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朱光潜的“心理距离说”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_0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朱光潜先生吸收和发展了布洛的“心理距離说”理论,形成了自己重要的美感经验理论之一。文章从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的过程中,分析“心理距离说”在其中的作用,并从中给予创作者和审美主体一些启发,保证能够创作出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和进行更多的审美活动。
  关键词:朱光潜;“心理距离说”;艺术创作;审美欣赏
  “心理距离说”是朱光潜在直觉说基础上产生的一个美感经验理论,进而又分析了移情和内模仿等作用。纵观朱光潜对美感经验这个过程的分析,“心理距离说”成为美感经验的关键,认为“我”与“物”之间要有适当的距离,这在艺术创作与审美欣赏中都有恰当地运用。
  一、“心理距离说”的基本内涵
  最早提出“心理距离”是英国心理学家布洛,他认为在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朱光潜先生吸收和发展了布洛的“心理距离”,把这一原理运用到具体的艺术种类,并尝试在“心理距离说”的前提下,把审美经验的具体过程描述出来。以海雾的例子,海雾对于海上航行的人来说,与他们的生活需要联结在一起,甚至危及到他们的生命,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反而更多的是厌恶。另一种看法则认为这是一种绝美的景致,暂且不去考虑它耽误了行程,使它和实际生活中存有适当的“距离”,用客观的态度去欣赏它,这就是美感的态度。其实,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不妨多采用一下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不要总站在实用的世界里,把世界摆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我们也许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这段“距离”多远才合适呢,是不是越远越好呢?当然不是。朱光潜认为,在欣赏中,一方面要从实际生活中跳出来,一方面又不能脱尽实际生活,要用自身的经验来理解作品,否则根本无法达到情感的共鸣。这也是布洛所说的“距离的矛盾”,“距离”太远与“距离”太近,不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难以达到理想中的美感,“不即不离”是艺术的一个最好的理想。这个距离的“度”是很难掌握的,因为有情感的存在。在艺术创作与审美欣赏中,为了与实际生活拉开一定的“距离”有很多方法可以调控,但“不即不离”的状态是无法衡量的。
  二、“心理距离”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在艺术创作中,“距离的矛盾”体现在创作者构思与表现作品的过程中。一方面,作者要从实际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经验,把自己的切身情感描写出来。另一方面,作者在描写时又不能沉入这情感中无法自拔,他一定要加以客观化,要在自己和这情感中辟出一定的“距离”来。普通人和艺术家看到同样的一座山,普通人只是感慨山的壮观,而画家会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描绘出一幅壮丽的画,诗人会作一首诗抒发他此时此景的心情。他们之所以为艺术家,不仅在能感受情绪,而尤在能把所感受的情绪表现出来;而把所感受的情绪表现出来,就由于能把切身的情緒摆在某种“距离”以外去看。
  在艺术创作中,“距离说”在悲剧创作中运用的最为明显。一方面,作者所塑造的故事要合乎情理,使观赏者可以产生同情的心灵共鸣;另一方面,作者又要与现实生活的苦难分开,用艺术语言塑造出来。像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读者既为他们在爱情的道路上受到的种种阻挠而悲哀,又为最后他们为爱情一起牺牲而感动与惋惜。在剧中,读者的心情是沉重的,感动的,而在剧外,读者会是庆幸又震撼的,因为清楚地知道那是戏剧,而不是现实。艺术家的伟大就在于将现实中的经验用艺术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使其又脱离现实,艺术的美妙之处就在于此。
  三、“心理距离”在审美欣赏中的运用
  在审美欣赏中,“距离”有天生自然的,也有通过艺术家的选择与设置,从而使欣赏者产生美感的态度。最常见的是空间的隔阂。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旅行,去农家乐,感受和自己生活地方的不同,并且感觉很有韵味,风景很美。其实,对于当地人来说,并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他们还面临很多烦恼,比如交通不便,各种教育或医疗设施落后等。而对于游客来说,这个地方还没有和他们的实际生活发生多少关联,还有一段距离,因此更容易感到风景的优美。时间久远也是形成“距离”的一个成因。就像现在博物馆中收藏的各种瓷器,当初只是具有实用价值,而如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它们的艺术价值。时间和空间的隔阂,只是在客观上给我们拉出了一定“距离”,前提是审美主体必须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不是实用的或者科学的态度。
  对于艺术作品来说,艺术家通过选择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设置场景来与受众拉开一定的“距离”。戏剧是“距离”最近的艺术形式,因为表演者就是眼前真实存在的人,这很容易使人离开美感世界而回想到实用世界,所以戏剧家想出很多方法来把“距离”推远,像表演者戴面具,夸张的服饰与化妆,用歌唱的声调等。这样就时刻提醒观众这是戏而不是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当然,艺术是“切身的”,表现情感的,不能完全与人生绝缘。太偏重形式的艺术作品不免与人生“距离”得太远,不能引起观赏者的兴趣。但在欣赏的过程中,审美主体的艺术素养与能力不足也可能导致与艺术作品的“距离”太远,无法与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导致审美活动的终止。因此,在审美欣赏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不仅要与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还要多去进行审美体验,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与能力,这样才能参与更多的审美活动,陶冶自己的情操。
