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拾金不昧”一直被人们所传颂、所演绎着。现在,它已然是一本厚厚的故事书,一部长长的电影,记载着真人真事后那不为时间所冲刷的美好品德。从古时的穷酸秀才何岳两次还金到以下这些朴实的主人公,尽管他们遥隔几个世纪,在这几个世纪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的步伐加快了,人类的思维方式日新月异,看得更远了,想得更宽了,价值观不同了,人也聪明了,但是他们却有着相同的“傻”,那就是对“拾金不昧”的执着。
拾金不昧——拾到东西并不隐瞒下来据为己有。指不占小便宜的道德和社会风尚。
出处:清·吴炽昌《客窗闲话·义丐》:“乃呼里长,为之谋宅于市廛,置货立业且表之以额曰‘拾金不昧’。”清·《歧路灯》第一百八回:“把家人名分扯倒,又表其拾金不昧。”
原文:秀才何岳,号畏斋。尝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现代影像】
2012年11月4日,济南气温骤降。这天清晨,历下区城管局甸柳环卫所保洁员王富方捡到一个鼓鼓的男式手包,这成了他一天最挂心的事,他焦急地在自己所负责的300米路段等了10个小时,直到下午失主前来认领,他才“把心放回肚子里”。当失主拿出200元现金答谢时,他坚决拒绝了。(山东卫视)
时评人物:梁宏达·出版人
环卫工拾金不昧为何温暖人心?
其实,关于环卫工拾金不昧的事件我们经常遇到,这些亮光,传递着一股股社会发展进步的“正能量”。因为他们无私,无私就会让人坦然。因为坦然,他们就会给我们带来温暖。
在人们正争论着社会的纷繁复杂时,我们看到的是良莠不齐的种种。也许每个人都有一种善良的大美,主要是一些不好的因素,或欲望,或贪婪常常在扭曲着我们思考的角度,于是私心也就蒙蔽了我们原本明亮的眼睛。正如一句名言:“生活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的眼睛。”当我们对于一些东西持怀疑态度时,我们也应该看看能够解开这种心结美好的一面。
“好人自有好报”,相信这不是一句空话,只是我们的社会要营造一些激励的空间或者机制。而要改变社会目前这些乱七八糟的道德氛围,首先就应该让好人好事、榜样人物走在前头,让他们活跃起来,带着燃烧的生命气象,不断延续着、前进着……
2011年,浙江台州市环卫工人蒋桂敏,月薪不过千元左右。可捡到一个装有11万元巨款的袋子后,她选择在寒风中苦等失主出现。失主拿出几百元作谢礼,被蒋桂敏拒绝了。蒋桂敏57岁,安徽凤阳人,夫妻俩没日没夜打工,只为每年攒下1万多元钱给儿子在老家建房子用。(浙江卫视)
时评人物:奚旭初·作家
拾金不昧为何总拖着“穷尾巴”?
拾金不昧的故事,总是令人感动。而这条消息,与以往不少拾金不昧的报道一样,也拖着一条“穷尾巴”。电视中,记者在采访蒋桂敏时,不厌其烦地问:寻找失主时是否有过犹豫?现在是否后悔,想没想过从失主那里获得报酬?在这一连串问题的后面,我们是否能听出什么潜台词?在一些不穷的人眼中,人穷志短才是常态,而穷人人穷志不短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于是就要追问乃至拷问了。这种刻意渲染,初衷或许是要强调“贫贱不能移”,但客观上造成的效果却变成了穷人拾金不昧更难能可贵,甚至是“出乎意料”。
触景生情,不禁想到另一条新闻:广州一名妇女晕倒在人行道上,一名乘坐蓝色保时捷的少女随同同车男子,把晕倒妇女抬到跑车上,将其送往医院救治。一时,“保时捷少女停车救人”引发热议。不少人说:原以为开保时捷的都是撞人的,没想到他们也会救人。有人指出,正如在交通事故中刻意将事故与车主的身份和车型联系起来,给事故贴上“阶层标签”一样,强调“保时捷”这个符号重于少女救人本身,也凸现了根深蒂固的偏见。“保时捷标签”与“穷人尾巴”看似迥异,其实殊途同归。
在穷人的拾金不昧后人为地拖上一条“穷人尾巴”,相信这样的“倾斜”是无意的,然而它流露出的却是一种价值观的“亚健康”,或者说是骨子里对穷人的歧视,而且这种歧视已经泛滥到了连穷人的美德都要剥夺的地步。穷人拾金不昧,一点也不让人感到意外,否则为什么有那么多穷人拾金不昧的故事?
