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春节

来源 :绿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x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里十点,我终于回到了那座阔别了十年的塞外小村。
  父亲端坐在房子正中的方桌旁,见到我时,有些惊喜地睁开了那双微闭的眼睛,但很快就恢复了那副威严的脸孔。我是在父亲威严的脸孔下长大的——父亲是老牌村干部,从先前的生产队长到大队长到现在的村主任,父亲在村干部的位置上干了几十年。母亲见到我时却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这个一辈子看我父亲脸色行事的女人今天一反常态,从里屋像炸子儿般蹦出来,张开她那枯瘦的双手,把我搂进她那并不宽阔的胸怀,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峰呀我的儿,你可回来了,你都有十年没回家过年了。你媳妇好、儿子好吗,你让我想死你了。你咋这晚才到家呀,你吃了吗,饿了吧,儿呀,妈想死你了。
  母亲的唠叨,使我想起了那句“儿行千里母担忧”的诗句。我暗暗感到愧疚,大学毕业后就在内地创业,整整十年没回过这座生我养我的小村了。我虽然用我的努力获得了小小的成功,成了一家物流公司的老总,但我失去的也很多,几乎忘了村里的亲朋好友,忘了故乡的山水,忘了父亲为凑够我上学的学费卖掉了他那辆心爱的摩托,忘了母亲为让我安心工作几次住院都不告诉我的那份深情,我的眼睛也有些湿润。望着父亲和母亲,我决心这次回来一定作些补偿。好好陪陪父母,了了他们的思念之情。同时,给父亲买一辆带篷的三轮摩托車,让他不用担心刮风下雨带着母亲到各处逛逛,安享晚年。
  许是昨晚睡得晚,睁眼时,已是九点。新疆冬日九点虽然天还没有完全亮,但对长期生活在内地的我来说,九点钟起床已算是很晚了。我骨碌一下爬起床来,母亲早在正房方桌上摆好了早餐。父亲一改昨晚威严的脸谱,主动从椅子上站起来,迎向我:起来了,过来吧,吃早饭。
  我在父亲身边坐下,趁吃早饭时向父亲汇报我这次回家的行程计划。我说这次回家计划呆四天,年三十在家过团圆年,初一给村里老人拜年,初二约村里好友聚一聚,吃顿饭,初四返程。春节期间物流业务多,媳妇一人独木难支忙不过来。初三嘛,上趟县里,给两位老人选辆老年代步摩托车,钱我都带回来了。
  父亲听了我的话,很慈祥地笑笑,说计划很好,吃团圆饭看望老人与好友相聚都应该,买摩托的事就算了,快六十的人了,骑不骑摩托车不算啥了。
  我说,那不行,你骑了一辈子摩托车,一辈子就喜欢个摩托车,那年你把摩托车卖了,你都落泪了。
   父亲极不好意思用手抹抹脸,摇摇头,算了,算了,摩托车就不要了。创业艰难, 创业艰难,你留着那钱创业吧。
  吃过早饭,我想出去走走。十年没回家了,家乡是否变样?我家住在公路边,出得门来,猛然发现,门前的公路比以前宽了许多,路边的电线杆上安了路灯,一串串火红的中国结烘托出了万众齐欢的新年气象。路沿石整齐排列,每隔三五十米就有一组蔬菜雕塑,红的番茄,黄的南瓜,绿的黄瓜豆角,紫的茄子皮芽子被能工巧匠雕塑得惟妙惟肖,使我突然想起我的家乡原本是蔬菜之乡,如今沿着这个产业发展,怕是越来越“劳道”了。
  在村巷里逛了逛,就碰上许多儿时好友,有三个竟也是大学毕业后在内地或在乌鲁木齐创业的。因为忙,也是三五年没回家过年了。也都是准备回来会会儿时好友,准备初三初四回去。都是创业阶段,事业忙,娇妻幼子不放心。我和他们约定了初二聚会的事,互道了再会,却已是中午了。
  年三十,真热闹。我弟弟一家人从上庄子新房回到老房子,老房子一下子增加到了七个人,人气就旺发了。父亲露着难得的笑脸,饭桌上竟自己封自己为酒司令,掌着个酒瓶子不撒手。母亲也来了兴趣,给自己门前放了个酒杯子,父亲不给她倒酒,她就嚷嚷说酒司令不公,要撤换,又不时讨好地向父亲眨眼“暗送秋波”。我看在眼里,暗想这世间,亲情还是最重要的。尽管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一切向“钱”看,但血浓于水,亲情终必战胜物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终将成为时代的永恒。
  吃完年夜饭,一家人围着电视看春晚,小侄儿嚷嚷着要放炮,从爷爷的房间里翻出一大把“呲花”(烟花),跑了。我和父母弟妹谝闲传,又说到要给父亲买摩托车的事。父亲却又把脸端起来了,强硬着说不买不买我说不买就不买。看父亲的表情是真不想让我买。我不想惹父亲不高兴,就说不买不买就不买吧,钱留给我儿子上大学。父亲笑笑,一家人又恢复了其乐融融。
  欢乐的时光过得快,第二天醒来,又是九点。我起床,不见父母。出院子瞭望,却见母亲披一身霜花走来。我忙迎过去,问父亲到哪去了。母亲停下脚步,有些惊疑地望着我,问:你不知道?
