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岭横亘于中国中部,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自古以来,山间有多条连接秦陇与巴蜀乃至整个大西南的蜀道,如褒斜道、陈仓道、傥骆道、子午道、金牛道、米仓道,都曾发挥过重大作用。褒斜道是秦岭蜀道中开凿最早的一条,见证了太多的历史过往,曾经的金戈铁马,成了当下世人行走古道时最好的谈资。
褒斜道上的石门,是“石门十三品”的所在地。
石门位于褒斜道南端,漢明帝时期,为贯通褒斜道,人们使用“火烧水激”的原始技术在这里修建了隧道。“火烧水激”是中国古代在火药应用之前用来开凿隧道的一种技术,岩石在火烧之后再迅速用水浇,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就会酥裂。当时人们用摩崖石刻把开凿石门隧道这一事件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书法《石门颂》。
在石门东西两壁及两山相夹的褒河两岸悬崖上,凿有自汉魏以来题咏、记事的摩崖石刻,多达百余块。1970年,汉中修建石门水库,有关专家从摩崖石刻中挑选出十三方汉至南宋时期的精品,开凿切割下来,转移到汉中市博物馆,合称“石门十三品”,作为馆藏珍品,设有专门展厅予以陈列。其余的大部分石刻、石门栈道及将军铺、褒姒铺等遗迹就淹没在了湖底。
石门十三品记述了褒斜道和古石门的变迁,也代表了中国汉字发展的重要历程,日本学者种谷扇州曾称赞石门十三品是“汉中石门,日本之师”,中国最早的工具书《辞海》,封面上那两个大字就是从石门十三品的书法作品中选出来的。石门十三品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衮雪》,相传为曹操的手书真迹。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伐蜀,驻军汉中褒谷口,有一次路过褒河,见石多浪激,如飞雪袭来,曹操便在山石上写下“衮雪”两个大字,随从不解,问“衮”字为何没有三点水,曹操手指褒河笑道:“江中之水甚多,何须画蛇添足?”
Tips
石门十三品
石门十三品中,共有汉刻8种,曹魏、北魏石刻各1种,宋刻3种。
■汉《鄐君开通褒斜遒摩崖》
俗称《大开通》或《开道碑》,书法气魄宏伟,是篆书向隶书过渡的典型代表。
■汉《故司隶校尉健为杨君颂》
又称《石门颂》,刻于汉建和二年(148年),为中国汉代摩崖石刻中的“三颂”之首(另外两处为《西狭颁》和《郙阁颂》),其汉隶被誉为“汉人极作”。
■汉《右扶丞李君表记》
简称《李君表》,东汉永寿年间刻于石门北口的西壁,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被褒城教谕罗秀书发现。因年代久远,石质剥落,几不能识。
■汉《杨准·杨弼表记》
原刻于《石门颂》摩崖南侧,全文173字。
■汉《石虎》
原刻于石门以南五里、褒河东岸的山崖上,因周边山峰上有一块形如老虎的山石,故刻下“石虎”二字。
■汉《石门》
原刻于石门洞西壁,是石门洞的标志碑。
■汉《玉盆》
原刻于石门洞南一公里、褒河河谷中的一块巨石上,笔力雄厚,传为“汉初三杰”之一张良所书。
■汉《衮雪》
原刻于石门洞以南的幽谷中,呈长方形,相传为曹操手迹。
■曹魏《李苞通阁道题名》
原刻于石门北口上方东侧的峭壁上,是少见的三国时期遗存,以及研究蜀魏之战的宝贵资料。
■北魏《石门铭》
刻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记载的是梁、秦二州刺史羊祉等人奉北魏宣武帝之命,修复废置已久的褒斜道。
■南宋《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释文》
汉代的《鄐君开通褒斜道》年代久远,鲜为人知,到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才由南郑县令临淄晏袤发现,晏袤在汉代石刻旁做了题记。
■南宋《晏袤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 简称《潘宗伯等通阁道释文》,通篇为隶书,字径3—4厘米。
■南宋《山河堰落成记》
刻于绍熙五年(1194年),记述绍熙四年夏天水患,官府与百姓集资修堰之事。
Tips
吉道撷珍
■古汉台
位于汉中市汉台区东大街26号,现为汉中博物馆馆址,面积约8000平方米,由三级台地构成,台高约7米。
楚汉相争时期,刘邦进驻汉中,后创立新王朝,所以将国号定为“汉”,他住过的高台,就被后人尊称为古汉台。清代陈毓彩有诗云:“赤帝龙兴事已陈,层台巩固尚如新。当日宫廷湮没迹,此时郡国有仁人。”
■石门大坝
一座集灌溉、发电、防汛、城市供水及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大型水利枢纽工程,20世纪70年代初修建并投入使用,被称为汉中的“母亲库”。
古道美食
■面皮
据说面皮已被列为中国十大著名早点之一,其制作工艺2011年被评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是鱼米之乡,盛产优质大米,由此造就了汉中面皮的独特风味。汉中人的面皮情结有目共睹,不止早餐,一日三餐外加夜宵部乐意以面皮为食,各种各样的面皮店从来都不缺少顾客。
■梆梆面