2013年,美国一名男子网购了一张书桌,在书桌抽屉内意外发现了近10万美元的钞票。这名男子马上将钱送还卖家。拾金不昧的精神令卖家直呼会感激一辈子,还奉上3500美元当谢礼。 这名美国男子拾金不昧的精神和行为值得肯定与表扬,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如数归还10万美元后,作为失主的卖家不但退还了购买书桌的费用,还额外赠送3500美元作为酬劳。而这名拾金不昧的男子,在表示自己并不期待获得犒赏的同时,也感谢失主的心意并收下了这笔钱。(凤凰卫视)
时评人物:苑广阔·时事评论员
美国版“拾金不昧”给我们的启示
男子坦然收下失主酬金的行为,可能会招致国内不少人的质疑。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不但要拾金不昧,还不能索取报酬,即便对方给也不能要。这种纯粹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固然值得敬佩,但随着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的发展,这种精神和行为已招来越来越多不同的声音。
为什么呢?比如,这位美国男子在发现书桌中有10万美元巨款后,他要为失主承担保存妥当,以免遗失的责任;比如,他开车寻找失主,也耗费了时间、精力、费用。就是说,他为了“拾金不昧”,付出了一定代价,那么失主给他的这笔“感谢费”,实际上是对他这种损失的补偿,他完全可以坦然接受。
这种面对失主感谢费可以“昧”的“拾金不昧”行为,不但符合情理与道义,同时也符合法律精神。很多国家为了鼓励人们拾金不昧,或为了补偿当事人因拾金不昧带来的损失,都规定失主在拿回遗失物时,应拿出占遗失物价值一定比例的金额作报酬。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一贯提倡的拾金不昧不能索取报酬的行为,反倒不利于倡导拾金不昧精神,因为这意味着作为拾金不昧者,做了好事还必须承担一定的精神和物质损失,这不符合人性特点。
失主拿回了遗失财物,拾得人得到精神和物质奖励,同时还在社会上弘扬和倡导了拾金不昧精神,这是多方共赢之举。相比之下,国内一些人的做法却令人失望,除了有人拾金而昧,一些失主为了找回丢失财物而“悬赏”,结果等财物失而复得却又食言,甚至为此闹上法庭的也为数不少。这无疑是一种多输的结局。
美国版“拾金不昧”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的地方实在很多。
拾金不昧——拾到东西并不隐瞒下来据为己有。指不占小便宜的道德和社会风尚。
出处:清·吴炽昌《客窗闲话·义丐》:“乃呼里长,为之谋宅于市廛,置货立业且表之以额曰‘拾金不昧’。”清·《歧路灯》第一百八回:“把家人名分扯倒,又表其拾金不昧。”
原文:秀才何岳,号畏斋。尝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现代影像】
2012年11月4日,济南气温骤降。这天清晨,历下区城管局甸柳环卫所保洁员王富方捡到一个鼓鼓的男式手包,这成了他一天最挂心的事,他焦急地在自己所负责的300米路段等了10个小时,直到下午失主前来认领,他才“把心放回肚子里”。当失主拿出200元现金答谢时,他坚决拒绝了。(山东卫视)
时评人物:梁宏达·出版人
环卫工拾金不昧为何温暖人心?
其实,关于环卫工拾金不昧的事件我们经常遇到,这些亮光,传递着一股股社会发展进步的“正能量”。因为他们无私,无私就会让人坦然。因为坦然,他们就会给我们带来温暖。
在人们正争论着社会的纷繁复杂时,我们看到的是良莠不齐的种种。也许每个人都有一种善良的大美,主要是一些不好的因素,或欲望,或贪婪常常在扭曲着我们思考的角度,于是私心也就蒙蔽了我们原本明亮的眼睛。正如一句名言:“生活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的眼睛。”当我们对于一些东西持怀疑态度时,我们也应该看看能够解开这种心结美好的一面。
“好人自有好报”,相信这不是一句空话,只是我们的社会要营造一些激励的空间或者机制。而要改变社会目前这些乱七八糟的道德氛围,首先就应该让好人好事、榜样人物走在前头,让他们活跃起来,带着燃烧的生命气象,不断延续着、前进着……
2011年,浙江台州市环卫工人蒋桂敏,月薪不过千元左右。可捡到一个装有11万元巨款的袋子后,她选择在寒风中苦等失主出现。失主拿出几百元作谢礼,被蒋桂敏拒绝了。蒋桂敏57岁,安徽凤阳人,夫妻俩没日没夜打工,只为每年攒下1万多元钱给儿子在老家建房子用。(浙江卫视)
时评人物:奚旭初·作家
拾金不昧为何总拖着“穷尾巴”?
