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船舶的来源分析和治理对策

来源 :中国水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ices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三无”船舶屡禁不止,久治不愈的问题,从船舶登記滞后、规范制度域外、船舶报废环节三个方面揭示并分析了“三无”船舶的来源,并从源头出发提出了治理对策。
  关键词:“三无”船舶;来源分析;治理
  中图分类号:U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21)07-0053-03
  “三无”船舶系指无船名船号、无船舶证书、无船籍港的船舶。针对其的治理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在沿海一些地区,不法分子利用“三无”船舶进行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危害了海上治安,妨碍了生产、运输的正常进行。对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为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海上正常秩序、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994年,农业部、公安部、交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海关总署联合草拟了《关于清理、取缔“三无”船舶的通告》,并由国务院以国函〔1994〕111号文批复印发执行,从此拉开了治理“三无”船舶的序幕。
  二十七年来,依据国务院批复的通告和有关法规规章,农业渔政渔监、交通海事(港监)、公安(边防海警)、海关(缉私)以及有关地方政府根据各地“三无”船舶的反复情况,研判其危害程度,不失时机地开展了各项整治活动,有效地维护了水上生产、运输和安全秩序。特别是2020年江苏的“三无”船舶治理行动,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仅江苏沿长江各市在长江水域就清理拆解“三无”船舶达2200多艘,成效显著。由此,令人值得思考的是,治理“三无”船舶已有二十多年,但“三无”船舶仍然分散于各江河湖海,似乎看不到治理的终点。究其原因,过去的治理始终是针对现存的“三无”船舶进行整治,治标不治本。因此,要解决“三无”船舶泛滥的问题,必须从“三无”船舶产生的源头进行治理。
  1 “三无船舶”的来源分析
  要对“三无”船舶进行有效整治,首先要找到源头。对于“三无”船舶的来源,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来源于船舶登记的滞后。船舶建造是船舶产生的最终来源,但在现有的船舶登记制度下,船舶登记是滞后于船舶完工的,因此从船舶完工到船舶登记这段时间便成为了监管上的空白期,为“三无”船舶的形成提供了空间。船舶建造的过程是特定的船厂与特定的船舶所有人之间履行建造合同的民事关系,船舶完工验收交接,实际上是无监管转移。由于船舶登记与船舶检验没有在制度上形成关联,船舶检验机构完成检验后不会对船舶后续是否登记进行关注,甚至船舶尚未完成检验就擅自出厂,也无相关机制要求船舶检验机构将此类情况通知船舶登记机关。因此,船舶登记机关对于船舶是否完工、何时完工缺乏全面的把控。虽然海事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现有的船舶建造重要日期确认制度掌握到一部分船舶的完工状态,但此制度的目的还是出于对船舶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而非对船舶登记制度的完善。因此在船舶完工后,船舶所有人往往有几种行为选择,一是大多数守法的船舶所有人,根据其船舶的使用用途到有关船舶登记机关登记,确认船籍港,确认船名船号,取得国籍证书和所有权证书;二是有的船舶所有人出船厂就直接投入使用,缓办或不办登记;三是直接转卖船舶,而购买人直接投入使用。这些选择,便是船舶登记制度留下的相对于船舶完工的滞后空间被人为利用的结果,从而在船舶建造环节产生“三无”船舶。
  第二,来源于规范制度域外。首先,由于我国目前没有覆盖全社会船舶的技术规范和船舶登记制度,船舶检验和船舶登记的规范制度主要出自交通运输和农业渔业这两大行业。而这两大行业的规范与制度均有域外安排。比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登记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和海上设施检验条例》,对船长小于5米的船舶,不需要登记也不需要检验;又比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登记办法》,对船长小于12米的渔业船舶的登记不作统一规定,由各地自行实施。因此,相关主管部门对这类小型船舶在哪里产生、由谁运营使用、技术状况如何都没有掌握,使得这类船舶全生命周期都处于“零监管”的状态,成为了滋生“三无”船舶最大的土壤。近年来,一些省份意识到了这类船舶缺乏监管所带来的问题,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来规范这类船舶的登记和检验,但其内容大都参考5米以上船舶的登记和检验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与这类船舶的实际难以匹配,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其次,各类船舶的监管力量分散于各个行业,海事登记机关、渔业船舶登记机关、体育运动船舶登记机关三者尚未建立起信息共享的制度,也没有信息共享的平台,如船舶用途改变而不进行重新登记,则难以监管,也会产生“三无”船舶。
