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维京人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xiuli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欧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传奇的民族,那就是维京人。公元8~11世紀这一时期在欧洲被称为“维京时代”,维京人是比日不落帝国更早的海上霸主,维京海盗的龙船战斧曾让整个欧洲陷入恐慌。尽管有着如此强大的战斗力,维京人在欧洲历史上却只辉煌了几个世纪,便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中。
  提起维京人,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维京海盗”,他们凭借着龙船和战斧肆意抢劫、掠夺其他国家的财富,在中世纪的欧洲制造了几个世纪的恐怖。但维京人并不只是海盗,他们还有多重的身份,比如农民、商人、殖民者、航海家和某些大陆的最早发现者。
  时至今日,维京人的身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甚至连“维京”这个词的起源也是未知。在公元9世纪的典籍中,他们被称为“北方人”“丹麦人”“挪威人”或是“异教徒”,安格鲁-撒克逊人则直接称呼他们为“海盗”。“维京人”这个词语最初只是用来指代来自维克区的人,后来才逐渐被用来指代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人们,也就是现在广泛意义上的维京人。

维京人的生存环境


  北欧蜿蜒的海岸线上遍布着许多的峡湾和海岛,海上交通条件十分优越,但陆地上却是山壑纵横、交通不便,耕地面积相当有限,庄稼和牲畜在这样的土地上也很难存活。因此,维京人从出生起就面临着一系列的生存考验,人口膨胀、资源匮乏、气候恶劣,当有限的耕地无法养活日益增长的人口,他们便走向了从海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丰富的森林资源,为维京人建造大量的战船提供了木材,在此基础上他们建造出了维京人标志性的海上战船——龙头船。龙头船在每一处细节上都能体现出维京人精湛的造船技术,船首是木头雕成的龙头,船身也雕有龙图腾作为装饰,这是因为龙在他们的文化中象征着勇气、力量和恐惧。船身龙骨的材料取自于高大笔直的树干,龙骨中部做成弧形以增大承重量,龙骨两端则逐渐收窄,形成流线形通道减少水中航行的阻力,这样一艘龙头船能容纳四五十人。



  维京人设计的龙头船具有吃水浅、转向灵活等特点,随后被大量运用于维京人的海外掠夺战争中。而维京人也从最初的掠夺,逐渐发展到开始征服大陆和岛屿,以获取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这种大规模的作战不仅拉开了维京人征服欧洲的序幕,同时也加快了他们被欧洲其他国家同化的进程。

维京人的文化


  维京人信奉北欧诸神,他们相信战死的勇士可以进入英灵殿,在那里与奥丁饮酒作乐。在这种信仰的驱动下,维京人在战场上特别骁勇善战,毫不畏惧死亡。
  据历史资料记载,在公元8世纪末,维京人就对英格兰北海岸发起了袭击。他们首先选择的目标是一座修道院,在袭击过程中,维京人像狼群一样血洗了整座教堂,并且还刨掉了教堂的神坛,卷走了所有的财宝。在这种小规模的掠夺进行了十几年后,维京人开始了大规模的作战和征服行动,他们的足迹遍布了欧洲大陆,甚至还到达了北美洲和北极。
  尽管在维京人的远征过程中,有着烧杀抢掠、充满暴力的一面,但他们在海外扩展中也有发展商业贸易、促进文化交流等和平性的活动。不可否认的是,维京人对于当时欧洲贸易、文化的融合和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维京人并不是一群野蛮人,他们也具有一些美好的道德品质。比如,他们对自己的同伴慷慨、忠诚,他们甚至比同时代的其他民族更加尊重妇女。而且维京人不仅崇拜勇士,也很尊重手工业者。在他们的船只、武器、农具甚至是牲畜的项圈上,都精心雕饰有精美的花纹,他们不只把这些视为工具,还将它们视作艺术品。如今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中的刘易斯棋子,就是维京人的作品,这些棋子都是由海象牙雕刻制成,刀法精确,线条的装饰极富美感,将早期斯堪的纳维亚传统元素与罗马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体现出了维京人不俗的艺术品位和高超的牙雕技术。

