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内蒙古,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一万年前宇宙洪荒的时候,造物主背着他那装满奇珍异宝的口袋到处游逛,想把他的财宝分批藏起来。当他来到内蒙古高原的时候,立即被这里的奇异风光所吸引,便打开口袋把相当数量的财宝抛洒出来,使他们与大地山川融为一体。在这众多的宝贝当中,黄金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自治区以盛产黄金闻名于世,全区现有金矿床四十余处。内蒙古金矿的生成,确实是在洪荒的远古,矿床的成因与太古代——早元古代(距今30亿年)绿岩带和岩浆活动密切相关。主要成矿类型为变质热液型和岩浆热液型。地质学家经过调查发现,地球上每300吨石头中,平均才含有1克金,当每吨矿石中含金有3克以上(相当于1枚普通金戒指),就具有开采价值了。而内蒙古的金矿,平均每吨矿石含金为5-15克,在世界各国的金矿中属于富金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确是造物主的“恩赐”。
同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一样,内蒙古的古代先民也把黄金视为珍宝,用它制造各种美丽华贵的饰物。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制造和使用黄金饰品的,是生活在内蒙古赤峰地区的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先民。考古工作者在赤峰市宁城县小黑石沟发现了一批金饰品。出土的金饰品制作精巧,形象生动传神,其中较典型的为圆形雁纹镂空金饰牌和马形金饰牌。图1圆形雁纹镂空金饰牌,属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直径7.1厘米,厚0.2厘米,重108克,金饰牌缘边饰有十六组镂空雁纹,中间素丽,背有钮,器表金黄明亮,应为装饰物。图2马形金饰牌,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通长4.6厘米,宽4.5厘米,厚0.1厘米,重28.9克。马形金饰牌中的马呈伏卧形,回首竖耳,圆目成孔。饰牌正面凸起,背凹,有两个桥形穿钮,可系挂佩戴。
由于黄金色泽美丽,耐腐蚀,又有良好的延展性(1克黄金可拉成2公里长的金丝),又便于携带和长期储藏。自“夏家店下层文化”以后,生活在内蒙古的历代游牧民族,如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都生产和制作了大量的黄金制品。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蒙古贵族,还将其家族命名为“黄金家族”。在内蒙古地区多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珍贵的黄金饰品,均各具特色。
图3是匈奴王鹰形金冠饰,出土于鄂尔多斯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葬,重达1394克,由金鹰和金冠带两部分组成,上面浮雕有狼和羊的图案,雄鹰站在半球形的金冠顶上,俯视着狼与羊搏斗的场景。金冠饰以草原上生动逼真的动物形象为装饰题材。雄鹰采用圆雕工艺,以夸张的手法,极力突出钩状的鹰喙,以表现鹰的凶猛。这件金冠是匈奴单于(皇帝)的宝冠,不仅是艺术珍宝,而且是匈奴单于权力的象征,被文物专家鉴定为“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野兽风”是北方民族金饰品图案的一大特点,尤其是虎搏兽的造型,方寸之间表达的正是在古代草原严酷的生存环境之下,弱肉强食的生存之道和游牧民族的审美心理。下面的系列金饰件均为活动在内蒙古地区的匈奴族的典型金器。图4战国时期虎兽咬斗纹金饰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出土,长13.8厘米,宽7.95厘米,饰牌由黄金模铸而成,图案主题为一只猛虎前爪按住一兽作吞噬状。图5战国时期刺猬形金饰件,高2.5厘米,长4.5厘米,为薄金片模压錾刻呈网雕式。其边缘有缀孔,应为服装上的饰物。图6战国时期怪兽纹金饰片及细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出土,长12厘米,宽10.2厘米;长12厘米,宽10.2厘米;长19.6麒米,宽2.5厘米。金饰片中有集鹰嘴、狼身、羊角于一体的怪兽,为欧亚大陆西部阿尔泰地区游牧人的神灵,谓之“看守黄金的格里芬”,说明当时的匈奴纹饰借鉴了外来艺术题材和风格。图7战国时期虎形金饰牌,内蒙古鄂尔多斯博物馆藏品,长12.4厘米,宽6.2厘米,图案主题为猛虎捕食野兔。
2010年9月8日,在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工业园区白家湾村发掘了一批珍贵的窖藏金器,如图8虎咬鹰牌饰,图9虎咬马牌饰。两件虎咬鹰牌饰的大小大体相同,均为长方形,长15厘米,宽10.1厘米,厚0.1-0.2厘米,重量略有差异,分别为431.24、553.45克。两牌止面为浮雕状,猛虎仰首咬噬鹰的头部,纹饰有叶状、心纹、圆圈纹等,并镶嵌有绿松石和料石。虎咬马牌饰略小,虎头反向,嘴咬马背。这些金饰品的级别很高,时代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具有浓厚的北方民族特色,推测可能为匈奴单于所用之重器。
