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正在死亡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ing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微信没有完成从熟人社交到生人社交的转换。
  2014年4月,微信发布4.0版,从这一刻开始,一个叫“朋友圈”的东西诞生了。它迅速成为中国人热衷的社交工具,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交习惯,甚至由此诞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动作:“刷屏”。微信的用户数量也从那时的1亿一路飙升到了今天的月活跃用户数7.62亿。
  从2000年出现的博客,到2009年的人人社交和微博,再到2014年的微信朋友圈,人们不断地接受着全新的社交方式。微信让一些风行一时的社交平台迅速没落。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天花40分钟刷微信。不幸的是,朋友圈越来越庞大,可微信却失去了它最初的功能——朋友圈已经是个陌生的地方,微信的社交功能正在死亡。
  社交是一种流动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在彼此心里留下一定的情感积淀。从社交属性来看,我们可以将微信和一杯咖啡做一个比较。在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所著的《将心注入》中,他认为一个能承载社交功能的产品应该具备这样的特征:有温度、有味道、有惊喜。具备这三样,就做到了霍华德所说的“超过消费者的预期”。如果我们用这三个维度来衡量微信,会发现它的温度开始变得冷漠,它的味道开始变得商业。至于惊喜,则越来越少。
  从制度设计来看,微信并不适合社交,它更适合传播而不是参与,更便于张贴而不是讨论。与此同时,阅读与社交的融合,导致转发成为一种愿望,这是前所未有的。阅读的终点不再是文章的最后一个句号,而是转发,也就是传播。转发对内容会有深刻的影响。越是肤浅的东西越有可能被转发。因此,微信很容易演变成一个营销平台,营销几乎可以说是社交的天敌,他会吞噬微信上沉淀的情感,让社交功能退场。这是微信的一个硬伤,但还不是最致命的问题。
  微信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它没有完成从熟人社交到生人社交的转换。熟人之间是一种强关系,这种强关系与人的幸福感有关联。生人之间的社交是一种弱关系,一般来说,越少越好。在传统的社交过程中,人们可以自然地区分这种强弱关系。在微信早期,朋友圈具有明显的强关系的社交圈。但是到今天,急速膨胀的朋友圈不能有效地区分强弱关系,让用户无所适从。
  对一个人来说,熟人的数量基本是固定的,朋友圈的扩大,往往是生人越来越多。在一个混杂着生人和熟人的朋友圈,朋友的定义就变得尴尬。因此,大部分人的活跃度急速下降,人们会越来越疏远这个陌生化的朋友圈,越来越少地使用他的社交功能。微信所谓“高频IM”“强社交链”的光环正在迅速褪去。失去了社交功能,微信开始蜕变成一个工具:一个通讯和传播的工具、支付工具、游戏工具。
  无法主动区分强关系和弱关系,这样糟糕的体验并非不能改善,从技术上来说,可以很轻松地实现。比如,用户在接受一个申请的时候,可以有三个按钮,强关系、弱关系、不接受。但是,这样做虽然顾及了用户的体验,却是以牺牲连接性为代价,让社交平台变成一个一个的孤岛,孤岛上的人们过滤出只属于私人圈内的话题。也就是说,这种设计虽然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但是消弱了传播性,连接就有了等级,世界也就不再是平的。这显然不是腾讯想要的。
  于是,微信便进入到了一个悖论之中:不是说不能把微信的社交功能做好,而是一旦做好了用户体验,就会影响到他的商业价值。因此,未来微信一定会两极分化,越来越多的人将微信视为一个工作的工具,而社交功能将通过“群”来体现,“群”演化成为社交平台上一个个非常私密和封闭的社交孤岛。一般来说,“群”是一种相对稳定的集合体。但是大多数群的社交目标不够精准,社交内容的质量也不够高。
  曾经火爆一时的微信已经到了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它必须在公共空间还是私人空间之间做出抉择。微信生于社交,即私人空间,但是现在,其社交属性越来越弱,公共属性越来越强。
  社交是人的基本需要。在今天急剧变化的中国社会,人们对高质量的社交有相当迫切的需要。但是,从机制设计来说,微信更适合传播而不是讨论。从用户体验来说,朋友圈的扩大意味着强关系和弱关系的混乱。从盈利模式上来说,连接一切的战略忽视了社交的私密属性。陷入悖论的微信,是腾讯的痛点,也是一个机会。
其他文献
