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一定不喜欢听别人对自己说:“不行!”“不准!” “不可以!”的确,这种生硬的口气,强制性的命令,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可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这样的话却总会成为我们的口头禅,我们总以为他们还小,不能明辨是非,因此,自以为是的我们总喜欢代替孩子分清是非,做出判断,其实这样做害处多多。
一、为什么害处多?
低年级那些才七、八岁的孩子,刚刚在人生的道路上起步,他们要在尝试中得到成长,在错误中获得经验。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才能让他们积累更多不断进取的经验。简简单单的一句“你不可以这样,你应该那样做。”会让许多孩子不明就里,他们中的一些孩子总是被动地接受着老师的要求,这样的孩子就成了老师的“提线木偶”,没有自己的思想,也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中规中矩,不越雷池半步,不表露心中想法,他们的思维、行为已遭到了强制性地束缚,日复一日,将来的发展空间也就可想而知了。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皮孩子”,强迫制止的话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他们一定不会把老师的话记在心里,并落实在行动,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改变自己,也根本不在乎被老师多说几次“不行!” “不准!” “不可以!”因此,所谓的“权威”对学生的成长根本没有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
另外,长期的“训化”,也让学生与老师的心灵分隔两处,在老师严厉的管教中,学生体会不到温暖,感受不到尊重,更弄不明白“为什么不可以做?”的缘由,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不再信赖,不再喜欢,不再向往,对做人做事的道理弄不清,道不明,也做不好。
难道我们真的要让孩子在简单的指示下,强制的命令中,失去自我,失去方向吗?
二、我们应该怎么做?
孩子还在成长的路上,这条路不是平坦,能直达成功的,它有许多崎岖与不平,只有让孩子们在摸索中尝试失败与成功,才能积累宝贵的成长经验。我们要做的不是凭着“一已私愿”去控制孩子,而是要让孩子们成为生活的主人,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活动中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推敲做事的准则,衡量处事的标准,并在与他人的积极互动中找寻方向,阔步前行。
1.我的事情我做主。
我们要认清每一项活动开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让他们更快乐、更健康地成长。我们要少替学生出主意,定结果,引导学生自己做出最合理、最适切的决定。
每年有各种各样的节日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儿童节、国庆节、圣诞节、元旦……孩子们都要举行班级庆祝会,大部分时候是在吃吃喝喝中度过的,他们特别喜欢这种过节方式,因为过节,孩子们终于“解禁”了!禁止带零食进校园的规矩在这一天可以被打破,小朋友们可以带自己喜欢吃的零食来教室,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聊聊,别提有多自在了!可是与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这一天学校的垃圾骤然激增,有些不文明的现象也悄然孕育而生。我们对此也感到很头痛,怎样才能让学生度过有意义的节日呢?老师截然而然地说不许再带零食来过节,还是任凭不文明现象的滋生呢?撒手不管和断然阻止都是不可取的行为,不如让学生来参与讨论:带零食还是不带零食?延续吃吃喝喝风还是寻找更好的过节方式?还是让大家既有的吃,有的玩,还过得有意义呢?
在交流的时候,老师要善于为孩子们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实话实说”氛围,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敢于把自己心里最真实的想法吐露出来,表达自己的意想。很显然让孩子们放弃“美食”,许多孩子是不乐意的,他们天真地向我诉说着自己要带哪些诱人的零食,比如:糖果、薯片、海苔、果脯、可乐……一说到吃,孩子们的眼中发射出无比的激动与兴奋。此时,不动声色的老师是最明智的,因为那个时候的孩子是最真实的,我们不加阻止,也就能了解到孩子最真实的一面。等把孩子们的“美食”都罗列出来后,让他们讨论什么样的食物最适合小朋友吃?孩子很快做出自己的判断,认为自己要交健康的“零食朋友”,杜绝与“零食敌人”为友。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知道零食是不可以经常吃的,这些美味的零食会影响我们正常的饮食,伤害我们健康的身体,学校不主张学生把零食带进校园也正是这个原因,平时要尽量少吃。接着,让孩子们讨论除了与“美食”相伴,你还想干些什么?有的说要为大家表演节目,有的说想和大家在教室一起看部有意思的电影,有的说想和大家一起玩游戏,班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赞同这种既有的吃又有的玩的庆祝形式。紧接着,抛出疑问:吃吃喝喝后遗留下来的垃圾应该怎么处理呢?大家又在议论纷纷中想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自己的垃圾自己收,每人带好垃圾袋,只留欢笑不留垃圾。
通过“大家一起来讨论”这个活动,孩子们畅所欲言,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与同学交流更合理的做法,得出大家满意的结论。这样的交际活动既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让孩子在活动中得到正确的引导,乐于接受大家的意见。细究之,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孩子的身边,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只是换了种方式,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做出正确的判断,而孩子也在春风化雨般的点拨中有所收获。
2.时时关注身边事。
