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草原文化传播研究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liao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类型。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应坚持文化先行,注重文化传播,努力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传播格局,提升文化的创新力、表达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服务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华文化 草原文化 传播策略
  文化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类型。传播学家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即文化,文化即传播。”“文化是促进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各宗教之间互信互利、合作共赢的桥梁纽带,文化建设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一带一路’绝不仅仅是对未来中国经济、外交蓝图的美好勾画,更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兴盛的历史机遇。”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应坚持文化先行,注重文化传播,努力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传播格局,提升文化的创新力、表达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服务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践行文化自信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草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还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草原民族在北方苦寒之地锻造出来的那种吃苦耐劳的品格和自强不息、豪迈刚健的民族精神”,在“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中培育出的那种奔放的性格和博大胸怀,以及在认识和对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上形成的诸如崇尚英雄、践行自由、守信讲义、互助友爱的基本态度和准则,至今依然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源泉。
  践行文化自信需要文化认同,没有文化认同就达不到对于文化的高度自觉。无论是吃苦耐劳的品格、自强不息、豪迈刚健的民族精神,还是崇尚英雄、践行自由、守信讲义、互助友爱的基本态度和准则,让我们懂得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同一个根源,让我们永远铭记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自觉。践行文化自信需要文化行动,在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传承保护草原文化,更要创新发展和弘扬草原文化,这对于我们丰富中华文化内涵,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祖国统一,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践行文化自信需要文化传播。习总书记指出:“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崇尚英雄,倡导英雄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和价值取向之一。向往自由,追求理想,是草原民族的天性。草原文化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不仅是草原民族赖以维系的纽带、生存发展的动力,更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柱。草原文化渗透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凝聚着历史智慧,需要借助多种传播方式让其魅力在世界舞台闪耀。
  二、借助“互联网+”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于内蒙古的基本区情,提出要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从这个角度上分析,这正是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核心理念在内蒙古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体现。从2004年开始,每年举办的草原文化节更是传承草原文化的重要平台,草原文化节对于传播草原文化、推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極的作用。如果说传播内容是道、传播方式是载体的话,网络时代也需要适合网络传播的内容来“文以载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网络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传播草原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让世界通过文化窗口,更好地走进中国、了解中国,2015年12月22日,中国网草原频道正式上线,目前该频道开设动态要闻、草原文化、草原生态、草原儿女、草原旅游、草原风光等栏目,让草原文化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进而在网络平台上推广开来,传播出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媒介融合的现象。媒介融合的重要前提就是技术支撑下新的媒介形态不断出现。从过去的博客到现在的微博、微信、微视等,媒介形态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草原文化在“互联网+”之下的传播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中国网草原频道的诞生之际,中国网还开通了“中国草原”官方微信,该平台是国家级媒体类公共账号中首家专注草原文化传播微信号,该平台上线时间虽短,但文章的点击量在逐日剧增,用户数也稳步攀升。公众号“草原文化”是内蒙古赤峰辛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运营的一个平台,该平台专门开设了“草原文化”专栏(草原文化、草原音画、草原原生态、书画艺术)等对草原文化进行了解读、传播。这些微信平台的运用正是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传播着草原文化。
