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疑,它将是一部政治过硬、史观正确、非戏说,同时要对票房负责的商业性的电影。我们能对这部电影有怎样的期待?正如文化学者张颐武说的,在这么多公约数的集合之后,能做到“不坏”就不容易了
把孔子搬上荧幕,让无数人操碎了心。
“谁让孔子是个谁都知道的圣人呢”,电影《孔子》的总策划及投资方——大地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于品海跟记者感叹。
仅是电影立项,电影局就请了专家组座谈了六轮。这还不包括剧组自行找专家为剧本会诊把脉。据出品方说,但凡能在网上找到的相关学者和机构,没有没覆盖到的。
对于孔子的后人,剧组也不敢怠慢。2009年3月,孔子诞辰2560周年。剧组主创齐聚曲阜祭孔,并拜会了来自海内外的孔家后人的五路人马。
在中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有聘请顾问的传统,这在这部电影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更不要说,来自方方面面的领导和首长,基于不同判断的各种指示。
于品海说,领导很多指示,“要拍好,要拍出思想家的境界”,但也有领导说,“只能说孔子是个教育家,因为思想家会表现思想,容易让人联想到当下的治国思想。”
还有许多禁区,一听说“孔子会武功,又要见南子”引起了负面消息,上面电话就来了。这些令于品海和他的同事们心理压力很大。“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个孔子,你说应该,我说应该,就会有第三个人说不应该。”
每一方的声音都不能忽视。电影《孔子》的创作,几乎变成了一次事先张扬的公共事件。
电影1月22日上映,上映前一周,剧组主创除了全国跑首映,更多地要陪领导和首长看片吃饭,请专家学者座谈听观后感。编剧陈汗每天要接听历史学者打来的各种质疑电话,使得他不得不列一份清单,为电影剧情一一找到历史出处。
国内关于孔子的影视叙述,仅有十几年前一部电视剧《孔子》,但其论语式的逐条解读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观赏习惯。在国学热和孔子复兴的大背景下,全新阐释孔子的影视作品将会陆续问世,电影《孔子》打了头炮。
无疑,它将是一部政治过硬、史观正确、非戏说,同时要对票房负责的商业性的电影。
我们能对这部电影有怎样的期待?正如文化学者张颐武说的,在这么多公约数的集合之后,能做到“不坏”就不容易了。
香港编剧,“会讲故事”
香港编剧陈汗是在《赤壁》之后,才在国内影视界小有名声的。此前,他在香港做了十几年编剧,还凭电影《飞跃黄昏》获得过金像奖最佳编剧。但是他既不擅长写搞笑剧本,更写不好黑社会,偏偏爱写一些跟历史有关的文艺电影,这让他在香港电影界混迹多年,还是出不了头。
随着香港电影北上,吴宇森为代表的香港导演从好莱坞回归内地,内地商业电影兴起,需要具有商业片经验的编剧,陈汗于是在内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这种投资过亿的宏大历史题材电影,导演往往喜欢搞编剧俱乐部。吴宇森的《赤壁》,聚齐了中国最优秀的编剧,如芦苇、邹静之、王蕙玲,每个人都写出了一个完整的版本,但依然不合吴宇森的心意。最后,吴宇森找到了陈汗,干脆和其他的编剧一起,又重新写了一个本子。
到了《孔子》,陈汗进组时,剧本已经成形。找陈汗的理由是,监制崔宝珠,策划过电影《卧虎藏龙》、香港资深商业电影监制,怎么都觉得剧本还不够理想——光有深度不行,她希望陈汗把故事讲得更好看一些。
电影《孔子》的故事从孔子51岁成为鲁国中都宰开始,那时鲁国政体复杂,需要在开头就讲清楚孔子身处的政治环境。
虽然孔子身边徒弟众多,陈汗还是大胆虚构了一个殉葬小奴漆思弓,从孔子收留他,引发了与鲁国三桓之一季孙斯的矛盾开场,既交代了人物關系,也让观众看出了孔子的人性。
不过这种虚构的情节在电影中占的比重太小了,电影中百分之九十的内容都是遵照史实来描写的,不仅故事是真实发生的,孔子说的每句话也是有记载的,就连孔子说每句话的表情,也参考了专家学者的意见。
陈汗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在历史的核实和比对中,因为他总要面对一轮又一轮的专家,指着他的鼻子说,你们这些无知的香港编剧,怎么会比我们专家更懂?