鲜卑民族继承了匈奴金饰牌的风格,并在造型、题材等方面均有所创新。图10东汉时期瑞兽纹金饰牌,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希伯花苏木六家子墓出土,长8.1厘米,宽5.4厘米,此件金饰牌为佩戴之物,根据《魏书》记载,鲜卑始祖率领部族南迁,“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引导,历年乃出,始居匈奴故地”。此件应为文献中所提之“神兽”。图11东汉时期卧马形带链金挂饰,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希伯花苏木六家子墓出土,长8厘米,宽5厘米。纯金铸造,造型中马呈四肢屈曲的卧姿,马首垂至地面,头顶及臀部各突出一小环,上连金链,应为佩饰之物。图12东汉时期双马纹金饰牌,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出土,长5.6厘米,宽6.8厘米。
步摇是簪钗上饰以金玉的垂挂装饰,可插于妇女发髻的前后左右。汉唐时期在妇女中极为流行。中原地区的这种步摇冠饰,为北方游牧民族贵族广泛效仿,尤其是在北朝鲜卑族中使用效仿最盛。中原地区的步摇冠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状,其上缀以珠玉,并常与钗钿相混杂,簪于发上。而北方民族多以黄金制作成各种动物形步摇冠,其上镶嵌料石。图13这两件金步摇冠饰出土于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是北朝时期鲜卑贵族妇女所特有的头上装饰。两者一为马头形,一为牛头形,角均作鹿角形状,上部呈树状分叉枝干,每个枝梢上挂有活动的叶片,当佩戴者走动时,叶片随之颤动,发出悦耳的声音,以显示富贵。而树叶及鹿形,反映了鲜卑民族对森林的怀念。另,在内蒙古通辽市征集的凤鸟形金步摇冠饰也比较典型。图13北魏时期马头鹿角、牛头鹿角金步摇冠饰,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出土。图14东汉时期凤鸟形金步摇冠饰,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征集,高5.3厘米,底长5厘米。
2010年5月,在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发现一座被毁的墓葬,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定为北魏太和初年至迁洛以前(477-496年),其中出土的一批金器,为鲜卑女性贵族使用的饰品。如图15、图16正镶白旗北朝墓葬出土的金饰珠、金铃饰、金带、叶形金头饰什。
辽朝是北方民族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均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辽代的金器制造业发 达,制作的金器工艺高超,造型精美,堪称北方草原地区的金器精品。图17辽代陈国公主的金面具、图18辽代驸马的金面具,这两幅金面具均出土于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陈国公主墓中,为纯金片模压制成,均按照公主与驸马的脸型特制,公主面具丰润舒展,显示出青春女性特有的柔美;驸马面具颧骨微突,面庞清瘦,刚毅而沉稳。图19辽代公主的金晇带、金针筒、龙纹金镯,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陈国公主墓出土。
饮酒之风在北方民族中极为盛行,以下几件为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契丹、蒙古贵族的饮酒用具。图20辽代人物纹錾耳金杯,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土尔基山出土,口径6.1厘米,底径3.7厘米,通高5.9厘米,重121.1克。为金质酒具。图21元代狮纹錾耳金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征集,通耳长17.9厘米,宽14.2厘米,为元代蒙古贵族典型的饮酒用具,现藏内蒙古博物院。图22元代錾花高足金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恩格尔河墓葬出土。图23元代高足金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出土。
元代的金饰品蔚为大观,种类繁多,不仅有本民族的显著特点,还吸收了中原汉地和欧亚外来文化因素,工艺水平高超,体现了蒙元文化兼容并包的特征。
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恩格尔元代墓葬中出土了一批金饰件。图24所示为三套马具饰件,主图案运用捶揲工艺,饰莲花纹,边缘饰连珠纹,是元代蒙古族马具金饰品中的精品。龙凤纹金马鞍饰前桥饰长12.5厘米,宽5.2厘米,后桥饰长9.2-14厘米,宽2.7-7.7厘米,整体由薄金片錾刻而成,由前后鞍桥、前后鞍翅组成,鞍桥图案为镂空錾龙纹,双龙之间有莲花图案。
图25图30为元代时期的各种装饰品。图25是锡林郭勒盟博物馆的藏品元代掐丝金饰件。图26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恩格尔河墓葬出土的元代虎头纹金手镯。图27是个人收藏的元代金镶松石手镯,直径7厘米。图28是个人收藏的元代金镶松石耳坠,长6厘米。图29是个人收藏的元代嵌松石古叙利亚文金戒指,长1.2厘米,宽1厘米。图30是个人收藏的元代景教嵌宝帽饰,圆形直径4.8厘米。
内蒙古地区的金器有如下一些特点:
首先,历史悠久。金饰品工艺时间长,早在夏家店时期就出土了大量金饰品,这在全国来看,是比较早的。
