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背后的隐忧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x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你让我顺水漂流》是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作品。从叙事学角度来看,这篇小说在叙事顺序和第二人称运用上独具特色,这二者背后蕴含着作家对鄂温克传统失落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思考与隐忧。
  关键词:叙事学;乌热尔图;传统;生态
  中图分类号:I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143-02
  乌热尔图是文坛所熟知的鄂温克族作家。他以民族作家的身份介入文学创作,强调本民族的文化空间;以自己独特的笔触将生活在森林深处的鄂温克人的信仰、生活、风俗、品性等呈现给主流文化受众。乌热尔图的小说构制了鄂温克族“森林小说”全景图,其别具特色的文字世界打造了一片全新的审美天地。
  《你让我顺水漂流》这篇短篇小说,主要线索是鄂温克族最后一个萨满卡道布老人被本民族青年猎手误杀的故事,同时其中穿插讲述了森林中的鄂温克族求生艰难的处境,面对一再恶化的生态环境,他们无力改变现状,只好一次又一次迁徙,不断追寻理想的栖息之地,以求繁衍生息。
  这是一篇主题意蕴非常丰厚的短篇小说。作品以游牧鄂温克族在森林中的生活现状,传达出生态不断恶化带给人类的启示甚至警告,其中不乏作者对鄂温克民族生存现状的关怀,以及作者对生态环境恶化的隐忧。小说并不是单纯地讲述森林中的故事,透过文字,还有更动人的余音缭绕。整篇作品更像一篇寓言,象征意蕴极其丰厚。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卡布道老人,他不仅是作者一再强调的“鄂温克最后一个萨满”,也是鄂温克传统文化的象征。对于卡道布老人的感情,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对鄂温克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崇敬,而最终老人的被误杀,也同样表达了作者对传统失落的惋惜。本文试图透过叙事学的批评视野,从叙述手法和叙述人称的角度解读这篇小说在生态与文化两方面的深层意蕴。
  一、第二人称的叙事作用
  《你让我顺水漂流》是以主人公青年猎手尼胡列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叙述的,但是在叙事过程中第二人称“你”在文中经常出现,一是故事中人物对话时用来指称对方,二是叙述者用来指称隐含读者。作者在叙事过程中直接将隐含读者提到文本叙述层面,这样做,显而易见的好处是拉近读者与文本和叙述者的距离,使人在阅读时感觉讲述故事的人即在眼前,所描绘的场景、事件更加真实可信,并且读者有更真实的参与感。如尼胡列寻找出走的卡道布老人,在森林中发现了风葬架:
  我是在一片惹人喜欢的林子里望见那高高的木架的,支撑木架的柱角和横杆都剥去了外皮,变得白花花的,隔着很远,你的鼻子就能闻到一股清香,不用费劲去猜,你就会想到那木架是新近制作的。这样悬在半空,样式古老的木架,我只从卡道布老爹一个人的嘴里听说过,……(引文中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以下引文同样。)
  通过这段文字不难发现,作者在第一、第二人称之间做着很随意的转换,尼胡列发现风葬架,他“闻到一股清香”、“想到那木架是新近制作的”,按照习惯性的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此时引文中的人称代词应该用“我”,作者却将第一人称换用为第二人称,更加强调了风葬架的视觉和嗅觉的审美效果,同时也可见作者在处理如何巧妙捕捉隐含读者的阅读心理上颇费一番功夫。
  正是叙事文本中第一、第二人称的随意转换,也使小说的题解更具自由度。卡道布老人临终时对尼胡列说,“你把我扔到河里,让我……顺水……让我……顺水……。”正合题目《你让我顺水漂流》。而这篇小说的寓言特质赋予了卡布道老人和“你”更丰富的意蕴。卡道布老人不仅是“最后一任萨满,预言了过去和未来的萨满,一个智慧得见过自己的生,摸过自己的死的萨满”,也是鄂温克传统文化的象征。“你”在文本最后的对话中指尼胡列,他是鄂温克的青年猎手,是营地的“新玛楞”,是鄂温克传统继承人的代表。尼胡列最后按照卡道布老人说的去做了,完成了他的遗愿。因此,顺水漂流的就不单是卡道布老人的遗体,也是鄂温克的传统了。乌热尔图曾经不无惋惜地说:“鄂温克的文化链条传承到今天,已经变得多么脆弱!”①《你让我顺水漂流》表达了作者对于传统文明后继乏人的深深的忧虑。
  二、预叙手法的运用
