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守正与创新

来源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hi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地方高校的教学改革创新工作必须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开展。新时代背景下,强调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掘,有利于协同育人体系的完善,推动创新创业课程的改革创新,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为此,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要坚持“守正创新”原则,以“守正”引导“创新”,用“创新”强化“守正”,通过“守正”“创新”的良性互动来实现育人与育才的统一,提升创新创业课程的育人实效,助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整体质量提升。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改革;课程育人;守正;创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1],地方高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为的就是让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有不竭动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禀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重要历史关头,进一步明晰学校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教育教学中如何做到“守正”与“创新”,成为了当前关注的问题。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2]为了进一步提升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构建包含“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在内的十大育人体系,这对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育人方面潜能发掘有很大促进作用。
  一、强化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育人功能发掘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背景下,深化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掘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育人功能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地方高校课程育人体系的完善
  教育部在2017年12月发布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要求“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3],进行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在地方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中地位重要,是培养學生创新思维、锻炼创业能力的核心课程。推动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引导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自觉把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与课程教学融合起来,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教育形成“同频共振”,进一步完善地方高校课程育人体系。
  (二)有利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整体质量的提升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冠肺炎疫情叠加效应下,中国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思想领域的交锋更为复杂、更为激烈。当前,中西方的斗争聚焦开始转移到青年一代人才的争夺上。“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谁嬴得青年人才谁就在未来的国运斗争中获得先机。地方高校是中国高校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课程思政”的落实效果关系着“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创新创业课程方面,地方高校要聚焦“课程思政”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擅于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时期的创新创业红色元素融入教材、课堂和教学实践,有助于在培养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同时厚植爱国情怀,增强青年一代的“四个自信”,扭转我国人才流失的局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整体质量。
  (三)有利于推动创新创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
  在“课程思政”理念形成之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惯于沿着传统的“工具性”方向进行改革,在课程教育教学发挥思想引导方面关注较少,相关学科教师存在“课堂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的认识误区,从而导致创新创业课程在“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的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主动性不强。新时代中,国家提出构建“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目标,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任务。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在此形势下开展“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不仅是对该课程体系的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创新,也是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应有之义。
  二、新时代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要坚持“守正”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高素质创业人才的需求,体现了课程的育才目标。要求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强调坚持“守正”原则,就是强化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立德树人工作,确保其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守正”工作通过以下三方面实现:
  (一)旗帜鲜明为党和国家培养能堪大任的人才
  高校开展人才培养首先明确“为谁培养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教育中若是对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会踏入歧途。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就明确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5]。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为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业兴趣的同时,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使得广大青年学生形成“学成必将报效祖国”的自觉,扭转过往“学成留洋发展”的局面。
  (二)言传身教,善于批判借鉴善于教学
  创新创业课程不仅是一门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因此,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八个相统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要“守正”就必须将课程的学理性与教育的政治性结合起来,不可偏废其一,让青年学生明晰创新创业活动亦是一种国际政治较量,也可为国争光。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不断向中国高校渗透的新形势下,对于西方国家和网络公知鼓吹的“创新无国界,商人无祖国”的错误价值要有清醒认识,牢固树立“创新无国界,创新创业者有祖国”的理念,在教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取向巧妙融入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引导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西方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及案例,要坚持批判借鉴原则,对于各种腐朽价值和错误思潮要敢于批判、抛弃;对于有益、共通的思想要善于借鉴;重视创新创业课程的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潜能发掘,多启发学生,将灌输教育和启发式教学统筹起来,坚定不移将启发式教学作为“课程思政”改革的方向;坚持将创新创业课程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鼓励青年学生知行合一,做奋斗者、创新者。   (三)用红色文化涵养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
