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意识的内涵、作用及提升策略

来源 :商场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ionw47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分析了环境意识的产生过程、内涵、层次以及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环境意识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 环境意识 内涵 提升策略
  
  一、前言
  歷史学家汤因比回顾人类历史长河,认为人的意识有两个过渡时期。第一个时期始于10万年前,人类从无意识向自我意识的过渡。第二个时期就是现在,人类的继续生存要求向新意识过渡。环境意识即属于此,它是人类思想的先进观念,是一种新的、独立的意识形态。它表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被动认识向主动认识飞跃。这种认识预示着人类将走向一个新时代,它不仅观念先进,而且对从提升意识水平层面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环境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环境意识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二百年间,人类在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观念驱使下,向自然界全面进军。在人类试图获得自由发展的同时,人类逐渐把自己置身于自然环境的对立面。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但与此同时,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各种全球性的社会、环境问题接踵而至,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南北贫富差距拉大,等等。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对立开始接近或达到极限状态。人类社会正处于转折关头,是继续为所欲为,加剧对立,走向毁灭,还是调节、约束自己的行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可持续发展。究其根源,人类与自然的然对立是由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观念膨胀所致。因此,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人类必须放弃狭隘的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观念,追求并建立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人类实践的发展也要求出现一种新的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观念,能够多层次、全方位地解决人与自然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于是环境意识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在各个领域认知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的环境意识也正在经历从浅到深的发展过程。
  浅层环境意识在关注的问题及认识的程度上有局限性,它是对环境问题的初期认识。浅层环境意识主要关注小范围内的一些比较典型的污染问题;关注的是这些污染所带来的近期影响以及它对与自己联系密切的区域的影响;关注生产生活末期所产生的污染物的治理,按照传统科学模式,重点放在发明、制造和使用净化废物的装置上。浅层环境意识的价值观主张以人类的利益为尺度,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实现利益的物质基础,只认识环境的外在价值;倡导人类应该限制对大自然的进攻、索取,限制使用自然资源,但是这种单纯的“限制”却又与发展相矛盾。
  深层环境意识关注的问题具有广泛性和全面性,在认识的程度上也比较深刻,它是对环境问题更理性的认识。深层环境意识关注的是大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关注这些环境问题对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子孙后代和全人类的未来的影响;关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将环境保护融入其中 ,采用清洁技术减少废物并提高资源利用率,将产品生产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深层环境意识的价值观主张不仅以人类的利益为目标,而且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不仅仅看到自然界对人类的价值,更应看到其自身的价值,即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倡导不应该单纯的限制人类的行为,而是要建立新的价值观,发挥人类的智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循环利用资源,使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提倡绿色消费。
  三、环境意识的内涵
  现代环境意识首先被西方国家所倡导,中文译文来自“Environmental Awareness” ,环境保护目标的确立是现代环境意识产生的重要标志,而环境保护目标的确立又依赖于环境保护机构的建立,1967年,瑞典成立环境保护厅。1968 年,美国学者Roth首先提出环境素养(Environmental Literacy)的概念,被认为是环境意识的同义词。可以说,环境意识是关于人地关系的各种先进思想的集合。余谋昌认为,所谓环境意识,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是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Roth进一步将环境意识具体为环保关注、环保思想、环境价值观、环境经济意识、环境科技意识、环境伦理意识等12个方面,认为二十多年来,人类的环境意识经历了从浅层向深层发展的过程,从它的“限制性”功能向“创造性”功能发展,从限制污染行为向无污染行为的方向发展。
  根据以上观点,我们认为环境意识不仅包括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即环境价值观念,还包括人们保护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因此,环境意识的内涵指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还包括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的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简单地说,环境意识反映的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是对环境的认同感。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人们会有意识地去关注环境变化和生态平衡,并且会自觉地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强烈反对任何破坏、污染环境的行为。所以,人们具有环境意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也就是说环境意识是调节、引导和控制人们行为的内在因素,只有使各类组织、群体和个人都认识到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的关系,认识到生态危机对人类的危害,保护环境才能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
  因此,环境意识是人类思想的先进观念,它是一种新的独立的意识形态,从人类思想的深层对人类与自然关系进行科学认识。它的产生是人类意识进化的新表现,但它不是人类的生理进化,而是人类的意识进化,是人类价值观的完善,是人类的伦理价值和美学价值观的进步。环境意识目前已经逐渐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在一些发达国家,环境意识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成为人们思想意识的一部分。它不仅规范个人的生活方式,还能规范社区与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方式。
  四、环境意识的层次
