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帕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少年过去了,想起你我依然哭得像个孩子。
  从我记事起,你就担任着母亲的角色,虽然种种迹象表明,你只是我的祖母。是的,这个源于哈萨克古老“还子”习俗而诞生的秘密,被大家不约而同地守护着。
  我把你叫作“阿帕”,这个称呼在哈萨克语中可以是年老的母亲,可以是祖母、外祖母,甚至可以是婆婆或邻居家的大娘。而我只把这个称呼当作是年老的母亲。我记事时你已经五十多岁。
  在我的记忆中你是我的保护神,你无所不能,无所畏惧。可有一天我终于明白了你最怕什么。六岁那年我们去山上亲戚家避暑,晚上大人们聚在一起聊天,我和亲戚家的孩子在门口玩了一会儿觉得无聊,就在他们的带领下去了远处的邻居家看小人书。大概看得入神,也不知过了多久,忽然听到外面像是出了什么事情,感觉整个山村都沸腾了。我们跑出去,听到女人尖厉的哭声撕破夜空,接着是冲向河边的纷乱脚步。在寂静的夜里,哭声额外凄厉,我被一种预感驱使着,不由自主地冲向那里。
  果然是你,你披散着头发,嘴里哭喊着:“我不该带她来的,我不该……”我听到人群中有人在劝:“还没找到孩子,你别急着寻短见了……”你哭得更绝望了:“都这会儿了,就算捞出来了也已经没气了。我可怜的孩子,不被水淹死也已经吓死了……”有人在呵斥你:“不许说这样晦气的话!”
  我被你的绝望和无助的神情吓住了,迟疑着不敢靠前,倒是亲戚家的孩子明白了事态的严重,拉住我的手挤进人群,人们惊喜交加,冲上去安慰着你。我待在原地。我并不知道原来你是这样爱我的,我被巨大的幸福包围着,手足无措。你安静下来,足足盯了我一分钟,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分钟后你冲向我,结结实实地掴了我两巴掌。
  你小心地呵护着我长大。也许是早产的缘故,我远比同龄的孩子娇弱,将我这样的孩子养大是多么不易的事情!一个普通的感冒可以让我高烧到昏迷不醒,醒来第一个看到的是你哭红的眼睛。一个普通的扁桃体手术,别人一个小时下手术台,而我的手术却做了五个小时,在手术室外等候的你昏过去两次。高二时我因为神经衰弱休学一年,这一年你所有的头发都白了。那个时候长胖是我惟一的渴望,我不想让你为我日夜担心。可我不争气,在你的有生之年,我的体重从来没有超过85斤。也许对于你而言我的健康远比我门门满分的成绩更为重要。
  这样的幸福结束在了我大一时的那个寒假。我结束了和你第一次那么久的别离,风尘仆仆地回来时,你已经卧床不起了。所有的人告诉我你只是慢性胃炎,而我从你吃的药打的针里知道你将不久于人世。
  食道癌所要承受的饥饿和疼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可你咬紧牙关从不让我听到你的呻吟。你开始频繁地劝我回学校,而我固执地沉默,你常常为此无端发火。有一次你甚至用你摸到的吊针瓶子砸在我的脸上,你努力想抬起头,却因为用力过猛昏了過去。我迅速叫来了医生,你醒来后摸着我包着纱布的额头,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
  有一个下午,你的精神格外地好,要和我说说话。想起回光返照一说,我惊慌失措,偷偷去自己的房间给医生打过电话后才来到你的身边。你帮我捋捋头发,感叹:“看看我的女儿,多漂亮呀!”
  我将脸贴在你的脸上:“因为你漂亮,所以我才漂亮!”
