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地震学会第四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暨第五次学术大会在京召开为庆祝中国地震学会成立15周年,中国地震学会于1994年12月12-14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地震学会第四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暨第五次学术大会.这次大会共收到论文摘要198篇.其中,有175篇纳入了正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地震学会第四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暨第五次学术大会在京召开为庆祝中国地震学会成立15周年,中国地震学会于1994年12月12-14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地震学会第四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暨第五次学术大会.这次大会共收到论文摘要198篇.其中,有175篇纳入了正式
其他文献
摩擦滑动的物理场实验研究表明:(1)能量空间分布的差异是失稳的重要条件,单发型大事件常发生于高能量向低能量的突变带或高能量背景区内的相对低能量区;(2)单发型大事件的孕育过程常常经历若干个能量输入输出循环,产生多个前兆阶段,并在失稳前源区常有一个弱化过程。小震或群发型事件失稳前常常只有一个能量积累与强化的过程,失稳前兆阶段性反映较差;(3)粘滑失稳时断层的位错与声发射的大小未见明显关系。
在双剪摩擦滑动实验中可观测到声发射的多普勒效应。对于单个声发射事件,顺断裂扩展方向上的探头可记录到较短周期的初动波半周期,而在断裂扩展反方向上的探头记录则反之,在扩展过程中,声发射前续波由初始破裂引起的前激波、声源破裂扩展的扩展相和停止相组成,显示出声源破裂有一由静到动的加速过程。而在时间序列上,声发射事件存在着3个阶段:较强声发射事件发生初期,前激波时间超前较长,停止相不明显,声发射源的破裂速度
将岩石变形曲线到达强度点以前比拟为地震前异常的中长期阶段,强度点至失稳点之间定义为短临阶段。在中长期阶段异常是由驱动力的增强或区域应力场的调整引起,前者引起的应力扰动场与原来的方向一致,强烈扰动区与原来的应力集中区一致,后者引起的应力扰动场应力方向可以发生变化,应力扰动对平均应力影响较大,强烈扰动区位于断层错列部位。二者的强烈扰动场均与未来的震源区无必然联系。在短临阶段异常是由局部断层扩展或弱化引
在地震短临阶段异常是由局部断层扩展或弱化引起。实验与数值模拟结果曾得到与之相伴的是平均应力扰动场的四象限分布和最大剪应力扰动场的八瓣式分布。为检验此结果的普适性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不论区域构造及其基本应力场如何复杂,这种四象限分布与八瓣式分布型式不变,这为最终判定失稳区提供了依据。与此同时,在复杂构造情况下这种应力扰动场的畸变也不容忽视。
端承桩基础扭转地震反应分析刘宗贤,李玉亭,贾相玉,傅文彬(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150080)在某些建筑中,桩是最基本建筑构件,本文重点分析端承桩在扭转地震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反应问题。首先将桩头部的各种动力简化成扭转振动载荷,此外,还受到地基...
根据陕西省及邻省地震台网的地震记录,利用地震及工矿爆破的首波走时,采用地震层析技术,重建了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的莫霍界面速度图象。并对速度横向不均匀性及其与地质构造、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阐述微机实时采集的图像数据在TVGA显示器上实现“无限连续”平滑滚动的原理、方法和编程的要点及其注意事项.本方法适用于PC/AT286、386及高档微机必须具备512K显存).
本文研究了点源位错引起的重力、位势及其梯度变化,完整地从理论上推证点源位错引起的位势和重力变化;对点源的处理数学简单、物理意义明确,避免了对积分的奇异性估计,使该问题理论上更趋完善.同时,分析了各型位错下空间重力及其梯度变化、地面上的重力变化、重力垂直位移梯度和视重力垂直位移梯度的特征.分析表明:①点源位错引起的空间重力及其梯度变化随垂直位置变化很小;②点源位错引起的重力变化比梯度变化大的多,重力
运用分形理论的基本原理和逐月滑动的方法,从水氡前兆观测资料入手,计算了唐山大震前后华北27口井的水氡突跳序列的分维(容量维)值,研究了在大震前后水氡分维异常值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发现:水氡分维值在震前有显著的变化,且出现水氡分维异常的水点大都分布在距震中300km的范围之内;震前水氡分维值出现明显的上升区与下降区,临震前除震中周围为下降区外,上升区几乎充满整个华北.
详细分析了强震地面运动随机模拟模型的现状,指出了现有模型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参考近场地震学对震源机制的模拟,给出了一种基岩地震动为有色谱的随机地震动模型.这一模型结合了工程地震学和近场地震学的成果,能较好地反映实际地震动的谱函数,也解决了平动随机模型与转动随机模型之间的不一致性,并且它能方便地利用目前抗震设计的基本参数确定随机模型中的参数,建立起可实际应用的随机地震动荷载设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