  确定环境意识的层次要考虑环境意识的特征,即环境意识是一个从认识环境到养成自觉参与环保行为习惯的统一体。因此,它包含由浅到深的若干层次,各层次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在环境意识的调查和研究中,研究者已经对环境意识进行了层次上的分类。余谋昌(1995)把环境意识分成浅层环境意识与深层环境意识;易先良将环境意识分为两部分,即环境心理和环境思想体系; 李强、洪大用(1995)将环境意识分为三个层次,依次为对一般环境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对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认识和了解,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和了解;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组把公众环境意识分为环境认知、环境知识水平、环境评价、环境法律意识、环境道德水平和环境行为等层次。在实践中,环境教育的目标分类为确定环境意识的层次提供了良好的参照,因为环境教育的目标从根本上就是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主办的贝尔格莱德会议(1975),将环境教育的目标分类按照培养形成过程概括为意识、知识、态度、技能、评价能力和参与等;1977 年召开的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把环境教育的目标确认为意识、知识、态度、技能和参与等,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本文参照环境教育的目标分类,把环境意识分为五个层次:1.感性认识层次,对环境的直觉反映和认识;2.知识层次,对环境及有关问题的各种经验和科学认知;3.态度层次,有关环境的价值观念,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动机;4.评价层次,有关环境及相关问题的评价与参与保护的意向;5.行为层次,利用相关技能,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行为习惯和有效途径。
  五、环境意识的作用
  1.有利于人们根本价值观进步。环境意识在根基本价值观上有重大突破。它主张在突破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确立人类、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并依据这种新的价值观放弃传统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选择新的发展道路,即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人的价值观念对人的动机和行为有重大影响,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将会对人类社会有深远的、长期的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这个认识过程又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当人们受各种主观条件限制而不愿或不能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性,他们的意识就落后于人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反之,则能推动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进步。在各个时代的社会意识中,都有保守和进步两个方面、两种成分,对待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则有环境意识和逆环境意识两个方面。逆环境意识代表旧的人地观和习惯力量,在现代社会中还较多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实践中,而且阻碍现代环境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施里达斯.拉夫尔,1993)。环境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人与生态环境关系上的根本利益,使其不断扩大发展,冲破逆环境意识的束缚。环境意识与逆环境意识的斗争胜负和力量对比,可以说是决定思想意识是否跟上人与生态环境发展步伐的重要原因,是保障自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根源。
  2.有助于人们思维方式的改进。传统意识强调分析性思维,为了认识的需要,把统一的世界分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将自然环境划分为不同形态和不同部分,并进一步分为许多学科,对世界的各种因素进行分别研究,久而久之,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自然环境各个部分相互独立、相互分离的概念,这无形中加重了人类行为的盲目性和危害性。环境意识则强调综合思维,不仅把地球生态系统、自然环境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统一的有机整体(复合生态系统)。因此,环境意识具有整体性特点。包括自然生态整体性、人类利益和人类实践的整体性以及人类与自然的整体性。同时,它还十分重视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利益和人类实践以及不同地域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强调从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中把握整体性。
  3.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环境意识主张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否定用国民生产总值这一单一经济指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片面发展观,确立全面的发展观,用社会总产值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三项指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准。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确立“人类的明天和今天同等重要”的原则,也就是今天的人及其子孙后代都有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来满足其生存发展和具有足够的资源满足其需要的权力。
  综上所述,环境意识是在对以往人与自然关系的各方面即基本观念、价值观、伦理道德、行为方式、发展道路等的全面反思后,提出的一种与传统意识有着质的区别的新意识,是保障生态系统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条件。
  六、公众环境意识的提升策略
  中国公众总体环境意识偏低。表现为缺乏环境知识;对环境问题认知肤浅;在环境行动上比较被动,表现出很强的政府依赖性;在某些公共的环境行为上表现为无意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应是协调统一的。因此,在經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水平。为了尽快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继续加剧的趋势,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水平,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证,如何增强公众环境意识,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政府部门转变角色,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工作,为教育部门、媒体和民间团体创造有刺激力的政策条件。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广泛征求各界人士对政府重大决策、总体规划,项目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受影响公众对此的参与意见。为决策部门、建设单位、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参考资料,避免决策失误带来环境问题。公众参与的形式主要有采取代表座谈会、新闻广播和发放公众参与调查表等形式,扩大公众的环保实践活动。