  我说:啥事?
   母亲说:都传遍了,你没看手机。
   我说:关手机啥事?
   母亲说:啥啥的冠状肺炎来了,比那年非典病毒还厉害。武汉封城了,咱们这也说要封村了。
   我平时不太看手机,不知道母亲说的冠状病毒是不是真的严重到封城的程度,忙打开手机,朋友圈里刷屏般全是这类消息:武汉市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疫情扩散……全国确诊新型肺炎病例……武汉市离汉通道暂时关闭……发出通知全民动员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望着这些文字,我的心头一紧,问,我爸呢。
   母亲说,你爸昨晚就到村办公室值班去了。乡里来了紧急通知,村干部要轮流值班。
   我说:我爸不是不当村主任了吗。
   母亲说:你爸还是村委委员,是村务监督小组组长。再说,村主任不是回内地探亲了嘛。
   我说:我爸也是,一个小组长,都快六十的人了,咋还这样,没人了嘛。
   母亲白了我一眼,转身往院子里走。我跟在母亲后面,心里想着父亲,又想着冠状病毒,乱乱的不知道啥滋味。
   回到家刚坐下,村口的大喇叭就传出父亲的声音。我听到父亲的声音虽有些沙哑,但仍不失雄壮:各位村民注意啦,各位村民注意啦,接乡长通知,接乡长通知,那个新型冠状病毒来了。为了防止那个冠啥病毒感染,请大家不要串门拜年了,都在家蹲着。实在不行要出门的,要戴口罩。请大家一定按乡长说的办,春节不出门,出门戴口罩。有谁做不到的,染上病毒,你就成了罪人、死人了,注意啦,听见啦!再重复一遍,再重复一遍……    父亲沙哑的声音在村子上空回荡。多少年没听到父亲这声音了。回想起以前听到父亲的声音,心里总充满自豪。父亲是村长,我是村长的儿子,干部子弟。但今天听了父亲的声音,心里多了一丝不安。这场疫情,真的那么厉害吗。
   计划年初一去给村里老人拜年是去不成了,便想通过微信拜年吧。可村里老人大多不会玩微信,便只能找他们的子女,通过他们的子女给老人拜年。多年没回来,尽个心意吧。找电话号码,打电话加微信,忙忙碌碌,倒不觉时间过得慢,转眼就到了下午。这期间出了点事,妻子小云打来了电话,说全国都在防冠状,很多地方封城封路了,趁新疆还没封,要我赶紧回去。一是她们娘俩需要我,更重要的是她们不放心我一个人在外,太危险了。我沉吟了会,想在家也做不了什么,年拜不了,朋友聚不了,回就回吧,就答应说和家里说一声,明天回。
   我把我的想法给母亲说了。母亲一副很舍不得的样子,但最终还是同意了,说给你爸说一声。我想等父亲回来再和他说,但父亲一天没进家门,今晚是否回来,啥时回来都不知道。我想,还是我找他去吧,便出了门。
   沿着街巷,朝那个门前有高高的旗杆子的房子走去——新疆的村办公室门前都有旗杆,每星期一早晨升国旗。路上仍碰到很多人,见面握手,說几句大家都熟知的拜年话。谈到病毒,大家都不以为然。说那年非典那么厉害,我们新疆都没事,武汉离我们远着呢。有人便说我父亲是小题大做。不准拜年,那过年干什么。出门就要戴口罩,那东西把人捂的,说话不方便,吐口痰都不方便。要我劝劝父亲,快六十的人了,又不是村长。儿子多年没回家,回来了,在家陪儿子喝几杯,多美。我望着村人显露的对病毒毫不在意的样子,心里有些忐忑,但不想说什么,别了他们,继续向村委会走去。
