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活动中个体性对群体性的影响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shan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学阅读活动具有个体性是因为每个读者都具有差异性。具有差异性的读者成为文学阅读活动主体群划分的标准,并通过个体阅读活动的变异影响文学阅读群的性质与规模。
  关键词: 文学阅读活动 个体性 差异性 文学读者群 阅读文化
  
  一、什么是个体性文学阅读活动
  “我只代表我个人来喜欢自己的文学。”[1]当读者宣告自己的这一立场时,其自我中心的高扬也展示了一系列的个性的文学阅读活动,也就难怪其阅读过程是一个“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的过程。可见,文学阅读者是具有差异性的。“所谓差异性,即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以及不同审美能力、不同性格的欣赏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审美认识与审美感受”。[2]这是对文学欣赏者差异性的解释,却也是作为个体的文学阅读者在其文学阅读活动中必然会呈现的差异性。
  为什么文学阅读者会表现出如此的差异性呢?这主要是因为文学阅读本身就是一项具有个体性的活动。正因为每个读者的学识、道德修养、生活背景、艺术审美各不相同,当他们选择了自己挑选的文学作品时,便会带着自己的这种“阅读储备”进入阅读活动,自然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了属于这一个阅读者唯有自己才体味得到的独特感受。当同一部文学作品的阅读者不断加入对其阅读的长河中时,当人类的文学阅读活动在经历一部又一部的文学作品时,文学作品的阐释由此亦形成发展演变,呈现出源源不断的开放性。读者的个体性造就了不同读者在文学阅读活动中源于自身特点而产生的选择的差异性,感受的差异性,乃至理解的差异性。
  具体来说,阅读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两类,一是社会性的差异,一是个性的差异。社会性差异以文学读者的时代、民族、阶级等宏大的社会背景为标准,个性的差异则以文学读者的气质、性格、自身条件与阅读心理模式为标准。社会性的差异将具有同一条件的文学读者聚集起来,形成具有文化社会性质的读者群,成为文学阅读活动的主流体,影响文学个体阅读者的行为。个性的差异则充分展示了文学阅读者作为独特的个体所具有的自由、自主、自我的特征,是文学阅读活动必不可少的构成者,是文学个体阅读者行为变异的主要因素。社会性差异和个性差异的共存使得文学阅读者的个体性中兼具了共性与个性双重身份。
  文学阅读者的个体性要素由此既表现了作为其所属的文化群体的共有的地域或时代因素,又表现了作为独特个体的阅读动机、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阅读活动规律等因素,因此本文就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探析文学阅读文化中文学阅读者个体性对文学阅读群体的影响。
  二、文学阅读活动的个体性与文学读者群的划分
  文学读者群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虽然文学读者有种种的差异性,但是毕竟还是社会中的人,他们或者是同一时代的人,或者是同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或者受过相同的文化教育,有相似的气质,等等,这些因素都可以成为划分文学读者群的标准。借助于个性的读者,同一标准下的文学读者群也会呈现出个性斑斓的色彩,形成众多的亚文化群体。
  根据文学读者阅读的需要,可以划分出同一级次的、不同种类的文学读者群。罗贝尔·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涉及了文学阅读活动中读者群的问题,他认为:“由于文化修养、言语活动、意见不同,人和人多少总有点差异,因而各种组成派别、集团、‘帮派’,各自有自己的环境、风格乃至审美观。”[3]这说明文学读者的每一个个体是有非常丰富的个性的,这种个性是辨认读者是否是同一群体的标志。在书中另外的地方,作者针对社会群体的文化需要提出文学作品的分类:“实际上,所有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的文化需要。当然也有属于自己的文学。这一群体可以是某种性别、某一年龄或某一阶级;因此人们可以谈论(以性别为区分标准的)女性文学、(以年龄为区分标准的)儿童文学和(以阶级为标准的)工人文学。其中每一种文学都拥有各自特殊的交流系统。”[4]根据阅读需要形成的文学系统,说明了潜在的文学读者群落。
  文学读者群不但有种类上的差别,而且有着程度水平的差异。张翠、杨利辰在《我凭什么去阅读——关于文学接受主体素质的反思》中依据若干个体读者之间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划分大体相近或相似的读者群,其中有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罗贝尔·埃斯卡皮在《文学社会学》中的观点,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文学读者群的类别。在文中,民族、地理环境、社会职业分工、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成为作者划分读者群的主要依据,在作者看来,包括文化层次、教育水平、人格修养、艺术品味和人生态度的文化教养是划分不同读者群最重要、最高层次的标准,依据文化教养程度的高低,又可以将文学读者群分为从高到中到低的三个层次。[5]
