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出土的古代北方民族金器及其特征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7623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内蒙古,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一万年前宇宙洪荒的时候,造物主背着他那装满奇珍异宝的口袋到处游逛,想把他的财宝分批藏起来。当他来到内蒙古高原的时候,立即被这里的奇异风光所吸引,便打开口袋把相当数量的财宝抛洒出来,使他们与大地山川融为一体。在这众多的宝贝当中,黄金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自治区以盛产黄金闻名于世,全区现有金矿床四十余处。内蒙古金矿的生成,确实是在洪荒的远古,矿床的成因与太古代——早元古代(距今30亿年)绿岩带和岩浆活动密切相关。主要成矿类型为变质热液型和岩浆热液型。地质学家经过调查发现,地球上每300吨石头中,平均才含有1克金,当每吨矿石中含金有3克以上(相当于1枚普通金戒指),就具有开采价值了。而内蒙古的金矿,平均每吨矿石含金为5-15克,在世界各国的金矿中属于富金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确是造物主的“恩赐”。
  同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一样,内蒙古的古代先民也把黄金视为珍宝,用它制造各种美丽华贵的饰物。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制造和使用黄金饰品的,是生活在内蒙古赤峰地区的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先民。考古工作者在赤峰市宁城县小黑石沟发现了一批金饰品。出土的金饰品制作精巧,形象生动传神,其中较典型的为圆形雁纹镂空金饰牌和马形金饰牌。图1圆形雁纹镂空金饰牌,属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直径7.1厘米,厚0.2厘米,重108克,金饰牌缘边饰有十六组镂空雁纹,中间素丽,背有钮,器表金黄明亮,应为装饰物。图2马形金饰牌,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通长4.6厘米,宽4.5厘米,厚0.1厘米,重28.9克。马形金饰牌中的马呈伏卧形,回首竖耳,圆目成孔。饰牌正面凸起,背凹,有两个桥形穿钮,可系挂佩戴。
  由于黄金色泽美丽,耐腐蚀,又有良好的延展性(1克黄金可拉成2公里长的金丝),又便于携带和长期储藏。自“夏家店下层文化”以后,生活在内蒙古的历代游牧民族,如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都生产和制作了大量的黄金制品。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蒙古贵族,还将其家族命名为“黄金家族”。在内蒙古地区多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珍贵的黄金饰品,均各具特色。
  图3是匈奴王鹰形金冠饰,出土于鄂尔多斯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葬,重达1394克,由金鹰和金冠带两部分组成,上面浮雕有狼和羊的图案,雄鹰站在半球形的金冠顶上,俯视着狼与羊搏斗的场景。金冠饰以草原上生动逼真的动物形象为装饰题材。雄鹰采用圆雕工艺,以夸张的手法,极力突出钩状的鹰喙,以表现鹰的凶猛。这件金冠是匈奴单于(皇帝)的宝冠,不仅是艺术珍宝,而且是匈奴单于权力的象征,被文物专家鉴定为“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野兽风”是北方民族金饰品图案的一大特点,尤其是虎搏兽的造型,方寸之间表达的正是在古代草原严酷的生存环境之下,弱肉强食的生存之道和游牧民族的审美心理。下面的系列金饰件均为活动在内蒙古地区的匈奴族的典型金器。图4战国时期虎兽咬斗纹金饰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出土,长13.8厘米,宽7.95厘米,饰牌由黄金模铸而成,图案主题为一只猛虎前爪按住一兽作吞噬状。图5战国时期刺猬形金饰件,高2.5厘米,长4.5厘米,为薄金片模压錾刻呈网雕式。其边缘有缀孔,应为服装上的饰物。图6战国时期怪兽纹金饰片及细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出土,长12厘米,宽10.2厘米;长12厘米,宽10.2厘米;长19.6麒米,宽2.5厘米。金饰片中有集鹰嘴、狼身、羊角于一体的怪兽,为欧亚大陆西部阿尔泰地区游牧人的神灵,谓之“看守黄金的格里芬”,说明当时的匈奴纹饰借鉴了外来艺术题材和风格。图7战国时期虎形金饰牌,内蒙古鄂尔多斯博物馆藏品,长12.4厘米,宽6.2厘米,图案主题为猛虎捕食野兔。
  2010年9月8日,在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工业园区白家湾村发掘了一批珍贵的窖藏金器,如图8虎咬鹰牌饰,图9虎咬马牌饰。两件虎咬鹰牌饰的大小大体相同,均为长方形,长15厘米,宽10.1厘米,厚0.1-0.2厘米,重量略有差异,分别为431.24、553.45克。两牌止面为浮雕状,猛虎仰首咬噬鹰的头部,纹饰有叶状、心纹、圆圈纹等,并镶嵌有绿松石和料石。虎咬马牌饰略小,虎头反向,嘴咬马背。这些金饰品的级别很高,时代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具有浓厚的北方民族特色,推测可能为匈奴单于所用之重器。