  第三,来源于船舶报废环节。由于船舶种类复杂,大小悬殊,很难形成统一的报废处置制度。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船舶报废法规。各类船舶的报废制度分散于各单位、各系统、各行业。而这些报废制度,对于船舶报废的具体实施又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定,使得船舶报废制度的可操作性较弱。比如,运输船舶的报废,由交通运输部颁布的《老旧运输船舶管理规定》和《关于实施运输船舶强制报废制度的意见》作出要求。但上述规定和意见,仅仅就各类运输船舶强制报废的船龄作出了规定,要求对于达到强制报废船龄的船舶,海事管理机构不得办理船舶登记手续,船舶检验机构不得核发船检证书,交通运输部门不予核发船舶营运证件,在船舶到达报废年限后,相关部门对船舶证书、证件等进行收回和注销。但这些操作仅仅是船舶报废形式要件的满足,实际上船舶仍然客观存在。对于船舶后续的报废工作由谁主管,由谁实施,如何实施等问题缺乏程序性和实体性的规定。此外,船舶报废的标准也存在不够全面的问题。在上述规定和意见中,对于工程船、港内作业船等没有做出报废的规定,这类船舶由船舶所有人或经营人根据使用情况自行确定报废。而政府有关部门的公务船,则由各系统自行规定报废处置方法。综上所述,如果船舶达到报废年限后没有直接进行拆解处置,就有可能非法交易变卖,易地易主使用,从而产生“三无”船舶。   2 “三无船舶”治理对策
  從上述“三无”船舶的来源分析可以看出,“三无”船舶已经不能用传统的方式反复治理,应该探新路、防反复、治根本,从遏制源头的角度杜绝“三无”船舶的产生。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第一,明确船舶出厂监管责任。将船舶出厂纳入监管范围之中,填补船舶登记滞后所带来的漏洞,是杜绝在船舶出厂环节产生“三无”船舶的关键。首先要明确各船舶登记机关在船舶出厂环节中的监管责任,改变现有船舶登记制度中“依申请”的登记方式,将船舶登记关口前移,与船舶检验环节无缝衔接。可以结合并利用现有的船舶建造重要日期确认制度,在其基础上扩大到所有船舶,在船舶完工确认时立即介入对船舶的监管,达到船舶完工即登记的目的。其次,建立船舶检验机构与船舶登记机关共享船舶建造信息的渠道,加强船舶检验机构与船舶登记机关的联动,提高对船舶建造过程的监控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使船舶登记机关有效掌握所有船舶的建造完工情况,对船舶尚未完成检验便脱离船舶检验机构的管控这一情况做到有效监管。
  第二,健全船舶登记和检验制度。针对来源于规范制度域外的“三无”船舶,应健全现有的船舶登记和检验制度,聚焦于现有的“零监管”小型船舶。首先,建议中央出台统一的小型船舶登记和检验规则,将这类船舶纳入管理范围。即使由各地根据地方具体情况出台管理办法,中央也应要有具体的指导意见,避免地方在相关规则的制定中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其次,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大小的船舶,要实行分类管理。所有的船舶均按照相同的方式登记和检验,势必出现监管力量不足的情况,难以达到监管目的。对于小型船舶,要制定专门的登记和检验办法,优化流程,降低登记和检验的门槛。最后,要着力打通各船舶登记机关之间的信息壁垒,建立统一的船舶管理信息平台,实现覆盖全社会船舶的统一管理。
  第三,完善船舶报废处置制度。不断完善现有的船舶报废处置制度,是遏制船舶报废环节产生“三无”船舶的关键。首先,应优化现有的船舶报废标准。在船龄以外,还应统筹考虑船舶的技术状况、营运环境等其他条件,降低船舶所有人对强制报废制度的抵触心理。其次,应调整船舶强制报废的适用范围,将各类工程船、港内作业船、公务船等纳入强制报废管理体系。最后,应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船舶报废程序,进一步明确船舶报废的主管部门与执行部门。特别是在有关部门收回和注销船舶证书、证件后,对船舶后续如何进行拆解工作要有明确的规定,形成建造、营运、买卖、注销、拆解等环节前后贯通的船舶全生命周期链式管理模式。
  3 结语
  对于“三无”船舶的整治各部门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无论“三无”船舶来源于船舶登记的滞后、规范制度的域外还是船舶的报废环节,归根结底,“三无”船舶的产生还是在于制度的空白和监管的缺失。因此,不断完善各项船舶管理制度,提高船舶治理能力,是有效遏制“三无”船舶产生的根本,也是实现水上交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1]费中强. 对整治取缔“三无”船舶的再思考[J]. 中国海事, 2018, (4):25-27.
