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年伊始,在海拔近4000米的拉萨河畔,武警西藏森林总队首长机关带部分實兵灭火作战演习正在紧张进行。在演习中,后勤综合保障出了许多新亮点,前指指挥帐篷里电话铃声不时骤起,指挥员沉着冷静,一个个简短有力的口令准确无误地在火线和保障分队间传递。笔者亲历了火场后勤保障的全部经过。
山高路险机动难:小小千斤顶解决了行车机动大问题
318国道上警报嘶鸣,满载着作战官兵的车队风驰电掣般向火场开进。在距离预设火场30公里处,突然对讲机里传来了开道车指挥员的命令:“前方出现山体滑坡,开进道路被滚石和沙土挡住,后勤运输保障组迅速处置!” 这是演习方案里没有预设的真实情况,由于障碍物一时无法清除,路是单行道,车辆无法调头,部队无法按照原定路线正常向火场开进,怎么办?为了节省时间,确保部队以最短时间到达预设火场,后勤运输保障组决定启用千斤顶原地掉转车头办法。运输保障组指挥员下达命令:“各车注意,按照操作规程,对千斤顶加压,车轮距地面高度15厘米。”几分钟过后,笔者对着第一辆车的车轮,向后面的16辆车望去,只见所有车辆按照指挥员的统一口令,在官兵们的协助下,缓缓地离开地面向相反方向转动。又是几分钟过去了,所有车辆原地调转车头成功,后队变前队,车辆从原路撤回,选择另一条路线迅速向火场开进。
演习总指挥郭建雄说:“西藏地区各地公路线单一,交通网不完善,且弯道多,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夏季多水毁、塌方和泥石流,冬季可能出现积雪、冰坎和雪崩,部队在向火场开进途中,各种复杂情况随时可能发生,机动十分困难。为了解决部队运输保障难的问题,我们结合西藏的地形和环境特点,合理编组车队,建立健全了交通调整和车辆救援分队,对一些特殊路段提前进行了详细勘察、标定和标记。针对西藏地广人稀的特点,在长途开进中,我们在沿线适当地点还建立了车辆待避所,及时为过往车辆加注油料,为驾驶员提供热食保障和取暖休息场所,还定期组织驾驶人员到生疏地段进行适应性训练,有效地解决了部队在高原特殊环境下的行车机动难的问题。”
地广人稀给养难:酥油茶和糌粑成为火场“救命粮”
由于西藏地广人稀、物质匮乏,发生森林火灾的地方一般都在原始森林,一旦火场给养物资不能够满足扑火官兵需要时,距离能够采购给养的地方,少则一二百公里,多则五六百公里,这就给火场给养补充带来极大的困难。怎样才能保证扑火官兵不饿肚子,并且能够让扑火官兵摄入足够的营养和热量,是总队军需保障的一个难题。在此次演习中,导演组就把这个难题也“演”了进去。
“03、03,由于火场面积过大,扑打时间较长,我们的给养物资不能够满足现有扑火官兵的需要,现急需补充给养。”军需保障组向火场后勤保障副总指挥孙国大紧急报告情况。“马上启用第二套给养保障方案。”一声令下,后勤保障组立即启用第二套给养保障方案,与距离火场最近的火场保障联系点塔杰乡政府接通了电话,组织就地补充给养。塔杰乡政府立即筹措,把青稞面和酥油茶等营养丰富、能量较高的藏族传统食品快速运送到前线作战官兵的手中。笔者见扑火官兵们很在行的把青稞面和酥油搅拌在一起做成了糌粑,吃得津津有味。当笔者问及官兵们是否吃得惯这些藏族食品时,一位战斗员笑着说:糌粑和酥油茶是藏族日常食用的一种食品,也是我们特殊的野战食品。虽说刚开始接触这些食品时有些吃不惯,可经常吃我们也就习惯了,因为我们经常在扑火演练过程中吃到糌粑和酥油茶,这是后勤给养保障练习的一个科目。”
高原缺氧扑火难:便携式增氧机给官兵们带来了活力
西藏地区平均在海拔3500米以上,空气稀薄,由于高原缺氧和火场氧气稀薄而导致火场上官兵的休克现象非常普遍。过去扑火作战中,“前方战事吃紧、后方氧气紧吃”成为火场上的两个很不协调的“景观”。然而,今天在预设火场笔者见到的确是另一番景象。预设火场海拔高度3900米,这个时节西藏的含氧量只有内地的40%左右,而扑火官兵们背负着近15公斤的装备,面对熊熊的大火采取单点突破、递进超越的战法快速的控制了火势的蔓延。笔者发现,原来每名扑火官兵的腰间,都随身携带着一个如同一本书大小的单兵高原增氧机,小巧轻便。当扑火官兵觉得有些身体不适时,可以随时打开增氧机戴上面罩为自己“充氧”。
卫勤保障组长王华告诉笔者:“便携式单兵高原增氧机是蓄电类机器,没电时可随时充电,重量有1500克左右,小巧轻便,官兵们可随身携带。在火场上能连续使用8~9个小时,增氧机的配发,使官兵们在高山缺氧条件下的扑火作战能力显著增强,而火场上由于高山反应所导致的高原病发病率明显下降。”
