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政教授运用经方治疗支气管哮喘验案举隅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21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难治性疾病,西药治疗本病存在副作用大、易复发等问题,文章通过分析秦国政教授运用经方小青龙汤治疗本病验案一则,揭示了经方在治疗本病中的价值。秦教授认为“夜咳肺金寒”,小青龙汤治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合用补肺汤补脾益肾,治病求本,加入“调免方”以促正气抗外邪,疗效明显。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经方;秦国政
  【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2-0071-02
  Abstract:Bronchial asthma is a refractory disease, which is very common in ou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here are many side effects and easy to recur in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by Western medicine. This paper reveals the value of classical prescrip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by analyzing a case of Xiaoqinglong decoction used by Professor Qin Guozheng. Professor Qin believes that “night cough lung golden cold”. Xiaoqinglong decoction is used to relieve exterior cold, warm the lung and turn it into a drink. Tonifying the lung, invigorating the spleen and kidney, and seeking the root of the disease. In addition, “immunoregulation prescription” is added to promote healthy qi and resist exogenous pathogens. It has definite curative effect and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
  Keywords:Bronchial asthma; Classic prescription; Qin Guozheng
  支氣管哮喘是由多种炎症细胞介入的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患。相当于中医“哮病”“喘证”等疾病。病理表现主要为气道粘膜水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气道粘膜分泌物增加、 粘膜绒毛功能异常等[1]。这种慢性炎症诱发呼吸道高反应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以喘促、气急、胸闷或伴有咳嗽等症状的反复发作为主,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2]。清代叶天士提出:“若夫哮证,亦由初感外邪,失于表散,邪伏于里,留于肺俞。”
  1 中西医治疗概述
  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西药治疗包括β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具有抗炎作用,通过维持使用,可有效抑制呼吸道炎性反应,降低支气管痉挛、急性发作风险[3]。目前,关于缓解期维持用药治疗支气管的疗效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在联合以及单独用药上,普遍认为联合用药可增进疗效,激素等药物作用靶点不尽相同,联合用药可发挥协同作用,同时避免因基因多态性导致的药物不敏感,只要用药得当,1个月内哮喘控制率处于较高水平[4]。但西药存在使用风险,许多药物不能长期大剂量应用,如激素类药物,使用受到明显限制。随着时间延长,一旦停药患者易出现复发,尽管绝大多数无需住院治疗,但急性发作往往也要配合抗炎喷剂控制症状,导致患者疾病完全控制率下降[5]。
  中医学对本病早有记载,“哮病”“喘证”“伏饮”均为古代中医对支气管哮喘这一疾病的指代。古今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中,发作期以治疗实证为主,缓解期则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秦国政教授总结临证经验提出,久患哮病者,多见虚实夹杂,故治疗时,须兼顾扶正。
  2 病因病机
  哮病病位主要在肺,病理学表现为宿痰伏肺,痰阻气道,肺失肃降。若病因于寒,素体阳虚,寒痰为病,则病发而为冷哮;因热而病,则痰热为患,发为热哮;“痰热内郁,风寒外束”所致,可表现为外寒内热的寒包热哮;痰浊伏肺,肺气郁结,风邪触发则表现为风痰哮;反复发作,正气衰竭或素体先后天不足者,可表现为虚哮。
  3 治疗方法