汉中风味食品,由上等白面粉制成,口感香辣。旧时此面是在夜间挑担上市,要敲梆叫卖,因而得名。
■麻辣鸡
陕西名菜,最有名的是汉中的宁强王婆麻辣鸡。它是当地人下酒时必不可少的风味冷盘,同时在高档宴席上也不可或缺。
褒斜遗石
褒斜道上的石门,是“石门十三品”的所在地。
石门位于褒斜道南端,漢明帝时期,为贯通褒斜道,人们使用“火烧水激”的原始技术在这里修建了隧道。“火烧水激”是中国古代在火药应用之前用来开凿隧道的一种技术,岩石在火烧之后再迅速用水浇,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就会酥裂。当时人们用摩崖石刻把开凿石门隧道这一事件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书法《石门颂》。
在石门东西两壁及两山相夹的褒河两岸悬崖上,凿有自汉魏以来题咏、记事的摩崖石刻,多达百余块。1970年,汉中修建石门水库,有关专家从摩崖石刻中挑选出十三方汉至南宋时期的精品,开凿切割下来,转移到汉中市博物馆,合称“石门十三品”,作为馆藏珍品,设有专门展厅予以陈列。其余的大部分石刻、石门栈道及将军铺、褒姒铺等遗迹就淹没在了湖底。
石门十三品记述了褒斜道和古石门的变迁,也代表了中国汉字发展的重要历程,日本学者种谷扇州曾称赞石门十三品是“汉中石门,日本之师”,中国最早的工具书《辞海》,封面上那两个大字就是从石门十三品的书法作品中选出来的。石门十三品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衮雪》,相传为曹操的手书真迹。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伐蜀,驻军汉中褒谷口,有一次路过褒河,见石多浪激,如飞雪袭来,曹操便在山石上写下“衮雪”两个大字,随从不解,问“衮”字为何没有三点水,曹操手指褒河笑道:“江中之水甚多,何须画蛇添足?”
Tips
石门十三品
石门十三品中,共有汉刻8种,曹魏、北魏石刻各1种,宋刻3种。
■汉《鄐君开通褒斜遒摩崖》
俗称《大开通》或《开道碑》,书法气魄宏伟,是篆书向隶书过渡的典型代表。
■汉《故司隶校尉健为杨君颂》
又称《石门颂》,刻于汉建和二年(148年),为中国汉代摩崖石刻中的“三颂”之首(另外两处为《西狭颁》和《郙阁颂》),其汉隶被誉为“汉人极作”。
■汉《右扶丞李君表记》
简称《李君表》,东汉永寿年间刻于石门北口的西壁,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被褒城教谕罗秀书发现。因年代久远,石质剥落,几不能识。
■汉《杨准·杨弼表记》
原刻于《石门颂》摩崖南侧,全文173字。
■汉《石虎》
原刻于石门以南五里、褒河东岸的山崖上,因周边山峰上有一块形如老虎的山石,故刻下“石虎”二字。
■汉《石门》
原刻于石门洞西壁,是石门洞的标志碑。
■汉《玉盆》
原刻于石门洞南一公里、褒河河谷中的一块巨石上,笔力雄厚,传为“汉初三杰”之一张良所书。
■汉《衮雪》
原刻于石门洞以南的幽谷中,呈长方形,相传为曹操手迹。
■曹魏《李苞通阁道题名》
原刻于石门北口上方东侧的峭壁上,是少见的三国时期遗存,以及研究蜀魏之战的宝贵资料。
■北魏《石门铭》
刻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记载的是梁、秦二州刺史羊祉等人奉北魏宣武帝之命,修复废置已久的褒斜道。
■南宋《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释文》
汉代的《鄐君开通褒斜道》年代久远,鲜为人知,到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才由南郑县令临淄晏袤发现,晏袤在汉代石刻旁做了题记。
■南宋《晏袤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 简称《潘宗伯等通阁道释文》,通篇为隶书,字径3—4厘米。
■南宋《山河堰落成记》
刻于绍熙五年(1194年),记述绍熙四年夏天水患,官府与百姓集资修堰之事。
Tips
吉道撷珍
■古汉台
位于汉中市汉台区东大街26号,现为汉中博物馆馆址,面积约8000平方米,由三级台地构成,台高约7米。
楚汉相争时期,刘邦进驻汉中,后创立新王朝,所以将国号定为“汉”,他住过的高台,就被后人尊称为古汉台。清代陈毓彩有诗云:“赤帝龙兴事已陈,层台巩固尚如新。当日宫廷湮没迹,此时郡国有仁人。”
■石门大坝
一座集灌溉、发电、防汛、城市供水及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大型水利枢纽工程,20世纪70年代初修建并投入使用,被称为汉中的“母亲库”。
古道美食
■面皮
据说面皮已被列为中国十大著名早点之一,其制作工艺2011年被评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是鱼米之乡,盛产优质大米,由此造就了汉中面皮的独特风味。汉中人的面皮情结有目共睹,不止早餐,一日三餐外加夜宵部乐意以面皮为食,各种各样的面皮店从来都不缺少顾客。
■梆梆面
汉中风味食品,由上等白面粉制成,口感香辣。旧时此面是在夜间挑担上市,要敲梆叫卖,因而得名。
■麻辣鸡
陕西名菜,最有名的是汉中的宁强王婆麻辣鸡。它是当地人下酒时必不可少的风味冷盘,同时在高档宴席上也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