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方式治疗86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 白内障的疗效对比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对比;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8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对观察组患者主要采用人工晶状体置入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以及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对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人工晶状体置入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以及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并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86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6个月进行随访发现,所有患者的病情均比手术之前(视力、眼压)有明显好转(P< 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对比手术之后,两组患者的视力以及眼压情况发现,P >0.05,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95%,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人工晶状体置入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以及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疗效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和手段的不断提升,我国对于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本研究者结合相关资料分析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治疗的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4月到2012年12月增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6例,其中男54例,女32例,年龄49~82岁,平均年龄(61±2)岁;经过初步诊断,100例患者中,左眼39例,右眼61例;上述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手术之前所有患者均用药物控制眼压,并常规使用普拉洛芬滴眼,对于结膜充血明显的患者,加用皮质激素眼药水滴眼;同时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全身体检以及眼部检查,100例患者中无手术禁忌证者。对对照组患者采用人工晶状体置入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以及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人工晶状体置入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以及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术前30 min,给予患者250 mL的20%甘露醇静脉滴注,然后在患者术前15 min,给予患者复方托吡卡胺滴眼促进患者散瞳。观察组患者治疗中,有4例患者散瞳不理想,医师在手术中直接注入患者前房1∶200肾上腺素。继而对患者进行常规消毒、铺巾,然后对患者进行表面及球周麻醉,达到间断压迫眼球使其软化的目的。手术时,以穹隆为基底作结膜瓣,同时以12点为中心,以角巩膜缘为基底做表层巩膜瓣,并使之分离至透明角膜内l mm,然后从患者巩膜瓣下距角巩膜缘2 mm处实施穿刺进入前房,继而注入黏弹剂,对患者进行直径5~6mm左右的环形撕囊,对患者囊膜、皮质及核之间实施水分离,超声乳化晶体核,同时吸净皮质。上述过程完成之后,扩大切口至5.5 mm,对患者进行人工晶状体置入,掀起巩膜瓣,并且利用小梁咬切器咬切除适量的小梁组织,同时进行周边虹膜切除。最后冲洗前房,平复切口,缝合巩膜瓣、结膜瓣,给予患者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以及庆大霉素,包扎,手术完毕。
  1.3 统计学方法
  采集的所有数据均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分析(以卡方检验),其中计量资料利用±s表示。注意,当P< 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的比较
  86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6个月进行随访发现,所有患者的病情均比手术之前(视力、眼压)有明显好转(P< 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对比手术之后,两组患者的视力以及眼压情况发现,P >0.05,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关于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的具体临床效果如下表1所示。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治疗临床效果(±s)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两组患者在手术之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9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2)X2=6.114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下表2所示,为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具体情况。
  表2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例,%)
  
  
  
  3 讨论
  在本次的实验中,两组患者均采用了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手术之后,两组患者病情均比手术之前有明显好转,且视力恢复明显,眼压也得到了显著控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说明这两种方法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但是在术后6个月的随访中发现,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说明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在临床上具有很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有研究资料表明[1],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青光眼具有切口小、并发症少、缝线少的特点,有效的降低了术后感染率,防止了滤过泡瘢痕化的发生。尽管如此,在本次的实验中,观察组患者中,仍有后囊破裂、房角粘连、角膜水肿混浊以及瞳孔夹持等并发症发生,占比高达13.95%,说明了手术治疗中,一定不能够忽视透明角膜的直接损伤[2]。
  综上所述,上述两种方法对于两组患者均具有良好的疗效,都能够帮助患者恢复视力,控制眼压。但是术后并发症相对比之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患者在手术之后,角膜散光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要低于对照组,因此,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鸿儒,欧阳珊,李睿姝,等.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比较[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4):79-80.
  [2] 崔艳红.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 2013(02):85-86.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Ⅱ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病变诊断的特点和价值。方法:选取366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为Ⅱ型糖尿病组,选取同期来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共240例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行颈动脉病变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检出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及管腔狭窄率。结果:Ⅱ型糖尿病组的内中膜增厚检出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及管腔狭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
期刊
摘要:目的 : 探究中医抗癌扶正法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抗癌扶正法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χ2=11.2571(P=0.0008);临床症状缓解比较χ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小陷胸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小陷胸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体征、生化指标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胸痛消失时间和心电图ST段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患者TC、TG、LDL-C也明显低于对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传统疗法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中医传统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术治疗,观察两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间疗效。结果:治疗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肩关节功能恢复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
摘要:目的:通过利用 CT、MRI影像技术来对颈部出现的肿块问题进行分析,加强对颈部肿块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数据资料为我院在2013年1月到12月的50例颈部肿块患者,比较所有患者的MRI跟CT资料,分析其结果。结果:在所有患者中出现了囊性淋巴管瘤8例、甲状旁腺腺瘤11例、颈部淋巴结核患者12例,神经源性颈部肿块19例,且两种影像资料数据基本一致,表现为囊实性、囊性肿块。结论:CT、MRI影像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测定对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自收治的21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作为对照组,另选同期住院出生的21例非败血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取其桡动脉血送检,比较分析其PCT水平、hsCRP水平以及血培养、血常规指标。结果 : 观察组异常指标例数上,在PCT水平、hsCRP水平以及血培养、血常规指标和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PCT敏感度为81.0%,特异度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效果。方法:对16例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患者,在关节镜下进行髌股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和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术后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 8.6 个月,了解膝关节脱位复发、患膝主观症状以及患肢整体功能康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8.6个月。髌骨脱位无复发。
期刊
摘要:目的:评价HBsAg、HBeAg双阳性的产妇采用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2013年我院收治的80例HBsAg、HBeAg双阳性的产妇,分别检测产妇血清及乳汁中HBV DNA,产妇所产82例(包括双胞胎2例)婴儿按照自愿的原则分为母乳喂养组(30例)和人工喂养组(52例),所有婴儿均于出生后立即静脉注射乙肝疫苗和HBIG。结果:入选80例产妇共生产82例婴儿(双胞胎2例),其中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双切口双钢板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1年5月间应用双切口双钢板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67例(SchatzkerⅤ型28例,SchatzkerⅥ型39例)。结果:本组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2年零6个月,平均1年零5个月。术后3天X线片示股胫角(FTA)177°±2.9°,胫骨平台内翻角(TPA)87°±1.3°,后倾角(PA)9°±1
期刊
摘要:目的:通过对手术患者的麻醉前留置导尿管或麻醉后留置导尿管的临床效果比较,探究讨论手术患者留置导尿的时机和对患者的影响。方法:把择期手术术中留置导尿的90例患者,随即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在手术前一小时内在病房内采取常规留置导尿术,而实验组患者在手术室进行麻醉后,观察其效果满意后,再做常规置留导尿术。结论:在对照组病人实施留置尿管时疼痛程度、血压、心率等参数均比实验组(P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