责任编辑/李芸
山高路险机动难:小小千斤顶解决了行车机动大问题
318国道上警报嘶鸣,满载着作战官兵的车队风驰电掣般向火场开进。在距离预设火场30公里处,突然对讲机里传来了开道车指挥员的命令:“前方出现山体滑坡,开进道路被滚石和沙土挡住,后勤运输保障组迅速处置!” 这是演习方案里没有预设的真实情况,由于障碍物一时无法清除,路是单行道,车辆无法调头,部队无法按照原定路线正常向火场开进,怎么办?为了节省时间,确保部队以最短时间到达预设火场,后勤运输保障组决定启用千斤顶原地掉转车头办法。运输保障组指挥员下达命令:“各车注意,按照操作规程,对千斤顶加压,车轮距地面高度15厘米。”几分钟过后,笔者对着第一辆车的车轮,向后面的16辆车望去,只见所有车辆按照指挥员的统一口令,在官兵们的协助下,缓缓地离开地面向相反方向转动。又是几分钟过去了,所有车辆原地调转车头成功,后队变前队,车辆从原路撤回,选择另一条路线迅速向火场开进。
演习总指挥郭建雄说:“西藏地区各地公路线单一,交通网不完善,且弯道多,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夏季多水毁、塌方和泥石流,冬季可能出现积雪、冰坎和雪崩,部队在向火场开进途中,各种复杂情况随时可能发生,机动十分困难。为了解决部队运输保障难的问题,我们结合西藏的地形和环境特点,合理编组车队,建立健全了交通调整和车辆救援分队,对一些特殊路段提前进行了详细勘察、标定和标记。针对西藏地广人稀的特点,在长途开进中,我们在沿线适当地点还建立了车辆待避所,及时为过往车辆加注油料,为驾驶员提供热食保障和取暖休息场所,还定期组织驾驶人员到生疏地段进行适应性训练,有效地解决了部队在高原特殊环境下的行车机动难的问题。”
地广人稀给养难:酥油茶和糌粑成为火场“救命粮”
由于西藏地广人稀、物质匮乏,发生森林火灾的地方一般都在原始森林,一旦火场给养物资不能够满足扑火官兵需要时,距离能够采购给养的地方,少则一二百公里,多则五六百公里,这就给火场给养补充带来极大的困难。怎样才能保证扑火官兵不饿肚子,并且能够让扑火官兵摄入足够的营养和热量,是总队军需保障的一个难题。在此次演习中,导演组就把这个难题也“演”了进去。
“03、03,由于火场面积过大,扑打时间较长,我们的给养物资不能够满足现有扑火官兵的需要,现急需补充给养。”军需保障组向火场后勤保障副总指挥孙国大紧急报告情况。“马上启用第二套给养保障方案。”一声令下,后勤保障组立即启用第二套给养保障方案,与距离火场最近的火场保障联系点塔杰乡政府接通了电话,组织就地补充给养。塔杰乡政府立即筹措,把青稞面和酥油茶等营养丰富、能量较高的藏族传统食品快速运送到前线作战官兵的手中。笔者见扑火官兵们很在行的把青稞面和酥油搅拌在一起做成了糌粑,吃得津津有味。当笔者问及官兵们是否吃得惯这些藏族食品时,一位战斗员笑着说:糌粑和酥油茶是藏族日常食用的一种食品,也是我们特殊的野战食品。虽说刚开始接触这些食品时有些吃不惯,可经常吃我们也就习惯了,因为我们经常在扑火演练过程中吃到糌粑和酥油茶,这是后勤给养保障练习的一个科目。”
高原缺氧扑火难:便携式增氧机给官兵们带来了活力
西藏地区平均在海拔3500米以上,空气稀薄,由于高原缺氧和火场氧气稀薄而导致火场上官兵的休克现象非常普遍。过去扑火作战中,“前方战事吃紧、后方氧气紧吃”成为火场上的两个很不协调的“景观”。然而,今天在预设火场笔者见到的确是另一番景象。预设火场海拔高度3900米,这个时节西藏的含氧量只有内地的40%左右,而扑火官兵们背负着近15公斤的装备,面对熊熊的大火采取单点突破、递进超越的战法快速的控制了火势的蔓延。笔者发现,原来每名扑火官兵的腰间,都随身携带着一个如同一本书大小的单兵高原增氧机,小巧轻便。当扑火官兵觉得有些身体不适时,可以随时打开增氧机戴上面罩为自己“充氧”。
卫勤保障组长王华告诉笔者:“便携式单兵高原增氧机是蓄电类机器,没电时可随时充电,重量有1500克左右,小巧轻便,官兵们可随身携带。在火场上能连续使用8~9个小时,增氧机的配发,使官兵们在高山缺氧条件下的扑火作战能力显著增强,而火场上由于高山反应所导致的高原病发病率明显下降。”
责任编辑/李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