其次,几处集中出土地的金器,器形大,规格高,工艺精湛,并且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皇家贵族用品。
第三,内蒙古地区的金器,不仅具有礼仪性作用,还有很多实用器皿。
第四,金器纹饰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比如,辽代的金器是在继承唐代金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比如云纹、鸳鸯、鹦鹉等纹饰,在此基础上,辽代金器增加了动物纹饰,减少了植物纹饰。
同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一样,内蒙古的古代先民也把黄金视为珍宝,用它制造各种美丽华贵的饰物。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制造和使用黄金饰品的,是生活在内蒙古赤峰地区的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先民。考古工作者在赤峰市宁城县小黑石沟发现了一批金饰品。出土的金饰品制作精巧,形象生动传神,其中较典型的为圆形雁纹镂空金饰牌和马形金饰牌。图1圆形雁纹镂空金饰牌,属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直径7.1厘米,厚0.2厘米,重108克,金饰牌缘边饰有十六组镂空雁纹,中间素丽,背有钮,器表金黄明亮,应为装饰物。图2马形金饰牌,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通长4.6厘米,宽4.5厘米,厚0.1厘米,重28.9克。马形金饰牌中的马呈伏卧形,回首竖耳,圆目成孔。饰牌正面凸起,背凹,有两个桥形穿钮,可系挂佩戴。
由于黄金色泽美丽,耐腐蚀,又有良好的延展性(1克黄金可拉成2公里长的金丝),又便于携带和长期储藏。自“夏家店下层文化”以后,生活在内蒙古的历代游牧民族,如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都生产和制作了大量的黄金制品。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蒙古贵族,还将其家族命名为“黄金家族”。在内蒙古地区多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珍贵的黄金饰品,均各具特色。
图3是匈奴王鹰形金冠饰,出土于鄂尔多斯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葬,重达1394克,由金鹰和金冠带两部分组成,上面浮雕有狼和羊的图案,雄鹰站在半球形的金冠顶上,俯视着狼与羊搏斗的场景。金冠饰以草原上生动逼真的动物形象为装饰题材。雄鹰采用圆雕工艺,以夸张的手法,极力突出钩状的鹰喙,以表现鹰的凶猛。这件金冠是匈奴单于(皇帝)的宝冠,不仅是艺术珍宝,而且是匈奴单于权力的象征,被文物专家鉴定为“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野兽风”是北方民族金饰品图案的一大特点,尤其是虎搏兽的造型,方寸之间表达的正是在古代草原严酷的生存环境之下,弱肉强食的生存之道和游牧民族的审美心理。下面的系列金饰件均为活动在内蒙古地区的匈奴族的典型金器。图4战国时期虎兽咬斗纹金饰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出土,长13.8厘米,宽7.95厘米,饰牌由黄金模铸而成,图案主题为一只猛虎前爪按住一兽作吞噬状。图5战国时期刺猬形金饰件,高2.5厘米,长4.5厘米,为薄金片模压錾刻呈网雕式。其边缘有缀孔,应为服装上的饰物。图6战国时期怪兽纹金饰片及细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出土,长12厘米,宽10.2厘米;长12厘米,宽10.2厘米;长19.6麒米,宽2.5厘米。金饰片中有集鹰嘴、狼身、羊角于一体的怪兽,为欧亚大陆西部阿尔泰地区游牧人的神灵,谓之“看守黄金的格里芬”,说明当时的匈奴纹饰借鉴了外来艺术题材和风格。图7战国时期虎形金饰牌,内蒙古鄂尔多斯博物馆藏品,长12.4厘米,宽6.2厘米,图案主题为猛虎捕食野兔。
2010年9月8日,在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工业园区白家湾村发掘了一批珍贵的窖藏金器,如图8虎咬鹰牌饰,图9虎咬马牌饰。两件虎咬鹰牌饰的大小大体相同,均为长方形,长15厘米,宽10.1厘米,厚0.1-0.2厘米,重量略有差异,分别为431.24、553.45克。两牌止面为浮雕状,猛虎仰首咬噬鹰的头部,纹饰有叶状、心纹、圆圈纹等,并镶嵌有绿松石和料石。虎咬马牌饰略小,虎头反向,嘴咬马背。这些金饰品的级别很高,时代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具有浓厚的北方民族特色,推测可能为匈奴单于所用之重器。
鲜卑民族继承了匈奴金饰牌的风格,并在造型、题材等方面均有所创新。图10东汉时期瑞兽纹金饰牌,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希伯花苏木六家子墓出土,长8.1厘米,宽5.4厘米,此件金饰牌为佩戴之物,根据《魏书》记载,鲜卑始祖率领部族南迁,“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引导,历年乃出,始居匈奴故地”。此件应为文献中所提之“神兽”。图11东汉时期卧马形带链金挂饰,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希伯花苏木六家子墓出土,长8厘米,宽5厘米。纯金铸造,造型中马呈四肢屈曲的卧姿,马首垂至地面,头顶及臀部各突出一小环,上连金链,应为佩饰之物。图12东汉时期双马纹金饰牌,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出土,长5.6厘米,宽6.8厘米。