  你迟疑了一下,也许那个时候你想告诉我真相的。据说,对于“还子”,祖父母有义务告诉他们生身父母是谁,即使在这个世界不相认,生身父母辞世时也要以子女身份相送,否则祖父母罪不可恕,在那个世界也要遭受惩罚。你犹豫很久,最后说:“是呀,我年轻时真的很漂亮。”我松了一口气,你知道我细腻、敏感,所以你宁肯到那个世界遭受惩罚,也不愿在留下我一个人后让我再遭受真相的折磨。何况在心的最深处,我们都愿意相信,我们就是母女。
  谈话越来越接近核心,我因为害怕而微微发抖。你说:“我就要死了,你不要害怕。你要答应我,要好好活着。我是为了见到你,才坚持到现在。因为你要我活着,所以我一再坚持,可我太累了。孩子,人总是要死的,你就放手吧!”
  我把嘴唇咬出了血,也没能忍住,“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你知道我从小最怕听到的就是这句话,是的,听到这样的话我就会停止哭泣,即使默默流泪,也不会再发出一点声响。
  学校的假期很快就结束了。走的前一天晚上,我像平时一样睡在你的身边。从我记事我就和你同睡。
  我几乎是拖着自己几乎瘫软的身体走出院子,坐上车的。我选择了火车离开,我不想那么快远离你,哪怕是一种折磨,我也愿意一点点地离开你,你的气息。我一路沉默,无休止地躺在卧铺上流泪,回到学校我就病倒了。
  我坚持着,等待一个并不可能发生的奇迹。我在每一封家信的最后都会问:阿帕还好吗?谎言随之出现在回信中:“可以吃点东西了……”“可以推出去晒晒太阳了……”我任性地难为着我不会撒谎的家人。
  来年夏天的暑假我又回到故乡,那么多前来接我的人,车也没有直接驶向家中,我便明白了一切。哈萨克人的礼节,不会让亲人直接面对死亡,而要选择合适的人,合适的时间、地点通知噩耗,再让亲人去面对死者或坟墓。我配合了所有的人,用出乎他们意料的冷静与克制闻听了噩耗,然后是适度的惊讶、克制的哭泣。我只问了一句:“什么时候的事?”
  我已经听不见任何的话了。我起身漫无目的地走向外面。故乡的天很高很蓝,鸽子在空中优美地飞翔,鸽哨声悠远、沉静。
  (妖精摘自《十月》)
其他文献
我是爷爷带大的。爷爷很老派,凡事讲规矩,上了席面,礼数颇多:拿碗的手势、执筷的位置、沉默地吞咽……  就这样我成了一个对食物非常淡漠的人。不热衷饭局的直接后果就是朋友圈严重缩水。于是,我有更多时间独处。彼时看了大量日剧,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日本人生活真不容易,一碗拉面吃得这么起劲。无论吃一嘴什么,都习惯仰面45度,天真地闭起眼睛,用幸福感爆棚的语气感叹:“奥西!”比发财还美妙,比爱情滋味长。  谈到好
期刊
尼尔·哈比森是一位年轻的伦敦艺术家,他可以将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绘成一幅彩色画,还能把Lady Gaga的炫目造型写成一首曲子。  同时,他也是一个全色盲症患者。天空是蓝的,草地是绿的,檸檬是黄的,让代表色彩的词汇在色盲症患者生活里变得有实际意义,在医学上仍然是个未解的难题。在灰暗里度过20多年后,哈比森的生活终于被涂上色彩。2003年,他参加一个名为“用技术改变我们看世界的方式”的讲座,主讲人
期刊
有一个走钢丝的,技术超群,他能在两幢20层高的大楼间,手持一根平衡杆,在钢丝上自由行走。成千上万的人被他令人窒息的壮举吸引,只见他走过钢丝后,让其助手骑在他肩上,准备再走一遍,观赏的人们报以热烈持久的掌声,他示意人们停止鼓掌,然后大声问:  “你們相信我和我的助手能走过去吗?”  “是的,我们相信!”人群狂热地大喊。  他停了停,然后大声问:“谁愿意骑在我的肩上?”  人群死一般寂静。  “相信”
期刊