  2.教育部门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两方面应反映、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成环境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互为机遇的良性互动关系。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大学各专业和有条件的中小学中, 都应当开设环境教育课,到下一世纪, 所有学校都应当开设环境教育课程。这一课程不是单纯的生态学知识的普及, 而应当是综合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否得以实现, 干部素质是决定的因素, 党校教育是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制约的思想, 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 自然观的教育尤其应当作为干部教育的必修课程。对各部门的干部, 也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 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 时刻注意到环境保护的责任。
  3.媒体应充分发挥新闻监督的职能,提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并且把媒体报道的焦点地方化。随着新闻传播方式的不断进步,新闻舆论的监督和导向作用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也日渐突出。据国家环保总局与教育部门联合进行的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数据显示, 80%的公众是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介获取环保信息的,各媒体对环境的报道也不断加大力度。“自然之友”连续三年对全国76家报纸的追踪调查显示,各大新闻媒体的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迅速提高,环境类报道以每年30%的速度逐年递增。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等传播媒介,宣传推广环保知识,促进公众参与。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媒体的作用呢? 这里我们应该关注新闻记者的环境意识。因为新闻工作者是“站在船头的望者”,肩负着反映舆情,引导舆论,传授知识,普及教育的重要责任,他们的环境觉悟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公民的环境意识。因此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环保理论修养,并能从小处发现问题,从非环境领域的报道看到环境问题,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如何平衡等,这些都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熟知并能应用的环保理论。除此之外,当代新闻工作者还应当增进新闻职业人格中的环境责任感,也就是说我们有责任去关怀每一个生命,不仅仅关怀人类自身的生活和生存状态,也应该去关怀地球上的其他生命,让他们与我们人类永远和谐共处。
  4.加强环境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分为有形的环境文化(主要包括环境新闻、文学、书法、绘画、电视、展览、广告、出版等) 和无形的环境文化(主要包括环境科学理论、环境的意识和观念) , 要积极探索环境文化与环境意识的相互关系。企业要把环境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是产生污染的源头, 也是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点。因此, 应该把生态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使企业领导和员工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树立起合理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保护地球自然生态环境的环境道德意识, 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必须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和生态文化建设。
  总之,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需要有新的价值观、新的环境意识和行为方式的人去创造, 环境意识的有无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地实现。
  参考文献:
  [1]蔡运龙:人地关系研究范型:哲学与伦理思辨[J]. 人文地理,1996,11(3):1~6
  [2]徐嵩龄:环境意识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前途[J]. 科技导报,1997(1):46~49
  [3]余谋昌: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J].世界环境,1995(4):13~17,12
  [4]易先良龚雁梓:论环境意识[J].中国环境科学,1988,8(2):15~18.2
  [5]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教育部: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R].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6]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7]李珊珊: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8]栗章凤:公众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7
其他文献
9月13日,中国海航旅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简称“海航旅业”)旗下豪华邮轮“海娜号”驶离韩国济州岛是遭当地一家法院扣押,至9月16日获离港许可返国。
7月2日,广州三汽公司隆重举行“微笑三巴、服务亚运”承诺活动启动仪式,1500名亚运专职服务人员参加了启动仪式。公司董事长刘永勤在活动启动仪式上表示,全体员工有信心以更加高
基于现代化的本质,对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要涉及动力、质量、公平三个方面。其中,动力因素表征了流域水利持续发展的能力,决定流域水利现代化的进程。动力内涵涉及四个方面的能力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金融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竞争的加剧以及金融企业的改制,金融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多的企业危机。本文在分析我国金融企业危机管理現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金融企业危机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企业危机管理危机事件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结束,中国金融业将面对开放的竞争环境和全新的竞争格局。金融业竞争加剧对现有金融监管理念、模式和有效性提出了挑战,客观
近年来,中国的电力网规模扩大,电力产业急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新的高压输电线的发展以及如何突破已经成为中国的电力系统的一大问题。在该趋势的压力下,传统供配电模式已经无
用有限元方法对内圆磨床床身结构进行建模和动态分析,通过探讨改进床身内部筋板的不同布局对床身结构动态特性的影响,发现调节筋板布局是改善床身动力学特性的关键。
即将在今年4月份举办的上海数控机床展上,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将集中展示其研制、生产的数控系统精品、新品,并且有多家数控机床企业(如桂林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第一
1 概述在FANUC公司新近推出的0i-MA/TA数控系统中,根据不同的硬件配置,内装PMC的型号分别为SA1或SA3,两种规格PMC的性能详见表1.
基于对细长、厚壁、变断面工件的强力旋压机床的同步装置分析,提供了一种新型机械式刚性同步装置,从而使相应的设备造价、维修等成本降低,且同步性能稳定.
为研究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影响生态环境的多项因素加以分析,构建了生态环境评价模型;同时考虑到时间对各种因素的影响,构建了随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