绿色Abs,或者说绿色资产的证券化,如果拿中国当例子的话,中国银行业持有的绿色债券只有9000亿,体量还很小。我们应该积极探索融资标的和渠道。  绿色金融债券,指由金融机构法人依法发行的、募集资金只能用于支持绿色产业项目的债券。  中国的绿色金融从2015年启动资金,已取得非常重要的进展,但在某些领域中,我们还是有很多学习的空间。  比如说在机构投资者方面,能真正冠名为绿色机构的比例不高。PRI(
这确实是个划时代的发现,有点像1888年赫兹发现电磁波,从此电报有了,广播有了,电视有了……那么,引力波发现之后,人类将进入什么纪元呢?  2016年2月11日北京时间晚11点30分,美国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两个相距三千公里的仪器同时检测到了引力波。此前,财新的崔筝要我准备好届时说几句评论。我当时有点不想接受,因为寒假中做了太多事情,已快累垮。但是,这么重要的事情还是应该关注。可是,我
推开徐波的家门,在门口就能远远瞥见客厅一面墙被改成了书架,里面全是有关社会、哲学、文学乃至历史类的书籍—这是典型知识分子的装饰格局,37岁的他在一家网络媒体就职,妻子则是在一家文化出版机构工作。  书架下是几张沙发,三只猫趴在沙发里。走进一看,沙发底下还趴着一只,对人暗中观察。四只猫一开始还有些好奇,瞪了几秒,见记者“人畜无害”后,干脆眯起眼睛睡大觉,由着记者随便抚摸。“脾气太好的猫不得劲”  和
美剧《硅谷》第五季开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男主理查德就和他的小伙伴们带领 Pied Piper(魔笛手公司)全力 all in 区块链,试图打造一个去中心化的 New Internet 。  这个剧情不乏荒诞之处,不过,却反映了当前区块链热的现状。  今年5月,马云在阿里巴巴集体婚礼上讲了一个真实故事—一个工程师把征婚网站上的简历改成了区块链工程师,立马收到300多封求爱信。  他以这个故事开局
据了解,这是榄菊首次云分享,也是丁香医生田太医的直播首秀。双方联手的云直播,打开了家居消杀公益普及的全新方式,妙趣横生的知识互动,直接引爆直播间。强强联合:掀起家居消杀行业新风潮  近年来全民健康意识升级,家庭健康成为大众愈发关注的重点,然而家庭有害生物的危害和防治却容易被大众忽略。榄菊作为中国家庭卫生杀虫行业的企业,致力于家庭有害生物防治,为家庭健康生活护航。榄菊首席技术官吴鹰花表示,集团一直以
一点也不叫人意外。  毕竟,这些古老而陈旧的词汇,已经无数次地描述过无数年轻人,仿佛是某种刻板印象,跟千百年来的年轻人一样, 00后也理应如此。  00后这个集体形象频繁出现在公众的讨论中,我这才想起,我身边原来也有很多00后。  我带着词汇挨个问了他们,试图把一个抽象的形象跟具体个体对应起来,果然,没有人愿意领受。从他们的抗拒中,我意识到,自我也好,个性也罢,只会在代际冲突中才得以成立,而把参照
所谓的“女德班”每一次现身于江湖,都会让传统文化“躲枪”。但是,不管是丁璇的“女德培训”,还是辽宁抚顺的“女德班”,其宣扬的极端观点,其实跟传统主流文化完全不搭界,我想,即便是古人醒来,听了这些宣讲,也会被重新气死过去。  比如丁璇老师说,妻子被家暴一定要忍,总挨揍的女人身体好,“不爱闹病”。她还举例说,有个女子被丈夫打了十几年了,打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都忍了下来,最后男人果然不再打她了,因
周末,双层巴士载着我淫淫摆摆沿着利菲河一路晃着驶进都柏林。海鸥、鸽子、天鹅,在人们停留的地方等待着面包或者薯片,因为热量食物发胖的身材让人担心它们会头栽进河里。像每座现代城市一样,都柏林是复杂的.有约五分之一的外籍人口,每天迎接众多游客,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比比皆是。然而,浪漫与城市格局的复杂并存。  Temple bar是都柏林著名的酒吧区,粗糙的石砖铺成小路,一步一步深入都柏林最繁华的酒吧聚集地和
网络之大,差不多已找不到一个不谈论房子和房价的地方了,无法挣脱房价这个话题。有评论人近日谈到这样一个观点,大致是:当年的房奴如今已经翻身成中产,成为一个骄傲的阶级。房奴这个词10年前出现时,充满悲情,对应的是为了还房贷而不惜牺牲生活质量的悲惨生存状态。而房价一路飙升,靠房产的升值,当年的房奴已经成为一个骄傲的有房阶级。  这位评论人说的是现实,高歌猛进的楼市让昔日房奴扬眉吐气,人们普遍认为,买房就
通过卫星地图识别,全国范围内,闷声发大财,默默吃狗肉的城市,远比你想象的要多。  根据卫星地图检索全国范围内的狗肉店数量,我们列出一份狗肉地图。 如果要选出最爱吃狗肉的三个地区,排在第一的自然是东北三省;其次有两广和西南的贵州。最后还有中原地区,山东、苏北等地。从省份看,吉林以接近2500家狗肉店位列第一。第二名是黑龙江,约有1560家。广西第三,有1200家。山东略落后,排在第四。  图中,红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