  三、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草原先民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英雄文化”始终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贵壮尚勇”的英雄精神是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内涵所在。史诗是一个民族形成精神支柱的重要体现,草原民族的英雄史诗是中华文学的瑰宝,自古以来,在草原民族的民间文学创作中,歌颂、赞美英雄的史诗灿若星辰,《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就是其中三部最杰出的代表作。史诗《江格尔》描述草原圣地宝木巴为“人间天堂”,并说“宝木巴的主人,是孤儿江格尔”,宝木巴的主人就是人间的主人。所以,史诗赞美诸位英雄时常说“在东方,他是人民的梦想;在西方,他是人民的希望”。英雄无畏,豪迈绝伦,是蒙古族的民族特征,这个伟大的民族养育出一位杰出的儿子——成吉思汗,他的名字和故事,在世界各地传扬。由此看来,英雄史诗和故事中推崇的英雄形象就是草原人民的希望和梦想,也是理想世界的缔造者。不同的历史时期,草原人民创作了以“莫日根”“巴特尔”“可汗”的英雄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诸多英雄史诗和英雄故事。   文化唯有传播才能彰显活力。任何一个古老民族,语言记载中都有故事。草原文化的包容精神是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之一,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包容开放,文化传播要大胆吸收,要让文化成为沟通的桥梁,才能生生不息、生机勃勃、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是这个时代最突出的特征,信息化更是一个互联互通的时代,它让所有国际化的语言能够用民族化的语法进行表达。信息化时代,全球网友大多在互联网上传播和分享他们自身的故事,通过他们熟知或身边的媒体去认知世界。传播草原文化要利用好互联网平台,让满载中国好故事的图像、声音、文字、信息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进入千家万户,传递文明、开放、和平和真实的中国形象,提升文化的软实力。
  四、汇聚“正能量”
  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丝绸之路起源于各人类文明中心之间的相互吸引。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其文明中心在黄河、长江流域。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合成旧大陆,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与摇篮。不同文明中心之间的交流主要是东西方人类文化之间的交流。欧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与他们的南方邻居定居农耕民族,存在着天然的经济文化联系,同时他们数千年来依仗奔腾的骏马,一直扮演者联系东西方文明的中介人角色。”草原文化是草原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内蒙古地区作为草原民族的摇篮和草原文化的发祥地,应充分发挥内蒙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打造草原文化精品。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提出了打造祖国北部边疆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六道亮丽风景线”的战略目标,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草原丝绸之路承担着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长、辐射面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线路。“无论从哪一种理论学说,人类文化都存在本质的、固有的联系,而且从史前时期,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影响就开始了。”德国政治学家托马斯·贝格尔认为,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有助于化解冲突,消除宗教極端势力滋生的温床。内蒙古在桥头堡和经济带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文化先行,积极发挥草原文化的桥梁作用和引领作用,加强各国、各领域、各阶层、各宗教信仰的交流交往,努力实现沿线各国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当今世界正朝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奔涌而来。我们应该时刻关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新常态、新变化、新发展。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草原文化传播格局,以引导草原文化传播实践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金英.让“一带一路”成为文明对话之路[N].人民日报,2016-5-4.
