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演练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kyg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颜色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效果,它还是一种情怀,一种被寄予了丰富深意的期盼,一种回忆往昔、展望未来的愿景。不同于浮于表面的文章,章澍楠同学正是以自己对“中华之青”的喜爱与赞美为线,串起绿茶、诗文、江南这三颗“珍珠”,将中国美色写得摇曳生姿。更让人称道的是,作者在品味茶叶的清香馥郁、诗文的悠悠意蕴、江南的宁谧安详的同时,还将自己对中国美色的思考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巧妙融入其中。不仅使文章更具深度,也充分彰显了自己灵动的写作风格。
  何佐晨同学围绕中国画这一题材展开,论述中国美色在笔者心中的象征意义,通过其历史发展中对中华美学的贡献,进一步阐述以此为文的缘由,对其丰富色彩的描写,突出水墨之美在中国画中具象化的表达,为下文进一步表达中国画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做铺垫,文末以委婉的笔调再次论述中国美色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染中华之青,绘世界画卷
  □浙江新昌中学 章澍楠
  虹有七色湿微雨,点染苍穹;国有一青润山河,纵流古今。无红绿之雍贵,无黑白之冷峻,独汇水天之碧、远山之黛,蜿蜓在世界的绵长画卷上,生生不息。
  青的不可名状与非同寻常让它几近流离在人们的视野之外,却也铸就了它气定神闲、淡泊宁静的品性。
  一缕茶香悠然弥散,一抹青氤氲在光与尘中,漾开一汪眼底的碧湖。“鲜红炭火围炉暖,浅碧茶瓯注碧清。”想来撩拨心弦的,定是这清凉动人的颜色。品茗者眼中的茶是如梭光阴隙间的老友,瓦屋纸窗青苔栏,清泉素瓷碧绿茶,浮生一日闲,逍遥尘梦中,快然自足。且共品这天赐的玉液琼浆,入眼皆是青,入口皆是清。初尝的苦涩化解梦外的名利之苦,满口清香酿作梦中的浅青夙愿。满腹的欲说还休,终将盈满杯中的青琉璃。
  一句“司马青衫”湿了多少人的眸,一句“青青子衿”悠悠几许心房。文人墨客对青的执念,从不是心血来潮的一瞬触动。在他们的笔下,青山黛影成了诗的大千风景,民间疾苦化作笔底的壮阔波澜,青染纸笺泪染青。青是寄予沉思的悠然南山,是不惧权贵的气节傲骨,是归隐山林的廓然朗清,是红尘作伴的潇洒自在。简单的一抹青,裹袭一身灵韵,承载一派风骨,坦然地经受时间长河的洗礼,潜移默化着每一个国人的心灵。
  “中国热”、“诗词热”的兴起,让古典诗词漂洋过海大放异彩。愿经加工雕饰后的英文字母,仍能婉然吟唱青色的诗意。
  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给幽静的江南乌镇添了几分人间烟火。在现代化建筑争先恐后地拔地而起时,江南如同某个遥远的梦境,浅唱吴侬软语的中国风情。撑着碧绿的油纸伞,走在乌镇幽深的巷子里,浅青色的黎明是飞檐的裙摆,片片青瓦是白墙的发髻。因这青幽的古巷萌生此意。我多想把梦浸泡在安谧的青色里,涤净心中的浮华,与青袂女子共舞笙歌,与青衫老太共话无常。澈净而冷冽的青,穿梭在悠长的小巷里,在朴实无华中超凡脱俗,在超凡脱俗中返璞归真。
  颜色的扑朔迷离不在于其本身的纷繁错杂,而在于其所依附之物的内涵与情怀。中华之青,从不依赖光鲜的羽翼,这一脉相承的意韵,足以令世界凝神屏息。
  世界是由色彩绘成的,一种种别样的风情从方寸之地突出重围,组成了模糊的线条轮廓,而光有空虚的架构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无需埋怨线条的粗糙,不如饱蘸中华之青,细细勾勒每一处风景。世界只负责构筑舞台,大欢大美的舞且歇歇吧,看中国的一袭青衣,水袖盈盈,翩若惊鸿,临风飘逸。策杖而行的中国,还当以苍翠留影。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纵使上苍未赐朱砂御笔,我仍想染一指中华之青,骄傲地描摹这片土地的千里江山,万种风情。
  水墨中国
  □浙江新昌中学 何佐晨
  朱砂、胭脂、赭石、丹青、绛紫、杏黄、月白、苍绿、黛蓝……当这些美色名词袅袅娜娜地袭来,山水画就在眼前渐次打开,令人不胜迷醉。天子的朱批、少女的情窦、赤红的山崖、丹砂与青雘……每一种色彩都美得独一无二,都美得妙不可言,而最能呈现以情定色的那种婉转,我想莫过于中国水墨画了。水墨之美,承载着绵延五千年的华夏血液跃然纸上,作为中华文明最美丽的外衣,表达的是一份飘移历史和时间而来的美好韵律。
