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山的女人

来源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山不走,彝山的女人也不会走,因为她们有根,不会像那些被风驱赶着,走得五零四散的流云。对于她们,故乡是用来爱恋和敬惜的,是用来耕种和收获的,故乡是她们的摇篮、婚屋、产床和坟墓。不像山外一些人,故乡被他们轻薄地用来歌颂、诅咒、凭吊或遗忘。
  彝山男人的日子大多属于一匹马、一把刀、一壶酒,一只烟筒。而她们的日子大多在背上、肩上、手上、脚上。彝山的天,似乎比别的地方漫长,但她们却有干不完的活:浆洗,挑水,背柴,放牧,生火做饭,喂奶……山地里的播种和收获,当然更少不了她们。
  每逢山寨重大节日,男人总是让女人走开。在祭龙节欢天喜地的锣鼓声中,没有她们的身影:在载歌载舞的拜山日,也没有她们的歌声。但她们不但不抱怨,却甘于把自己藏在光鲜的生活后面。
  但她们也有显山露水的时候。一次,我们一行五六个人到彝山一个村子采访。主人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酒量很好,但敌不过我们人多,就着一碗火烧花生米,我们三杯五盏回敬他,他很快就趴在桌边上一动不动了。这时,我这才看到,眼前大大的红椿树桌上,不知不觉被女主人摆满了老腊肉、香椿炒鸡蛋、红豆煮猪脚,火烧辣椒、老南瓜等菜肴,真是活色生香。
  我们正为放倒主人而张狂,明眸皓齿、长有一对深深的酒窝的女主人从灶房里闪出来了,她轻轻解下挑花绣朵的围裙,一一为我们的土碗斟满包谷酒,顺手拖过草团坐在我们中间才开口说话。她为男人开脱:“见你们来,他太高兴了,喝多了。来,我陪你们。哪有主人不陪客人喝酒的道理!”她起身,轻声说:“来,我敬你们每个同志一人三碗!”我们一愣。那晚,主客杯来盏往间,很快我们便一一败下阵来。把走了一天路的脚泡在她端给我们的热水里,我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涌上心头。
  深山里的生活是简朴到单调的,但彝家女人个个都是出色的画家。她们让我领悟到乡土生活既钝重,又浪漫的另一面。她们把从山外扯回的一些平常不过的布当画布,把羊赶到草最肥的山岗上,羊在吃草,狗在她的脚跟前睡着,这时,她们从挎在肩上的麻布袋里取出那方白布,用剥核桃皮被染黑的手,用搓棕繩被磨糙的手,飞针走线,把眼前开着的花、跳舞的蝴蝶、正在阳光下梳翅的小鸟、野山的秀色移植在上面,做成头巾、衣裤、鞋袜,把自己打扮得像春夏一样鲜活、丰润、饱满。当她们去赶集的时候,地上就有行走的朵朵彩云,吸引着一双双爱美的眼睛。
  彝山的一棵棵大树,常爱把一只只小鸟举在高高的枝头。常造访彝山的我,也常会看到她们把随便一朵什么山花插在头发上。让人无不怦然心动于她们这样对美的一种顶礼!
  柔和的太阳格外温暖,在她们心里,万物有灵。我看到她们抱膝坐在蓑衣上休息时,不时有蚂蚁爬到脸上,虫子飞到身上,她们轻轻捻起,又轻轻放在草丛中或把它们放飞,其举止、神态,俨如母亲对待自己淘气的孩子。
  深山的冬季像山路一样长。在这样的时节,晚上,火塘燃着,她们一边搓棕绳或剥包谷,一边给孩子讲比彝山还古老的故事或传说。再讷言的女人,讲给孩子听的故事或传说里,男人总是爱憎分明,能征善战,女人总是像身旁的火塘一样温柔、恋家。火光舔着她的脸,使她在孩子眼中有一种说一不二的端严。她说着,不忘往火塘里添一块柴。她相信,夜色再深,天气再寒冷,男人烈酒喝得再多、心再野,走得再远,只要火塘不熄,他就能找到回家的路。果然,她竖起的耳朵,听到了马蹄声由远而进,声声传来。
  长年面对红色的山地,她们的脸色也有山地一样的颜色,每天操劳沉重繁琐的生计,她们的眼角往往过早地呈现出细密的纹理。只有当她们抬起头,手搭凉篷,用星星一样明亮的眼睛打量蓝天时,顺着她的视线,我才发现,自己看不了她们那么辽远,也就看不到她们所能看到的东西。
  这些年,为了获取一些生命之中最直接的补益,我去得次数最多的地方,是彝山那些地气旺盛,温暖、光亮、芬芳的村落,我留下足迹最多的地方,是那些飘溢着牛粪味的青草远道。当有朋友问我:彝山上有什么东西让你魂牵梦萦时,我这样回答他——
  “因为那里住着女神!”
