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数自调整交叉耦合的轮廓补偿关键技术的研究

来源 :制造技术与机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b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许多CNC两轴联动存在进给负载扰动、机械系统延迟、轮廓误差协调增益控制环的参数不匹配等问题,通过参数自调整就可以达到交叉耦合的轮廓补偿的目的,进而可以提高CNC加工精度。采用CNC机床参数自调整交叉耦合的轮廓补偿方法,调整p进行交叉耦合变增益控制,设计变增益交叉耦合增量C,抑制曲线多轴交叉耦合轮廓控制,使用MATLAB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采用CNC机床参数自调整交叉耦合的轮廓补偿,可以最大可能地消除了交叉耦合的轮廓,使得自调整交叉耦合的轮廓补偿显著性的提高,该方法有效地提高轮廓精度,满足高速、高精
其他文献
为研究硬质合金刀具断屑槽挡墙对车削力的影响及参数优化,选用刀片BO6020的MS型断屑槽,以钛合金为研究对象,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切削仿真模型。首先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分析研究断屑槽挡墙的高度、倾斜角度及最小槽间距对切削力的影响,后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以挡墙的高度、倾斜角度及最小槽间距作为优化变量进行参数优化。结果表明:在实验参数的范围内,切削力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大先趋于稳定再逐渐增大,随挡墙高度和最小槽间距的增大先减小而后趋于稳定;最小槽间距对切削力的影响最大,倾斜角度次之,对切削力影响最小的是挡
在微细切削理论的基础上,对直径为0.5 mm及以下的微小孔钻削轴向力和扭矩的理论模型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了计算钻削力大小的解析模型。通过一系列理论分析,建立了一种基于微细切削时材料变形机理为基础的计算模型。然后进行微小孔钻削实验,采集钻削力实验数据并统计分析,得出了各参数对钻削力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规律。最后运用误差分析方法评价了理论计算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本研究成果对连续均质金属材料微小孔钻削的相关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随着制造业不断发展,机床的应用十分广泛,由此带来的用户对机床加工的工件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外机床用户经常要求进行加工过程短期能力评估,而我国目前缺乏验收交付时短期能力的评估程序。针对该问题,采用统计过程控制技术,通过分析短期能力评估的要求,提出了一套短期能力评估模型,并运用数控车床加工轴工件的实例来验证该评估模型的有效性,推动了金属切削机床的制造验收技术的发展。
针对传统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只考虑加工过程的局限性,综合考虑具有工件运输时间、交货期、加工时间以及工件到达时间等多约束,构建了以机器效率最大和最大完工时间最小为目标的调度模型,其中机器效率用每台机器开始加工到结束加工之间的空闲时间和来表示。模型中充分考虑多时间因素并通过工件紧前工序、机器前置工序确定机器的可用时间段和工件的最早开始加工时间。基于遗传算法设计了分段式编码和插入式解码策略,利用S-自适应概率对染色体交叉进行改进,并采用了一种基于最大化机器使用效率的选择策略对机器部分进行变异,另外为保证后代的多
不同磨损状况的刀具在工件表面切削后形成的纹理特征也各不相同,工件表面纹理蕴含着大量表征刀具状况的信息。为有效、高效地提取反映刀具状况的工件表面纹理特征,提出1种结合旋转不变均匀算子的局部二值模式(rotation-invariant uniform local binary pattern, RULBP)与灰度共生矩阵(gray-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 GLCM)的
针对多组合设备中时间延迟优化问题,研究构建了一种时间延迟优化模型,并提出了启发式算法进行求解。首先对多组合设备稳态生产过程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机械手等待时间对时间延迟的影响机制,继而建立了以降低时间延迟为目标的机械手等待时间分配模型,提出改进的多目标灰狼算法进行求解。最后通过案例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针对某生产车间内机床占地空间大、工序繁琐以及加工时节拍差异性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以实现工位节拍平衡为研究目标的布局模型。首先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遗传算法对布局情况进行求解,其次,依照MATLAB软件提供的最优调度在Plant Simulation仿真平台下进行模拟验证,最后对优化前、后的工作站利用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生产线性能得到明显改善,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也得到了证实。
针对Tiny-YOLOv3算法在工件识别实时检测中存在漏检率高的问题,提出了在Tiny-YOLOv3基础上加以改进实现了对工件更加快速、准确地识别。主要改进的方式是在Tiny-YOLOv3的特征提取网络中增加3个网络模块,即SPP结构、SE模块和Ghost模块,并用卷积层代替池化层,改进后的网络结构平均精度均值、准确率和网络模型大小都有着显著的改善。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能够更好的提升工件识别
针对大型金属壳体在数控龙门机床进行内外形多特征铣削时深度尺寸易超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西门子840D数控系统和数显千分表的铣削过程自适应刀补调整方法。首先,在程序准备阶段通过在NX软件CAM模块编制加工刀轨和测量刀轨的基础上,在加工刀轨开始事件中添加刀补调整宏程序和在测量刀轨结束事件中添加测点宏程序进行加工程序和测量程序的快速编制。其次在产品变形量检测阶段,开发了一种基于数显千分表的特征变形量检
针对立铣刀底刃磨损值难以准确测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等效平面磨损区的底刃磨损评价方法(称等效法)。面向四刃立铣刀,建立了磨损区边界点由二维向三维的映射模型,实现了磨损区的三维重构;应用几何变换,完成了底刃第一、二后刀面磨损区重构点的平面表示;在构建底刃等效平面磨损区的基础上,完成了对铣刀磨损的评价。在用硬质合金铣刀铣削淬硬钢件的实验中,选取了铣削时间为42 min的磨损区图像。结果表明:相比直接测量法,等效法获取的磨损区宽度增加了约8.0%-11.1%,面积增加了约6.9%-10.7%;底刃第二后刀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