  水墨天青,源于宋徽宗的一场美梦,梦中烟雨初霁,江白搭配着天青色。于是徽宗醒后,立马题词,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
  于我而言,对于“水墨”我情有独钟,我的少年情思,大都放在了一纸国画上。
  隋唐明月下的一场微雨,点染出文人眼里的一场盛春,真正由水墨构成的中国画作也随之萌芽。如果说展子虔的《游春图》第一次绘出了朦胧梦幻的东方之美,中唐画匠们对形状姿态的极致描绘则实为其繁枝茂叶,《五牛图》《步辇图》所代表的人物画派轮廓的出现和花鳥画派的初步形成,在盛唐文化狂欢的同时,为中国画本身备好了日后踏上远途的行囊。
  到了宋代,即时便常有人说中国画是大家之艺术,人物、花鸟芸芸匹不上其之磅礴的气势与非凡的气度,以至于在某些现代的教科书上也常有“中国画”即为“山水画”的注脚。但若真淡去前面在绘画史上的位置,恐怕两宋时期堪称辉煌的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时期也不复存在。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文人画卷,只有接受了中国画中画派间大小相宜、远近重合的不同审美观念,才能与其诗文句法中三五成行、骈散结合的为文形式有机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绘出符合心地意境的画卷,笔下才能生出色彩绚烂的花朵,令中国画真正意义上名垂青史。中华文化的发展大江奔腾,至此中国画以“美”的名义拥有了自己的九曲长河。
  中国古人对色彩的认识是来源于对天地万物的观察体会,又用自己对这些色彩的理解赋色造物。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国的美色不但有着这样一份深沉,更有着西方世界触之不及的东方色彩。“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这是苏轼眼中宋朝扇面上荷花的曙红;谈及藤黄,便能想起“袂剪黄罗亦可人,君诗剩觅小园春”;“公子风流嫌绣锦,新裁白纻作春衣”,一尺粉白,便道尽了士人的高洁……就算是一方墨色也有着鲜明的变化——“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这是雪白;“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这是松烟的墨色。
  一种颜色一个故事,一种颜色一首诗,这可能是中国画才有的特权。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颜色里有了一个个为画者的世界,一幅画卷便能唱出时代的绝唱。
  孟德斯鸠说:“美应该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不只是外貌,也应该是心灵。”一纸中国画道不尽中国的美色,但其中有故事,有沉淀,有独有的中国色彩,有澄明清静的文人心事。于我来说,这就是中国的美色。
  (编辑:李跃)
其他文献
2019年9月,各大高校的学生迎来自己的“开学第一课”。而浙江大学有三位重磅的院士来到了本科生的课堂上,为他们带来第一课。这三位院士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岑可法。杨卫院士是卸任的浙大校长,已经65岁;巴德年、岑可法两位院士已过八旬。这三位已经退休的院士坚持走上三尺讲台,给本科生上课,对此必须点赞,报以掌声。  院士给本科生上课的消息在网上推出后,就引来热议。有网友认为,院
在现在的语境下,“学而优则仕”应该是一个中性语汇,如果改成“学而优为仕”就成了贬义词,改成“学而优不仕”大概就是褒义词了,像魏晋时期的名士。如果一个人书读的好,官做的也好,那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1994年的日记  1994年的王沪宁,是复旦大学的一名年轻教授,说年轻仅仅是因为他只有39岁,还未到不惑之年。但他当时已经成就斐然,在复旦甚至上海都有名气。尽管如此,王沪宁还是更像读书人而不是名人,每
两位代表冷暖色调的绘画巨匠曾穷尽一生激烈碰撞,于是艺术的羊皮卷上留下了无数绚丽佳作。卡夫卡“将一切焚烧殆尽”的遗嘱与他的朋友马克思珍视其一生成果的考虑激烈碰撞,于是文学的黄金屋中留下了卡夫卡的璀璨光芒。  碰撞带来四溅的火星——是庆典烟火的桀然绽放,还是引火烧身的自取灭亡?两者看似相隔天渊,其实,不啻一线之间。  在观点碰撞蔚为大观的领域,有一句应刻进碑石的伏尔泰之语:我不同意你所说的话,但我誓死