  本病治疗总以“发时治标,缓时治本”为基本原则。疾病发作时以攻邪治标,祛痰利气。病寒痰者,宜温化宣肺;病热痰者,当清肺化痰;寒热错杂者,当温清相兼;表证为重者兼以解表,属风痰为患者又当祛风涤痰。反复日久,正虚邪实者,又当兼顾扶正祛邪,不可单纯拘泥于祛邪。如若出现喘脱危证,当回阳救脱为首任。缓解期应扶正固本,阳气不足者应予温补,阴虚者则予滋阴,分别施以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控制其发作次数。如《景岳全书·喘脱门》云:“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攻邪气者,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痰火。然发久者,气无不虚,故于清散中宜酌加温补,或于温补中宜加消散,此等证候,当惓惓以元气为念,必致元气渐充,庶可望其渐愈。若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此乃哮病诊治的要决及准绳 [6]。
  4 方药
  在本病治疗上,自古以来当宗朱丹溪“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临床上大抵将本病分为急性期、非急性期进行论治,急性期治疗以祛邪平喘为主,非急性期则以扶正为主。
  秦国政教授治疗本病时提倡扶正祛邪、固本清源,主张肺肾同治,肺为病所,肾为气之根,加之支气管哮喘为难治性疾病,临床上本病多迁延日久,多兼有虚证,故治疗时必辅以补益肺肾之药物。秦教授选用经方小青龙汤治疗本病,是基于《伤寒论》第40条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当太阳病不解时,便会激荡太阴水饮而引发咳嗽、气喘等一系列症状。此时当用小青龙汤解表温里[7]。久病肺脾肾气虚者,加入黄芪、太子参、熟地,如补肺汤;热盛伤阴,口干口渴者,加入麦冬、天花粉;肺卫不固,自汗畏风者,加入黄芪、白术、防风。   5 案例举隅
  患者魏某,男,45岁,2018年10月29日首诊,主诉:哮喘反复发作10年。患者自诉夜间胸闷、气短,有哮鸣音,呼吸困难,白天症状减轻。曾在当地医院按“支气管哮喘”治疗,口服“氨茶碱”后症状有所缓解,饮食可,睡眠差,小便调,大便稀,偶有口干口苦,舌淡白苔薄,脉数。既往史:无高血压、糖尿病。无外伤、手术史。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中医诊断:喘证;外寒里饮,肺肾气虚。选方小青龙汤合补肺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炙麻黄10g,桂枝10g,干姜10g,细辛3g,法半夏10g,炙甘草10g,炒白芍30g,五味子10g,熟地黄15g,太子参30g,炙黄芪30g,全瓜蒌30g,红景天30g,炒菟丝子30g,连翘30,炒麦芽30g,乌梅10g,威灵仙30g,珍珠母30g,仙鹤草30g,丹参30g。7剂,水煎服,日1剂。2018年12月16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诸症减轻,胸闷,气短改善明显,时有反复,睡眠差,梦多,饮食尚可,二便调,偶有口干,舌质淡嫩,苔白腻,脉数。原方加枸杞子30g,续予21剂以巩固疗效。2019年1月20日三诊,诉偶感胸闷气短,其余诸症均已减轻,睡眠已改善,眠时脚自觉发凉,饮食尚可,二便调,偶有口干,舌质紫苔白腻,脉滑数。予原方加独活15g,倍黄芪、枸杞子,共14剂以继续巩固调理。2019年4月8日随访,患者告知现诸症明显改善,已无胸闷、短气。睡眠佳,饮食可,二便调。嘱避风寒,调饮食起居以防病再犯。
  按:本病案中患者以夜间哮喘症状加重,白天减轻,秦国政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对这一类咳喘病人总结规律得出,“昼咳肺金热,夜咳肺金寒”这一宝贵经验,固选用小青龙汤以温肺化饮;合用之补肺汤,出自元代《永类钤方》,取其补肺益肾以纳气平喘;全瓜蒌、连翘利气宽胸、清热化痰;威灵仙、珍珠母、乌梅、仙鹤草为“调免方”[8],可提升正气以抵御外邪;另外久病必瘀,加红景天、丹参以补气清肺、活血散瘀;菟丝子、枸杞子滋养肝肾、顾护后天之本。纵观全方,运用经方从太阴肺经寒入手,加以补益肺肾之品,从病之所在,到病之根本两方面双管齐下,取得良好的疗效,也体现了中医药治疗哮喘的优势,简便廉验,副作用少且极大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方智辉.中西医结合对支气管哮喘疾病的治疗新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1):141-143.
  [2]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31.
  [3]石纶.支气管哮喘治疗新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3):43.
  [4]雷雪春,黎明,戴爱国.药物基因组学与哮喘个体化给药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30(9):71-874.
  [5]丁永宏.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35):58-59.
  [6]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2003:83-85.
  [7]孙宁宁,张松江,武鑫,等.经方六经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体会[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4):624-626.
  [8]周也,李杰,张恒艳,等.秦国政教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经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5):2-4.