但是专家也并非总是完美,在《赤壁》里,蹴鞠的场景就与历史有出入,这曾让吴宇森在片场大发雷霆。
“子见南子”这段戏,算是剧组与专家几番论战之后得以保留的部分。“子见南子”在历史上有记载,有人说孔子被引诱了,有人说孔子当场斥责了南子,但究竟到底是怎样一种状态,谁也说不清。
电影《孔子》的出品人刘荣认为,南子是孔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如果他在政治抱负上有季孙斯与他对话,在学术理想上有弟子颜回与他对话,南子作为一个年轻的异性,与他对话,有何不妥?
陈汗相对坦诚,他说,电影的下半段主要描写孔子周游列国的经历。类似散文诗的结构,会比以战争戏为主的上半段沉闷许多,习惯了看好莱坞式结构的观众,在此时肯定需要一些令人兴奋的东西。而对于南子怎么处理,也有着许多学问。可以处理得很俗也可以很雅。一个被家国抛弃又不得志的男人,在天下第一美女的面前,可以抗拒住诱惑,以互相叩拜来收尾,这是怎样一种意境。南子其实是孔子的心灵知己,这么处理,既得体,又丰满了孔子的人性。这比结尾让孔子和季孙斯决斗要戏剧性得多。
然而,1月18日,电影《孔子》剧组组织了座谈会,与会的十余名孔子研究专家对电影中的这一段戏,依然普遍表示无法容忍,更有专家怒斥丑化了孔子。
在“子见南子”这段公案上,陈汗用了一个很内地化的形容,他说他是“戴着镣铐在跳舞”。
胡玫式“孔子”
当得知电影《孔子》的导演是胡玫时,文化学者张颐武放心多了。他看过胡玫导演的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乔家大院》,知道由她来做这个事,不但不会砸,还能做出自己的一些味道。
许多学者忧虑片子会往戏说的路子上走,那会彻底毁了孔子。张颐武反而觉得如果片子说教太多,不足以吸引人,那才是失败。
“文化交流里,不能说你觉得好的东西就原样端给人家,必须要包装,嫁接人家喜欢的点。这样才能提高传播率。”张颐武说。
胡玫见到记者,一上来就说,孔子被定为成思想家和教育家,可这两个都是最不好表现的。思想家老想,教育家老说,都是电影最忌讳的,没动作又说教,这是这个电影最大的难题,要克服这个,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展现电影戏剧性上。
而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人生其实并无太多戏剧性,就像苏格拉底,很少有人涉及这个题材,就是难在这里。
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周游列国,主要是孔子在游说各国君王。如果要把这些拍到电影里,每到一个国家,它的政体,国体,君王臣相,政治阴谋都很不同,如果要一一表现出来,那要拿出《阿凡达》的制作费才能做到。
电影《孔子》的出品人刘荣向记者透露,片子最早的剧本,故事是从孔子母亲去世、少年孔子讲起的,在电影中有三个段落,分别讲述少年,中年,老年的孔子。这是一个传记电影中比较习惯的叙述结构,但对电影语言的处理和演员都具有挑战性。就连周润发都对这种从小演到老的结构很抗拒,据说后来剧本改为从51岁演起,也是他决定接这个角色最重要的原因。
几乎到了第16稿,曾经写过《汉武大帝》和《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编剧江奇涛,颠覆性地将结构全改了。
从孔子的一生中攫取了他最戏剧性的一个点,从51岁到53岁,从成为鲁国的中都宰的大展宏图,到政治抱负破灭,转而去周游列国,这是他最跌宕的一段时期。
围绕这段经历,就可以把历史上记载的仅有的几次孔子参与过的战役,如“堕三都、夹谷会盟、齐鲁大战、武子台平叛”呈现出来。海外市场影片的名字索性被改成了《孔子之决战春秋》,主打史诗战争路线。这样大场面既符合电影工业的要求,对孔子的气质也有烘托,显得庄重和庄严,凸显大历史视野和命运。
