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审视和反思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本文以此切入,厘清了提问存在的七个问题,寻求了解决的四条途径,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提问艺术性 思考
当前,“一言堂”教学模式有所转变,启发式教学方法得以认真实践。康托尔指出:“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好的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而不好的课堂提问,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耽误了教学进程,影响教学效果。
反思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不切实际的浮华: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问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等,这类提问,教师只关注结果,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简单僵化,不利于思维训练,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2)不接地气的遥远:脱离思维“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 接受。
(3)不着边际的散漫: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学生正常思考,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4)不顾目的的美好:流于形式,诊断效果失真。教师一般要通过提问,以诊断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以判断能否引入新問题,提问不能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提问,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不利于调控教学过程。
(5)不管思维的求证:只求通法或答案,排斥求异思维。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通法”或标准答案。这样,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容易被扼杀,不利于求异思维的培养。
(6)不留余地的追溯:先点名后提问,不给时间思考。教师提问,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回答,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在这个“时间”里动脑思维,积极认识。像这样的提问,不利于冷静地思考问题,达不到提问的作用。
(7)不顾全体的偏移:面向少数学生,冷淡多数学生。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上就会“冷场”,所以,教师要针对提问从“学情”出发,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作答。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总结了几种课堂提问技巧,力争解决以上尴尬:
(1)抓住关键。所谓关键,是指教材重难点,在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出,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容易突破。如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是教学的重难点,在帮助学生理解简单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时可这样问:出示一个月饼图,让小红和小明分着吃,两人都很谦让,师:你们说他们怎样分才公平?生:平均分。演示平均分成两块。师:怎样才知道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了两块?再演示把两个半块恢复成一个饼再平均分,小红和小明每人得了半块月饼的过程。师问:这半个月饼是几份中的几份?(闪烁半个月饼)我们就说它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另外半个月饼是多少呢?(闪烁另外半个月饼。)生:也是这块月饼的。师:你是怎样想的?生:这半块月饼是两份中的一份。师:从刚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什么?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这样提问过程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概念:部分是整体的几分之几。
(2)要抓住知识间的联系。数学知识结构严谨,系统性强,知识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要素,相近的问题情境,相似的思维方式,只要找到具有沟通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就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这种由浅入深,以旧引新的提问方式,可称为迁移法,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提问策略之一。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由于学生广泛掌握了长、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了用割补法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策略,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一是分别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二是用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能否拼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三是动手测量数据,填写操作实验报告,找出求一个三角形面积的一般方法。
在运用迁移法提问时,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渗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迁移类推作好铺路搭桥的准备,沟通所搭的路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路的联系,从而形成学习数学的策略经验。
(3)抓住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刺激素。学生思维方式一般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所以我们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有一定的启发性,同时要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和接受能力,不能太难或太易,否则会事倍功半。提问时,可以把教材的内容与一定的故事或实际事例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就会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
(4)主要问题设计的开放性。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开放性,能促进学生全面观察和深入思考,用独特的思考去探索、发现和归纳,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如:在四年级教学图形的拼组时,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进一步问:还能用不同颜色三角形拼出什么美丽的图案?学生就会放开思维的去想象,会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课堂教学中,在培养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求异思维的开发,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途径,所以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求异思维,为培养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课堂教学提问作为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用心用力去探寻——必须贯穿诱发思维,使学生受到从简单到复杂、从有疑到无疑的思维牵引。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提问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准确,力求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激励性。教学提问的探寻,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提问艺术性 思考
当前,“一言堂”教学模式有所转变,启发式教学方法得以认真实践。康托尔指出:“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好的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而不好的课堂提问,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耽误了教学进程,影响教学效果。
反思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不切实际的浮华: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问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等,这类提问,教师只关注结果,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简单僵化,不利于思维训练,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2)不接地气的遥远:脱离思维“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 接受。
(3)不着边际的散漫: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学生正常思考,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4)不顾目的的美好:流于形式,诊断效果失真。教师一般要通过提问,以诊断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以判断能否引入新問题,提问不能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提问,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不利于调控教学过程。
(5)不管思维的求证:只求通法或答案,排斥求异思维。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通法”或标准答案。这样,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容易被扼杀,不利于求异思维的培养。
(6)不留余地的追溯:先点名后提问,不给时间思考。教师提问,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回答,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在这个“时间”里动脑思维,积极认识。像这样的提问,不利于冷静地思考问题,达不到提问的作用。
(7)不顾全体的偏移:面向少数学生,冷淡多数学生。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上就会“冷场”,所以,教师要针对提问从“学情”出发,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作答。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总结了几种课堂提问技巧,力争解决以上尴尬:
(1)抓住关键。所谓关键,是指教材重难点,在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出,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容易突破。如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是教学的重难点,在帮助学生理解简单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时可这样问:出示一个月饼图,让小红和小明分着吃,两人都很谦让,师:你们说他们怎样分才公平?生:平均分。演示平均分成两块。师:怎样才知道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了两块?再演示把两个半块恢复成一个饼再平均分,小红和小明每人得了半块月饼的过程。师问:这半个月饼是几份中的几份?(闪烁半个月饼)我们就说它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另外半个月饼是多少呢?(闪烁另外半个月饼。)生:也是这块月饼的。师:你是怎样想的?生:这半块月饼是两份中的一份。师:从刚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什么?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这样提问过程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概念:部分是整体的几分之几。
(2)要抓住知识间的联系。数学知识结构严谨,系统性强,知识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要素,相近的问题情境,相似的思维方式,只要找到具有沟通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就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这种由浅入深,以旧引新的提问方式,可称为迁移法,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提问策略之一。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由于学生广泛掌握了长、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了用割补法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策略,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一是分别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二是用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能否拼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三是动手测量数据,填写操作实验报告,找出求一个三角形面积的一般方法。
在运用迁移法提问时,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渗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迁移类推作好铺路搭桥的准备,沟通所搭的路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路的联系,从而形成学习数学的策略经验。
(3)抓住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刺激素。学生思维方式一般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所以我们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有一定的启发性,同时要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和接受能力,不能太难或太易,否则会事倍功半。提问时,可以把教材的内容与一定的故事或实际事例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就会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
(4)主要问题设计的开放性。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开放性,能促进学生全面观察和深入思考,用独特的思考去探索、发现和归纳,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如:在四年级教学图形的拼组时,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进一步问:还能用不同颜色三角形拼出什么美丽的图案?学生就会放开思维的去想象,会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课堂教学中,在培养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求异思维的开发,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途径,所以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求异思维,为培养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课堂教学提问作为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用心用力去探寻——必须贯穿诱发思维,使学生受到从简单到复杂、从有疑到无疑的思维牵引。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提问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准确,力求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激励性。教学提问的探寻,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张美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刍议. 教育教学研究.2015.8;
[2]陈云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刍议.浙江教育科学.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