  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地方特色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伟大实践中有不少生动的创新或创业成果,是一笔宝贵的红色创新创业文化。地方高校要把这些红色创新创业文化发掘出来,将其融入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让青年学生重温党在不同时期的奋斗历史,传承党的锐意创新、艰苦创业精神,并从中汲取养分涵养他们新时代的创新精神、鼓舞他们的创业士气,激发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锐意创新、大胆创业的热情。具体而言,一要发掘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本地区的创新性探索和艰苦创业的历史文化资源;二要发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本地区领导人民在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探索以及重大工程的建设等历史文化;三要发掘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在本地区锐意创新、艰苦创业的生动案例和文化精神。通过红色创新创业文化的嵌入,让青年学生接受红色创新创业文化熏陶,传承红色基因,投身强国伟业。
  三、新时代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要善于“创新”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创新创业课程要善于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在坚持“守正”的同时,要善于“创新”。“守正”是为了育人,守根本。“创新”就是育才,是“守正”的要求。只有不断推动创新,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才能适应新形势,才能更好完成立德树人使命。为此,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需要在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方面进行创新。
  (一)创新创业课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创新思维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成败也关键在教师,所以要引导新创业课程教师“担负岗位职责,贯彻守正创新的要求”[6],形成“让有深厚国家情怀、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与创业实践的教师来讲创新创业”的用人氛围。一要重视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教师的聘用工作,让有爱国情怀的创新创业专家成为课程教师队伍的主流。当前还有不少地方高校为了缓解教学压力,将创新创业课程交给辅导员、普通任课教师来授课,这些教師缺乏“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没有与各学科、各专业充分整合”[7],在教育教学中他们往往满足于把教材的知识念完并获得相应课酬,不能围绕课程和学生的创新创业需要开展教学改革、推行教育实践,极大影响了教育教学实效。为此,新时代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一定要花大力气改变这个状态,投入人力物力锻造一支专家型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师队伍,让青年学生获得更加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二要形成创新创业课程与思政课、各专业课程教学协同新机制。地方高校要形成各类教师定期教学交流机制,推动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形成“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就是推动各门课程建立联系的过程”[8]的习惯,树立课程思政思维,将创新创业教育艺术性嵌入其他课程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与其他各类课程教师同向发力,形成良好的共同育人氛围。三要引导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善于创新乐于创业,形成相关的激励机制。创新创业课程与其他学科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其对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要求更高,需要广大教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心态开展教育教学。因此,地方高校要形成教师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让课程教师更好通过言行身教来回应青年学生的新的教育需求,满足他们在创新创业领域的求知欲望。
  (二)以党和国家事业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处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地方高校要主动聚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推动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9],为党和国家事业输送大批德才兼备的创新创业型高层次人才。首先革新人才培养理念。要明晰培养什么样创新创业人才,是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明确的理念。地方高校要牢记自己的人才培养使命,主动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与新时代同频共振,善于推陈出新。这就需要地方高校要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与世界发展大势、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步同频,确保人才培养理念能与时俱进。其次就是要革新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的方式方法。在这个新时代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原有的“课堂理论传授”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要求,课程建设需要在改革创新中增强活力,开展如探究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等探索,“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10],提升青年学生的创新的积极性和创业的自主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再次要善于吸收借鉴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的有益经验。地方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要善于放眼全国、放眼世界,要坚持以“强长板”的态度强化自己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强项,以“补短板”的心态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克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短板效应”,坚持在综合创新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党和国家人才需求。
  (三)强化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实践创新
  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要多设置情景,锻炼青年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意识、自主能力等,让师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经得起实践检验,以实践创新推动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地方高校要在实践中培养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可以通过三方面展开:一是强化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素养培育作用。第一课堂的理论讲授是为让青年学生拥有创新创业的理论准备,若是缺乏必要的第二课堂课程实践安排,来自于理论教育的创新创业能力就会沦为“纸上谈兵”,毕业投身社会工作也会陷入困境。通过鼓励青年学生参加“挑战杯”及创业设计类竞赛、参观企业创新创业基地、自己创办小微企业等方式,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学习情况,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素养。二是重视劳动实践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作用。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助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希望通过劳动教育培养青年一代的“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1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本质而言就是一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为此要充分利用国家重视劳动教育的契机,完善创新创业课程的劳动教学的考核体系,引导青年学生主动投身到创新劳动、创业劳动中来,通过劳动锤炼自己的奋斗、创新、奉献品质。三是创新与丰富创业实践平台。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中,除了校内第二课堂的平台外,还需要与政府、社会、企业一起联动,为青年学生搭建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形成完善的“课堂理论——实践——修正理论——实践”的理论实践结合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79.