  [2]熊腾. 三无船舶治理对策研究[D]. 广东:汕头大学,2018.
  [3]逯坤秀. 珠江口“三无”船舶治理研究[D]. 广东:暨南大学,2018.
  [4]刘洋, 翟姝影, 曹晶. 涉渔“三无”船舶危害及依法治理对策[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第20卷(3):292-297.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政务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下,我国对水运智能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极大地提高企业处理业务的方便性和便捷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现构建一款功能完善、实用性强的企业动态监管系统。首先,针对系统开发需求,在保证系统架构设计水平的基础上,完成系统核心功能的开发和实现,为促使水运管理向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不断发展提供重要的平台支持,希望通过这次研究,为软件开发人员提供有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长江航务管理局,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rn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进一步具体落实好交通强国试点工作,推动交通
期刊
干燥工艺是影响挂面产量、成本和质量的重要工序之一,是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遇到的主要技术问题。温度、相对湿度是挂面干燥工艺的主要可控制因素,也是影响挂面干燥效率和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小麦面筋蛋白是使小麦粉面团具有弹性、延展性、成膜性等加工特性的基本因素。面筋网络结构是面粉与水混合发生水合作用后,在和面、压延、醒发、干燥、等过程中,经过解聚、聚合等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逐步形成的。因面筋特有的弹性、延伸性和成膜性,故最终影响产品的质量特性。本文依据相关研究资料,重点综述挂面干燥过程中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蛋白质结构及特
为挖掘与分析2010—2019年间国内外抗食物过敏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采用Citespace软件系统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到的748篇抗食物过敏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2010—2019年间,抗食物过敏相关主题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增速平稳。当前,抗食物过敏领域的研究热点以食物过敏机理的深入探索和新型预防与治疗方法的研究为主,相关机理研究正逐步深入,大致表现为从机体内免疫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和免疫细胞的靶向探究到信号通路及整个胃、肠道微环境变化的研究
摘 要:本文以江苏某公用重件码头为例,介绍额定吊装能力1100t固定桅杆式起重机基础的设计方法,通过对不同桅杆吊基础型式的方案对比和研究,为以后超大重件码头的桅杆吊基础设计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重件码头;桅杆式起重机;桅杆吊基础;高桩承台  中图分类号:U6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21)07-0089-03  近些年,随着海洋平台、大型风力发电
摘 要:本文通过北斗应急无线电示位标简介,工作原理,认可及检验要求及运用现状分析,肯定了北斗卫星导航技术产品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北斗应急无线电示位标;报警;EPRIB;北斗RDSS;检验  中图分类号:U6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21)07-0076-03  1 背景介绍  2015年6月长江船舶“东方之星”遭遇沉船事件后,
摘 要:智慧式用电监管系统是实时监控用电线路可能发生电气危害的在线系统。文章分析了杜家台分洪闸当前用电系统的不足,设计了针对水闸管理的智慧用电监管系统。该系统可以满足水闸数字化、信息化的建设要求,也可以运用于其他企事业单位的智慧用电管理。  关键词:杜家台分洪闸;智慧用电;技术改造;消防监控  中图分类号:U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21)07-00
摘 要:利用安徽省 2000-2018 年统计数据,选取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货物周转量以及邮电业务总量三个指标,通过建立时间序列回归模型探究安徽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间的影响关系。实证分析发现,安徽省区域物流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安徽省;区域物流;区域经济;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U-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21)07-0094-04
摘 要: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逐步加大,对港口建设进行经济效益评价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梳理、总结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建设发展现状,分析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并基于经济效益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经济效益的港口建设管理措施,为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建设经济效益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建设;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U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
摘 要:CO2灭火剂在消防领域应用广泛, CO2灭火剂具有价格低廉、毒性低,破坏性小,使用方便等优点,对环境影响小,符合环保要求。特别适合船舶舱室内的灭火,目前在船舶上普遍使用。但是由于日常管理操作不当,造成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为了提升从业人员对船舶固定式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认识,掌握日常管理要求,本文从船舶固定式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灭火原理、日常安全管理以及定期维修保养三个维度来阐述船舶固定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