   老远就听到村委会传来的嘈杂声,像是在吵架。我推门进去,果然有人在大着嗓门说话。说话的声音很愤怒,但不是在吵架,在训人:说过多少遍了,出门戴口罩,出门戴口罩,你们为啥没戴?你们是村干部,你们是带头人,你们不戴,别人咋戴?看看村上大街上串门的人来人往,有几个戴口罩的。专家说了,县上说了,连中央都说了,防止病毒感染,必须戴口罩,你们是怎么贯彻执行中央指示的?不要觉得现在没事,真有事就晚了。戴口罩是对自己负责,对村人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习主席负责。连习主席都说出门要戴口罩,你们敢不戴,反了你们了……父亲的脸涨得通红,嗓音越喊越大。见我进来,突然住了声,双唇哆嗦着,两眼眯缝着望着我,突然睁开,声音像打雷:你为啥不戴口罩!
   房子里的人,包括我在内都被这一声惊雷炸醒,愕然地睁大眼睛望着父亲。父亲一下子蹲在地上,像只泄了气的皮球,把头埋在臂弯里。我望着父亲,不知所措。想上前去把他扶起,却听他在喃喃自语:你为啥不戴口罩,你是个大学生,是个见过世面的人,这个病毒多厉害,你应该知道。戴口罩能防病毒,专家说了,中央说了,你为啥不听,为啥不听呀,你……我听出是父亲对我怨恨的声音,是恨铁不成钢的声音,但更是爱的声音。我动情地蹲了下去,搂着父亲的双肩,说,对不起,爸爸,我不该不戴口罩,我大意了,我……父亲慢慢抬起头来,我看见父亲眼里盈着泪水。他不再看我,而是慢慢站起来,走到放着扩音机的桌子旁,把话筒移到近前,打开扩音机,在话筒上嘣嘣敲了两下:村民们,老乡们。父亲的语气很和缓。和那年非典一样厉害的冠状病毒真的来了。全国各地都有病例,我们新疆也有了。冠状病毒不可怕,那年非典我们就没怕过,怕的是我们不够重视。对付冠状病毒,专家已给我们想出了办法,总结出了54个字的个人守则,那就是须警惕、莫轻视,少出门、少集聚,勤洗手、勤通风,拒野味、管住嘴,戴口罩、讲卫生,打喷嚏、捂口鼻,喷嚏后、慎揉眼,有症状、早就医,不恐慌、不传谣。这54个字讲的都是我们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可为啥少出门戴口罩我们就是做不到呢。父亲突然抬高了声音。出门戴口罩能害你吗?露大脸呲大牙,就你脸白,就你脸香,就你脸上抹了护手霜。在家站不住,非得站大街,不过啦活够啦嫌命长,东家长李家短,嗑着瓜子到处谝,在家安安稳稳地喝点小酒吃点风干肉,能憋死呀。贱!叫你朝东你朝西,叫你砸狗你撵鸡,死皮不要脸。天天电视放,新闻播,喇叭喊,少串门,防病毒,你们就是听不见。你知道别人就喜欢你串门?别吊死鬼穿嫁衣自作多情了,那是人不好意思撵你。你不怕病毒,人家还怕病毒。讲点公德好不好,讲点人味好不好。不出门,出门戴口罩,好……不……好。父亲的声音在村巷里回荡。我不知道,父亲前半截喊话还那么斯文,那么有条不紊,后半截却变得粗俗不堪,像泼妇在骂街。父亲前后判若两人,想是在村人面前失去权威而愤怒?想是自己的一番苦心不能得到村人理解而悲哀?
