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活动课程,是指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以数学学科内容为教学的基本依据,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究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课程形态。数学活动课程是一种融合课程,它既可以以学科课程为基础融入大量活动,也可以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依托融入学科内容。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学生学习的空间不再只局限于教材,而是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到大自然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
一、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承的辩证统一关系
数学学科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借助概念和推理来掌握前人留下的间接经验,学习过程中理性认识占优势;数学活动课程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获得大量对自然和社会事物的感性认识。数学活动课程与数学学科课程相辅相承,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
(1)两类课程在内容上的互补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内容的知识的互补。众所周知,数学学科课程的知识内容是根据数学知识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系统组织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宜随时推陈出新。数学活动课程则不同,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因时因地地迅速调整,纳入一些有价值的“即时信息”,这样,数学活动课程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了数学学科课程内容滞后的不足,保证了学生所学数学知识在时间上的完整性。一是不同形式知识的互补。数学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其内容侧重于呈链状排列的分科系统知识,理论性知识,这些内容从知行结合的角度讲,更注重知的方面,对于操作技能的具体实践则相对不足。数学活动课程多是围绕一个个数学问题或数学活动主题来组织的,呈立体状的结构,侧重于综上所述合性知识、应用性知识。数学学科课程与数学活动课程中不同形式的知识内容相互补充,有机渗透透,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既可以系统的学“深”,又能联系实际学“活”。
(2)两类课程在功能上的整体优化性。数学学科课程只能给学生提供很少的实践机会,内容难以密切对联系社会生活,不易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个性特长的培养。数学活动课程内容具有可以弥补数学学科课程不足的功能:(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2)使学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经验,并培养创造才能;(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4)加强数学课程的社会适应性。这是数学学科课程和数学活动课程在功能上的相互补,同时二者还相互促进。两类课程的这种整体优化的特点,使学校课程的整体功能远远大于两类课程各自的功能之和,从而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他们有着明显的不同
(1)教学目标不同。数学学科课程侧重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数学活动课程主要侧重于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个性特长的发展等;学科教学目标比较明确,单一,任务要求比较具体、统一;活动课的教学目标相对比较灵活、广泛,教学要求强调因人而异,允许差异,并不要求人人达到同一目标。
(2)教学内容有别。数学学科知识系统、严谨、理论性、层次性、基础性都比较强,而且教材相对稳定;而数学活动课则强调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活动内容可随形势的发展和学生兴趣而变化,因而不大受系统性限制,比学科课程具有更多的灵活性、综合性和超前性
(3)活动方法有别。数学学科教学由于受教材体系和每堂教学目标的约束,教师的讲授始终是学科教学的最基本的方法。而数学活动课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自主地探求知识,发展创新能力。故数学活动课教学方法应以教师创设情境、激励学生自主活动,引导点拔、帮助学生总结提高为主。
(4)教学的组织形式有别。学科课程的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以班级上课,有固定的课时,以课堂为中心。而数学活动课的教学既可以班级教学,又可以是年级、校活动或小组教学。可以把几个课时合在一起,使时间相对集中便于活动开展。学生的主动活动往往多于教师。
(5)教师所处的地位有别。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学生为主体体现得更为充分些,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激励、引导、点拔和帮助学生总结提高。由于不受单一教学目标的限制,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根据上文分析,可以把数学课程与数学活动课程的关系概括为:两类课程是相辅相承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所占有的课时比例有多少之分,但在功能上无轻重之别。也就是说,两类课既相互独立,各有自已独特的育人功能,又有机结合,为共同培养目标服务,都是为了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三、数学活动课与数学课外活动的关系
数学活动课是“课”,它与数学课外活动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数学活动课是由课外活动发展而成的。活动课程的部分来源于课外活动。但课外活动并不等同于是活动课程。它们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因而在数学活动课程中不应是必修课内容的机械重复,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应精选那些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活动,抛弃那些对学生没有系统教育作用的课外活动。数学活动课的组织和安排应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广泛性。
数学活动课程是由课外活动发展而成的。活动课程的部分内容来源于课外活动。但课外活动并不等同于是活动课程。它们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因而在数学活动课程中不应是必修课内容的机械重复,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应精选那些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的活动,抛弃那些对学生没有系统教育作用的课外活动。
总之,数学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的区别和联系,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数学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都是由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构成,但是数学活动课程是课程,它所涉及的活动是课程意义上的活动,而是课外活动则是数学课程以外的活动。第二,数学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都不安排,甚至有组织,但是数学活动课程的组织和安排是系统的,长时间的,数学课外渗透压以的组织和安排则是临时的,短时间的。第三,数学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都与数学学科课程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数学活动课程与数学学科课程既相辅相成,又保持相對的独立而自成体系;数学课外活动则是依附于学科课程而存在,最大限度上也只是数学学科课程 的补充和延伸。第四,数学活动课程与数学课外活动都有一定的目标,数学活动课程的目标与总的课程目标保持一致,在于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而数学课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满足学生的爱好和培养学生的特长以及帮助学生度过课余的闲暇时间。
