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今年春夏之交,金陵花团锦簇。一批批世界杰出的科学家带着对江苏人民的深情厚谊,前来参加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建校110周年庆典和纪念吴健雄诞辰100周年等重要活动,为庆典盛会和纪念活动增添了浓墨重彩。大师们的精彩演讲、深邃睿智、前沿观点、创新理念,深深打动了莘莘学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迪。本刊组织力量,采访了部分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世界大师,采撷其要论,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科学的进展就是不断超越现有的知识
丁肇中(世界著名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科学最主要的是兴趣,其他都是次要的。只有拥有兴趣,才能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创新研究最主要的动力是好奇心,不是谁逼着你去做,如果为了拿奖而研究,肯定会失望。做基础研究要有信心,做你认为正确的事,不要畏惧困难,不要因为多数人的反对而改变。科学不是由投票决定,少数人服从多数人。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以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少数人推翻多数人的观念后,科学就进步、创新了。因此,专家评审并不是绝对有用的,因为专家评审是依靠现有的知识,而科学的进展是不断超越现有的知识,在不断否定自我中超越自我,在不断超越自我中创新前行。我每做一个实验都受到许多科学家的反对,正是这些反对意见,才使我不断修正思路和方法,使得每一个实验不断完善获得成功。我们要原谅别人的错误,更要大胆证实自己的假设。实验可以推翻理论,但理论不可能推翻实验。最开始年轻的时候确实比较困难,过了这么多年以后,因为从来没有做过一个错的实验,而且每一个实验对科学界都有贡献,所以反对我的人比较少。
记者思问:理念引导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丁肇中教授的观点,启迪我们思考,我们还有多少旧有的观念制约束缚着科学创新?我们应该怎样破旧立新,敢于否定自我,勇于超越自我?尤其是面对多数人反对的时候,如何持有坚定的信念和果敢的态度,不怕反对、不怕质疑、不怕失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以创新的精神力量推动科学进步?
大学教育的本质是培育创新型人才
詹姆斯·莫里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大学的教育是综合性的,但其本质是培育创新型的人才。大学是一个新思维、新点子原创性的集散地。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不仅要教授学生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技能。要使大学真正成为培育创新人才的基地,最重要的措施是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通过建立有效的创新奖励机制,加强学生创新的内生动力;同时完善创新评估机制,加大对原创性创新的鼓励。当前中国大部分的创新是非原创性的创新,即主要是仿造改进性、综合归纳性的创新。另外,还可以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使大学校园的创新活力在积极竞争的良性循环中得到激发。
记者思问:东方教育重在知识传承,西方教育重在知识探究。莫里斯的观点启迪人们,创新型人才应该怎样培养?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的大学如何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如何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扼杀学生原创热情的现状,激发学生创新的激情和灵感,使大学真正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时代课题。
以创新的力量突破转型的瓶颈
埃德蒙顿·菲尔普斯(美国著名经济学蒙、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回溯西方经济的漫漫发展历程,追寻创新的足迹,证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都有重要的创新。正是借助创新的力量,德国、法国在科技革命中崛起。20世纪的西方经济渐渐减弱了这种创新劲头,特别是到了70年代,德国和法国的经济活力也开始出现消减的迹象。欧洲对于社会的保护已经过度,如果不削弱过强的社会福利体系的保护,那么欧洲的经济发展动力就会大大减弱。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目前也面临着转折点。经济的放缓显示着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门槛。只有通过创新这一途径,既要重视物力资本投入,更要重视科技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确保资本积累的过程伴随足够的技术进步,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获取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以此来提高市场的竞争力,这就需要一系列科技创新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特别要注重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本的投入,增加经济增长的后劲和可持续性。要进一步创新现有的金融体系。特别是信用评级和配置体系,防范金融风险。要加强市场体制创新,规范市场秩序,创造企业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中国已成功地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发展的动力,但是改革道路还没有走完,应该注重风险管理体系改革,降低改革创新的风险程度。同时,协调好市场“无形”之手和行政“有形”之手的关系,发挥市场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释放创新的力量。
