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浅议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科教学已成为教育领域一次深刻的技术革命。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深感悟到: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以境引趣,愉悦心灵
  新课程观认为课堂不是教师传递知识的场所,而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地方。学生参与课堂的多少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多媒体能跨越时空、回放历史、模拟现实、化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宏观、化静为动,刺激多重感官,愉悦心灵,便于营造学生乐学的氛围。记叙文或小说情节性较强,我们可以利用鲜活的画面形象生动地展现事件的来龙去脉,便于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切实把握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学生学习说明文往往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可利用动态图像、色彩变化、声响效果等多媒体技术手段,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还无、难以理解的状况,让学生生发好奇心,自始至终保持兴奋、进取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搭桥铺路,引导探究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塑造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需具备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依据现代教育理念制定的新课标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都应有助于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形成。学生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思维发展是否顺利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帮助教师用动态的开放的全新思维方式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打破原来僵化、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搭建合作、探究的平台,引导学生质疑、思疑、议疑、解疑,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三、利用诱因,培养能力
  新型课堂重学生亲身体验,倡导体验学习,让学生在主动体验的过程中,丰富感知、强化情感、体察内涵。多媒体技术通过互联网享有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段和巨大表现力,应用于课堂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而且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对提高学生各种能力、形成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利于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感悟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纽带,是衡量学生是否读懂课文的重要标准。如果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仅仅停留在表层上,那么这种感悟是肤浅的、不完整的。多媒体动静结合的图画、和谐悦耳的乐曲不仅能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更能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把握“文眼”,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深层内涵。
  二是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要求学生要学会学习,能够在庞杂的信息中发现、筛选、运用信息。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捕捉信息、加工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他们研究问题、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
  三是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动静结合的画面作用于眼,配乐朗读诉诸于耳,能使学生产生情感的愉悦,获得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带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中,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唤起情感,激发内需
  在一些学生中出现了“谈作文色变,写作文头痛”的现象,学生怕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下了笔,也是搜肠刮肚,三言两语,无话可说,不禁慨叹:“作文之难,难于上青天!”学生不是没有生活阅历,而是潜在情感封闭,未能引起心灵的触动。这需要老师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乐于表达,有了一吐为快的感觉,才能开启情感闸门,调动知识储备,写好作文。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在“三八节”来临之际,我让学生从《我的妈妈》、《夸夸我的好妈妈》、《妈妈,我想对您说》等题目中任选一个来写,先让学生观看影片《世上只有妈妈好》的片段,欣赏主题曲。那真挚感人的画面、凄楚哀婉的音乐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情感的外泄,许多学生泪水盈眶,写作欲望被激发,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和体贴妈妈的话语尽情地书写出来。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多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让学生有了东西可写,学生就不会再为“无米之炊”而发愁了。
  总之,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对于我们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有很好地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一、何为“移景对比法”  所谓“移景对比法”是指在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中,假设性4改变审美主体对象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在不同背景材料的对比中,明了美的主题和背景之间的特定关系,领会作者所创造的美的意蕴。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通的。我们平常所说“红花要用绿叶衬”,正是说明了审美的主体对象和背景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红花”与“绿叶”之间是一种姊妹式的映衬关系;而“染缸里倒不出白布”的“染缸”和“布”
期刊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作文,往往都会有一个绝妙的开头,而开头好的作文,一般都不会差的,因为阅卷老师很可能会先入为主,因作文的开头好而对它另眼相看,即使后面有些许瑕疵,也往往瑕不掩瑜,会对它格外开恩,打分的时候,网开一面,笔下留情,多给那么几分是很正常的事。所以,要想在短时间内提高毕业班学生的作文得分,就必须训练他们写好作文的开头段落。如果能够让老师在紧张地改卷过程中眼前一亮,于千万篇作文中认
期刊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鼓励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课堂上,看到学生的活动和讨论的次数及时间越来越多,这虽然是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和合作的机会,但在讨论的同时,也为部分学生滥竽充数,浑水摸鱼提供了方便。从有效教学的角度,需要审视我们的课堂讨论,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学会讨论,笔者观察认为,当前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乱成一团,毫无成效  在听一位老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公
期刊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宽广。  “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在新的形势下结合生活,综合语文的一个语文学习的重头戏.从它大张旗鼓地出现到现在,已经好几年了,但是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如何上,如何学,却是伴着它的诞生一直在困扰着每一个语文老师。中三了,复习,考试才是最主要的,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加之对综合性学习本身的困惑,我打算不做这类尝试了。但是,我的师傅们,她们却在忙碌的工作和学习之余,勇敢地去尝试着
期刊
古诗文之美,美在意境,不论是抒情的,还是叙事的、议论的皆然。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和领悟诗文中的意境,并进而做出审美判断呢?怎样形成师生间可以进行知识、思想、感情交流的审美关系呢?怎样使学生从消极被动的古诗文词义句义的讲解对象,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审美主体呢?笔者认为,吟咏入境和激活联想,是实施审美教学的三种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在图乐背景中吟诵入境,感受美  学习古诗文,
期刊
史良高的《水乡的日子》是一篇寄意深远、情文并茂的散文。用满含深情的笔调回忆了宁静、恬淡而富有生趣的水乡生活。由于这篇文章思想内涵的丰富,情感意蕴的多样,语言特色的繁多,特别适合发挥学生的个性阅读。  一、优化预习环节 尊重个性体验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语文文本教学中,预习的地位举足轻重。我
期刊
在进入高年级学习以后,很多情况下需要学生搜集作家生平、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用于课堂交流和学习。现实是,有不少学生无法从海量信息中提取需要的、精华的内容,更无法利用这些信息表达和运用。可见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势在必行,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足够的理解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正当其时,当今社会,碎片化阅读成为潮流,具备非连续性文本解读的能力的人更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可见更应该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
期刊
通过对鲁迅《雪》按本人设计的教案进行课堂尝试,现本人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意图及教学所获进行如下小结:  一、教材分析  《雪》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以心灵之声为专题,意欲通过本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去分析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为了实现教材编者的意图,本案例力图创设开放、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让学生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把学生的个性阅
期刊
课前准备:  1.学习《黔之驴》,第一课时解决课文的字词落实,文本内容分析。  2.要求:学习过《黔之驴》之后,大家了解到驴本是个“庞然大物”,声音洪大,但只是个外强中干的家伙,“无异能者”,“技止此耳”,最后不得不被老虎吃掉,但是驴子自己觉得很冤枉,它觉得自己不应该被吃,被吃掉后,它把老虎告上了法庭;老虎觉得自己吃驴子是天经地义,该吃;于是老虎与驴子法庭对质。  3.全班六组,1、2、3组为原告
期刊
心理学研究表明:朗读能发展儿童思维.培养儿童的语感。它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等,起着其他任何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把握朗读的技巧,创设意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的魅力。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情感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对所教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