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则运算”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了加减乘除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为以后学习代数运算做好准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结构化的问题情境中发现四则运算和运算的顺序,并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探究数学规律、发现数学模型,在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技能掌握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完善知识结构,渗透数学模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单元内容,教师应提供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把握好教材的编排特点,让学生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分析、思考,架起生活情境与运算顺序之间的桥梁。
教材利用“冰天雪地”的情境,通过5个例题,把四则运算的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数学模型。教学可分两个层次进行。1.教学中应侧重于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寻求一条简捷正确的解题思路。2.梳理四则运算顺序。例1是加减混合运算,例2是乘除混合运算,它们属于同级运算,例3与例4是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计算式题,但从计算的合理角度看可用两步解答,例5是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这部分内容实质上是整数四则运算的概括与总结。5个例题各有侧重,例1、例2与例5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例3、例4的四则运算顺序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例1、例2时,1.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抓好数量关系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有序的思考,逐步达到举一反三。2.概括加减混合运算或乘除混合运算顺序,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例3、例4时,1.引导学生抓好数量关系分析,找到隐蔽条件并列出分步算式。2.引导学生将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解决积商之和的问题。当列成了综合算式,便可引导学生结合前面的分析和分步计算过程,知道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而对于24×2+24÷2的计算,教师可引导学生交流,有的说,先算24×2,再算24÷2,接着算和;有的说,乘除是同级运算,脱式计算时,可同时计算24×2的积与24÷2的商,再算和。这样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得到最优计算方法,从而概括、归纳运算顺序。
例5是对四则运算顺序的进一步梳理,两小题中,参与运算的数,排列顺序及运算符号都相同,但计算结果却不相同,其原因是第(1)题里出现了小括号,改变了其中一部分的运算顺序。由此促使学生认识小括号的作用以及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二、注重知识应用,深化数学模型
一个好的数学模型往往因其抽象、概括的特点,对具体的数学问题具有很强的解释性和适用性,能有效解决现实生活及数学内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自主练习机会,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数学模型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
1.在题组的对比中,拓展知识结构。
本题要求先口算,再竖着对比上下三题的异同点,引导学生体会运算顺序的重要性,从而体会运算规则存在的价值。
教学时,教师应认真理解教材习题的编写意图,充分利用好这些题组练习,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思考,拓展他们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进一步加深对四则运算顺序重要性的认识。
2.在转化错误认知中,生成资源。
教师要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和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巧妙地加以利用,引导学生分析错在哪里,找出错误的原因。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领悟方法,感悟道理,发展思维。
3.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四则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
解决问题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它的覆盖面更广,重视把问题置于生动的生活化、情境化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现实素材,创设学生乐于自主探究的问题解决环境。本单元教材安排了大量的解决问题的练习。如例1、例2后的“做一做”(2道题)、例3、例4、例5后的“做一做”(各1道题),以及练习一的10道题中,有7道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二的14道题中有9道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并使这些知识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提倡解题方法多样化的同时,要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倾听其他同学的解题方法,比较解题方法的优劣,质疑解题方法的正误,反思自己的解题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责任编辑:徐新亮
一、完善知识结构,渗透数学模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单元内容,教师应提供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把握好教材的编排特点,让学生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分析、思考,架起生活情境与运算顺序之间的桥梁。
教材利用“冰天雪地”的情境,通过5个例题,把四则运算的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数学模型。教学可分两个层次进行。1.教学中应侧重于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寻求一条简捷正确的解题思路。2.梳理四则运算顺序。例1是加减混合运算,例2是乘除混合运算,它们属于同级运算,例3与例4是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计算式题,但从计算的合理角度看可用两步解答,例5是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这部分内容实质上是整数四则运算的概括与总结。5个例题各有侧重,例1、例2与例5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例3、例4的四则运算顺序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例1、例2时,1.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抓好数量关系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有序的思考,逐步达到举一反三。2.概括加减混合运算或乘除混合运算顺序,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例3、例4时,1.引导学生抓好数量关系分析,找到隐蔽条件并列出分步算式。2.引导学生将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解决积商之和的问题。当列成了综合算式,便可引导学生结合前面的分析和分步计算过程,知道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而对于24×2+24÷2的计算,教师可引导学生交流,有的说,先算24×2,再算24÷2,接着算和;有的说,乘除是同级运算,脱式计算时,可同时计算24×2的积与24÷2的商,再算和。这样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得到最优计算方法,从而概括、归纳运算顺序。
例5是对四则运算顺序的进一步梳理,两小题中,参与运算的数,排列顺序及运算符号都相同,但计算结果却不相同,其原因是第(1)题里出现了小括号,改变了其中一部分的运算顺序。由此促使学生认识小括号的作用以及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二、注重知识应用,深化数学模型
一个好的数学模型往往因其抽象、概括的特点,对具体的数学问题具有很强的解释性和适用性,能有效解决现实生活及数学内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自主练习机会,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数学模型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
1.在题组的对比中,拓展知识结构。
本题要求先口算,再竖着对比上下三题的异同点,引导学生体会运算顺序的重要性,从而体会运算规则存在的价值。
教学时,教师应认真理解教材习题的编写意图,充分利用好这些题组练习,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思考,拓展他们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进一步加深对四则运算顺序重要性的认识。
2.在转化错误认知中,生成资源。
教师要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和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巧妙地加以利用,引导学生分析错在哪里,找出错误的原因。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领悟方法,感悟道理,发展思维。
3.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四则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
解决问题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它的覆盖面更广,重视把问题置于生动的生活化、情境化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现实素材,创设学生乐于自主探究的问题解决环境。本单元教材安排了大量的解决问题的练习。如例1、例2后的“做一做”(2道题)、例3、例4、例5后的“做一做”(各1道题),以及练习一的10道题中,有7道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二的14道题中有9道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并使这些知识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提倡解题方法多样化的同时,要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倾听其他同学的解题方法,比较解题方法的优劣,质疑解题方法的正误,反思自己的解题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责任编辑:徐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