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发呆”的孙燕姿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ye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在新加坡长大的孙燕姿说,我是一个非常爱“发呆”的孩子,不太喜欢读书,每天在家就喜欢坐在床上发呆。但是,做了歌手之后,情况一下子就变了。我每天不是在唱歌,就是在说话;不是在化妆,就是在卸妆,没有时间发呆了。
   其实,她“发呆”的秉性并没有变。
   就在她到处受捧、拿奖拿到手软的时候,却宣布要休息一年,这——其实是一种大手笔的“发呆”。
   当她的事业再次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时,可“发呆”的念头也再一次管涌了出来。这一次在家休息居然长达两年。
   第一次休息后复出,负面声音很多,对于众多人的不理解,她只是一笑而过。这次重现江湖,一些人更是穷追不舍:“你休息这两年到底干了些什么?”
   “就是做普通人都会做的事啊,运动、打泰拳、瑜伽、画画、看书、看电影。”孙燕姿伸着手指头一件一件地数。
   然而,人们对她的回答并不满意。“那么爱情呢?”在一般人看来,为了爱情,这才是她在家中一呆就是两年最解释得通的理由啊。人生大事嘛,哪有不花时间的!
   有人说,在新加坡这个弹丸之地,却又是个女歌手辈出的地方。孙燕姿的成功,除了她那天生的一副好嗓子以及一定机缘之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她那良好的乐感。这,却归功于孙燕姿十几年的钢琴根基。
   在孙燕姿五岁的时候,一天她爸爸对她说:“人一辈子总要会一样东西,以后才会有消遣的嗜好。”她想想也是,于是她挑了钢琴作为自己此生可供消遣的东西。练琴为她的歌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孙燕姿说,每一次休息,都是她出道之后最快乐的日子,“没有烦恼,连娱乐新闻也很少看。”唯一让她花费心思的就是,“接下来应该怎么做歌手,应该怎么生活?”
   可不,这一段话不就泄漏了她休息发呆的“天机”?
   是的,休息与发呆,可以调整调整情绪,放松放松身心。她向人袒露,当年,也就是自己在发行第四张专辑时,开始感到压力重重。压力大的时候,她总爱把自己关起来独自面对。
   “这种想法没有跟任何人分享,只是一个很自我的想法,我也不觉得身边的人真的会有多么了解。”
   休息时,有时间思索如何闯出一条新路,怎样超越自己,提高自己。而这,才是更重要更为关键的。在这方面她收获多多。
   出道前的她,曾玩摇滚、戴假发、扮相很酷。而在“发呆”后,她放弃了这些叛逆的东西。现在的她,已是一副清纯朴实的可爱精灵的模样。
   “发呆”还让她对人生看得特别开。
   这次重出后,有人问她:九年前你携首张专辑《孙燕姿》出道就大红大紫,被人称为“小天后”。可娱乐圈的规则就这么简单,你休息去了,别人就要来顶替了,你就不担心被取代吗?
   发过呆的她就有很妙的回答:人生总有起有落,但我也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位置。
   正是她的这种发呆,总让她能适时卸下身上的包袱去掉身上的压力,让她拥有良好的心态轻装前进,能让她领悟出隐藏在生命中的各种奥妙。后来上海演唱会,因她的精彩演出使得票房很快就突破了500万。其实,她的“发呆”,就是不断完善自己找回自我,“现在,头发是我的,生活是我的,音乐是我的。”她以她的自我,不断刷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有人问孙燕姿届时还会不会去发呆,她很干脆地回答:“会!”