格陵兰岛上的维京人


  说起维京人,就不能不提到在他们历史上有名的那位“红毛埃里克”,他也是最早发现并命名格陵兰岛的人。公元982年,因为有着一头红发而被人们称为“红毛”的埃里克,因犯了杀人罪而被放逐出冰岛,他在向西航行的途中发现了一块大陆,并将其命名为“绿地”(格陵兰)。
  他在回到冰岛后,把格陵兰岛描绘成了一个有着丰富资源和美丽海湾的地方,成功吸引到了25船的追随者随他前往格陵兰岛定居。公元986年,红毛埃里克和这些来自冰岛的第一批移民定居到了格陵兰岛的南部,在此之后,从斯堪的纳维亚迁来了更多的定居者,岛上的维京人便形成了东西两个定居点,居民人数最多时有3000到5000人。
  1408年,在格陵兰岛上的赫瓦勒塞教堂曾经举行过一场婚礼,这场婚礼是关于岛上维京人最后的记录,在此之后,格陵兰岛和欧洲的交往中断,再也没有任何消息传来。科学家对岛上进行的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显示,到了1400年,格陵兰岛西部定居点被遗弃,1450年,岛上东定居点的居民也都消失了。由此科学家们推断,在1480~1500年间,格陵兰岛上的维京移民最终灭绝。

