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方寸]

来源 :集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tong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集邮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追求知识、有的埋首史料,有的热衷储财,有的沉浸娱乐。而我则完全钟情其艺术价值,把小小“方寸”邮票当作真正的小型艺术品视之、藏之,徜徉于这片美的海洋中。因此,当周围的人问起“你的邮票值多少钱”、“最贵的是什么”等问题时,我往往一片茫然,一时竟难以给人家一个满意的答复。
  20年前,正是中国集邮的春天来临之际,我走出农家小院,步入大学校门,不仅开始了新的学业,也认识了五彩缤纷的邮票——“科学大会”、“爱因斯坦”、“工艺美术”、“奔马”、“山茶花”、“西游记”……扑面而来,目不暇接。之后,我得到第一本集邮读物——《集邮》复刊号,算是真正知道了集邮的概念。我自幼喜爱冀东家乡的评剧、皮影、大鼓、唢呐、泥塑、剪纸等民间艺术,又喜好舞文弄墨。当我国第一套寓言邮票《刻舟求剑》发行后,我一下子被那种连环漫画式的五横连所吸引,结合所学习的中文专业写成鉴赏文章,投寄给《集邮》和创刊不久的《集邮家》(当时还不懂“一稿不能多投”的规矩)。不想两家报刊从不同角度裁剪成文,都发表了。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一篇连载文章《邮票欣赏漫淡》还曾在1986年《集邮》杂志最佳文章评选活动中获“最佳文章”称号。
  一门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既需要一支强大的创作大军,也需要睿智的理论大军。没有强大的理论思维作支柱,这门艺术不可能建设起辉煌的艺术殿堂。传统的集邮研究,大多侧重版式、纸型、齿孔、刷色、印刷等方面的考证,而对于邮票的艺术评论、美学欣赏较少触及。特别是对邮票设计家风格的研究历来少有人问津,正如当年邵柏林先生对我讲的,偶有人写,也多流于瞎子摸象的门外谈。我由此孜孜以求,经常“跑步进京”,以文会友,在研究设计家作品的同时,努力地了解他们本人的精神世界,也包括他们的个性、经历、追求等等,力求高屋建瓴地把握设计潮流,再以自己的目光审视邮票艺术的走向。我对邵柏林、刘硕仁、卢天骄、李印清、吴建坤、黄里、杨文清、王虎鸣等设计家的作品都曾涉足,往往经过深究细考、沿波讨源才形成文字,有的文章从构思、撰写直到发表,时间长达十年之久。我当然知道,所谓欣赏,需要对一套邮票进行解释。但解释不是欣赏,欣赏需要的是理解、感受和共鸣,是开掘邮票的艺术之美。每个人理解、感觉都会有差异,但只要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去理解,总会发现这块艺术天地的无限风光。李印清先生在给我的信中曾说,我们集邮队伍中真正的有识之士愈多,也愈真正标志着集邮事业的发展,愈有利于邮票设计水平的提高。我常以此鞭策自己,努力再努力。
  陆游有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人的创造和进取的动机也许来自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是高山仰止,面对艺术家的精品佳构生仰慕追随之心;二是来自于好胜心,凭一股执着和倔犟,走上创作之路。当我少年时的画家梦、记者梦破灭之后,留下的是不改的爱好,在“方寸”和“方格”中流连忘返。写公文的手不曾满足横平竖直,而总想龙飞凤舞;当步入仕途,身在红尘而心系青山。白天上班,努力完成好本职工作,夜晚和节假日便“躲进小楼成一统”,醉心于研究和写作之中。这种生存状态也算是“一人两制”吧。在占了一面墙的书橱里,除了文学名著,更多的便是美学、美术、摄影的书籍,其次是集邮类书刊。早年一本《美术史论》丛刊上登载的《大自然的歌手》一文,对把握黄里先生的早期作品风格是难得的指南;刊登在《中国摄影》等期刊上介绍邵柏林的文章和摄影作品,对了解他的艺术观念,又多了一份参考。我深知自己虽然缺乏扎实的基础和系统的学术训练,但这种广泛涉猎、发散式的学习及从研究实际问题中自觉地扩张,从好的方面说,倒形成一种没有条条框框、无拘无碍的自由心态和文笔。业余写作要耐得往寂寞,这个行当不轻松也不潇洒,没有什么功效和实惠,还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冬夜身裹大衣、全副武装,夏日只穿裤头、赤膊上阵都是常有的事。朋友知我“废寝而不忘食”(饿着肚子没灵感),送我“费琴”作笔名,我竟以此名发表了无数篇文章。在现代社会的浮躁暄嚣中,保留一个小小的角落,把邮票的经济价值抛在脑后,用无功利的心态翻翻邮集,或把一得之见记录下来,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呀!