电影《孔子》出品人刘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我们取了个巧,走了个捷径,把孔子回归到一个人。既然他是一个人,他会说不在其位不谋其职,其实这就是向鲁定公要官,那时他是有世俗的理想的。后来他周游列国,依然未放弃他对仕途的理想,依然在游说国君。但是到了鲁国人请他回去后,他就开始说不要拿政事来求我。这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梦想接二连三破灭以后,回归到了自己心灵的深处。这更多是一个个人的成长和个人自我救赎的过程。
“这也是我们选择这样一个很难表现的题材,能找到与现代人更多贴近的东西”。我们在拍片之初,就已经确定好了方向。我们期望能表现出他的七情六欲,与弟子、家人,更多从个人角度出发的。
而胡玫对于电影中孔子的塑造,比较在意的一点是,“除了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们这次刻意的一个突破性的考慮,因为他是入世者,不管他后来怎么样,周游列国,还是要把他的政治理念,游说给各个国君,让百姓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我们想在电影里贯穿人的精神和爱的精神。”
剧本最终改了33稿。胡玫也出现在了编剧的名单上,她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剧本的最终定稿由她完成,这依然是一部胡玫式的作品。
电影的结尾,布衣褴褛,苍老的孔子在鲁国门口老泪纵横,言道:我又回来了。这对于胡玫来说,一语双关。她告诉记者,她其实想说的是,自己的那代人对孔子的理解来自砸烂一切的文革,而现在讲究和谐社会,这何尝不也是一种回归?
初释孔子
两年半前,当胡玫找到大地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于品海,问要不要拍孔子时,于品海爽快地答应了。后来他才发现这个题材行内很多人都不敢接,一说到电影《孔子》,第一句话就说,怎么拍呀?第二句话说,谁看呀?
于品海是个商界传奇人物,百度百科这么介绍他:香港资本市场的风云人物,擅长连环收购。
2004年,大地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曾经投资过一部不太知名的文艺片《电影往事》,这次的电影《孔子》投资1.5个亿,是他们投资数额最高的一次。
于品海告诉记者投资《孔子》的理由:“我们一直不太希望电影的种类太单一,太娱乐性,过去几年电影的势力重新起来,在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有这样的变化,但这个变化还不够大,跟着接下来这样的变化会更大。如果能做到体现时代变化的影片,我觉得这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这部挑战很大,对我们的要求也很高,但我们还是想扮演这个角色。”
而从目前电影点映的效果来看,于品海似乎相当满意。
作为第一个尝试从影视上去诠释孔子的人,于品海这两年,在电影、历史、学术之间来来回回,很多事情都是摸索着前进。电影《孔子》数次险些夭折,仅在由周润发演孔子这一关就差点过不去。
当剧组发布了由周润发演孔子的消息后,负面新闻排山倒海一般地涌来。在电影局那边数次被否,理由是怎么会让一个演过黑社会的人来演孔子。
于品海却坚持用他,他感觉只有发哥能演出那种神态和眼神。与周润发是在开镜前几天才签好和约。而等公布了剧照,对发哥不满的声音甚器尘上,但片花出来,赞美的声音就向上走了。到片子出来,专家学者们似乎又公认发哥的演技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
于品海想明白了一点,在开机的时候,他告诉剧组,如果这部片子让年轻人反感,让谁都看不懂,那我们就糟糕了。他不预备做任何历史上的诠释,更没有学术的诠释。如果能让更多人能认识孔子、喜欢孔子,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张颐武说,如果给这部电影一个评价,那就是人们需要一个筏子去到岸边发现新大陆,电影《孔子》或许就是这个筏子,最终引向精深的论语和儒家思想。★
把孔子搬上荧幕,让无数人操碎了心。
