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实际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新课程所体现的最大特点之一,也是有别于以往品德课单纯说教的地方。
一、生活化在品德课教学中的意义
1、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品德与人的存在是一体的,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马克思),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与生活是一体的。儿童的经验本身不仅是个性的,还是社会性的,当然有许多是道德性的,这恰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以儿童的经验为起点的品德教育符合儿童当下的道德发展需要,是儿童发展所必需的营养,与儿童的生长内在一致。品德教育是内在于生活的活动,如果割断了与生活的血肉联系,其自身的命运可想而知。杜威说:“准备生活的惟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动机,离开了任何现有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
2、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的课程所开设的品德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教学中,要交给儿童通向生活的钥匙,要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不仅把教育局限于书本上,还要把他们的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参与实践,提高他们的各种生活能力。因此,体验是品德课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体验是维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中介环节,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活动深入、延续,通过活动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和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二、生活化課堂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1、联系生活,情境感悟
情境就是学习中生活和社会现实的“真实”片段或缩影,感悟就是置身于其中。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情境感悟就是让学生亲历和回归所设的“生活”。鉴于此,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密切联系生活,创设一种或几种学习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活动,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如在教《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安排孩子们寻找父母疼爱自己的方方面面。在课堂上,则以“亲情”为主线,设了摘“亲情果”这一活动。“亲情树”上结满了“亲情果”,将许多涉及亲情的问题贴在“亲情果”背面,学生自己来摘取,回答正确后,就获得了一个“亲情果”。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都得到极大的调动。当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了一个名字、一幅图面、一次拥抱都深深聚集着父母的爱,这才真实的感受到父母无时无刻不在爱着他们。
2、走进生活,案例引导
“案例”是小学生在个人生活、社会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事件或问题,它真实地反映着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品德课中,每一个内容都可以设计一个或几个案例,主题内容围绕案例展开,使学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从中获得品德知识、社会经验、修养等。如《勤俭节约》一课的教学,为使学生正确理解“勤俭节约”的含义,出示案例:近几年来,小华爸爸公司经营越来越好,不仅安排了一批下岗工人重新就业,还向国家交纳了足额税金,家庭添置整套家电不说,还买了手机电脑,连小华也有了几套名牌服装。试述小华一家是否太浪费。这个现实中的生活案件叩开了孩子的心扉,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三、贴近生活,设疑探究
品德课的内容来自生活,展现典型事件的过程和瞬间,使学生在社会生活的背景、事件、经历和问题中自主探究,明辨是非。在教学“相信科学不迷信”这一内容时,用一个容易盲从并需要澄清的现象,即“小花的奶奶生病了,吃完了医生开的中药,奶奶叫小花把药渣倒在行人最多的地方,说是这样就可以带走她身上的病”。问题:怎样将不懂科学的奶奶说服?老师要求人人准备一个发言词,在班上发言。于是全体学生忙得不可开交,有的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到中医大夫那请教治病原理。司空见惯的习俗(主要是农村)能引起学生下一番工夫探究学习。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尽量让学生把生活中的行为冲突、思想矛盾,真实的问题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自己想出解决的办法。如在课尾,可以有意让学生思考:“在保护有益动物这个问题上,有没有使你感到很为难的时候?”学生一下子说到了许多生活中的为难问题,如:“人们认为青蛙肉有营养,常常捕食青蛙”等问题。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充分显示了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即使课堂上不能一一解决,也能极大的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也能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在生活画卷引领之下养成良好品德,学会辨别事物的真假、善恶等。
四、回归生活,形成内化
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充分知晓和认同以后,往往被所获的各种信息(包括正反、对错)深深打动,而产生一种真切的学习状态。其特点是情理共生,豁然明白,又余味无穷。教师的责任在于引领、启发、点化。再如教学《父母的疼爱》,在引导学生讲述亲情故事时,有个小学生说道:“小时候我一生病家里的人为我急得团团转,我想要吃什么,他们就买什么。有一次放学回家,我看见生病的妈妈躺在床上,她叫我到奶奶家去吃饭,我就一个人去了,现在想起来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不问妈妈吃什么呢?”多真实的心灵告白,多么自然的真情流露。
品德课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感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时,教学内容应该从生活中来,再返回到生活中去,将学生获得的理性知识,在生活中生成内化。
