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分类理论对思维可视化的应用评价启示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haohua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SOLO分类等级的内隐范畴与学生的思维水平层次密切相关。以SOLO分类理论构建思维梯度,搭起观测桥梁,从定量与定性的角度分析学生接受思维可视化教学之后的思维水平发展状况,为思维可视化教学效果评价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SOLO分类理论;思维可视化;思维梯度;应用评价;初中化学
  1983年,研究视觉媒体的霍尔蒂(J.A.Hortin)建议:“教学设计者应该将自己内部的表征外显化,并将学科专家和学习者的内外部表征容纳进教学设计[1] 。”学者赵慧臣基于中国知网2003年至2013年的论文,对国内关于思维可视化的研究进行了概述,认为国内思维可视化的研究存在很多发展空间:与设计研究和实验研究相比,思维可视化应用的评价研究较少,思维可视化的案例研究和实验研究的成果需经过应用评价研究,才能反复试验、不断修正,更好地为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2] 。我们在运用SOLO分类理论研究适度教学这一问题过程中,发现SOLO分类等级的内隐范畴与学生的思维水平层次密切相关,尝试构建思维梯度,搭起观测桥梁,从定量与定性的角度分析学生接受思维可视化教学之后的思维水平发展状况。
  一、SOLO分类理论对知识“二阶五等”的划分
  SOLO分类理论是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比格斯首创的一种学生学业评价方法,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基于学生对某一个具体问题反应的分析,对学生思维水平由低到高分为5个基本结构层次(见图1)[3-4]。
  知识也是有层次结构的,学生对知识的具体应用能力折射出学生对不同结构层次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水平。以初中化学“物質及物质分类”相关知识为例子,结合学习进阶理论,根据SOLO分类理论进行“二阶五等”划分(见表1)。
  二、SOLO分类理论启示下的思维梯度构建
  研究教与学的知识可视化是具有很强操作性的,但思维可视化在学科教学的应用评价常常陷入困境。深入评价学生的思维构建过程与构建效果却困难重重,这主要受限于思维的抽象性与内隐深度。思维是人运用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具体应用能力内隐表现为思维水平。学者孙夕礼结合认知科学和化学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把化学学科中的思维能力即思维梯度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知识的再现能力,第二个层次为知识的运用能力,第三个层次为知识的创造能力,第四个层次为方案的评价能力,第五个层次为数学的建模能力[5]。
  结合SOLO分类理论,在每一SOLO水平分级之上,构建起一个对应等级的思维梯度,搭建起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与思维水平之间的桥梁。例如,前结构水平P,是停留在错误前概念的旧认知上,并未真正学习新知识,思维水平即是梯度一“为无关概括,直接无序”。又比如,单点结构水平U→认识记忆层次的知识(知道常见的混合物、纯净物,能书写常见纯净物的化学式)→梯度二:单一概括,定向再现(见表2)。
  三、思维可视化教学评价实施
  (一)直接教学与思维可视化教学
  在某校九年级2、5、7、8班进行比较研究,四个班级的化学成绩在一样的教学方式下多次测试总平均分差距在一分之内(百分制)。以“物质及物质分类”复习课为例,2、7班使用思维可视化教学法,5、8班使用直接教学法。以下为两种方式的教学设计片段。
  在讲授物质的简单分类时,5、8班采用直接口头阐述,由学生或教师直接说出每一个分类。而2、7班运用思维导图(见图2)帮助学生构建框架,并在导图的结点之处设问,引导学生考虑清楚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例如,物质划分为混合物与纯净物的依据是什么?纯净物划分为单质与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又是什么?