  鲜卑民族继承了匈奴金饰牌的风格,并在造型、题材等方面均有所创新。图10东汉时期瑞兽纹金饰牌,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希伯花苏木六家子墓出土,长8.1厘米,宽5.4厘米,此件金饰牌为佩戴之物,根据《魏书》记载,鲜卑始祖率领部族南迁,“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引导,历年乃出,始居匈奴故地”。此件应为文献中所提之“神兽”。图11东汉时期卧马形带链金挂饰,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希伯花苏木六家子墓出土,长8厘米,宽5厘米。纯金铸造,造型中马呈四肢屈曲的卧姿,马首垂至地面,头顶及臀部各突出一小环,上连金链,应为佩饰之物。图12东汉时期双马纹金饰牌,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出土,长5.6厘米,宽6.8厘米。
  步摇是簪钗上饰以金玉的垂挂装饰,可插于妇女发髻的前后左右。汉唐时期在妇女中极为流行。中原地区的这种步摇冠饰,为北方游牧民族贵族广泛效仿,尤其是在北朝鲜卑族中使用效仿最盛。中原地区的步摇冠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状,其上缀以珠玉,并常与钗钿相混杂,簪于发上。而北方民族多以黄金制作成各种动物形步摇冠,其上镶嵌料石。图13这两件金步摇冠饰出土于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是北朝时期鲜卑贵族妇女所特有的头上装饰。两者一为马头形,一为牛头形,角均作鹿角形状,上部呈树状分叉枝干,每个枝梢上挂有活动的叶片,当佩戴者走动时,叶片随之颤动,发出悦耳的声音,以显示富贵。而树叶及鹿形,反映了鲜卑民族对森林的怀念。另,在内蒙古通辽市征集的凤鸟形金步摇冠饰也比较典型。图13北魏时期马头鹿角、牛头鹿角金步摇冠饰,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出土。图14东汉时期凤鸟形金步摇冠饰,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征集,高5.3厘米,底长5厘米。
  2010年5月,在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发现一座被毁的墓葬,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定为北魏太和初年至迁洛以前(477-496年),其中出土的一批金器,为鲜卑女性贵族使用的饰品。如图15、图16正镶白旗北朝墓葬出土的金饰珠、金铃饰、金带、叶形金头饰什。
  辽朝是北方民族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均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辽代的金器制造业发 达,制作的金器工艺高超,造型精美,堪称北方草原地区的金器精品。图17辽代陈国公主的金面具、图18辽代驸马的金面具,这两幅金面具均出土于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陈国公主墓中,为纯金片模压制成,均按照公主与驸马的脸型特制,公主面具丰润舒展,显示出青春女性特有的柔美;驸马面具颧骨微突,面庞清瘦,刚毅而沉稳。图19辽代公主的金晇带、金针筒、龙纹金镯,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陈国公主墓出土。
  饮酒之风在北方民族中极为盛行,以下几件为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契丹、蒙古贵族的饮酒用具。图20辽代人物纹錾耳金杯,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土尔基山出土,口径6.1厘米,底径3.7厘米,通高5.9厘米,重121.1克。为金质酒具。图21元代狮纹錾耳金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征集,通耳长17.9厘米,宽14.2厘米,为元代蒙古贵族典型的饮酒用具,现藏内蒙古博物院。图22元代錾花高足金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恩格尔河墓葬出土。图23元代高足金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出土。
  元代的金饰品蔚为大观,种类繁多,不仅有本民族的显著特点,还吸收了中原汉地和欧亚外来文化因素,工艺水平高超,体现了蒙元文化兼容并包的特征。
  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恩格尔元代墓葬中出土了一批金饰件。图24所示为三套马具饰件,主图案运用捶揲工艺,饰莲花纹,边缘饰连珠纹,是元代蒙古族马具金饰品中的精品。龙凤纹金马鞍饰前桥饰长12.5厘米,宽5.2厘米,后桥饰长9.2-14厘米,宽2.7-7.7厘米,整体由薄金片錾刻而成,由前后鞍桥、前后鞍翅组成,鞍桥图案为镂空錾龙纹,双龙之间有莲花图案。
  图25图30为元代时期的各种装饰品。图25是锡林郭勒盟博物馆的藏品元代掐丝金饰件。图26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恩格尔河墓葬出土的元代虎头纹金手镯。图27是个人收藏的元代金镶松石手镯,直径7厘米。图28是个人收藏的元代金镶松石耳坠,长6厘米。图29是个人收藏的元代嵌松石古叙利亚文金戒指,长1.2厘米,宽1厘米。图30是个人收藏的元代景教嵌宝帽饰,圆形直径4.8厘米。
  内蒙古地区的金器有如下一些特点:
  首先,历史悠久。金饰品工艺时间长,早在夏家店时期就出土了大量金饰品,这在全国来看,是比较早的。
  其次,几处集中出土地的金器,器形大,规格高,工艺精湛,并且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皇家贵族用品。
  第三,内蒙古地区的金器,不仅具有礼仪性作用,还有很多实用器皿。
  第四,金器纹饰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比如,辽代的金器是在继承唐代金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比如云纹、鸳鸯、鹦鹉等纹饰,在此基础上,辽代金器增加了动物纹饰,减少了植物纹饰。
其他文献
