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尤其是人事聘用制的推行,事业单位劳动争议案件呈大幅度上升趋势,涉及人数越来越多,尤其是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日趋突出,这对有效化解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提出了挑战。而建立新型劳动争议预防预警网络机制,将关口前移,以预防为主,对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至关重要。
关键词:劳动争议网络机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
事业单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人事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更是实现社会政治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石。建立新型劳动争议预防预警网络机制,就是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劳动关系预防预警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等,将大量劳动争议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确保单位和谐、社会稳定。建立新型劳动争议预防预警网络机制是事业单位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是履行职责的重要体现。
一、劳动争议预防预警网絡组织体系
劳动争议预防预警网络组织体系分横向网络和纵向网络两大类:
(一)纵向网络(由低到高):车间班组、生产企业、企业直接主管部门(事业单位基层派出机构)、上级主管部门(市级事业单位)。
(二)横向网络共设两个:一是市级事业单位与市级劳动信仿、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等行政管理部门和市总工会的横向联系;二是市级事业单位的派出机构(各基层主管局)与当地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各县市区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和工会组织的横向联系。两个横向网络的设立可以形成合力,实现劳动保障工作属地管理与行业主管部门分工负责的有机结合。
两个横向网络和一个纵向网络构成了劳动争议预防预警的网络组织体系。
二、网络组织体系基本工作流程及网络中各节点功能
(一)车间班组负责在所管辖人员内部定期召开座谈,征询意见,牢牢掌握一线动态,争取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二)生产企业一方面及时掌握企业内劳动争议动态情况,争取将劳动争议解决在企业内部;另一方面及时向各基层主管局报告。
(三)各基层主管局一方面积极与当地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和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协调,加强监督指导,争取将劳动争议解决在地方;另一方面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市级事业单位)报告。
(四)市级事业单位一方面负责及时了解掌握系统内劳动争议情况,统筹考虑,避免引起连锁反应和群体性事件,争取将劳动争议解决在系统内部。另一方面积极协调市级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加强监督指导,争取将劳动争议在此层面解决,避免矛盾上移。
三、自身做起,完善措施,根源预防
劳动争议不仅破坏了员工关系的和谐,而且影响了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劳动争议预防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劳动争议处理本身。所以,必须加强各种预防机制的完善和落实,做好劳动争议预防工作。
(一)完善行政手段。要依据《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完善内部奖惩机制,把“丑话”说在前面,对于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而引起劳动争议的实行可追溯性行政责任承担制,即:谁提议、谁决策,谁要承担行政性领导责任。
(二)完善经济手段。对于在办理劳动纠纷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如果单位胜诉的,所有费用,由单位成本列支;如果败诉,而败诉原因系由于决策失误、徇私舞弊等原因造成的,除了支付给申诉人的经济补偿、赔偿由单位承担外,其它因此而发生的“劳动纠纷风险费用”,由提议人、决策人分别按相应比例承担。
(三)完善法律手段。要对单位分管劳动人事管理的领导、职能部门人员进行劳动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能分管、从事劳动人事管理工作。要依据《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处理一切可能会引发劳动纠纷的各项工作,否则,对出现问题的将按规依法严格处理。
(四)完善文化手段。重视单位人文建设,注重人本化管理,加强思想交流,从“社会性员工”的角度或高度来看待自己的员工,设身处地为其着想,不把员工当“包袱”。建立单位内部劳动争议、劳动纠纷的沟通、调节渠道,增强单位内部劳动纠纷的调节和解决功能。单位领导更是要明察秋毫,避免因为个别领导干部的私心和私人行为影响、干扰决策,引发劳动纠纷。
通过建立新型劳动争议预防预警网络机制,完善各种手段,及时发现和排查处置有可能引发劳动争议事件的隐患,有效避免和减少社会不稳定现象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避免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稳定,确保劳资纠纷隐患做到早排查、早介入、早处理、有效化解,防患于未然。目前,劳动争议预防预警网络机制经过在系统内选择基层单位试点,成效显著,有效地预防了劳动争议的发生,下一步还有待于逐步加以改进、完善和推广。