  近读贾平凹新作,篇首有小传一篇,其中几句云:“苦于心实,不能仕途;拙于言辞,难会经济;提笔涂墨,纯属滥竽充数。”读来就是我自身的写照。《集邮》杂志曾刊登北高的随笔,高喊“将集邮进行到底”,我亦感慨良多。在艺术的大合唱中,邮票仍处于十分微弱的低音部,而艺术理论更等而下之。但值得欣慰的是,曾是荒凉寂寞的邮票艺术欣赏领域,出现了如北京王泰来、上海林霏开、福建宋晓文等一长串名字,他们一直在做着筚路蓝缕的工作,深感吾道不弧。我亦愿永久坐拥书城、留守“方寸”。
其他文献
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境内的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峰奇峦秀,涧险岩危,自古就被誉为“天下第一仙山”,古称“方圆八百里”(经实测为312平方公里)。自唐代起,几乎历代封建皇帝都极力扶植武当道教。到明朝,武当山以“治世玄岳”的崇高地位成为全国道教的活动中心。  武当山古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瑰丽辉煌。 数以万计的精美奇绝的古文物作为道教文化的形象体现,构成了武当山最具魅力的人文景观。武当道教母体
期刊
永乐宫壁画是道教壁画发展的一个高峰,它既保存了前代优秀的绘画传统,又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它的构图寓复杂于单纯,寓变化于统一,寓动于静。在整齐的、近于平板的布局中,把近三百位神仙描画得神采飞扬、活灵活现。永乐宫壁画所具有的玄妙意象、灵秀技艺、写实技法、宏伟气势、奇特构思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示了自唐代以来各个时代的艺术特征。所以,永乐宫壁画是我们探索中国道教艺术发展的重要宝藏,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中具有里
期刊
孙传哲是新中国第一位专业邮票设计师,被誉为“方寸之地拓荒者,邮苑之中耕耘人”。他出生在浙江宁波一户藏书之家,从小受酷爱书画的父亲熏陶,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1947年,在上海沙路斯基画室任助理画师的孙传哲,圆满地完成了为中华邮政设计“招商局成立75周年”纪念邮票的任务,从此与邮票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久,他被南京邮政总局录用,在两年时间里为中华邮政设计了“孙中山像”、“北平风景图”等大量邮票。新中
期刊
正值杏花春雨时节,《水乡古镇》邮票于江苏、浙江两省首发。“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数百年的悠远历史及文化积淀不仅赋予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更以特有的民俗风情而令人神往。6枚邮票分别展现了江苏周庄、直、同里和浙江乌镇、西塘、南浔的水乡景致;首次采用“竖联”手法设计的小本票正如一幅水乡风情画,描绘出水乡古镇历经漫长变迁而保留完好的生态环境及历史景观。   为配合这套邮票的发行,江苏
期刊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骄莺恰恰啼”。五月,和煦阳光温暖着大地,处处草长莺飞,春光明媚。河北省邮资票品局策划推出的系列集邮精品,也如五月飞花,播撒着阳光与春天的气息。    《光辉历程》——向中国共产党  成立八十周年献礼    中国共产党是光荣而伟大的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光辉历程》——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邮票卡书(分精装版、普通版)正是向建
期刊
为纪念建党80周年,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近日连续3次召开集邮文化工作会议,安排部署集邮文化系列活动。本刊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王新中同志。  记者:王副部长,请您谈一下党委宣传部门开展集邮文化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王:集邮文化活动是新形势下引导和教育群众的重要途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形式。党委宣传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把这项活动开展好。我们开展集邮文化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需
期刊
深刻鲜活 细腻传神 这套邮票与以前发行的京剧邮票,除有枚数的差异之外,明显的区别在于邮票图案的艺术构图上。《京剧脸谱》邮票图案用的是头像特写,即经过夸张的五官,模式化较强;《京剧旦角》邮票图案是半身像,没有完全展示出人物的形体动作。而此套邮票的图案有服装、道具,也注意刻化人物的面部表情,充分展现出人物的形体动作,突出了人物的独特性格。我认为此套邮票的设计手法强于前两套,人物表现得细腻传神,更为鲜
期刊
2000年,河南省郑州市花园路邮局内设立了“少年邮局”,同时启用了一枚邮政日戳(如图)。此戳戳径25mm,单环下部刻有“少年邮局”字样。(赵 楠)
期刊
为什么多重题材的图画明信片不能用来制作极限片呢这是《FIP极限集邮评审专用规则》所规定的(以下简约《规则》)  对于这个回答可能有的集邮者会说我也读过《规则》怎么就没见过这样的[规定]呢  这也不能怪您因为《规则》中的这条规定是[隐性]的不是从正面直接说出来的需要经过对规则条文的分析才能得出来  《规则》第3条第2款规定[明信片上的图案应最大可能与邮票题材和谐一致或在邮票有
期刊
在邮票正面加印文字,以更改原票的发行机构、用途、使用地区或面值,这种加盖邮票在世界邮票发行史上并非罕见。但在邮票背面加印各种图文而不改变原票发行机构、用途、使用地区或面值的邮票,却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邮票中出现的新鲜事。它既不同于往昔在邮票正面加盖限省区贴用的邮票,又不同于各地自行加盖局名的“防盗加盖”邮票,而是为抵制邮票市场上低于面值的打折扣邮票倒流入邮政部门的一种防范措施。集邮者称其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