   从村办公室出来。我没敢给父亲说明天要回去的事,父亲却回家找我来了。父亲进门坐在方桌旁的椅子上,开门见山就问,你明天准备回内地去。我说是的,公司有很多事,媳妇和儿子也很想我。父亲说,你还是不要走吧,你在这隔离观察一段时间。我说我又没有感染病毒,隔离观察啥意思。父亲说,电视上说了,这次从武汉出来了500多万人,你回来又坐飞机又坐火车,你知道你挨没挨过那些带有病毒的人?要是挨上过,你被感染了,你回去,一路上坐飞机火车,你是不是又要传染给别人。爸只是和你讲这个理。国家有难,咱不能不管。咋管?咱做不了大事,咱就做一点自己能做的事,咱在这隔离观察几天。专家说,这个病毒最长潜伏期只有十四天,到时咱没事就可以放心地回去了。这是对咱自己负责,也算是对国家做点贡献吧。父亲的话说得很诚恳,我难以反驳,我点了点头。不想父亲接着说,儿子,我有件事要求你。我说有啥事你说吧,我们是一家人不带求的。父亲说,听说村里那几个从内地回来的人也嚷嚷着要回去,乡里已来通知,希望内地回来的人经过一段时间隔离观察后再回去,你去做做他们的工作吧。听了父亲的话,我的心里一沉,说实在话,不让回去,我都想不通,且不说不能与妻儿相聚,单是公司没人打理损失就会不少,其他的人与我情形相同,他们能听我的劝告吗?在新疆尚未封闭出行前劝他们主动留下来,这还真是个难题。    父亲见我不说话,便很注意地看着我,叹口气,说,算了,我去吧,本来就是件难事。看着父亲有点难过的样子,我有点不明白父亲的心思。这次病毒防控,父亲本可以不插手的。村里有村两委成员多人,且多是年青力壮的。父亲在村委成员中排名最后,又是个快六十的人,父亲抢着去挑这副担子,父亲图什么呢。
   父亲站起身来,有点踉跄着往外走。我望着父亲的背影,突然有点心酸。一个快六十岁的人,本该过着子孙承欢膝下的日子,但为了村里的事,为了抗击病毒恶魔,他毅然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与久别亲人的欢乐,从接到通知就在办公室值班,已连续坚持了一昼夜,这是什么精神!这样的父亲,我难道不该以他为傲,不该支持他吗。我站起来,追上了父亲,我说,爸,我和你一起去。回头你给我腾间房子,我单住,我给他们做榜样。
   转眼过了几天,初五了。媒体报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人数在增多,各地防范措施也在增加。村里除组织人员对过往车辆、人员进行检查,对不该外出人员进行劝返外,还组织人员配合医护人员每天对村里住家户人员进行体温检测监控,对有咳嗽、体温不正常人员接送到医院检查。工作多了,人员更显紧张。村委会人员昼夜值班,父亲回家的次数就更少了。我不是村里人,整天就显得无所事事。突然想起要给父亲做点什么,便煮了一锅风干肉,揣了瓶酒,送到村办公室。父亲见我戴着口罩进来,初不认得,摘了口罩见是我便脸露喜色,连连招呼进了办公室里间。我把肉拿出来摆在桌上,再把酒拿出。父亲见有酒有肉就说你妈真的会心疼我,这几天忙得回不了家,就靠方便面填肚子了。我说这酒是我带回来的,肉是我煮的,老爸辛苦,人民慰问你。父亲听了高兴地说原来是儿子的心意,老爸领了。今天没事,正好可以喝一杯。我为父亲削了肉,找了只纸杯给父亲倒了一杯酒。父亲说,儿子,你也整一杯,一个春节咱爷俩没喝过几杯酒,委屈你了,今个咱补上。我找了只纸杯给自己倒满,端起来对父亲说,爸,过年了,儿子祝你春节快乐健康长寿。父亲说,儿子,爸接受你的祝福,只要这疫情过去,咱就啥都有了。放心,有党的领导,有国家的支持,有全国人民的努力,再大的困难也能战胜。为战胜病毒,咱干杯。父亲碰了一下我的杯,一仰脖,一大杯酒灌进肚里,就发出了爽朗的笑声。我想,这是父亲年三十以来第一次发出这么爽朗的笑声了。