“谁让孔子是个谁都知道的圣人呢”,电影《孔子》的总策划及投资方——大地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于品海跟记者感叹。
仅是电影立项,电影局就请了专家组座谈了六轮。这还不包括剧组自行找专家为剧本会诊把脉。据出品方说,但凡能在网上找到的相关学者和机构,没有没覆盖到的。
对于孔子的后人,剧组也不敢怠慢。2009年3月,孔子诞辰2560周年。剧组主创齐聚曲阜祭孔,并拜会了来自海内外的孔家后人的五路人马。
在中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有聘请顾问的传统,这在这部电影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更不要说,来自方方面面的领导和首长,基于不同判断的各种指示。
于品海说,领导很多指示,“要拍好,要拍出思想家的境界”,但也有领导说,“只能说孔子是个教育家,因为思想家会表现思想,容易让人联想到当下的治国思想。”
还有许多禁区,一听说“孔子会武功,又要见南子”引起了负面消息,上面电话就来了。这些令于品海和他的同事们心理压力很大。“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个孔子,你说应该,我说应该,就会有第三个人说不应该。”
每一方的声音都不能忽视。电影《孔子》的创作,几乎变成了一次事先张扬的公共事件。
电影1月22日上映,上映前一周,剧组主创除了全国跑首映,更多地要陪领导和首长看片吃饭,请专家学者座谈听观后感。编剧陈汗每天要接听历史学者打来的各种质疑电话,使得他不得不列一份清单,为电影剧情一一找到历史出处。
国内关于孔子的影视叙述,仅有十几年前一部电视剧《孔子》,但其论语式的逐条解读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观赏习惯。在国学热和孔子复兴的大背景下,全新阐释孔子的影视作品将会陆续问世,电影《孔子》打了头炮。
无疑,它将是一部政治过硬、史观正确、非戏说,同时要对票房负责的商业性的电影。
我们能对这部电影有怎样的期待?正如文化学者张颐武说的,在这么多公约数的集合之后,能做到“不坏”就不容易了。
香港编剧,“会讲故事”
香港编剧陈汗是在《赤壁》之后,才在国内影视界小有名声的。此前,他在香港做了十几年编剧,还凭电影《飞跃黄昏》获得过金像奖最佳编剧。但是他既不擅长写搞笑剧本,更写不好黑社会,偏偏爱写一些跟历史有关的文艺电影,这让他在香港电影界混迹多年,还是出不了头。
随着香港电影北上,吴宇森为代表的香港导演从好莱坞回归内地,内地商业电影兴起,需要具有商业片经验的编剧,陈汗于是在内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这种投资过亿的宏大历史题材电影,导演往往喜欢搞编剧俱乐部。吴宇森的《赤壁》,聚齐了中国最优秀的编剧,如芦苇、邹静之、王蕙玲,每个人都写出了一个完整的版本,但依然不合吴宇森的心意。最后,吴宇森找到了陈汗,干脆和其他的编剧一起,又重新写了一个本子。
到了《孔子》,陈汗进组时,剧本已经成形。找陈汗的理由是,监制崔宝珠,策划过电影《卧虎藏龙》、香港资深商业电影监制,怎么都觉得剧本还不够理想——光有深度不行,她希望陈汗把故事讲得更好看一些。
电影《孔子》的故事从孔子51岁成为鲁国中都宰开始,那时鲁国政体复杂,需要在开头就讲清楚孔子身处的政治环境。
虽然孔子身边徒弟众多,陈汗还是大胆虚构了一个殉葬小奴漆思弓,从孔子收留他,引发了与鲁国三桓之一季孙斯的矛盾开场,既交代了人物關系,也让观众看出了孔子的人性。
不过这种虚构的情节在电影中占的比重太小了,电影中百分之九十的内容都是遵照史实来描写的,不仅故事是真实发生的,孔子说的每句话也是有记载的,就连孔子说每句话的表情,也参考了专家学者的意见。
陈汗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在历史的核实和比对中,因为他总要面对一轮又一轮的专家,指着他的鼻子说,你们这些无知的香港编剧,怎么会比我们专家更懂?