  [2][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5)[2020-08-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
  [5]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光明日报,2018-09-11.
  [6]夏江雯,胡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守正创新之道[J].中国高等教育,2020(01).
  [7]侯永雄,林闻凯.创业教育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内在耦合性及实现路径[J].高教探索,2015(02).
  [8]黎琼锋,吴郭泉.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三问[J].中国高校科技,2019(07).
  [9]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N].光明日报,2016-05-20.
  [10]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实践(党的教育版),2020(09):4-11.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見[N].光明日报,2020-03-27.
  责任编辑  韩谦
  作者简介:欧琳宗,梧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叶子琛,梧州学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9SZ007)阶段性成果;2019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研究与应用”(课题编号:2019LSZ015)阶段性成果;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思政课视域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障碍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9GB357)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校园文化氛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对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有着重要意义。虽然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在育人方面发挥积极效用,但在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过程中,却存在文化育人理念较为落后、文化建设阵地需要完善、校内各部门协同配合不够、文化氛围营造缺乏整体性、文化载体设计缺乏特色等问题。因此,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充分挖掘与利用原有校园文化资源,实现校园文化氛围的系
期刊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中外优秀文化创造的先进文化。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新时代教育强国梦的重要教育方式。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是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提高教育学的理论说服力和理论感染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理论自信与理论修养水平。但是,当前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三点不足:第一,教师对红色文化融入教育
期刊
摘 要:党建带团建是高校加强共青团领导的有效路径和重要手段。高校“紅色育人”工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绝佳素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正面导向,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高校“红色育人”工程推进过程中面临多重现实困境,必须在教育资源上深入挖掘,依托省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内到外,拓宽高校红色育人新素材,同时更新教育理念,变更教育方式,结合实际,探索“红色”育人新模式,并加强党委领导、
期刊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推进,世界联系日益紧密,风险与不确定性成为阻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公共领域,难以预料、突然发生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事件,即称之为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皆属于突发公共事件。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事件背景下,突如其来的疫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面临的一次大考验,也给社会各领域带来了挑战。仍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再一次警
期刊
摘 要:“幸福课”是以培育积极心理品质和提升学生幸福感为核心目标的课程,幸福感是构建和谐社会、幸福中国的必然要求。针对当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师资不足、课程不系统、渠道单一等问题,通过将幸福课中所强调的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融入到主题班会中,从课程体系、实施方法、评估手段等方面出发构建心理主题班会菜单库,创新主题班会的模式,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实现“三全”育人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和
期刊
摘 要:根据我国多省市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及两者融合方面的实践工作经验,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本文提出引入社会组织和民间资金、推进联合党建、与街道社区党组织开展共驻共建、党政联席协调、建立权力制衡机制发挥纪检与巡察作用、建立领导干部下沉下访机制、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特定群体作用、调动群众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发挥党建信息优势、一人担任多个角色以机动灵活地服务群众、探究党员“末位淘汰”和党员干部召回制度、
期刊
摘 要:当前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职业指导体系构建有待完善,职业指导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需加强,就业创业体验活动未能满足需求等。本文针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从健全高校职业指导体系、建立职业指导专业化队伍、进行分层次针对性职业指导、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体验、贴合学生实际、发挥新媒体在职业指导中的作用等方面寻找解决途径,以期进一步提高
期刊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发挥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入”中“一课为主、多课渗透”中的“一”,地位重要且作用突出。但《概论》教学目前存在有“四短”的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探討提高《概论》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在现实关注、理论浸
期刊
摘 要:高校校园户外宣传工作具有信息传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引导的重要功能,对于高校的健康发展与学生的成长成材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户外宣传面临新的危机与挑战,本文以岭南师范学院户外宣传阵地建设实践为例,分析了在校园户外宣传阵地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校园户外宣传;宣传工作;对策途径  2015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
期刊
摘 要:高校统战工作历来是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统战工作,对于推动高校党的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在新媒体背景下,从理念融合、创新融合和机制融合三个维度出发,通过加强队伍建设、整合创新资源、畅通传导机制等手段,强化统战教育引领作用,打造高校特色统战文化,推进新媒体与高校统战融合发展的学理实现,做好融合大文章,构建统战新格局。  关键词:媒体融合;高校统战;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