薪酬概述    薪酬,是指员工向其工作单位提供所需要的劳动从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补偿,是单位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不
期刊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通过对钦州学院环境与经济学系地理专业2010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钦州学院环境与经济学系地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地理科学专业;就业意向;钦州学院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劳动就业问题中的新矛盾。它继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进
期刊
【摘要】从社会、用人单位、高校及学生四个方面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成因,指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高校党组织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明确就业指导工作思路;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提升毕业生就业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困境;就业指导    前言  高校
期刊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产物,有着其特殊性,由于我国体制转轨过程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此期间农民工的权利保障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对农民工的政治权利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从制度建设、立法工作和政治操作层面提出一些对策,为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政治权利提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农民工;政治权利;政治参与权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农民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流向二、三产
期刊
【摘要】关于英语教学大纲设计的讨论在全国高校已经进行了多年,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们对于此问题都已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本文除了对学生需求的分析之外,还对影响课程设置的另一因素—社会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两份问卷的分析,根据所得结论从学习者和用人单位两方面进行需求调查,探讨需求、学习动机与课程设置的关系,从而对我校英语强化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建议。  【关键词】课程设置;学生需求;社会需求;需求理论;需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英语语体学研究的实际,畅谈作者对裴文著《现代英语语体学》读后的所思所想。在力图客观地评价该书的优点的同时,本文着重从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方法论上来阐述该书对于今后语体学研究的启迪。  【关键词】英国语言;语言变体;英语语体学    导言  在众多学科中,语言学既是工具学科的基础,又是沟通科学的枢纽。但由于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而相应地发生变化,同时
期刊
【摘要】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通过分析大学生的就业观及存在的误区,有针对性地从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正确引导;就业观    “就业乃民生之本”,而大学生就业又是我国就业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办学模式、市场体制,社会用人环境以及就业体制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