但是专家也并非总是完美,在《赤壁》里,蹴鞠的场景就与历史有出入,这曾让吴宇森在片场大发雷霆。
“子见南子”这段戏,算是剧组与专家几番论战之后得以保留的部分。“子见南子”在历史上有记载,有人说孔子被引诱了,有人说孔子当场斥责了南子,但究竟到底是怎样一种状态,谁也说不清。
电影《孔子》的出品人刘荣认为,南子是孔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如果他在政治抱负上有季孙斯与他对话,在学术理想上有弟子颜回与他对话,南子作为一个年轻的异性,与他对话,有何不妥?
陈汗相对坦诚,他说,电影的下半段主要描写孔子周游列国的经历。类似散文诗的结构,会比以战争戏为主的上半段沉闷许多,习惯了看好莱坞式结构的观众,在此时肯定需要一些令人兴奋的东西。而对于南子怎么处理,也有着许多学问。可以处理得很俗也可以很雅。一个被家国抛弃又不得志的男人,在天下第一美女的面前,可以抗拒住诱惑,以互相叩拜来收尾,这是怎样一种意境。南子其实是孔子的心灵知己,这么处理,既得体,又丰满了孔子的人性。这比结尾让孔子和季孙斯决斗要戏剧性得多。
然而,1月18日,电影《孔子》剧组组织了座谈会,与会的十余名孔子研究专家对电影中的这一段戏,依然普遍表示无法容忍,更有专家怒斥丑化了孔子。
在“子见南子”这段公案上,陈汗用了一个很内地化的形容,他说他是“戴着镣铐在跳舞”。
胡玫式“孔子”
当得知电影《孔子》的导演是胡玫时,文化学者张颐武放心多了。他看过胡玫导演的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乔家大院》,知道由她来做这个事,不但不会砸,还能做出自己的一些味道。
许多学者忧虑片子会往戏说的路子上走,那会彻底毁了孔子。张颐武反而觉得如果片子说教太多,不足以吸引人,那才是失败。
“文化交流里,不能说你觉得好的东西就原样端给人家,必须要包装,嫁接人家喜欢的点。这样才能提高传播率。”张颐武说。
胡玫见到记者,一上来就说,孔子被定为成思想家和教育家,可这两个都是最不好表现的。思想家老想,教育家老说,都是电影最忌讳的,没动作又说教,这是这个电影最大的难题,要克服这个,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展现电影戏剧性上。
而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人生其实并无太多戏剧性,就像苏格拉底,很少有人涉及这个题材,就是难在这里。
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周游列国,主要是孔子在游说各国君王。如果要把这些拍到电影里,每到一个国家,它的政体,国体,君王臣相,政治阴谋都很不同,如果要一一表现出来,那要拿出《阿凡达》的制作费才能做到。
电影《孔子》的出品人刘荣向记者透露,片子最早的剧本,故事是从孔子母亲去世、少年孔子讲起的,在电影中有三个段落,分别讲述少年,中年,老年的孔子。这是一个传记电影中比较习惯的叙述结构,但对电影语言的处理和演员都具有挑战性。就连周润发都对这种从小演到老的结构很抗拒,据说后来剧本改为从51岁演起,也是他决定接这个角色最重要的原因。
几乎到了第16稿,曾经写过《汉武大帝》和《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编剧江奇涛,颠覆性地将结构全改了。
从孔子的一生中攫取了他最戏剧性的一个点,从51岁到53岁,从成为鲁国的中都宰的大展宏图,到政治抱负破灭,转而去周游列国,这是他最跌宕的一段时期。
围绕这段经历,就可以把历史上记载的仅有的几次孔子参与过的战役,如“堕三都、夹谷会盟、齐鲁大战、武子台平叛”呈现出来。海外市场影片的名字索性被改成了《孔子之决战春秋》,主打史诗战争路线。这样大场面既符合电影工业的要求,对孔子的气质也有烘托,显得庄重和庄严,凸显大历史视野和命运。
