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描写生的准确性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ut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素描写生中能将一个物体真实地描绘出来,首先就要求能将该物体的外形准确地描绘出来,这就会涉及 “准确性”的问题。如何能够提高绘画者在素描中对“准确性”的把握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如何把握“准确性”的方法已是迫在眉睫。
  关键词:素描;准确性;位置关系
  在素描绘画中,所画对象的准确与否,对很多绘画者来说是最经常遇到的问题。在素描中,“准确性”这个概念是相对于画面中存在的概念,没有办法用精确的数据、精密的计算来衡量素描中的“准确性”。素描中的“准确性”没有绝对准确,只有相对准确。在素描绘画中有很多的绘画语言概念,如“长与短”“大与小”“明与暗” “虚与实”“近和远”等,这些概念中每一个数据都是通过画面中不同数据相互比较而得到的一个相对准确的结果,而画面当中所有的数据之间都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无法用精确的数据来划分这些概念之间的差别。因此对于素描写生中“准确性”的理解和判断,是绘画者在学习过程中随着观察力及绘画技巧的不断提高而提高的。这也是在素描写生中对“准确性”认识的特殊性。
  那么怎样才能多一些准确性,使素描写生准确程度不断提高呢?绘画的方法非常重要,“比较法”是素描写生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运用方法,无论是在素描刚开始的起形阶段,还是中期深入阶段,还是最后收尾调整阶段,“比较法”都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方法,它能够调整画面的“准确性”。“比较法”对于画面中的各种数据,如“长与短”“大与小”“明与暗” “虚与实”“近和远”的运用,都是在不断地比较中确定各种数据的准确程度,再经过反复比较,找出问题,改正问题,再找出新的问题,从而改正问题,使画面不断的完善,在“比较”工作中做的越认真、越深入,画面就会越准确,越完整,最后使画面达到一个的“相对准确性”。
  在使用比较法时,可以利用素描写生理论中关于“点”“线”“面”的应用法则。这些理论的适用程度可以被所有绘画者使用,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多理论和法则并没有被深刻地理解和熟练运用,这需要时间一步步训练。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测量物体大小和确定物体的比例时都是通过眼睛直接观察,凭直觉来判断的,这种方法对于绘画经验丰富的画者来说是可以的,因为他们经过长期的绘画训练,对物体的大小和比例有异于一般人的直觉观察,对物体外形的把握也有足够的经验,然而这种直接用眼睛观察,凭直觉判断物体的方法对于初学者就有较大的难度,这时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别的方法来判断,比如通过使用铅笔来测量物体和物体之间线段距离的长短,从而确定画面上物体之间线段的一个大致距离,但是这个方法只是一个辅助性的方法,不能作为一个依赖性方法。由于这种方法在每一次的测量中都有很多的问题:绘画者所处的位置可能有改变,绘画者的手臂伸开长短可能有改变,绘画者的姿势可能有改变,等等,这种可能性的变化都会使测量出的结果产生变化,从而使绘画者对物体之间线条距离判断失误,使画到画面上的距离产生误差。事实上,通过手工测量这种方法对画面中物体的形体比例也存在着很多的困难,人们在一瞬间的观察后映射在形象思维的活动中,对于精确数据的理解和把握还是非常有限的,只能理解和表现一些习惯性的规律所产生的模糊比值,为了克服习惯性的形象思维所产生的结果,对于绘画者来说需要很长的时间通过训练来提高。
  那么较为准确和可靠的一些观察和测量物体的体积距离的方法是什么呢?我们还是要从传统的素描理论“点”“线”“面”入手,探讨一下素描写生中关于“点”“线”和“面”的运用方法。
  一、距离中“点”的分解
  众所周知,任何一条线的长度都是由两个点来构成的,当我们确定了一条线的长度后,对其进行分割时在不借助任何测量工具,仅用我们的眼睛靠视觉分割时,最容易找到的是这条线的中间点位置,因为这是由我们先天的形象思维所决定的。在素描写生中,当我们遇到需要判断线条距离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对这个先天形象思维功能加以利用,先找出线条或一段距离中间点的方法,再来确定最基本的形体比例关系。例如,画头像写生时,在画面中确定了大体轮廓之后,可以首先确定眼睛的位置,因为对于人的头部结构来说,眼睛一般位于头部的正中间,两只眼睛的连线把头部的整体长度正好一分为二,所以当我们确定了眼睛的位置之后再去确定其他部位的位置关系就会容易一些,这种方法非常好地利用了人们先天的形象思维特征和在绘画上的一些经验成果。在我国古代绘画中就有关于绘画比例定点定形的理论知识,“三庭五眼”就是古代画师对人物头像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对面部特征比例分配的一个规律性的总结。