   傍晚,父亲打手机找我,说,你准备给我买的摩托车还买不买。我一听父亲主动提出买摩托车,心里高兴,连声说,买,买。父亲说,那你把钱打给我吧,我这两天就去买。我说,还是我给你买吧,你天天值班忙着呢。父亲说,这两天不忙,你正在隔离观察就不要出门了。我想想有理,便把5万元钱微信转到父亲的手机上,并叮嘱一定要买辆品牌车,咱人老,牌子可不能丢。这晚,我睡得很踏实,心想父母养育了自己几十年,总算有机会做点补偿了。
   转天,碰见驻村工作组员小郭。小郭是我们村郭叔的儿子,大学毕业考公务员留在县上,又主动提出申请驻村工作。小郭见了我就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好样的。我问什么好样的。小郭说,你爸以你的名义给县上捐了5万元用于防控冠状病毒,你说你是不是好样的。我听了这话,心头一颤,既喜,又悲。父亲要捐款为什么不和我明说,父亲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一夜,我昏昏沉沉地睡着。半夜醒来,无意中听到了父亲和母亲的一段对话:
   母亲:你咋又是半夜回来。
   父親:忙呗,关键时刻,不能出错呀。
   母亲:听说你把儿子给你买摩托车的钱捐了。
   父亲:嗯。
   母亲:你图啥啊,你当了一辈子的村官,又不图当官了。父亲:不图当官,可咱是共产党员呀。共产党员,你明白吧。
   听了父亲的话,我的心头一震,豁然开朗。父亲是在担当“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我们的国家有着这样的党员,毒魔何愁不退,人民何愁不健康,国家何愁不富强。
  责任编辑 胡 洋
其他文献
一  星巴克咖啡连锁店的名字,源于美国小说家梅尔维尔的《白鲸记》,星巴克是捕鲸船“贝克德号”大副的名字,他们的商标,是个双尾美人鱼。咖啡店创始人之一是位作家,大概深受该小说情节所震撼,并且西雅图滨临蓝色太平洋,也可媲美小说场景南塔基岛。此外,登上捕鲸船之前,在海港边、海风中,饮上一杯香浓咖啡,暂时忘却乡愁,和海上风险,也是件令人惬意的事。  《白鲸记》第一主角是船长艾哈,他毕生志命是征服怒海狂涛,
期刊
荒木经惟曾说:最好的摄影就是寻找日常生活中的爱。从这个意义上说王新梅的小说也是寻找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爱。王新梅的小说创作有清晰的辨识度。她尤其善于从日常生活的小处着手,由生活中的小人物、小事件,反映时代洪流对日常生活的裹挟,写出身在其中的我们不得不参与的当下。   王新梅笔下没有高大上的英雄人物,他们身上甚至没有耀眼的光环,却又是现实真实的存在。这是我阅读她的小说集《夏天》的感受。小说集里的故事,
期刊
曾在宁夏沙湖领略塞上秋色,在兰州黄河边膜拜左公柳,抚摸过几片秋风,但当我在唐诗里读到盛唐之秋,还是情难自抑。一千多年前的雄美瑰丽、磅礴大气,依然飘散不去。  说中华历史,必言“雄汉盛唐”,盛唐之为“盛”,蕴涵着丰满、飘逸、浑厚和雄壮。在睥睨万世的一代伟人毛泽东眼里,也是“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个“略輸”、一个“稍逊”,就为盛唐之盛作了别致的注解,充满了历史辩证的智慧。  所谓
期刊