  也有以其他的标准来划分读者群的,诸如文学读者的阅读方式、阅读目的、阅读效果等比较具有个体特征的角度的分类。李尚才在《读者:文学思潮的幕后策划人》中将读者分为两类,即生活型的读者和开放型的读者,正是体现了当文学读者作为单个个体面对文学作品时是如何潜在的形成读者群的。“所谓生活型的读者,即为断代的、对文学虽没有自觉的参与创作,但他们有实际行动以真实的生命参与意识。他们是世俗生活的主人。他们的所作所为,代表绝大多数人的精神状态、生活方式、文化素养和伦理观念。因而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种广泛的世俗阅读时尚、通俗浅显、得过且过的内容成了他们的最佳读物。他们的构成较为复杂,大多为普通大众。所谓开放型读者,即为跨代的、他们有自觉的精神追求,在更广阔的范围体验文学实现文学超越文学、求新求异求变成了他们的阅读特点,他们处于共鸣和超越的境地,以自觉的开放的态度,拥抱新的文艺思潮,因而探奥难解的内容成了他们咀嚼的美味佳肴。他们知识层次较高,有些就是职业批评家”。在文中,作者比较了生活型读者和开放型读者各自的特点,指出:“前者是自发的、断代的、重复的、且发展缓慢;后者是自觉的、跨代的、创新的、且发展迅速。”另外,在作者看来,文本意义的多元是读者多元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种多元化的环境中,差异性的阅读得以实现,文学作品和文学读者都处于开放的状态。[6]
  读者群基于多种社会因素形成以后,其构成是极其复杂的,也在不断地分化和重新组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种读者群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读者群之间可以是并列的关系,也可以是包含的关系,还可以是其他种类的关系。傅金祥在《阅读能力及阅读类型浅析》中依据文章内容及阅读的目的对于阅读活动进行了分类,认为:“阅读还可分为:认识性阅读、鉴赏性阅读、消遣娱乐性阅读、研究评价性阅读。”[7]不同类型的阅读又有相应的读者类型,这种分类使不同的读者群没有严格的区分标准,彼此之间相互容纳,一个读者既可以是这一群体中的一员,又可以是另外一群体中的一元,甚至同时参与着更多的群体。
  面对网络这个巨大的文学生产和阅读场所,文学阅读者的阅读方式呈现出“从传统阅读的‘沉吟冥想’到电子阅读的‘身临其境’,声像阅读已成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网络时代的文学,常常借助图像与音乐,把看和听的潜力更加充分地开掘出来。媒介作为人的延伸,能循序渐进地提高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按照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说法,这生产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生产关系”。[8]传统的文学阅读活动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而呈现出新型的阅读方式,不论是传统的“沉吟冥想”还是后信息时代的“身临其境”,它们都是文学阅读者自身阅读方式的选择,更多的选择将会使文学阅读个体的阅读活动由此更自由,更灵活,更具有包容性,而不仅仅是替代那么简单。
  三、文学阅读的个体性与文学读者群的文化变迁
  文学阅读个体行为的变异可能会引起对文学读者群的性质的重新界定,因为当文学阅读个体的变异偏离了文学阅读文化的规范时,也会给该文化的变迁提供材料,而文化在一般情况下又是适应性的,会根据环境调整文化中的某些方面。文化主体“开始时被看成是不正常或与众不同的行为,在面临环境变化的时候,会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当做适应环境的适当反应而学了过去。当很多人适应了这种新的行为的时候,按照定义,这种行为就成为文化行为了”。[9]文学阅读个体的行为变异最终会因为其在文化继承和传播中的有效适应性引起其他文学阅读个体的模仿和学习,从而可能影响到对文学读者群性质的界定。
  文学阅读个体数目的增减会引起文学读者群规模的增加或减少。引起文化变迁的因素主要有发现、发明、传播、涵化等。其中发现和发明是一切文化变迁的源泉,当社会接受了某项发现或发明且将它正式投入使用时,我们才能说发生了文化变迁。“从另一社会借取文化要素并将其汇入接受群体的文化之中的过程就叫传播。我们可以认为有下面几种传播模式:直接接触所引起的传播(文化要素首先被邻近社会习得,然后逐渐向更远的地方传播);媒介接触引起的传播(由第三者,通常是商人,把一种文化特质从产生它的社会带到另一个接受它的群体中去);刺激传播(某种属于另一文化的知识刺激了本地对等物的发明或发展)”。[10]并且,文化传播是一个有选择性的过程,都是以使新特质与社会本身的传统有效地和谐相容的方式接受的。“在社会之间处于支配——从属关系条件下的广泛借取过程通常被称为涵化。与传播相比较,涵化是某种外部压力作用的结果”。[11]文学阅读个体首先在发现、发明、传播、涵化这样几个要素的影响之下变更着自己的阅读方式。先进的文学阅读条件的运用又会使文学阅读个体自身所受到的限制相对减少,发现和发明改善了文学阅读的环境,传播使文学阅读个体的视野开阔,而涵化又使文学阅读个体面临受到外界因素强制的可能,这一切归总起来又加剧了文学阅读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这从文学阅读革命的现实之中即可感触到。哪个时代能如现在一样有如此多的文学阅读者呢?电子媒体和互联网为难以计数的向往文学的读者开启了海量阅读的时代,开启了自由阅读和自由表达的通道,开启了自由进出的文学阅读空间。
  文学阅读个体的自身调整和文学阅读群体的变化常常是和谐的,这是因为构成该文化的要素或特点大都是相互适应和谐一致的,这些要素不是随机的拼凑,在相似的条件下,往往可以发现相互联系的文化特质的“束”,即在整体性的条件下,文化的特质常常会一同出现。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讲,文化的主体也会自觉地改变那些从认知和概念的角度来看与文化总体中其他信息不一致的信念或行为。文学阅读文化的存在使文学阅读个体与文学阅读群体最终和谐一致。
  总之,以文学阅读的个体性作为标准时可将文学阅读群体划分成若干类型,当不同的阅读群因为个体性的内在尺度得以在比较中建立起专属此一群体的阅读文化时,此时文学阅读的个体性继而又在文学阅读文化的变迁中影响文学阅读的群体。
  
  参考文献:
  [1]龚志华.读者与文学及文学与读者[J].文化观察,2004,(04).