  事实上还可以举出很多诸如此类的例子,例如很多学员都画过石膏胸像,在我们画石膏像的时候首先要确定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即石膏像头顶最高点和底座最低点的位置,接着会找中间位置,这个中间位置一般都是石膏像下颌的位置,然后再根据下颌的位置去确定石膏像面部各个部位的位置,这样一层层分割下去,利用找中间点的方法就能一步步地确定物体的形体比例关系。
  二、两条基本“线”
  两条基本指的就是水平线和垂直线,这两条线是物理上客观的水平线和垂直线,不以画面的旋转倾斜为转移。这两条线对于画面来说就像两条标尺,具体来说,在写生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画面关系的连接线和物体之间的位置比例,在各种连线中会出现“水平”和“垂直”两种情况,而很多的连线并不是绝对的水平和垂直,只是接近水平和接近垂直。对于各种连线来说,无论是水平还是垂直,绘画时都可以用水平线和垂直线作为衡量的标尺,对各种连线进行比较测量,从而确定更准确的位置关系,最终把握画面的整体关系。例如在素描头像时,绘画者的位置位于对象的四分之三侧面时,眉弓角度产生了透视,会有位置关系的变化,从而不太确定哪个眉弓骨点高、哪个眉弓骨点低时,用铅笔对着对象水平量一下就容易看出来了。又如画仰视头像时,耳朵在头上的位置不容易找对,一般情况下平视头像中耳朵上沿位置是平行于眉弓,下沿位置平行于鼻底,但在画仰视头像时位置就会产生偏差,由于透视,耳朵的位置在头上发生了变化,为了准确确定耳朵的位置,可以在耳朵上下端各画一条水平线延伸到面部,仔细观察具体位置在哪里,这时很有可能发现耳朵上端延长线已经平行于鼻子底部了。依此类推,利用水平线和垂直线的方法可以找到头部每个细节的位置,更细小更准确的位置还可以通过水平线和垂直线的交叉点当成坐标点来比较找出来。
  三、“面”的比较
  西方绘画的理解方式是“块”“面”式的理解方式,认为任何物体的造型都是由体块、面状形态所构成的,几何形成为绘画造型的基本图形,早期素描训练经常会画到几何形体,中期还会训练切面五官、切面石膏像等,进行这些种种训练就是提高绘画者对于“面”的概括。在提高画面“准确度”的时候也应该利用好“面”的比较,在绘画过程中通过不同“面”的比较,无论是形体上的“面”还是明暗上的“面”,都可以帮助提高画面的“准确度”。例如写生人像时,额头的受光面可以归纳成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及类似的几何图形,如果对象是偏长方形,在画面上可以检查一下是否和长方形相似,如果不相似就证明画错了,这种方法还可以成为物体的体块大小、明暗面的大小关系的一个基本比较法则。
  总之,为了提高画面的准确度,除了在“点”“线”“面”上的理解和训练之外,还要不断锻炼眼手脑的配合能力。与此同时,多看一些好的素描作品,多分析,多研究,自己的作品自然也会慢慢向好的标准靠拢。
  参考文献:
  [1]何柏颖.大卫(素描)[J].美术教育研究,2016(15).
  [2]匡伊慧.素描写生[J].美与时代(中),2016(04).
  [3]黄汉成.关于素描写生和创作的实践论述[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5(04).
  [4]罗黔军.浅谈高校素描写生与创作的有效结合[J].艺海,2013(06).
  作者单位:
  三亚学院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若同时并发不稳定型心绞痛,使酮症酸中毒的治疗更加困难。传统治疗方法是应用小剂量胰岛素静滴,速度4~6U/h,剂量不易控制,易出现低
<正> 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往的传统机类实训教学主要依靠时间积累与金属材料消耗来达到培训学生目的的模式正在逐步发生转变,为了更好地保证实训教学质量和教学进
近年来应用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较普遍,但其治疗剂量尚有争议。我科于2005-2006年应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并与常规剂量纳洛酮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史仲一
外伤性脑梗死(post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PTCI)为头颈部损伤导致微循环障碍,而引起的脑组织继发性缺血改变。以往CT上主要分为Ⅰ型腔隙性脑梗死(轻型)和Ⅱ型大面积脑梗死(
线造型在线条艺术中作为基础,是搜集和积累素材的重要手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线造型教学作为最基础的部分,是学生最简单和最直接表现自我的一种绘画语言。在线造型的教学中
重型颅脑损伤后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是致死或致残的重要原因,如何降低其残死率目前仍是神经外科医生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去骨瓣减压术则是治疗脑挫裂伤、弥漫性脑肿胀等引起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