维京人消失之谜


  目前,关于格陵兰岛上的维京人消失原因还有很多假说,多数人认为,气候变冷是导致他们消失的最主要因素。杰拉德·戴蒙德在《崩溃:人类社会的明天》一书中指出,文明社会之所以会走向崩坏的5个架构原因在于:1.人对环境的影响。2.气候变化。3.与邻近友邦的关系。4.与敌国的关系。5.政治、经济、文化因素。而这5个社会崩坏的框架全都适用于维京人生活的格陵兰岛。
  格陵兰岛就像其他极地地带一样,经历了多次气候变化。维京人初到格陵兰岛时,正值中世纪暖期,直到公元1300年小冰期的到来,让岛上维京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严寒的天气和短暂的生长期让畜牧业所需的牧草供应不足,维京人只能依靠捕食海豹和鱼为生,但他们又缺乏这方面的技术。浮冰线南移也让他们和欧洲的贸易被迫中断,无法从外界获得木头和铁,只能依赖于当地能找到的资源。
  据科学家推测,这群被孤立在海外的维京人,最后消失的过程应该是漫长而痛苦的。因为考古学家从当地维京人骨骼碳同位素分析中发现,维京人初到岛上时,吃的食物中只有20%是海产,到了快灭绝时,吃海产的比例已经高达80%。他们由此推断,寒冷和营养不良是让维京人断送性命的两大主要原因。
  (赵燕摘自《海外文摘》2018年第11期)
其他文献
道上的妖魔鬼怪觊觎唐僧肉,宫里的真龙天子遍寻不老丹……以前,我们看见电视里这些桥段总是翻个白眼,然后冠以愚昧无知、贪婪妄为的评价。  而如今,科学技术领域对抗衰老和治疗疾病的研究让人不得不承认,原来,追求长生不老,我们是认真的。  科学家对长寿规律的揭示、小鼠返老还童的物质的发现,以及纳米机器人在治疗肿瘤等疾病领域的进展……都在向我们解释同一个道理:长生不老的梦想是可以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基因
期刊
乒乒乓乓
期刊
在18世纪的欧洲,人们就行星为什么围绕太阳运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牛顿和他的支持者认为,行星运动的奥秘在于万有引力;更多人相信17世纪哲学家、科学家笛卡儿的“涡旋说”。结局我们都知道,牛顿胜出。人们逐渐接受了牛顿的理论,万有引力成为科学常识。  牛頓理论在欧洲的普及和传播,有两个人功不可没,他们就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与他的情人夏特莱侯爵夫人。夏特莱侯爵夫人本名埃米莉·布勒特伊,是一
期刊
托比和马克是一对好朋友。有一次,他们一起进入阿尔卑斯山探险,但他们在山里迷路了,走来走去也找不到出口。  他们在山里被困了一个多月,食物早就消耗光了,打火机也无法点火了,他们每天只能摘一些野果充饥。他们还遇见了一头凶狠的狼,幸好他们及时发现并用树枝、石块和野狼搏斗,这才把野狼赶跑了。不过,马克的腿被野狼咬伤了,鲜血直流,但他们不能停下来,只能不断往前走。后来,他们遇见了一条河,他们觉得沿着河往下游
期刊
自己付出了很多艰辛与努力,以为不会输给别人;别人同样付出了艰辛与努力,发挥着各自的特长,默默无闻地工作着。  在神的眼中,每个人都是好样的,你这方面突出,他那方面优秀。如果每个人都能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取长补短,结果将是何等的喜人。  然而,人们很难做到这一点。  人们往往容易因为自己的认真而錯误地认为他人是在混日子;因为被不服输的心理束缚着,所以人们容易轻视他人、贬低他人。这是一种心胸狭隘的表
期刊
【内容简介】  天长了,夜短了  耗子大爷起晚了  ……  小女孩耗子丫丫,在偌大的颐和园里跑来跑去,满目水光霁月,却也充满着成长中的喜怒哀乐……与小耗子对话,遛小乌龟,去北宫门外老宋奶奶家串门,在堤岸边编故事,与乡下孩子老多数房檐上的走兽,与江南女孩梅子姑娘在长廊追寻古典文化的悠长气韵,在昆明湖挽救落水者的生命……天真烂漫的童年故事中透出自在旺盛的生命力,就如那首老北京童谣,悠远绵长。、①  耗
期刊
①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外婆和奶奶,可是安迪没有,这让他很伤心。  有时,他不得不一大早就琢磨起这件事来:“为什么我们家没有外婆和奶奶呢?”他问正在干活儿的妈妈。  “以前告诉过你呀,安迪。当你父亲还小的时候,奶奶就去世了。后来在你出生前不久,外婆也去世了。没有外婆和奶奶有什么关系吗?”母亲停下手里的活儿,双臂搂着安迪,轻轻地左右摇晃着他,好像他还是一个初生婴儿。  安迪满心不高兴地嘟囔:“所有人
期刊
那年夏天,我和妈妈、妹妹一起到爸爸承包的呼伦贝尔农场度假。草原远比想象中辽阔。疯长的野草没过了我的膝盖,星罗棋布的湖泊明亮得像一面面镜子。  还记得那天下午,完成当天的暑期作业后,我带着妹妹果果进行每日必修的草原探险。逛着逛着,看到妈妈站在一丛僻静的灌木前不知道在干什么,我带着果果上前,发现灌木丛里藏着一只动物,棕黄色的皮毛,略白的腹部,蓬松的尾巴。  “小狗!”果果说着就要扑上去,被妈妈慌忙抱住
期刊
台上台下机智过人,不惧刁难  谭鑫培20岁上下时在京东一带搭“粥班”(乡下戏班收入微薄,时常喝粥,故名)。一日在某村演完需赶包下一场,两地间隔数十里。此时太阳眼瞧落山,众人疲乏至极都不想再走。谭鑫培恐误场而影响戏班生计,遂对众人道:“前村不远就有客栈,我们不妨住一宿,明早赶路不迟。”大家满心欢喜进了村子。不料只是个小村庄,根本不见客栈。谭鑫培顺手指着一户院门对众人道:“就是这家店,我认识里面的少妇
期刊
1963年,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一位名叫玛丽亚·格佩特-迈耶的女士走到台前,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第二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性,她为何能获得这么高的荣誉?与父亲散步的少女  格佩特家族已经有六代大学教授了,弗里德里希·格佩特有预感,自己的女儿会成为第七代。1906年6月28日,玛丽亚·格佩特出生于普鲁士,是这个家庭的独生女。从小玛丽亚就更喜欢亲近父亲,多年后她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父亲更有趣,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