   在人生最风光最耀眼的时候去发呆,也许在一些人眼中是退步。然而,这种“一心要明白自己到底要怎样”的“退步”,这种不致让自己忘乎所以的一分清醒,其本质却是一种大踏步地向前。
   (编辑 郑儒凤 zrf911@sina.com)
其他文献
(安徽太湖县)    细碎的乡土(组诗)   正月初七  正月还没说出口雪就化了  柳梢就有些鹅黄  走了三家亲戚 看了两个朋友  正月初八就在那张火车票上  提前被哥哥握热  家里的时间真快  那台老式的庙门钟依旧挂在墙上  当当当 一下又一下  敲打着哥哥的依恋  衣物都已捡好  还有自家种的花生瓜子  嫂子用一个下午  把要说的话都装进了蛇皮袋     一盆炭火放在堂屋的中
期刊
陈乐,南京宁海中学美术班高三年级的学生。前些日子,她因为制作了一则沙画版《金陵十三钗》而成为网络名人,被人称为“中国最年轻的沙画女孩”。其实,在2011年7月,她就因为几幅献给“微博打拐英雄”的沙画而开始走红网络。  献给“微博打拐英雄”的沙画   去年暑假,陈乐听同学们聊到了“微博打拐”的事,对于那些丢失小孩的家庭十分同情,对于丧尽天良的人贩子憎恨不已。   陈乐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家里的大
期刊
也许你刚刚到来,也许你未曾离开,也许你毕业留下,也许你执著为爱。最青葱的日子是随一座城一路走过,虽然也会讨厌它忽冷忽热,难以捉摸,但,就算偶然谈起离开,便抑不住心头一酸,原来竟是这般不舍。   舍不得北京百转柔肠的炸酱面,舍不得上海高楼林立的现代感,舍不得南京阴凉葱郁的梧桐树,舍不得杭州水波潋滟的西湖水,舍不得成都悠哉闲适的生活感,舍不得武汉回味过瘾的辣鸭脖……或者为了邻里的人情味,我们留了下来
期刊
一   林逸蓝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小旅馆的房间略显局促却难得的清洁干净,林逸蓝望着窗口,等待日出却无心观看,只顾自己发呆,直到夕阳塌陷。   天光正好,林逸蓝回头看见阳光正把天空照得空明。想起曾海卓身旁那女子微微噙笑的表情,林逸蓝便心中发冷,如同坚持了七年的爱情中的风湿痛,酷日当空只微感麻木,而只要阴霾淫雨,便会感到有伤疤在爬动。   林逸蓝没有想到,这样坚固的幸福也不是百毒不侵。 
期刊
《老男孩》火过了,又来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男孩、女孩都走了,赵宝刚又开始拍他的“青春三部曲”终结篇《北京青年》,继《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后,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重新选择青春”的理念,要真正实现“我的青春我做主”。电影还未上映,就引起了多方关注。   青春电影总是很容易吸引观众的,因为它能让很多人在电影里嗅到自己曾经的青春气息。每个人都有过年轻的时候,都会有很多不羁的念头,有很多天马
期刊
一   秦晓是北漂一族,是大城市中一个普通小女子,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我也不知自己算不算白领,反正从工资上看,不像。”她经常这样介绍自己,语气中调侃多一些,没有抱怨。   力量太渺小,于是只能与人合租,在大城市中寻找一席之地安身。没关系,有一张床能装下满身疲惫,有一扇窗能见到灿烂阳光,足够了。秦晓是容易满足的人,要求易实现又无毒无害。住在小小公寓,每天忙碌,晚上回来睡觉,早上爬起来,打着哈欠告
期刊
“有时,我真的很想离开这里,换一个环境去重新生活。”很多异乡人,每每面对生活的失落和无奈时,都会这样说。久而久之,这句话变成了发泄的口头禅,被不断重复。可在这感慨之后,我们还会和以往一样,奔走在所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一切照旧。   留下,变成了我们心里坚定的信念。   人们常说,在哪里生活都是一样的,都要面对残酷、平凡或琐碎的现实,但会有一种能量,可以让我们战胜困难,最终选择留下。本期调查中,有
期刊
(江苏宿迁市)     树上的蜗牛  有谁知道  这向上的路  也是通向死亡的路  从起步开始  就已经成了定局    土地才是自己的家园  为什么要有舍弃的冲动?  不怕苦,不怕累  一步一步的攀登  难道就是为了俯视?    人心都是向上的  所以  对蜗牛多少也能有一些理解  理解它的理想  理解它的行为  但是  要知道自己的归宿在哪才是啊  爬到上边看一
期刊
这是农历正月 一支雁阵  从村庄头顶走过  没有停留 也没有尖叫  一直向南  不回头望  就像那些翻过垭口  去南方打工的民工    冰雪和寒霜  甩给了身后的大地和村庄  它们追赶着季候的温暖  我厚实的村庄  隐藏在它的背影里
期刊
见过猪跑,吃过猪肉,但从没吃过60元一斤的猪肉。都说一分价钱一分货,能卖这么贵,这猪肉自然是不凡。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人或许还有点模糊的印象,那时候的猪不是现在市场上白皮肤、粉嘟嘟的样子,而是长着黑毛、略显精瘦的猪。这小黑猪的学名叫“黑山猪”,在白皮猪大规模进入消费市场后,黑山猪就渐渐在市场上绝迹了。到近几年,黑山猪只有在相关的农业研究所里才能看见,研究人员主要是对其进行保种,并进行研究。   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