我们既要学会关心自己,也要学会关心身边人,关注身边事。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中,与人交流是生存的技巧,在交流中学会关心别人、关注身边事能让一个人变得友善、豁达、灵敏,并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赢得别人的尊重与赞赏。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要关注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学做有心人,争做有心事。
大家都知道“校园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道理,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争着为校园增光添彩的并不多。对于低年级孩子而言,老师教育管理的疏忽会让孩子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很漠然,不关心,不关注,事事处处都与自己无关。在我们教室门口有一片绿化带,种植着四季宜人的花草树木,但花坛的美丽无人欣赏,却意外地成了孩子们嬉戏的乐园。下课了,热爱冒险的孩子在花坛里穿梭,有的捉迷藏,有的攀折小树,有的钻入灌木丛与小蜗牛对话……殊不知每日的穿行让原本无路的花坛踩出了新鲜的小路,遭到破坏的小树失去了原有的美丽,灌木丛里修整过的小竹枝隐患重重……如果随之践踏,任之折摇,听之喃语,这片绿化带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要遭到多少破坏,同时不知会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意外的伤害。
平日,带着孩子们亲临现场,目睹眼前的事实,思考是什么样的行为让花坛变了样?学生看到许多植过草皮的地方经过踩踏已裸露出干枯的泥土,绿化处已让泥土取而代之;原本生机勃勃的山茶树在小朋友的追逐触碰中身子残缺不整;还有一些学校专为各种植物设计的“身份牌”早就“张冠李戴”,或不知所踪了。一场“谁让花坛变了样”的讨论会就此开展,孩子们诉说着彼此的不当行为,流露出对小草、小花、小树的忏悔,体会生命的可贵。如何“回收”自己和别人的不文明行为,让花坛重返生机是小朋友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小朋友们看着花坛里横生的小路,决定给学校领导写封倡议书:能否让“小路”成为真正的小路?孩子们既想让花园恢复美丽,又不想错失与小蜗牛近距离谈心的机会,建议在裸露的泥土处铺上小石板,让花坛另辟小路,行走时不再伤害到娇嫩的花草。我们在感叹孩子学会改变的同时,不得不惊叹孩子们大胆的想法。其实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孩子的无心之过,这“过”源自于我们关注得太少,引导得太少,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错失了许多童心与创新。如果我们能经常捕捉到身边的大事、小事,让孩子眼明心亮,善于关注细节,关心身边的人和物,许多事都会得到改变。
沟通无止境,“大家来讨论”这样的交流方式可以用在许多与孩子有关的活动中,比如“课间十分钟,我们玩什么?”“怎么才能让纸飞机不被小主人遗弃?”“怎样让幸福书吧更吸引我们?”……形形色色的交流活动让一切变得可行,孩子们学会了表达自己,学会与他人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让自己积聚更多的力量,更多的智慧,并获得更多的正能量。?笸(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第二实验小学)
一、为什么害处多?
低年级那些才七、八岁的孩子,刚刚在人生的道路上起步,他们要在尝试中得到成长,在错误中获得经验。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才能让他们积累更多不断进取的经验。简简单单的一句“你不可以这样,你应该那样做。”会让许多孩子不明就里,他们中的一些孩子总是被动地接受着老师的要求,这样的孩子就成了老师的“提线木偶”,没有自己的思想,也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中规中矩,不越雷池半步,不表露心中想法,他们的思维、行为已遭到了强制性地束缚,日复一日,将来的发展空间也就可想而知了。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皮孩子”,强迫制止的话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他们一定不会把老师的话记在心里,并落实在行动,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改变自己,也根本不在乎被老师多说几次“不行!” “不准!” “不可以!”因此,所谓的“权威”对学生的成长根本没有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
另外,长期的“训化”,也让学生与老师的心灵分隔两处,在老师严厉的管教中,学生体会不到温暖,感受不到尊重,更弄不明白“为什么不可以做?”的缘由,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不再信赖,不再喜欢,不再向往,对做人做事的道理弄不清,道不明,也做不好。
难道我们真的要让孩子在简单的指示下,强制的命令中,失去自我,失去方向吗?
二、我们应该怎么做?
孩子还在成长的路上,这条路不是平坦,能直达成功的,它有许多崎岖与不平,只有让孩子们在摸索中尝试失败与成功,才能积累宝贵的成长经验。我们要做的不是凭着“一已私愿”去控制孩子,而是要让孩子们成为生活的主人,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活动中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推敲做事的准则,衡量处事的标准,并在与他人的积极互动中找寻方向,阔步前行。
1.我的事情我做主。
我们要认清每一项活动开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让他们更快乐、更健康地成长。我们要少替学生出主意,定结果,引导学生自己做出最合理、最适切的决定。
每年有各种各样的节日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儿童节、国庆节、圣诞节、元旦……孩子们都要举行班级庆祝会,大部分时候是在吃吃喝喝中度过的,他们特别喜欢这种过节方式,因为过节,孩子们终于“解禁”了!禁止带零食进校园的规矩在这一天可以被打破,小朋友们可以带自己喜欢吃的零食来教室,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聊聊,别提有多自在了!可是与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这一天学校的垃圾骤然激增,有些不文明的现象也悄然孕育而生。我们对此也感到很头痛,怎样才能让学生度过有意义的节日呢?老师截然而然地说不许再带零食来过节,还是任凭不文明现象的滋生呢?撒手不管和断然阻止都是不可取的行为,不如让学生来参与讨论:带零食还是不带零食?延续吃吃喝喝风还是寻找更好的过节方式?还是让大家既有的吃,有的玩,还过得有意义呢?