一、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承的辩证统一关系
数学学科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借助概念和推理来掌握前人留下的间接经验,学习过程中理性认识占优势;数学活动课程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获得大量对自然和社会事物的感性认识。数学活动课程与数学学科课程相辅相承,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
(1)两类课程在内容上的互补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内容的知识的互补。众所周知,数学学科课程的知识内容是根据数学知识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系统组织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宜随时推陈出新。数学活动课程则不同,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因时因地地迅速调整,纳入一些有价值的“即时信息”,这样,数学活动课程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了数学学科课程内容滞后的不足,保证了学生所学数学知识在时间上的完整性。一是不同形式知识的互补。数学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其内容侧重于呈链状排列的分科系统知识,理论性知识,这些内容从知行结合的角度讲,更注重知的方面,对于操作技能的具体实践则相对不足。数学活动课程多是围绕一个个数学问题或数学活动主题来组织的,呈立体状的结构,侧重于综上所述合性知识、应用性知识。数学学科课程与数学活动课程中不同形式的知识内容相互补充,有机渗透透,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既可以系统的学“深”,又能联系实际学“活”。
(2)两类课程在功能上的整体优化性。数学学科课程只能给学生提供很少的实践机会,内容难以密切对联系社会生活,不易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个性特长的培养。数学活动课程内容具有可以弥补数学学科课程不足的功能:(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2)使学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经验,并培养创造才能;(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4)加强数学课程的社会适应性。这是数学学科课程和数学活动课程在功能上的相互补,同时二者还相互促进。两类课程的这种整体优化的特点,使学校课程的整体功能远远大于两类课程各自的功能之和,从而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他们有着明显的不同
(1)教学目标不同。数学学科课程侧重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数学活动课程主要侧重于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个性特长的发展等;学科教学目标比较明确,单一,任务要求比较具体、统一;活动课的教学目标相对比较灵活、广泛,教学要求强调因人而异,允许差异,并不要求人人达到同一目标。
(2)教学内容有别。数学学科知识系统、严谨、理论性、层次性、基础性都比较强,而且教材相对稳定;而数学活动课则强调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活动内容可随形势的发展和学生兴趣而变化,因而不大受系统性限制,比学科课程具有更多的灵活性、综合性和超前性
(3)活动方法有别。数学学科教学由于受教材体系和每堂教学目标的约束,教师的讲授始终是学科教学的最基本的方法。而数学活动课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自主地探求知识,发展创新能力。故数学活动课教学方法应以教师创设情境、激励学生自主活动,引导点拔、帮助学生总结提高为主。
(4)教学的组织形式有别。学科课程的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以班级上课,有固定的课时,以课堂为中心。而数学活动课的教学既可以班级教学,又可以是年级、校活动或小组教学。可以把几个课时合在一起,使时间相对集中便于活动开展。学生的主动活动往往多于教师。
(5)教师所处的地位有别。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学生为主体体现得更为充分些,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激励、引导、点拔和帮助学生总结提高。由于不受单一教学目标的限制,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根据上文分析,可以把数学课程与数学活动课程的关系概括为:两类课程是相辅相承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所占有的课时比例有多少之分,但在功能上无轻重之别。也就是说,两类课既相互独立,各有自已独特的育人功能,又有机结合,为共同培养目标服务,都是为了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三、数学活动课与数学课外活动的关系
数学活动课是“课”,它与数学课外活动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数学活动课是由课外活动发展而成的。活动课程的部分来源于课外活动。但课外活动并不等同于是活动课程。它们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因而在数学活动课程中不应是必修课内容的机械重复,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应精选那些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活动,抛弃那些对学生没有系统教育作用的课外活动。数学活动课的组织和安排应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广泛性。
数学活动课程是由课外活动发展而成的。活动课程的部分内容来源于课外活动。但课外活动并不等同于是活动课程。它们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因而在数学活动课程中不应是必修课内容的机械重复,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应精选那些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的活动,抛弃那些对学生没有系统教育作用的课外活动。
总之,数学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的区别和联系,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数学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都是由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构成,但是数学活动课程是课程,它所涉及的活动是课程意义上的活动,而是课外活动则是数学课程以外的活动。第二,数学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都不安排,甚至有组织,但是数学活动课程的组织和安排是系统的,长时间的,数学课外渗透压以的组织和安排则是临时的,短时间的。第三,数学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都与数学学科课程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数学活动课程与数学学科课程既相辅相成,又保持相對的独立而自成体系;数学课外活动则是依附于学科课程而存在,最大限度上也只是数学学科课程 的补充和延伸。第四,数学活动课程与数学课外活动都有一定的目标,数学活动课程的目标与总的课程目标保持一致,在于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而数学课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满足学生的爱好和培养学生的特长以及帮助学生度过课余的闲暇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