步摇是簪钗上饰以金玉的垂挂装饰,可插于妇女发髻的前后左右。汉唐时期在妇女中极为流行。中原地区的这种步摇冠饰,为北方游牧民族贵族广泛效仿,尤其是在北朝鲜卑族中使用效仿最盛。中原地区的步摇冠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状,其上缀以珠玉,并常与钗钿相混杂,簪于发上。而北方民族多以黄金制作成各种动物形步摇冠,其上镶嵌料石。图13这两件金步摇冠饰出土于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是北朝时期鲜卑贵族妇女所特有的头上装饰。两者一为马头形,一为牛头形,角均作鹿角形状,上部呈树状分叉枝干,每个枝梢上挂有活动的叶片,当佩戴者走动时,叶片随之颤动,发出悦耳的声音,以显示富贵。而树叶及鹿形,反映了鲜卑民族对森林的怀念。另,在内蒙古通辽市征集的凤鸟形金步摇冠饰也比较典型。图13北魏时期马头鹿角、牛头鹿角金步摇冠饰,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出土。图14东汉时期凤鸟形金步摇冠饰,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征集,高5.3厘米,底长5厘米。
2010年5月,在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发现一座被毁的墓葬,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定为北魏太和初年至迁洛以前(477-496年),其中出土的一批金器,为鲜卑女性贵族使用的饰品。如图15、图16正镶白旗北朝墓葬出土的金饰珠、金铃饰、金带、叶形金头饰什。
辽朝是北方民族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均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辽代的金器制造业发 达,制作的金器工艺高超,造型精美,堪称北方草原地区的金器精品。图17辽代陈国公主的金面具、图18辽代驸马的金面具,这两幅金面具均出土于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陈国公主墓中,为纯金片模压制成,均按照公主与驸马的脸型特制,公主面具丰润舒展,显示出青春女性特有的柔美;驸马面具颧骨微突,面庞清瘦,刚毅而沉稳。图19辽代公主的金晇带、金针筒、龙纹金镯,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陈国公主墓出土。
饮酒之风在北方民族中极为盛行,以下几件为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契丹、蒙古贵族的饮酒用具。图20辽代人物纹錾耳金杯,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土尔基山出土,口径6.1厘米,底径3.7厘米,通高5.9厘米,重121.1克。为金质酒具。图21元代狮纹錾耳金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征集,通耳长17.9厘米,宽14.2厘米,为元代蒙古贵族典型的饮酒用具,现藏内蒙古博物院。图22元代錾花高足金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恩格尔河墓葬出土。图23元代高足金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出土。
元代的金饰品蔚为大观,种类繁多,不仅有本民族的显著特点,还吸收了中原汉地和欧亚外来文化因素,工艺水平高超,体现了蒙元文化兼容并包的特征。
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恩格尔元代墓葬中出土了一批金饰件。图24所示为三套马具饰件,主图案运用捶揲工艺,饰莲花纹,边缘饰连珠纹,是元代蒙古族马具金饰品中的精品。龙凤纹金马鞍饰前桥饰长12.5厘米,宽5.2厘米,后桥饰长9.2-14厘米,宽2.7-7.7厘米,整体由薄金片錾刻而成,由前后鞍桥、前后鞍翅组成,鞍桥图案为镂空錾龙纹,双龙之间有莲花图案。
图25图30为元代时期的各种装饰品。图25是锡林郭勒盟博物馆的藏品元代掐丝金饰件。图26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恩格尔河墓葬出土的元代虎头纹金手镯。图27是个人收藏的元代金镶松石手镯,直径7厘米。图28是个人收藏的元代金镶松石耳坠,长6厘米。图29是个人收藏的元代嵌松石古叙利亚文金戒指,长1.2厘米,宽1厘米。图30是个人收藏的元代景教嵌宝帽饰,圆形直径4.8厘米。
内蒙古地区的金器有如下一些特点:
首先,历史悠久。金饰品工艺时间长,早在夏家店时期就出土了大量金饰品,这在全国来看,是比较早的。
其次,几处集中出土地的金器,器形大,规格高,工艺精湛,并且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皇家贵族用品。
第三,内蒙古地区的金器,不仅具有礼仪性作用,还有很多实用器皿。
第四,金器纹饰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比如,辽代的金器是在继承唐代金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比如云纹、鸳鸯、鹦鹉等纹饰,在此基础上,辽代金器增加了动物纹饰,减少了植物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