我在赛车之前,遇到的是不理解和嘲笑,现在我是七届总冠军。但我在游泳之前,我遇到的是支持和吹捧,但我依然游不好。别人的眼光不重要,你把事情做成什么样子才重要。  曾经很多人说我是一个大的神秘团队流水线包装的产物。因为我平时一个人单打独斗惯了,觉得冤枉,就说,我连个经纪人都没有,平时再拿多少冠军或者书卖得多好,从来没给媒体发过一个通稿,有团队的人不这样。后来明白,這世界上,看客们谁关心你的清白和委屈啊
期刊
作为《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嘉宾,黄磊与黄多多这对父女在节目中的表现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黄磊“全能暖爸”形象也深入人心。他的最新图文随笔集《我的肩膀,她们的翅膀》分享了他与多妹、家人的诗意生活,多多在他的细心呵护下,逐渐长成一个充满浪漫情怀的女孩。就像黄磊在书中所说:“家庭是一門艺术,我要使之分外精彩。”  长颈鹿,我不哭了  多多的窗外有一只长颈鹿,她两岁时,有一天我与妻就带她去了趟动物园。她是第
期刊
你的意见呢?  我的意见吗?要是你们想知道,是这样的:所有的小孩子,小男孩,小姑娘,不管他们是金头发的,红褐头发的,或黑头发的;不管他们是褐色眼睛的,淡蓝色眼睛的,或灰色眼睛的;不管是翘鼻子还是直鼻子;不管是从幼儿园小班来的,中班来的,还是大班来的,所有的孩子都必须在晚上八点半前睡觉。  這就是我的意见!  我嘛,孩子们,我走过世界许多地方,见过很多,听说过很多。你们要是想验证我有没有说谎话,那么
期刊
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书是人类精神的食粮,给人以精神上的支撑。不同风格的书籍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思想盛宴,最近,你读过哪些书?这些书籍中有哪些精华触动了你,让你受益无穷?  张欣悦:黎戈的这本《静默有时,倾诉有时》基本上每一篇评论都有我不熟悉的书名、人名,我被作者庞大却清晰的知识和她所特有的理解所折服。她的语言功底也流于字里行间,文思如潺潺流水,清澈明亮。不得不说,阅读
期刊
问:你是9岁开始写作的吧?能跟我们说说吗?  戈迪默:记得那时在学校,可以挑选写一篇散文或者一首诗,不知道为什么我当时决定写诗。那就是我所写的第一篇东西。后来我一度自编过整张报纸,模仿我居住的那座小城的那份周报。我编出婚礼、集会和市政大楼的开幕式等消息,还绘制专栏题图和插画。我就是这样起步的。  问:你对细节具有独到的眼光,对人们的穿戴、住所、食物和生活习性都观察入微。你是否时时都保持这种洞察力呢
期刊
外婆们身上的故事,远比厨房要精彩得多……  名厨和美食家在被问到最爱吃的食物和做菜灵感的时候,常常提到妈妈、奶奶和祖母。在厨房忙上忙下的女人们,是构成温暖家庭的一个符号。但是,外婆可不都属于厨房。  周末到朋友家做客,我向她的外婆打招呼:“你好,我是Ruby的同学BE。”她是一位满头银发、梳着一丝不苟及肩波波头、肌肤晒成浅棕色的优雅女士。她将翘起的脚尖轻轻晃了一下,似笑非笑地向我点一点头:“你好,
期刊
正编着稿子,读者QQ群里一个读者开始喊编编,说是在某期的《润》上,第几页的一个小标题后面多了一个墨点,希望编编们下次注意。我忙表示感谢,征询了下她对杂志的改进建议,她回我:没有了,以后想起来再联系你们。  下了QQ,我找出了她说的那期杂志,翻开她说的页码,果然,发现了那个小小的墨点,像是不小心用笔戳上去的,这样的情况在质检标准里恐怕还算不上是个错误,为什么那个读者会那么郑重地跑来告诉我一下呢?忽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