溯河洄游的乡愁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府驻地西海镇,为了与我们座谈交流,来自山东省直各部门和四市的援青干部,分别从各自的工作岗位来了。一位在刚察县的援青干部对我说,明年再来吧,我陪你去看湟鱼洄游。  我知道,每年初夏到盛夏,青海湖中的湟鱼都要开始洄游,这对湟鱼是雷打不动的天大事儿。此时已是深秋,金银滩草原上满目苍凉,远处祁连山为雪白了头,洄游的湟鱼早返回了青海湖。而流经刚察县的泉吉河边,则是观看湟鱼洄
期刊
当时觉得老钟很会做生意,玩起了无人自助銷售。在门前桑葚树下摆一溜土货,各插一块标价格的小纸板,怕蚊虫的食物盖个白色餐罩,如豆腐脑、仙人粄、烤红薯。而自种蔬菜、土蜂蜜、土鸡蛋、野生鱼虾却露着脸孔,馋眼看人。一旁摆个纸箱,上留一道缝,人不用成天站那,谁要买,按量给钱,塞箱里。豆腐脑和仙人粄是论碗算钱的,烤红薯论条,土蜂蜜论瓶,自种蔬菜、土鸡蛋和野生鱼虾论斤。一侧有旧式台秤,有点像老电话机,货物放铝制托
期刊
黄大嘴懵懵懂懂地来到村口,遇见郝大头。郝大头告诉他,是他昨晚喝多了酒,在回家路上跌了一跤,嘴磕在了路边的一块石头上,才把金牙弄丢了。黄大嘴看着郝大头那比自己大了很多的头,摸了摸自己的嘴巴,好像这嘴唇还是肿胀的,并且还有些痛。于是黄大嘴真相信了郝大头的话,肯定是他在跌倒的时候,两颗金牙从他嘴里掉出来了,于是就要跑到这里来寻找。   这会,黄大嘴很像一颗被人牵了线的链球,在这里兜了几圈,却没有发现他
期刊
1  那天早上我刚值完一周的夜班,提着一袋子生活用品和换洗衣物从单位走出来,门卫叫住了我:去哪儿?去燕山。我说。怎么去?门卫问。坐地铁,七号线换九号线换房山线换燕房线。我说。得两三个小时吧,门卫点着一根烟,怎么想起来在燕山租房子?燕山好啊,远是远了点儿,我把袋子放在地上,单门独户,一室一厅,一个月才六百,在东城西城一个月得四五千。上夜班的一周挤宿舍,凑合,休息的一周回燕山,过日子。你小子机灵。门卫
期刊
赵光鸣,湖南浏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新疆作协常务副主席,小说家,以写底层人民生活见长。迄今已出版《青氓》《旱码头》等长篇小说9部,小说集《绝活》《大鸟》等9部,另创作有多部文集及若干影视作品。  1  1950年的伊吾县城,没有人们想象的城池的样子,居民很少,建筑物和民房寥寥可数,因此也就没有什么街道和巷陌里弄,周围有几个名叫吐葫芦、泉脑、沙梁子、白其尔、托背梁的村庄,远远近近地分布着。由大约
期刊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一连三年遭遇严重经济困难,我的家乡甘肃本来就穷,这时候更是雪上加霜,当时贫下中农每人每天一斤粮食,我们这些地富家庭每人每天还不到半斤粮,再加一些政治压力,无奈之下,我身上带了两元钱就逃离了老家,经过四十多天的流浪,乞讨,还曾卖过血,一路向西,流落到了哈密,是兵团当时的哈密管理处收留了我,并将我分配到了工程大队去工作,在没有接受像我这样的盲流之前,工程大队实际上是劳改队,后来接
期刊
姚晔踢着石子往家走,眼下他有一个无法抉择的事情。犹豫的原因主要是自己没钱,要不然这势必是一个轻松的选择。姚晔暗恨自己依旧停留在幼稚的十七岁,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在学习方面外并不慷慨的父母。  一回家,姚晔就听见父亲说自己的表妹要来本市了。母亲听到后,停下切水果的刀,在厨房里探头问:“是你四婶家的女儿吗?” 姚晔一听四婶二字,跟着支棱起了耳朵——然而父亲只是“嗯”了一声就飘进书房,不一会儿传出游戏里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