一、生活化在品德课教学中的意义
1、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品德与人的存在是一体的,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马克思),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与生活是一体的。儿童的经验本身不仅是个性的,还是社会性的,当然有许多是道德性的,这恰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以儿童的经验为起点的品德教育符合儿童当下的道德发展需要,是儿童发展所必需的营养,与儿童的生长内在一致。品德教育是内在于生活的活动,如果割断了与生活的血肉联系,其自身的命运可想而知。杜威说:“准备生活的惟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动机,离开了任何现有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
2、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的课程所开设的品德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教学中,要交给儿童通向生活的钥匙,要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不仅把教育局限于书本上,还要把他们的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参与实践,提高他们的各种生活能力。因此,体验是品德课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体验是维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中介环节,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活动深入、延续,通过活动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和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二、生活化課堂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1、联系生活,情境感悟
情境就是学习中生活和社会现实的“真实”片段或缩影,感悟就是置身于其中。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情境感悟就是让学生亲历和回归所设的“生活”。鉴于此,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密切联系生活,创设一种或几种学习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活动,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如在教《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安排孩子们寻找父母疼爱自己的方方面面。在课堂上,则以“亲情”为主线,设了摘“亲情果”这一活动。“亲情树”上结满了“亲情果”,将许多涉及亲情的问题贴在“亲情果”背面,学生自己来摘取,回答正确后,就获得了一个“亲情果”。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都得到极大的调动。当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了一个名字、一幅图面、一次拥抱都深深聚集着父母的爱,这才真实的感受到父母无时无刻不在爱着他们。
2、走进生活,案例引导
“案例”是小学生在个人生活、社会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事件或问题,它真实地反映着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品德课中,每一个内容都可以设计一个或几个案例,主题内容围绕案例展开,使学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从中获得品德知识、社会经验、修养等。如《勤俭节约》一课的教学,为使学生正确理解“勤俭节约”的含义,出示案例:近几年来,小华爸爸公司经营越来越好,不仅安排了一批下岗工人重新就业,还向国家交纳了足额税金,家庭添置整套家电不说,还买了手机电脑,连小华也有了几套名牌服装。试述小华一家是否太浪费。这个现实中的生活案件叩开了孩子的心扉,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三、贴近生活,设疑探究
品德课的内容来自生活,展现典型事件的过程和瞬间,使学生在社会生活的背景、事件、经历和问题中自主探究,明辨是非。在教学“相信科学不迷信”这一内容时,用一个容易盲从并需要澄清的现象,即“小花的奶奶生病了,吃完了医生开的中药,奶奶叫小花把药渣倒在行人最多的地方,说是这样就可以带走她身上的病”。问题:怎样将不懂科学的奶奶说服?老师要求人人准备一个发言词,在班上发言。于是全体学生忙得不可开交,有的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到中医大夫那请教治病原理。司空见惯的习俗(主要是农村)能引起学生下一番工夫探究学习。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尽量让学生把生活中的行为冲突、思想矛盾,真实的问题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自己想出解决的办法。如在课尾,可以有意让学生思考:“在保护有益动物这个问题上,有没有使你感到很为难的时候?”学生一下子说到了许多生活中的为难问题,如:“人们认为青蛙肉有营养,常常捕食青蛙”等问题。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充分显示了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即使课堂上不能一一解决,也能极大的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也能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在生活画卷引领之下养成良好品德,学会辨别事物的真假、善恶等。
四、回归生活,形成内化
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充分知晓和认同以后,往往被所获的各种信息(包括正反、对错)深深打动,而产生一种真切的学习状态。其特点是情理共生,豁然明白,又余味无穷。教师的责任在于引领、启发、点化。再如教学《父母的疼爱》,在引导学生讲述亲情故事时,有个小学生说道:“小时候我一生病家里的人为我急得团团转,我想要吃什么,他们就买什么。有一次放学回家,我看见生病的妈妈躺在床上,她叫我到奶奶家去吃饭,我就一个人去了,现在想起来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不问妈妈吃什么呢?”多真实的心灵告白,多么自然的真情流露。
品德课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感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时,教学内容应该从生活中来,再返回到生活中去,将学生获得的理性知识,在生活中生成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