2011年11月15至18日,山东省东营市第六届红色收藏交流会招开。这是当年全国性红交会的尾声,电影海报收藏“四大天王”江苏华瑞芯、东营李英华、安徽王正鹏、兰州廖元林先生等云聚。但是,电影海报收藏大家们并不是忙于营销海报,更不是炫耀藏品的多寡,而是急切希望听到来自北京的“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最新消息。依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并以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柱性文
期刊
自2009年春季拍卖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行情日益红火,名家字画拍卖屡创天价。张大千、李可染、徐悲鸿、齐白石等名家作品价格相继突破亿元大关,而千万元以上成交的中国名家字画更是不计其数。与此同时,曾在2005年和2006年艺术品拍卖会上风光十足的名家连环丽原稿行情却在最近一两年逐渐步入了低谷。在火热的2010年春秋两季及2011年春季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再也没有出现特别值得称颂的名家连环画原稿行情,这一
期刊
美丽的彩云之南,多民族文化独具特色,享誉世界。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数千年厚重的文明史,留下了不计其数的民族文化遗产,造就了艺术领域众多的奇珍异宝,为云南的古玩艺术品收藏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收藏机会。随着云南艺术品收藏市场的迅猛发展,为积极推进云南文物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兴旺,切实解决艺术品收藏和艺术品融资的瓶颈问题,近日,云南首家文物艺术品典当行——云南文物艺术品“典拍通”部在昆明盛大开业。  云南
期刊
自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成为明朝开国皇帝始,至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止,明王朝统治中国276年,留下大量佛教造像。肇始于东汉的内地佛教造像艺术,经历了汉的粗犷、六朝的古典妩媚、隋唐的成熟自信、宋的清新婉约、辽金的伟岸刚劲、元的兼收并蓄,到了明代,世俗化趋势愈加明显,造像材质更趋多样化,有金铜造像、瓷塑、玉雕、木雕、象牙雕像、石雕、彩塑等。  明代佛造像风格的形成和演进受同时代宗教
期刊
盘点清史,吕留良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人物。卓尔不群的才华,曲折跌宕的身世,朝廷、江湖都有他的身影,他用人生书写的这部“书剑恩仇录”常常被文学、戏剧旁征博引,传唱至今。  吕留良生活的时代正遇明清鼎革之变。以一介书生成为桀骜不驯的斗士,站在与清廷对抗的立场,掀起“华夷之辨”,倾家产支援义军,甚至直接参加战斗。以致吕留良死后四十余年,即雍正十年,因湖南曾静案的牵连,吕及其长子葆中被开棺戮尸,幼子毅中被斩
期刊
今年五月,香港三联书店将第五次再版田家青的《清代家具》。但这一次是修订版,并且文物出版社将与香港三联出版社合作,首次出版简体字版在内地发行。简体字版不仅方便大陆读者购买,也便于年轻人阅读,在定价上由于没有了运输和海关的成本,可以使更多喜欢此书的读者购藏。而香港三联继续走高端路线,精装版与英译本一起在全世界发行。香港三联出版社认为《清代家具》内容和形式都很好,它的受益范围除了家具界,对于全世界读书和
期刊
王金华店里的主柜台上,总摆着几套装帧精致的图书,如《中国传统首饰》《图说清代吉祥佩饰》。这不是工具书,而是他引以为傲的著作。  作为工商联中华全国古玩业商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私营个体经济协会古玩业分会副会长的王金华,将经手的首饰、服饰凝结于一部部书中,记录着自己的收藏脚步。  1968年,16岁的王金华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到山西夏县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夏县古称安邑,传为嫘祖养蚕、大禹建都之地,是北宋名
期刊
舒文峰的家乡在湖南湘西,他是从小戴着银项圈长大的地地道道的苗族娃。爱银似乎更多的是思乡的情结。银饰带给他最初最美的印象莫过于姑娘出嫁时的银装素裹,那让他一辈子难以忘怀……  长大之后的舒文峰来到北京求学。他在中文系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报考研究生时,却没有按部就班地研读中文专业,而是报考了摄影专业。舒文峰的答案简明扼要:喜欢。  1992年毕业后,舒文峰一直在媒体工作,近年转向广告和影视等方面。90年
期刊
文交所——艺术品融资  催生的新产物  在文化与金融对接的憧憬中,为突破融资瓶颈,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2011年1月26日适时推出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模式,令拥有完善金融体系的发达国家墨尘莫及,被誉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创新。这种“创新”随即遍地开花,文交所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达到50家以上。当然,也引发业内纠、激烈争论。  2011年11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
期刊
广州:清代的钟表制作中心  清代时,广州是中国与西方交流的最大的贸易中心。由于康熙帝的禁海令,设置海关对来往商品贸易进行监督与检查。西方传教士为了进入中国,得到高官的认同,遂将西洋钟表作为敲门砖引入中国,结果西洋钟表不仅受到官员与民众的喜爱,连皇帝也颇感兴趣,这就促使西方钟表大量涌入广州。广州的钟表行业得以发展起来,广州成为国内最早接触西洋钟表的地方。到乾隆年间,广州钟表行业具备了相当大的规模,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