在交流的时候,老师要善于为孩子们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实话实说”氛围,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敢于把自己心里最真实的想法吐露出来,表达自己的意想。很显然让孩子们放弃“美食”,许多孩子是不乐意的,他们天真地向我诉说着自己要带哪些诱人的零食,比如:糖果、薯片、海苔、果脯、可乐……一说到吃,孩子们的眼中发射出无比的激动与兴奋。此时,不动声色的老师是最明智的,因为那个时候的孩子是最真实的,我们不加阻止,也就能了解到孩子最真实的一面。等把孩子们的“美食”都罗列出来后,让他们讨论什么样的食物最适合小朋友吃?孩子很快做出自己的判断,认为自己要交健康的“零食朋友”,杜绝与“零食敌人”为友。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知道零食是不可以经常吃的,这些美味的零食会影响我们正常的饮食,伤害我们健康的身体,学校不主张学生把零食带进校园也正是这个原因,平时要尽量少吃。接着,让孩子们讨论除了与“美食”相伴,你还想干些什么?有的说要为大家表演节目,有的说想和大家在教室一起看部有意思的电影,有的说想和大家一起玩游戏,班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赞同这种既有的吃又有的玩的庆祝形式。紧接着,抛出疑问:吃吃喝喝后遗留下来的垃圾应该怎么处理呢?大家又在议论纷纷中想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自己的垃圾自己收,每人带好垃圾袋,只留欢笑不留垃圾。
通过“大家一起来讨论”这个活动,孩子们畅所欲言,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与同学交流更合理的做法,得出大家满意的结论。这样的交际活动既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让孩子在活动中得到正确的引导,乐于接受大家的意见。细究之,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孩子的身边,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只是换了种方式,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做出正确的判断,而孩子也在春风化雨般的点拨中有所收获。
2.时时关注身边事。
我们既要学会关心自己,也要学会关心身边人,关注身边事。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中,与人交流是生存的技巧,在交流中学会关心别人、关注身边事能让一个人变得友善、豁达、灵敏,并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赢得别人的尊重与赞赏。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要关注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学做有心人,争做有心事。
大家都知道“校园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道理,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争着为校园增光添彩的并不多。对于低年级孩子而言,老师教育管理的疏忽会让孩子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很漠然,不关心,不关注,事事处处都与自己无关。在我们教室门口有一片绿化带,种植着四季宜人的花草树木,但花坛的美丽无人欣赏,却意外地成了孩子们嬉戏的乐园。下课了,热爱冒险的孩子在花坛里穿梭,有的捉迷藏,有的攀折小树,有的钻入灌木丛与小蜗牛对话……殊不知每日的穿行让原本无路的花坛踩出了新鲜的小路,遭到破坏的小树失去了原有的美丽,灌木丛里修整过的小竹枝隐患重重……如果随之践踏,任之折摇,听之喃语,这片绿化带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要遭到多少破坏,同时不知会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意外的伤害。
平日,带着孩子们亲临现场,目睹眼前的事实,思考是什么样的行为让花坛变了样?学生看到许多植过草皮的地方经过踩踏已裸露出干枯的泥土,绿化处已让泥土取而代之;原本生机勃勃的山茶树在小朋友的追逐触碰中身子残缺不整;还有一些学校专为各种植物设计的“身份牌”早就“张冠李戴”,或不知所踪了。一场“谁让花坛变了样”的讨论会就此开展,孩子们诉说着彼此的不当行为,流露出对小草、小花、小树的忏悔,体会生命的可贵。如何“回收”自己和别人的不文明行为,让花坛重返生机是小朋友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小朋友们看着花坛里横生的小路,决定给学校领导写封倡议书:能否让“小路”成为真正的小路?孩子们既想让花园恢复美丽,又不想错失与小蜗牛近距离谈心的机会,建议在裸露的泥土处铺上小石板,让花坛另辟小路,行走时不再伤害到娇嫩的花草。我们在感叹孩子学会改变的同时,不得不惊叹孩子们大胆的想法。其实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孩子的无心之过,这“过”源自于我们关注得太少,引导得太少,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错失了许多童心与创新。如果我们能经常捕捉到身边的大事、小事,让孩子眼明心亮,善于关注细节,关心身边的人和物,许多事都会得到改变。
沟通无止境,“大家来讨论”这样的交流方式可以用在许多与孩子有关的活动中,比如“课间十分钟,我们玩什么?”“怎么才能让纸飞机不被小主人遗弃?”“怎样让幸福书吧更吸引我们?”……形形色色的交流活动让一切变得可行,孩子们学会了表达自己,学会与他人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让自己积聚更多的力量,更多的智慧,并获得更多的正能量。?笸(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