维其嘉矣,骏极于天。我是来自河北唐山第一中学的袁嘉骏,喜欢读书、听音乐,也喜欢追剧。我虽然是一名标准的理科生,但也偶尔写写随笔,对写作有着浓厚兴趣。我的座右铭是:我总是仰望星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但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谁不期盼破晓时绽放绚烂的光辉?谁不渴求篱下花艳夺魁的荣耀?谁不欣赏蝴蝶曼妙轻盈的舞姿?然,而有谁能看破世事浮沉,心如明镜止水,心似泰山乔岳?  生命短暂犹若露珠消散,人们
我读书随性,得空翻阅手边的书,竟在一部“80后”写的小说里,翻到几乎占了一章的《少年中国说》。足足20万字,绝不缺斤少两——那文字要是化开来,那感受,那回味,是远远不止20万字的。  作者写江南小镇,阳光如温得恰到好处的酒,沁着丝丝缕缕梅子一样青涩的气息;再睁眼时,已是残阳一点将坠未坠,晚风如锦,上绣祥云。秋千上下缀满了别处飘来的粉色花瓣,不似她因秋千而起,更像秋千因她而飘逸飞舞。风是此刻唯一的读
用意义定义人生,以奋斗礼赞时间,这是每一个与时代同行的年轻人该有的姿态  “担起强国使命,青年必须有担当。”“不怕到条件艰苦的地方摸爬滚打,甘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拼搏建功。”  ——6月26日,在共青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代表共青团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的贺军科这样说道。那一刻,坐在不同位置的三位团十八大代表,被这同样的一句话打动。  “我们的青春主场在基层,在一线,在祖国和人民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元共存的。在处理外交多边关系、多元文化共存、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上,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是中华传统文化馈赠给我们的一个基本思想方法。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核心思想是接受不同,跳出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线性思维与零和博弈,倡导互相尊重、多元并存、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如此才能凝聚群体,达成共识,共同发展。  在外交多边关系上,我们国家领导人引用中华传统文化历来主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
【印度】何塞·凯姆雷特 陈音编译  丽莎·比默的丈夫在“9·11”事件中遇难后,她在《美国早安》节目上说,她最怀念丈夫托德的事情是那些小事情,比如他回家时车库的开门声,以及孩子们跑去迎接他的情景。  丽莎还回忆了这样一段故事:  很多年以前,我读高中的时候,有一位很优秀的老师,她的丈夫因心脏病突然去世了。  丈夫去世后约一个星期,夕阳透过教室的窗口洒进来,她脸上一副温柔的表情,想了一下,说:“马上
当我们随着潮流的飓风摇摆身体,虚妄地自信,你是否想过,这个时代,我们丢失了什么?  很喜欢《那时慢》,“那时候,时间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只是,当可乐雪碧裹挟着刺激灌入咽喉,谁还会花上一两个时辰,浅酌慢品一盏芬芳的清茶?当电脑手机屏幕上的荧光在脸上不停地闪烁,又有谁还能灯下闲读?时代给了我们新鲜感、便捷和快节奏,可不知不觉中我们已记不得最应该记住的东西。  牡丹亭前,一袭水袖摇曳,步步生莲;一
大多数当代中国人,在学生时代,都或多或少受到过“科学家励志故事”的熏陶。  可惜的是,这些“科学家励志故事”,有很多是无法考证的。  比如“牛顿被苹果砸中脑袋,然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教科书收录这个故事,自然是希望学生能够学习牛顿,从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得出不普通的发现。其实,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受到博物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的启发。后来,牛顿将万有引力定律发表后,胡克认为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