  第二人称“你”在小说文本中的频繁出现,是这篇小说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从叙述话语角度来讲,这样大大增强了叙事的随意性,作者可以在文本叙述中打破惯常的线性时间顺序,交替采用预叙、插叙、倒叙、补叙等多种叙事顺序,造成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倒错。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将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不一致称为“时间倒错”(Anachronies)。“时间倒错”的千变万化不仅显示了作家的才情,而且也导致了作品审美内涵的多彩多姿,因此,有意识地利用“时间倒错”,便成为作家的叙事策略,“时间倒错”便成为文本叙述话语。②本文将着重论述预叙在这篇小说中的作用。
  《你让我顺水漂流》这篇小说有三处运用了预叙手法。第一处是“在我三十岁生日那天”,卡道布老人第一次跟“我”说“是的。我会死在你的枪口。”这是全篇最重要的一段预叙。第一,卡道布老人的这句话是结构全篇的预言,是整篇小说的线索,它直接点出了故事结局,为事件的发展提供了不可逆转的隐性线索,增强了整篇小说的神秘感和可读性。在卡道布老人说出这句话之后,整个故事的发展就像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一样,即使想要逃离预言都是徒劳,人物的实际行动一步步地向预言中的结局逼近。第二,这段预叙表现了卡道布老人神奇超凡的预言能力,暗合开篇作者所渲染的老人的不同寻常,在鄂温克人眼中威望极高,以及作者在整篇小说中一再强调的“他是鄂温克唯一的萨满,最后一任萨满。”
  第二处预叙是在卡道布老人出走又被“我”救回之后,老人变得不可琢磨,“大家开始担心卡道布老爹是不是疯了,因为发了疯的萨满最可怕,他要向所有的人报复。”这里的预叙恰好与第一处预叙作用相反,并未给读者提供清晰的事件发展线索,而是迷惑了读者。因为下文在森林大火之后,尼胡列有这样的心理活动:“不用猜我就知道,这是卡道布老爹向我报复,向林子报复,向所有的人报复。”尼胡列认为森林大火是卡道布老人的报复行为,与前文提到的“发了疯的萨满会报复所有的人”恰好契合,故事发展到这里至高潮阶段。这是作者有意造成的误读,为了使事件的结局出人意料。   第三处预叙紧挨着第二处预叙,大家都认为卡道布老人发了疯,此时的“我”却有不同看法,“我觉得卡道布老爹并没有发疯,只不过是他的脑子,或是他的心被虫子咬了。”——这一处预叙极其隐蔽,是对第二处预叙意义的消解,但由于其隐蔽性,所以很容易被忽略。——卡道布老人的确没有发疯,只是因为他是萨满,拥有预见未来的能力,能够比普通人更早看到部族不幸的命运,因此他痛心疾首,行为上表现得乖张怪戾。卡道布老人的癫狂之态,源于一个深刻懂得本民族生存意识及历史的萨满的精神虚脱,因为“他的脑子,或是他的心被虫子咬了”。这里的“虫子”是一种隐喻,它象征着窃取传统文明、利用传统文明谋取私利的卑鄙行为。在“我”将卡道布老人从风葬架救下来之后有一段补叙:
  多年之后,我才听说,卡道布老爹栽倒在火堆上的那一刹那,有人在远处的山谷,存放卡道布老爹萨满神袍的林中仓库,取走了他视为圣物,视为生命的神袍。那是一伙儿卡道布老爹并不陌生,但说什么都算数的同族人。那身萨满神服被廉价卖给了城里的一家大博物馆,现在还存放在那里,也许,靠它挣了一笔大钱。
  萨满神袍象征着代代流传的传统文明,卡道布老人变得不可琢磨,是因为他视为圣物甚至生命的神袍失窃,“虫子”即是盗窃传统文明的蛀虫。
  从卡道布老人最后一段艰难的话里,我们终于消除了对他的误解:“你把我……从风葬架……弄下来,这么几年,我就……再也……再也……找不到……像样的林子,找不到……它……了。”卡道布老人的遗言表明,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每况愈下。鄂温克人辗转迁徙多次却无法找到适合生存的家园,“新玛楞”尼胡列将此归咎于卡道布老人,显然是误会,并非尼胡列所认为的“这是卡道布老爹向我报复,向林子报复,向所有的人报复”。老人的乖张行为源于寻找家园与生态恶化之间的冲突,以及他所珍视的传统文明被窃取。卡道布老人的“脑子,或是他的心被虫子咬了”,他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痛苦挣扎。
  三、结论
  《你让我顺水漂流》这部短篇小说的整体结构并非圆形。故事结局应验了卡道布老人“我会死在你的枪口下”的预言,但这个预言不是在小说开篇提出的,开篇讲“谁敢不听卡道布的,你敢吗?我看你不敢这样问,克波尔迪河的鄂温克没有一个敢这样想。”作者极力渲染卡道布老人在鄂温克人中威望甚高,而最终他却被本族的一个年轻猎人误杀。卡道布老人不在了,那么大家听谁的?卡道布老人是这个族群的鄂温克的主心骨,他的逝去,必定造成族群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实际上,自卡道布老人被从风葬架救下,他变得乖张怪戾开始,族群已经渐渐有了慌乱的迹象。这里也表达了作者对本民族未来发展趋向的隐忧。
  综上,《你让我顺水漂流》涵含了作者对传统失落的惋惜、对生态恶化的担忧,以至对鄂温克族未来发展的思考。
  乌热尔图看清了本民族在生态环境、民族传统跟现代文明交互逼迫下的尴尬困境,他以坦诚的笔墨予以揭示,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社会民族学价值。
  注 释:
  ①张直心.最后的守林人——乌热尔图新论[C].民族文学研究[J],2003(4).