  [2]毛桂新.谈文学欣赏的差异性[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S1).
  [3]C·恩伯,M·恩伯著.杜杉杉译.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2:29-30.
  [4][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82.
  [5]张翠,杨利辰.我凭什么去阅读?——关于文学接受主体素质的反思[J].名作欣赏,1999,(05).
  [6]李尚才.读者:文学思潮的幕后策划人[J].文艺评论,1996,(01).
  [7]傅金祥.阅读能力及阅读类型浅析[J].阅读与写作,2006,(03).
  [8]陈定家.网络时代文学身份的危机.http://www.ccdy.cn.
  [9][10][11]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48,565,565-566.
其他文献
摘 要: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同政治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品质更是将经济、阶级、国家等各领域作为其研究对象,运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政治现象。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品质必然会给中国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政治品质 中国 发展 时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品质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定义。  “政治”这个概念最早源于希腊语的polis一词,最初的含
摘 要: 人文关怀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践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着力点。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就要在树立一个理念、尊重两个主体、着眼三个维度、注重四个转变上下功夫。  关键词: 人文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    一、人文关怀的科学内涵与理论价值  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就是指人类社会化进程中所呈现的以人为中心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但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结晶,是人类文化
21世纪,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经济全球化需要相当数量,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本文作者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视野阐述了中
摘要:提供服务是图书馆存在价值的体现。本文提出要以读者为本,及时把握读者需求,做好导读工作,拓展延伸服务,提高馆员素质,为高校师生提供优质服务。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读者 服务    图书馆是一个服务性机构,提供服务是图书馆存在价值的体现,其活动的根本任务是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的运作要真正实现图书馆的服务价值,不能仅仅基于文献收藏和整理流程的控制,还必须从识别和满足读者的特定需求开始,改变
本文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现象.发现网络流行语由纯粹恶搞向关注社会热点事件转变,并分析了大学生群体如何对待由社会热点事件催生的网络流行语,以及如何利用网络流行语中反映的舆情
摘 要: 德育课程是以培养人的德性为目的的。高校德育课程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心、处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政治参与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道德修养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大学德育课程的主体,现阶段高校德育课程建设方面存在很多困境,要摆脱困境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改革创新。本文主要从理论授课、自主学习和合作研讨等方面内容的合作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创新思路开展高校德育课程的创新性教学研究。  关键词
摘 要: 本文作者从普通话教学实际出发,分析了当前大专院校在普通话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普通话教学 体会 侧重点    高等院校是国家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其普通话教学是“推普”活动中重要的一环。我校开设普通话课程已有三个年头,在这三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更新,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以及在每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时能够取得满意的等级证书。
《德伯家的苔丝》、《嘉莉妹妹》和《血泪打工妹》以不同的视角共同反映了农村打工女子令人辛酸的经历。叙述者客观地表现了这些国家当时不同的社会意识对创作的影响。由此,本
摘 要:蓝莓不仅果肉细腻,富含维生素以及铁、钙、锌等矿物元素,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而且能够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一定的药用和保健作用,因此蓝莓也被成为“浆果之王”。正是由于蓝莓独特而丰富的效用,近年来水果市场上的蓝莓供不应求,在国内掀起了一股蓝莓栽培和种植的热潮。大通县近年来主动进行产业结构改革,大力推行蓝莓栽培和引种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于带动当地农民致富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
高校二级学院如何以党中央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为契机,创新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模式,为推动高校及二级学院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值得深入探讨。本文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