  [2] 潘照东.中华文化大系比较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3] 赵银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N].新华网,2016-8-5.
  [4] 哈萨、马永真.草原文化[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4.
  [5] 刘迎胜.丝绸之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6]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网,2014-10-15.
  [7] 李刚、崔峰.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内蒙古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草原文化的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6C09)阶段成果。
  作 者:张瑞坤,河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教改名师很困惑:语文教学怎么了!很苦闷:我不喜欢这样的教学生活。渴望挣脱模式的枷锁。在古代,没有先进的教学方法,没有一家教学科研机构,历代无数作家以其作品铸就了独树一帜的华夏文化,以他们的人品充实了中华文明呼之欲出的鲜活形象。其求学方法是以文为本,反复诵读。用心研读经典文学,可以驱恶扬善,提高素养,升华境界,净化灵魂。语言乃至文学,应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不能玩虚的,耍花样。引领学生解读文本
期刊
摘 要:《奇怪的星期五》中一块神奇的饼干让母女之间化干戈为玉帛。格式塔流派的空椅子技术就如神奇的饼干,在角色扮演中让苔丝和安娜进行换位思考,从而重塑母女关系。  关键词:隔阂 关系重塑 空椅子技术  《奇怪的星期五》讲述了单身母亲苔丝和女儿安娜频繁发生冲突时,一块幸运饼干神奇地让母女二人交换了身体。迫于种种现实的压力,她们努力地扮演着对方的角色,经历了愤怒、惊讶后,她们终于理解了对方并重新做回了自
期刊
摘 要:卞之琳的两篇短篇小说《石门阵》和《红裤子》凸显出了单纯乐观的主题,小说内容简单不复杂,所流露出的乐观情绪也是高涨而鲜明。卞之琳对党的信任以及对战争的关注点使这两篇小说具有了微妙的戏剧性、独特的趣味儿,成了游击“传奇”小说。《石门阵》的关注点在于王木匠的“手”,《红裤子》则关注“红裤子”的流动变迁。卞之琳所有的小说都是经过了精心安排,而这两篇洋溢着单纯乐观主题的小说成为其小说链中不可或缺的一
期刊
摘 要:叶广岑的家族小说巧妙地将近代风云变幻的百年历史融入一个家族的兴衰之中,从清朝没落贵族身上折射出一个时代衰落式微的景象,更细致地描绘出那些只会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是如何在时代的裹挟中踉跄前行。不难看出,皇族身份对叶广岑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切身经历的那些体验也为其小说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追本溯源,叶广岑京味家族小说的根本出发点正是她对于整个家族文化的深刻批判与无限眷恋。  关键词:叶广岑 皇
期刊
摘 要:通读迟子建短篇小说集《雪窗帘》,可以发现,她以诗意化的表达方式彰显了其独特的审美视域。首先,每一篇作品都有着对女性角色的关注,表现她以女性写女性的独特之处;其次,小说集中多篇作品都对大自然的美进行了较多的书写,比如动物、雪、草、花等,同时在对自然进行描写的过程中,她还较多地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试图亲近自然,与自然对话;最后,迟子建有着浓郁的怀旧情结,较多篇目都通过儿童视角对小时候的乡村图景、
期刊
摘 要:《岁月沉沙》三部曲是罗兰的散文体传记。罗兰以真切琐碎的个体经历为基础,為过往的大时代做了一个生动注脚,且以民间视野弥补了官方正史之不足;罗兰发掘生命碎片中包含的文化信息,展示了守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  关键词:罗兰 传记 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转化  罗兰是台湾著名作家。20世纪90年代,大陆曾刊行她的散文集《罗兰小语》等作品,一时洛阳纸贵。罗兰性情洒脱,那些睿智通达的人生智慧成为不少青年人
期刊
摘 要:“自然是神圣伟大的,生活在这万能自然之神的庇护下本身就需要很强的能力,如果不能改变自然,就只有适应自然。”导演让·雅克·阿诺历时七年筹备这部电影,用其独有的镜头语言,把观众带到一望无际的草原,回归本心,看人与狼和自然的冲突,感悟生命的魅力。高水平的视听语言和充分的前期准备,将草原的辽阔和自然之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专业的拍摄和独特的视角,将文明中的贪婪野性以及狼群对自然法则的敬畏展现在荧屏
期刊
摘 要:小说《扶桑》的主人公是一位具有多重精神内涵的女性,从西方文明的视角,扶桑象征着东方文明和中华民族;在男权强势之下,柔弱的扶桑是宽容悲悯的原始女性形象;而从现代文明的立场反观扶桑,其坚贞纯洁又自由执着的精神内蕴又是现代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可贵品质。  关键词:扶桑 东方文化 原始女性 纯洁自由  海外华人作家严歌苓自创作之初起,便以独特的女性经验和精神立场而备受关注。长篇小说《扶桑》描写了异域国
期刊
摘 要:“颓废”是中国新文学现代性特征之一,也是关注现代作家不可回避的重要元素,然而尽管新时期以来“张爱玲热”已成为一种文学史现象,但在解读颓废文学的领域里,张爱玲却是一个被遗忘的对象。本文就以《倾城之恋》为例,从时代变动下的虚无感受、软弱人性下的爱情消解、浪漫外衣下的华丽幻象和颓废意象下的苍凉色调四个方面入手,分析张爱玲作品中的颓废色彩,以期能以新的视角给张爱玲研究以一定补充。  关键词:张爱玲
期刊
摘 要:樱庭一树是一位立于轻小说文坛顶峰的自由作家。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她接触了信息时代的巨大变化,所以她的作品也对当今的社会有所反思。本文以《荒野》《不适合少女的职业》《GOSICK》《我的男人》《赤朽叶家的传说》五部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小说形象,深入了解樱庭一树小说的人性观,借此来分析樱庭一树对人性美丑的独到见解。  关键词:樱庭一树 人性 日本  人类获得了生存下去的能力,并在这基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