  ②杨星映.中西小说文体形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5.
  参考文献:
  〔1〕乌热尔图.你让我顺水漂流[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2〕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祖国颂.叙事的诗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4〕张直心.最后的守林人——乌热尔图新论[C].民族文学研究[J],2003(4).
  〔5〕王辽南.民族深层心态的吟唱——略论乌热尔图近期创作的忧患意识及其美学嬗变[C].阴山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胡里亚其的音乐人生和艺术成就两方面,简单论述了胡里亚其对蒙古三弦的继承、发展、弘扬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关键词:蒙古三弦;艺术;民间音乐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222-02  一、胡里亚其的音乐人生  (一)求学时期的音乐经历  胡里亚其,蒙古族,内蒙古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三弦
期刊
摘 要:昆曲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由于昆曲起源的地域性,决定了它的唱腔中所具有的南方方言中特有的语调中的高位置感和咬字方式,这种说话的位置感正好与美声唱法中强调的位置感极为相像,两种演唱艺术的咬字归韵方式又存在着很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作为一名美声唱法的学习者希望能对这两
期刊
摘 要:随着认知学科的相继发展,认知诗学作为一门新的交叉学科,逐渐得到世界广泛的认可。本文介绍认知诗学渊源、概况、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并从认知诗学下的视角分析文学作品。从认知诗学视角来分析文学作品的主要方法有情景语篇法、图形背景法、概念隐喻法等。这里以《献给爱米丽小姐的一朵玫瑰花》为例,运用图形背景法进行文本分析,并通过文本实例指出研究的缺陷与不足。  关键词:情景语篇法;图形背景法;概念隐喻法  
期刊
摘 要:中国当代电影的叙事发展中,有一种对待历史的叙事策略问题,就是作为第五代的导演如何看待他们身边的那段事,而表现出几种不同的版本。从历史醒来到对历史的解构与思考,同时存在着一种当下的结构,不同中存在着相同的多样性阐释,对不同时代的同一诠释,也有一种自大历史到小历史的转换。  关键词:中国当代电影;电影叙事;透视视角  中图分类号:J9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
期刊
摘 要:通过简单介绍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丁自身的一些情况、写作手法及其在文坛上的地位,再加之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婚姻家事的描写,展现简·奥斯丁的婚姻观--爱情、伦理和道德兼顾;要明确婚姻的优劣标准;对待关系到终身幸福的婚姻,一定要严肃而谨慎,切不可当作儿戏,也不能为表面上的光鲜美丽所迷惑;恋爱、婚姻都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家庭问题,社会问题。  关键词: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婚姻观
期刊
摘 要:地域差异是导致文学创作风格有别的重要原因之一,南北方文学、东西部文学之所以得以命名,正是源于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背景。然而,南北方文学、东西部文学之间也存在相互交融的现象,成为地域分野中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地域文化之间的共通性促成主流文学样式的发展,同时,独特的文化也铸就了极具个性魅力的文学品格。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成为推动文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地域文学的精魂之所在。本文试图以自然地理坐标
期刊
摘 要:现代阐释学认为艺术文本是开放性的,对它的理解和解释也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过程。基于此,选取《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三个最具时代特色的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指出在对文学作品解读的过程中,译者理解的主动性受特定历史阶段的约束予以彰显,明确文学文本的翻译就是译者与原作者通过原文本不断对话的动态阐释过程。  关键词:阐释学;《汤姆叔叔的小屋》;多译本;动态阐释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约翰·密尔的言论自由观出发,阐述言论自由在获取真理、发展个性、健全民主制度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证明保障言论自由的必要性。文章还介绍了密尔关于言论自由的界限的理论。笔者认为密尔限制言论自由的理论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无法指导言论自由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文章末尾则从言论自由的绝对主义立场出发,探讨了言论自由原则在理想与现实层面的矛盾与困境。  关键词:约翰·密尔;言论自由;《论自由》 
期刊
摘 要:“月”自古以来被人们赋予了各种含义和意象,如“风花雪月”、“花好月圆”、“闭月羞花”等。在中日两国的古典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歌,其中以唐诗集《唐诗三百首》与和歌集《小仓百人一首》中的咏月诗歌为代表。“月”意象在两诗歌集中,既有哀怨的悲情之美和幽怨的相思之苦的共同点,又有唐诗中独特的哲学意味和高标人格的再现,对比分析唐诗与和歌中的咏月歌,分析中日文学中对“月”的审美意识的不同,有助于我
期刊
摘 要:诺奖得主莫言在获奖时发表的感言“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我想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引起了大家对文学及其功用内涵的一次热烈讨论。但“文学无用”只因文学不如科学般立竿见影于效果,作为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性存在,文学对于社会只能是通过触动人的情感,感染人的灵魂,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而作用于社会。因而文学总是于不期然中让人得其然,看似无用中身兼大用。  关键词:文学;功利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