  (选自《云南日报》2012年10月26日,有删改)
  阅读思考
  1.第一段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通读全文,谈谈你对第七段的画线句子的理解。
  3.结合上下文语境,概括彝族女人的性格特点,并说出作者对她们怀有怎样的情感。
  【刘为民/供稿】
其他文献
坚强是一首歌,是狂风中屹立不倒的大树发出的不屈之声;坚强是一首歌,是战士们冲锋陷阵时发出的怒吼;坚强是一首歌,一首永不放弃的歌,一首教会我不轻易流泪的歌!①  那是小学三年级的一个下午,放学了,我背着书包,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等着爸爸接我回家。我是今年才转到这所学校的,人生地不熟,家又离得比较远。  我坐在座位上静静地看着书,五分钟后,便有些坐不住了。看着周围并不熟识的同学一个个离开教室,只剩下我一
期刊
就这样,那粒名叫书的种子,在我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开了花,摇曳在心间,散发出淡淡的芬芳。  ——题记  儿时,小小的我还不懂什么是读书,只喜欢趴在床上,捧着一本彩色的童话书装模作样地读给我的“观众”(其实就是妈妈买给我的玩偶们)听,嘴里还不时咿呀地发出几个模糊的音。长大一些后,书中那精美的插图就对我没有多少吸引力了。而那优美的文字,流畅的行文,华丽的辞藻,就像坐滑梯一样溜进了我的心里。尤其是看到
期刊
导语:  朱自清先生曾写诗赞颂闻一多:“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作品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时至今日,仍给世人留下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虽然他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47岁,但他的精神必将长存人们心间。  【振奋人心的演讲】  最后一次演讲  □闻一多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
期刊
鲁迅和闻一多是我们的“民族瑰宝”。青年时代,他们都是爱国的留学生。作为现代作家,他们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鲁迅和闻一多同是人民的文学家,是把握现实的文化人。鲁迅起先到日本是学医的,为了改造国民精神,弃医从文,走上文艺的道路。闻一多虽然一度是个唯美派诗人,但因他家居农村,含有农民质朴的因素,质朴的人,安于淡泊,淡泊的人,就容易轻享受而重是非……  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日益前进的思想家,是
期刊
17岁,有个共同点,就是每天在镜子前,龇牙咧嘴挤压青春痘。  儿子的班级成立文学社。众同仁在冥思苦想给班刊命名时,盯着社长硕果累累的包谷脸,豁然贯通,一致同意《青春痘》。社长即儿子,一任而已,其伟大使命莫非就是贡献脸上那张“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样板?  他老爸17岁时,引为己任的是作家的使命感。文学自是圣殿一般,班刊非《采贝》即《鼓浪》,满纸豪言壮语。脸上火力更足,常常这瘤那瘤叠罗汉,冒冒尖尖岌岌可
期刊
“没带回执单的,都给我站起来!”好不容易熬到早读结束,班主任却突然下了一道“圣旨”。  Oh my God!整个早读,我都没有像周围的同学们那样认真地背着课文,而是自欺欺人地祈祷着:老师忘收回执单吧,老师忘收回执单吧……唉,在同学们万分同情与幸灾乐祸的目光中,我顶着巨大的压力站了起来。可是班主任却兀自整理着作业本,一句话也不说。这该不会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吧?看到班主任的表情,我更加心虚了,生怕撞上她
期刊
在中国古代,有不少文人墨客都与花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或因诗而得雅号,或因句而获誉称,留下了很多千古佳话。现提供一些比较经典的以花鸟为号的名人,以供大家欣赏。  谢春草: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因其《登池上楼》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句,被人戏称为“谢春草”。  郑鹧鸪:唐代诗人郑谷在《鹧鸪》中有“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一句,被称为“警绝”,故获“郑鹧鸪”的雅称。  碧桃学士:唐代诗人
期刊
五天半的军训犹如秧苗成长中必经的风雨,虽然吹黑了我们的脸庞,虽然从未体验过这样的生活,却锤炼了我们的意志,提高了我们的思想境界,改变了我对以往不重视的、许多可贵东西的认识。  当我们满怀好奇、兴奋,一路高歌来到军训基地后,每天一切活動听哨音的纪律让我深感军营生活团结、紧张、严肃的气氛。高节奏的训练让我意识到平时锻炼的缺欠;被罚做俯卧撑、深蹲起的吃力和尴尬,让我明白犯了错就应该接受惩罚;向胃里倾倒似
期刊
有这样一个人,他被誉为我国载人航天奠基人,有着“‘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和“导弹之父”等诸多称号。  他回国效力,让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他功勋卓著,世界瞩目,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宛如荷塘上风度翩翩的君子——他,就是钱学森。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从前,我对这句话不以为然,直到今
期刊
我们花城中学是诗的校园。花丛里,果树旁,小径边,到处可见古诗令牌,诗配景,景析诗,构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盛景。  走在诗歌大道上,我们学会了用精美的诗句赞叹大自然。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时,便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了;细雨飘起,便知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每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便知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天到了。直到过春节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