关键词:劳动争议网络机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
事业单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人事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更是实现社会政治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石。建立新型劳动争议预防预警网络机制,就是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劳动关系预防预警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等,将大量劳动争议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确保单位和谐、社会稳定。建立新型劳动争议预防预警网络机制是事业单位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是履行职责的重要体现。
一、劳动争议预防预警网絡组织体系
劳动争议预防预警网络组织体系分横向网络和纵向网络两大类:
(一)纵向网络(由低到高):车间班组、生产企业、企业直接主管部门(事业单位基层派出机构)、上级主管部门(市级事业单位)。
(二)横向网络共设两个:一是市级事业单位与市级劳动信仿、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等行政管理部门和市总工会的横向联系;二是市级事业单位的派出机构(各基层主管局)与当地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各县市区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和工会组织的横向联系。两个横向网络的设立可以形成合力,实现劳动保障工作属地管理与行业主管部门分工负责的有机结合。
两个横向网络和一个纵向网络构成了劳动争议预防预警的网络组织体系。
二、网络组织体系基本工作流程及网络中各节点功能
(一)车间班组负责在所管辖人员内部定期召开座谈,征询意见,牢牢掌握一线动态,争取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二)生产企业一方面及时掌握企业内劳动争议动态情况,争取将劳动争议解决在企业内部;另一方面及时向各基层主管局报告。
(三)各基层主管局一方面积极与当地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和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协调,加强监督指导,争取将劳动争议解决在地方;另一方面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市级事业单位)报告。
(四)市级事业单位一方面负责及时了解掌握系统内劳动争议情况,统筹考虑,避免引起连锁反应和群体性事件,争取将劳动争议解决在系统内部。另一方面积极协调市级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加强监督指导,争取将劳动争议在此层面解决,避免矛盾上移。
三、自身做起,完善措施,根源预防
劳动争议不仅破坏了员工关系的和谐,而且影响了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劳动争议预防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劳动争议处理本身。所以,必须加强各种预防机制的完善和落实,做好劳动争议预防工作。
(一)完善行政手段。要依据《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完善内部奖惩机制,把“丑话”说在前面,对于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而引起劳动争议的实行可追溯性行政责任承担制,即:谁提议、谁决策,谁要承担行政性领导责任。
(二)完善经济手段。对于在办理劳动纠纷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如果单位胜诉的,所有费用,由单位成本列支;如果败诉,而败诉原因系由于决策失误、徇私舞弊等原因造成的,除了支付给申诉人的经济补偿、赔偿由单位承担外,其它因此而发生的“劳动纠纷风险费用”,由提议人、决策人分别按相应比例承担。
(三)完善法律手段。要对单位分管劳动人事管理的领导、职能部门人员进行劳动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能分管、从事劳动人事管理工作。要依据《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处理一切可能会引发劳动纠纷的各项工作,否则,对出现问题的将按规依法严格处理。
(四)完善文化手段。重视单位人文建设,注重人本化管理,加强思想交流,从“社会性员工”的角度或高度来看待自己的员工,设身处地为其着想,不把员工当“包袱”。建立单位内部劳动争议、劳动纠纷的沟通、调节渠道,增强单位内部劳动纠纷的调节和解决功能。单位领导更是要明察秋毫,避免因为个别领导干部的私心和私人行为影响、干扰决策,引发劳动纠纷。
通过建立新型劳动争议预防预警网络机制,完善各种手段,及时发现和排查处置有可能引发劳动争议事件的隐患,有效避免和减少社会不稳定现象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避免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稳定,确保劳资纠纷隐患做到早排查、早介入、早处理、有效化解,防患于未然。目前,劳动争议预防预警网络机制经过在系统内选择基层单位试点,成效显著,有效地预防了劳动争议的发生,下一步还有待于逐步加以改进、完善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