拾金不昧的故事,总是令人感动。而这条消息,与以往不少拾金不昧的报道一样,也拖着一条“穷尾巴”。电视中,记者在采访蒋桂敏时,不厌其烦地问:寻找失主时是否有过犹豫?现在是否后悔,想没想过从失主那里获得报酬?在这一连串问题的后面,我们是否能听出什么潜台词?在一些不穷的人眼中,人穷志短才是常态,而穷人人穷志不短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于是就要追问乃至拷问了。这种刻意渲染,初衷或许是要强调“贫贱不能移”,但客观上造成的效果却变成了穷人拾金不昧更难能可贵,甚至是“出乎意料”。
触景生情,不禁想到另一条新闻:广州一名妇女晕倒在人行道上,一名乘坐蓝色保时捷的少女随同同车男子,把晕倒妇女抬到跑车上,将其送往医院救治。一时,“保时捷少女停车救人”引发热议。不少人说:原以为开保时捷的都是撞人的,没想到他们也会救人。有人指出,正如在交通事故中刻意将事故与车主的身份和车型联系起来,给事故贴上“阶层标签”一样,强调“保时捷”这个符号重于少女救人本身,也凸现了根深蒂固的偏见。“保时捷标签”与“穷人尾巴”看似迥异,其实殊途同归。
在穷人的拾金不昧后人为地拖上一条“穷人尾巴”,相信这样的“倾斜”是无意的,然而它流露出的却是一种价值观的“亚健康”,或者说是骨子里对穷人的歧视,而且这种歧视已经泛滥到了连穷人的美德都要剥夺的地步。穷人拾金不昧,一点也不让人感到意外,否则为什么有那么多穷人拾金不昧的故事?
2013年,美国一名男子网购了一张书桌,在书桌抽屉内意外发现了近10万美元的钞票。这名男子马上将钱送还卖家。拾金不昧的精神令卖家直呼会感激一辈子,还奉上3500美元当谢礼。 这名美国男子拾金不昧的精神和行为值得肯定与表扬,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如数归还10万美元后,作为失主的卖家不但退还了购买书桌的费用,还额外赠送3500美元作为酬劳。而这名拾金不昧的男子,在表示自己并不期待获得犒赏的同时,也感谢失主的心意并收下了这笔钱。(凤凰卫视)
时评人物:苑广阔·时事评论员
美国版“拾金不昧”给我们的启示
男子坦然收下失主酬金的行为,可能会招致国内不少人的质疑。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不但要拾金不昧,还不能索取报酬,即便对方给也不能要。这种纯粹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固然值得敬佩,但随着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的发展,这种精神和行为已招来越来越多不同的声音。
为什么呢?比如,这位美国男子在发现书桌中有10万美元巨款后,他要为失主承担保存妥当,以免遗失的责任;比如,他开车寻找失主,也耗费了时间、精力、费用。就是说,他为了“拾金不昧”,付出了一定代价,那么失主给他的这笔“感谢费”,实际上是对他这种损失的补偿,他完全可以坦然接受。
这种面对失主感谢费可以“昧”的“拾金不昧”行为,不但符合情理与道义,同时也符合法律精神。很多国家为了鼓励人们拾金不昧,或为了补偿当事人因拾金不昧带来的损失,都规定失主在拿回遗失物时,应拿出占遗失物价值一定比例的金额作报酬。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一贯提倡的拾金不昧不能索取报酬的行为,反倒不利于倡导拾金不昧精神,因为这意味着作为拾金不昧者,做了好事还必须承担一定的精神和物质损失,这不符合人性特点。
失主拿回了遗失财物,拾得人得到精神和物质奖励,同时还在社会上弘扬和倡导了拾金不昧精神,这是多方共赢之举。相比之下,国内一些人的做法却令人失望,除了有人拾金而昧,一些失主为了找回丢失财物而“悬赏”,结果等财物失而复得却又食言,甚至为此闹上法庭的也为数不少。这无疑是一种多输的结局。
美国版“拾金不昧”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的地方实在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