记者思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复苏的复杂性与艰难性十分凸显。受外部需求大幅收缩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严峻的困难与挑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菲尔普斯的观点启迪人们,越是在经济困难的时候,越是在经济转折的节点上,越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注重科技创新,向创新要发展的空间,向创新要增长的动力,向创新要竞争的优势,向创新要运行的质量,确保资本积累的过程伴随足够的技术进步,实现稳定增长与创新发展的有机统一。
贯通多领域 创新无极限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当今社会重大科技问题的突破、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已越来越离不开多领域的贯通和跨学科的协作,多领域研究已成为当代科学技术活动的重要特征。多领域研究创新,一方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加强多领域科技知识相互协调和科学技术系统自我整合;另一方面是科学技术与国民经济协同发展的现实需要,必须顺应自然、科技、社会协同发展的规律。只有多领域、跨学科的创新,才能在关键领域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带动若干领域创新发展,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记者思问:突破领域,创新无限。面对世界性的创新潮流,任何领域、任何学科、任何技术都要把创新的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普雷斯科特的观点,向人们提出了创新的思维、方法和路径。创新只有从单学科转向跨学科,从单领域转向多领域,从单兵作战转向团队协同,增强创新的集成优势,才能攀越连绵起伏的创新山峦,到达一个又一个创新的峰巅。
技术与工程的创新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厉鼎毅(美国著名光纤通信专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世纪90年代,我和同事开展了波分多路传输技术和系统的工作,带来了光波通讯领域的革新,并促进了互联网使用的指数增长。在过去的几百年中,人类社会的进步主要得益于技术与工程创新的驱动。现在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方面的创新已经引领我们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一员,推动了电子商务、邮件服务、社交网络、信息搜索与传输等方面的发展。由电信网络承载的互联网流量正在以每10年100倍的速度增长。光波通讯的创新,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关键,要支持互联网增长的可扩展性网络研究。
记者思问:穿越时光隧道,人类从刀耕火种到手工作坊,从机器大工业革命到现代信息技术,每一次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都源于科学技术的创造创新。当今时代,光波通讯等先进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发展,推动了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厉鼎毅的观点告诉人们,往往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带动社会领域的重大变革,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应该怎样高度重视重大技术领域的突破和创新,引领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翻译整理:陈伟龄,责任编辑:丁和平
科学的进展就是不断超越现有的知识
丁肇中(世界著名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科学最主要的是兴趣,其他都是次要的。只有拥有兴趣,才能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创新研究最主要的动力是好奇心,不是谁逼着你去做,如果为了拿奖而研究,肯定会失望。做基础研究要有信心,做你认为正确的事,不要畏惧困难,不要因为多数人的反对而改变。科学不是由投票决定,少数人服从多数人。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以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少数人推翻多数人的观念后,科学就进步、创新了。因此,专家评审并不是绝对有用的,因为专家评审是依靠现有的知识,而科学的进展是不断超越现有的知识,在不断否定自我中超越自我,在不断超越自我中创新前行。我每做一个实验都受到许多科学家的反对,正是这些反对意见,才使我不断修正思路和方法,使得每一个实验不断完善获得成功。我们要原谅别人的错误,更要大胆证实自己的假设。实验可以推翻理论,但理论不可能推翻实验。最开始年轻的时候确实比较困难,过了这么多年以后,因为从来没有做过一个错的实验,而且每一个实验对科学界都有贡献,所以反对我的人比较少。
记者思问:理念引导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丁肇中教授的观点,启迪我们思考,我们还有多少旧有的观念制约束缚着科学创新?我们应该怎样破旧立新,敢于否定自我,勇于超越自我?尤其是面对多数人反对的时候,如何持有坚定的信念和果敢的态度,不怕反对、不怕质疑、不怕失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以创新的精神力量推动科学进步?