  
  图2
  在从元素视角辨识物质分类时,如何判别“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一定是单质”的正误?5、8班直接告诉学生反例,氧气和臭氧混在一起的混合物,或者多种碳单质(金刚石、石墨、C60)的混合物等,虽只含一种元素,但均是多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属于混合物。在2、7班则通过展示物质的示意图(见图3),启发学生比较思考。学生通过示意图直观形象地得出甲、乙、丙所代表的物质:甲代表O2,乙代表O3,丙代表O2和O3的混合物。概念的可视化设计,能使学生从元素的角度顿悟,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图3
  识记典型物质及其性质和用途。5、8班采用传统的列表比较的方法,将物质按照化学式、俗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等逐一列出并举例。2、7班则从物质转化的角度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建立起物质之间的联系,便于辨识和区别(见图4)。例如,在识记三种钙的化合物时,还设计了一个隐喻可视化。以当前热门的电视剧“三生三世”为情景,将钙的三种化合物嵌套进去,祖辈的石灰石、父辈的生石灰和孙辈的消石灰,都是“灰”头土脸的,却有很多实际用途。抓住都含有“灰”字,用“三生三世”串连起物质的转化及用途,巧妙地促成学生系统认知钙的化合物。进而展示钙的化合物及钠的化合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比较颜色,打趣钠的化合物是“白富美”,其俗名均是不带“灰”字的。学生在诙谐一笑间便掌握了从颜色角度区别两类物质的诀窍。
  
  图4
  (二)纸笔测试与访谈测试
  纸笔测试的命题经过严谨的设计,在传统的双向细目表里,添加了“二阶五等”划分的知识层次和思维梯度(见表3)。一方面,便于教师命题时考虑周全,以知识的应用为核心考点,兼顾学生的低阶与高阶认知,难易程度适中,确保考查的知识更加全面,具有广度与一定的深度。另一方面,能够甄别学生的学科思维发展水平,检测出思维可视化教学之后学生思维水平发生的变化,为适度和适法教学提供参考依据。为验证纸笔测试的结果,我们分别对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进行抽样访谈测试,现场观看或者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解题过程,利用命题测试的“三度表”考量他们的思维水平。
其他文献
前不久,笔者带着憧憬和向往的心情,听了一节由实验中学优秀教师展示的市级公开课,希望能从中得到启发,解开多年来一直困扰着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死结——如何让课堂更加开放、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何处理等。实验中学是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的窗口学校,代表了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的水准,听后的感受是:喜出望外又扼腕叹息。    一、课堂结构    这是一节《生活与哲学》复习课,内容涉及第一至第五课。教学中,教师设置了五个环节—
摘 要:跨学科教学是跨界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多学科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学.通过对“跨学科思维下的理化问题分析”教学片段的分析,阐述了如何以“问题引导式”的跨學科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养成学生跨学科素养,并对目前的跨界课堂教学做了一些积极的思考.  关键词:跨界课堂;跨学科教学;跨学科素养;教学分析一、跨界课堂和跨学科教学  跨界课堂,主要是体现在学科的跨
摘 要:数学学习要以数学问题为载体.杭州中考数学试卷中的几何问题,源于课本,取材于数学经典,图形简洁,表述明晰,体现了命题者对数学韵味和育人情懷的兼顾,也启发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开发数学历史,助力日常教学,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批判思维.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形结合;数学思考
一、教学立意  唐代王维曾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课堂教学亦然!“黄金分割”究其本质,即为有别于线段中点分割的又一种线段分割. 线段的中点分割是学生进入中学后不久就已经认识,并从本质属性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那么黄金分割又有何独特的、别致的、神奇的“景观”呢?研究的方式、方法与中点分割又有何借鉴之处呢?  “站在系统的高度,纳入知识的长河”,这是笔者对这节课的教学最初的教学思路和教学主张.而培植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探究的过程,才能更好地体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探究”一词源于拉丁文的inward和quaerere(质询、寻找),指的是求索知识和信息的活动,提问或质疑的
教师应该是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优秀教师与众不同的“研究”方式,加速了他们的专业成长.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在“知行合一”中提高专业水平.“知行合一”强调“知”和“行”的同步交互与“悟性自足”——在“行”中“知”、“行”和“知”齐头并进,注重主体悟性的发挥和行为的同步跟进,也就是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在问题的驱动下提高自身的水平以适应学生的需求.笔者有幸参加2014年宁波市教坛新秀评比,现就课
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极大地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更新了我们的教育理念,丰富了我们的教学资源,激发了我们的活力。但一味追求理念的契合、形式的新颖,课堂却变得烦琐、凌乱,师生负担在加重,教学效率在降低。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应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
摘 要:单元作业设计是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单元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单元作业设计策略有分析课程标准和单元内容确定单元作业目标,强调真实情境、实际问题作为测试切入点,由“重知识、技能”向“重能力、素养”测评转变,强调试题的探究性和试题类型的多样性等,全方位测评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水平。   关键词:生物学;核心素养;单元作业设计;生物工程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
人文教育,新课改以来一直喊得很响,高中语文教学领域也很不甘寂寞,从教材编写到课程安排再到教学实施,都鲜明地举起了人文教育的大旗。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文教育呢?目前,比较占主导地位的说法是:所谓的人文教育就是教会做人的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就是人性教育,其精神内核即人文精神。顺便再解释一下人文精神。版本也不少,有人认为,人文精神
摘 要:利用“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的科学史,对科学史在发展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有效的探索。通过还原孟德尔生平,在成功原因分析过程中渗透生命观念;再现孟德尔探究遗传规律的历程,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思路与方法;借助问题链刨根问底,驱动深度思考以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关键词:科学史;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分离定律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