电影《孔子》出品人刘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我们取了个巧,走了个捷径,把孔子回归到一个人。既然他是一个人,他会说不在其位不谋其职,其实这就是向鲁定公要官,那时他是有世俗的理想的。后来他周游列国,依然未放弃他对仕途的理想,依然在游说国君。但是到了鲁国人请他回去后,他就开始说不要拿政事来求我。这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梦想接二连三破灭以后,回归到了自己心灵的深处。这更多是一个个人的成长和个人自我救赎的过程。
“这也是我们选择这样一个很难表现的题材,能找到与现代人更多贴近的东西”。我们在拍片之初,就已经确定好了方向。我们期望能表现出他的七情六欲,与弟子、家人,更多从个人角度出发的。
而胡玫对于电影中孔子的塑造,比较在意的一点是,“除了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们这次刻意的一个突破性的考慮,因为他是入世者,不管他后来怎么样,周游列国,还是要把他的政治理念,游说给各个国君,让百姓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我们想在电影里贯穿人的精神和爱的精神。”
剧本最终改了33稿。胡玫也出现在了编剧的名单上,她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剧本的最终定稿由她完成,这依然是一部胡玫式的作品。
电影的结尾,布衣褴褛,苍老的孔子在鲁国门口老泪纵横,言道:我又回来了。这对于胡玫来说,一语双关。她告诉记者,她其实想说的是,自己的那代人对孔子的理解来自砸烂一切的文革,而现在讲究和谐社会,这何尝不也是一种回归?
初释孔子
两年半前,当胡玫找到大地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于品海,问要不要拍孔子时,于品海爽快地答应了。后来他才发现这个题材行内很多人都不敢接,一说到电影《孔子》,第一句话就说,怎么拍呀?第二句话说,谁看呀?
于品海是个商界传奇人物,百度百科这么介绍他:香港资本市场的风云人物,擅长连环收购。
2004年,大地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曾经投资过一部不太知名的文艺片《电影往事》,这次的电影《孔子》投资1.5个亿,是他们投资数额最高的一次。
于品海告诉记者投资《孔子》的理由:“我们一直不太希望电影的种类太单一,太娱乐性,过去几年电影的势力重新起来,在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有这样的变化,但这个变化还不够大,跟着接下来这样的变化会更大。如果能做到体现时代变化的影片,我觉得这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这部挑战很大,对我们的要求也很高,但我们还是想扮演这个角色。”
而从目前电影点映的效果来看,于品海似乎相当满意。
作为第一个尝试从影视上去诠释孔子的人,于品海这两年,在电影、历史、学术之间来来回回,很多事情都是摸索着前进。电影《孔子》数次险些夭折,仅在由周润发演孔子这一关就差点过不去。
当剧组发布了由周润发演孔子的消息后,负面新闻排山倒海一般地涌来。在电影局那边数次被否,理由是怎么会让一个演过黑社会的人来演孔子。
于品海却坚持用他,他感觉只有发哥能演出那种神态和眼神。与周润发是在开镜前几天才签好和约。而等公布了剧照,对发哥不满的声音甚器尘上,但片花出来,赞美的声音就向上走了。到片子出来,专家学者们似乎又公认发哥的演技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
于品海想明白了一点,在开机的时候,他告诉剧组,如果这部片子让年轻人反感,让谁都看不懂,那我们就糟糕了。他不预备做任何历史上的诠释,更没有学术的诠释。如果能让更多人能认识孔子、喜欢孔子,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张颐武说,如果给这部电影一个评价,那就是人们需要一个筏子去到岸边发现新大陆,电影《孔子》或许就是这个筏子,最终引向精深的论语和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