  四、总结
  朱光潜先生的“心理距离说”不论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审美欣赏中,都得到了运用,这其实也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在生活中,不要只关注事物的实用价值,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这也是朱先生所倡导的“形象的直觉”。只有做到了“形象的直觉,”才能谈“不即不离”的距离。通过分析“心理距离说”在艺术创作与审美欣赏中的运用,使得我们在以后的创作与欣赏中,更能注意“距离”的把握,创作出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与参与更多的审美活动。
  作者简介:
  徐媛媛(1993—),女,汉族,山东省淄博市,山东艺术学院2015级艺术学理论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各地区交流趋势的进一步加强,翻译这一使语言不通的各地区间的跨文化交流也能变为可能的活动变得愈来愈频繁,其在国际交往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更加重要。然而语言不仅仅
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解读停留在了自然观的层面上,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思想,马克思看到了费尔巴哈思想的不足之处,在批判其历史观思想的基础上科学阐释了人的本质思想
“咱们”是普通话普遍使用的复数第一人称代词,常用于口语当中。本文通过对辽宁地区的影视剧和口语对话分析,发现辽宁地区的“咱们”用法与普通话存在差异,普通话中“咱们”
摘 要:中国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不断加剧。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问题,不仅已经开始构成当今中国社会诸多社会问题的基本背景,而且通过抑制需求,开始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因此,如何分析和把握我国现阶段贫富分化的态势和原因,如何遏制贫富过度分化的趋势,是现阶段实现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贫富差距;原因;对策  1我国目前贫富分化的原因  1.1受教育程度和掌握的技能对贫富差距扩大有影响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明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奇葩,其历史源远流长,有一种明显的延续性,其蕴藏着一种自强不息奋斗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奋斗与创新精神。湖湘文化的种种内涵对湖南
2002年中国上映了一部引人关注的悬疑电影,陆川导演,姜文主演兼监制,这部电影便是《寻枪》.该片在上映时就因其剧情的曲折和惊悚、悬疑的心理恐怖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间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一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将决定着其竞争实力的高低以及能否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
摘 要:任何社会在其运做过程中都会形成一定的记录资料,这些资料反过来有影响着社会的进程,这些资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档案。文章分析了中外档案法规的共同之处和差异。  关键词:档案工作;档案法规;比较  一、中外档案法规的共同之处  在《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决定》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之中明确规定:第三条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都有保护档案的义务。第十三条
摘 要:对于混凝土建筑物来说,后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裂缝。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重视工程企业的发展,尽管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弊端,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下文我们就来针对混凝土出现裂缝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措施  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构建方案不规范、构建过程不合规、构建条件不合格等问题,但不管怎
摘 要:档案作为社会整体记忆的一部分,承担着艰巨的社会责任。本文对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定义、功能及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完善措施进行分析,共同实现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以进一步扩大档案的社会影响力,最终提高档案的社会化程度。  关键词:档案;社会化;服务体系  档案事业的不断前进,使得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是目前档案事业发展的趋势,这种现象是对档案资源进行多渠道的利用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