大学教育的本质是培育创新型人才
詹姆斯·莫里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大学的教育是综合性的,但其本质是培育创新型的人才。大学是一个新思维、新点子原创性的集散地。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不仅要教授学生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技能。要使大学真正成为培育创新人才的基地,最重要的措施是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通过建立有效的创新奖励机制,加强学生创新的内生动力;同时完善创新评估机制,加大对原创性创新的鼓励。当前中国大部分的创新是非原创性的创新,即主要是仿造改进性、综合归纳性的创新。另外,还可以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使大学校园的创新活力在积极竞争的良性循环中得到激发。
记者思问:东方教育重在知识传承,西方教育重在知识探究。莫里斯的观点启迪人们,创新型人才应该怎样培养?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的大学如何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如何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扼杀学生原创热情的现状,激发学生创新的激情和灵感,使大学真正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时代课题。
以创新的力量突破转型的瓶颈
埃德蒙顿·菲尔普斯(美国著名经济学蒙、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回溯西方经济的漫漫发展历程,追寻创新的足迹,证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都有重要的创新。正是借助创新的力量,德国、法国在科技革命中崛起。20世纪的西方经济渐渐减弱了这种创新劲头,特别是到了70年代,德国和法国的经济活力也开始出现消减的迹象。欧洲对于社会的保护已经过度,如果不削弱过强的社会福利体系的保护,那么欧洲的经济发展动力就会大大减弱。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目前也面临着转折点。经济的放缓显示着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门槛。只有通过创新这一途径,既要重视物力资本投入,更要重视科技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确保资本积累的过程伴随足够的技术进步,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获取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以此来提高市场的竞争力,这就需要一系列科技创新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特别要注重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本的投入,增加经济增长的后劲和可持续性。要进一步创新现有的金融体系。特别是信用评级和配置体系,防范金融风险。要加强市场体制创新,规范市场秩序,创造企业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中国已成功地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发展的动力,但是改革道路还没有走完,应该注重风险管理体系改革,降低改革创新的风险程度。同时,协调好市场“无形”之手和行政“有形”之手的关系,发挥市场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释放创新的力量。
记者思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复苏的复杂性与艰难性十分凸显。受外部需求大幅收缩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严峻的困难与挑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菲尔普斯的观点启迪人们,越是在经济困难的时候,越是在经济转折的节点上,越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注重科技创新,向创新要发展的空间,向创新要增长的动力,向创新要竞争的优势,向创新要运行的质量,确保资本积累的过程伴随足够的技术进步,实现稳定增长与创新发展的有机统一。
贯通多领域 创新无极限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当今社会重大科技问题的突破、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已越来越离不开多领域的贯通和跨学科的协作,多领域研究已成为当代科学技术活动的重要特征。多领域研究创新,一方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加强多领域科技知识相互协调和科学技术系统自我整合;另一方面是科学技术与国民经济协同发展的现实需要,必须顺应自然、科技、社会协同发展的规律。只有多领域、跨学科的创新,才能在关键领域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带动若干领域创新发展,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记者思问:突破领域,创新无限。面对世界性的创新潮流,任何领域、任何学科、任何技术都要把创新的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普雷斯科特的观点,向人们提出了创新的思维、方法和路径。创新只有从单学科转向跨学科,从单领域转向多领域,从单兵作战转向团队协同,增强创新的集成优势,才能攀越连绵起伏的创新山峦,到达一个又一个创新的峰巅。
技术与工程的创新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厉鼎毅(美国著名光纤通信专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世纪90年代,我和同事开展了波分多路传输技术和系统的工作,带来了光波通讯领域的革新,并促进了互联网使用的指数增长。在过去的几百年中,人类社会的进步主要得益于技术与工程创新的驱动。现在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方面的创新已经引领我们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一员,推动了电子商务、邮件服务、社交网络、信息搜索与传输等方面的发展。由电信网络承载的互联网流量正在以每10年100倍的速度增长。光波通讯的创新,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关键,要支持互联网增长的可扩展性网络研究。
记者思问:穿越时光隧道,人类从刀耕火种到手工作坊,从机器大工业革命到现代信息技术,每一次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都源于科学技术的创造创新。当今时代,光波通讯等先进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发展,推动了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厉鼎毅的观点告诉人们,往往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带动社会领域的重大变革,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应该怎样高度重视重大技术领域的突破和创新,引领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翻译整理:陈伟龄,责任编辑: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