  (收稿日期:2019-11-04 編辑:刘斌)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和总结近3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中以中医药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CNKI 中运用中医药方剂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文献,筛选并建立方剂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軟件,探讨内服中药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用药经验。结果:筛选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方剂45首,涉及中药107种。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0个,新处方5首。结论:通过中医传
期刊
【摘 要】 目的:优选复方黄苦膏成型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考察和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可能影响成型因素进行四因素三水平考察,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以混合提取湿膏与油溶性基质在75℃下混合,将水相缓慢倒入油相,搅拌至冷却即得。结论:优化得到的成型工艺科学合理,稳定可行。  【关键词】 复方黄苦膏;湿疹;正交试验;成型工艺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
期刊
【摘 要】 目的:综述并分析基于仲景的柴胡桂枝汤对治疗情志病的理论与临床探讨。方法:从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两方面探讨柴胡桂枝汤对情志病的治疗,在此基础上分析柴胡桂枝汤治疗情志病的可行之处。结果:柴胡桂枝汤对情志病的治疗,不仅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而且具有现代医学的依据,疗效非常显著。结论:柴胡桂枝汤对情志病的治疗具有广阔前景。  【关键词】 柴胡桂枝汤;情志病;仲景思想  【中图分类号】R222
期刊
【摘 要】 目的:测定黄脚胡蜂的脂溶性成分的组成。方法:采用浸渍法提取脂溶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其化学成分。结果:从黄脚胡蜂脂溶性成分中鉴定了12个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油酸乙酯 (57.82%)、亚油酸乙酯(11.76%)、棕榈酸乙酯 (8.32%)、苯乙醇 (8.08%)、丁二酸二乙酯 (3.48%)。结论:黄脚胡蜂的脂溶性成分中含量较高的亚油酸乙酯和棕榈酸乙酯具有抗炎的作用,这与
期刊
【摘 要】 目的:对药材蕤仁进行生药学研究。方法:通过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薄层鉴别的方法。结果:果核质坚硬、呈不对称的扁心脏形或扁卵形,呈深棕色至暗棕色,有凹凸的浅纵沟壑。粉末中含有较多的石细胞,果皮细胞和油管;将提取溶液点于硅胶G薄层板,以氯仿-乙酸乙酯-乙醇(2∶[KG-*3/5]1∶[KG-*3/5]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以碘蒸气熏后,供试液色谱中,在与熊果酸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显
期刊
【摘 要】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发病人群已趋于年轻化且发病率逐渐攀升。李应存教授认为气虚血瘀是腔隙性脑梗塞发生的重要病因之一,并善用敦煌医学卷子法国编号P.3930疗风虚瘦弱方治疗此病。文章总结李应存教授运用敦煌古医方治疗腔隙性脑梗塞经验,以飨同道。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塞;敦煌医学;疗风虚瘦弱方;李应存  【中图分类号】R294.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 文章总结马科教授辨治肝癌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马科教授认为,原发性肝癌为病,总因先天正气不足,后天感受外邪导致。致病因素有疫毒袭肝、情志不畅、气血瘀滞,或者后天气血化生不足,肝失所养致病。肝癌早期责之气机郁滞,中期湿热瘀血不散,晚期气血津液受损,诸脏皆受累,以肝肾为重。故肝癌早期宜调理气机,疏通经络。中期宜排解湿热,消散瘀血。晚期尤当补益肝肾,恢复正气。马科教授治肝总以疏法为主,兼以补法
期刊
【摘 要】 目的:筛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键靶点及大血藤的干预研究。方法:基于CTD(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筛选类风湿性关节炎靶点,通过KABOX和DAVID对RA靶点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借助STRING结合Cytoscape 对RA(Rheumatoid Arthritis)通路中关键靶点进行相互作用分析。基于分子对接(SYBYL 2.1.1)研究大
期刊
【摘 要】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酒炖白芷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相关信号通路和疾病的关联性,揭示酒炖白芷药效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酒炖白芷中27个活性成分,依据反向药效团匹配(PharmMapper)方法预测活性成分作用靶点,进而构建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疾病-作用靶点-通路网络,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研究酒炖白芷的作用机制。结果:根据疾病-作用靶点-通路网络分析,涉及偏头痛的关键靶
期刊
【摘 要】 日本汉方与中国中医药同源异流,同根异枝,但又各具特色,尤其在药物用量上有较大差异。文章分别从对度量衡考证的差异、药物价格影响、药物炮制、常用剂型、服药习惯、医生用药经验、水质不同、国民体质差异等9个方面探究中日两国药物剂量差异较大的原因,总结日本汉方用药剂量较小的影响因素,为中医药用量合理化和规范化提供客观依据,以期两大医学体系能够取长补短,共谋发展。  【关键词】 日本;汉方;剂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