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华裔美国文学创作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名家新作迭出,新作家不断涌现。华裔女作家李翊云(Yiyun Li),便是新世纪以来美国文坛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的明星。迄今为止,李翊云共出版了两部短篇小说集《千年敬祈》(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2005)、《金童玉女》(Gold Boy, Emerald Girl, 2010),和两部长篇小说《漂泊者》(The Vagrants, 2009) 、《比孤独更温暖》(Kinder Than Solitude, 2014?)。
这些作品一经出版,便频频摘得美国文坛各项大奖,受到读者的喜爱。美国评论界对她的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创作均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被称作“华裔美国文学的后起之秀”,是下一个谭恩美和哈·金,其短篇小说的创作手法更是被誉为“与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如出一辙”。
2007年,曾执导《喜福会》与《雪花与秘扇》的著名华裔导演王颖(Wayne Wang),将李翊云的短篇小说《千年敬祈》与《内布拉斯加公主》(The Princess of Nebraska)搬上了大荧幕,作家本人亲自负责剧本的改编。导演王颖更是凭借影片《千年敬祈》获得2007年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贝壳大奖。
目前,李翊云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英语系任教,主讲“创意写作”。同时担任纽约文学杂志《公共空间》(A Public Space)的编辑。她的作品已经被译成了20余种文字在欧洲、亚洲及其他一些国家出版。2013年,李翊云曾担任第五届“布克国际文学奖”评委。
屡获文坛大奖的青年作家
李翊云1972年出生于北京,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现在的生命科学学院)。1996年毕业后赴美,在爱荷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攻读免疫学博士学位。获得硕士学位后,于2002年转入爱荷华大学的作家工作室学习,获M.F.A.学位。
2003年,李翊云正式登上美国文坛,开始在《纽约客》(The New Yorker)、《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等文艺名刊上陆续发表英语短篇小说。美国文学季刊《葛底斯堡评论》(The Gettysburg Review) 夏季号发表了她的散文《那与我何干?》(What Has That to Do with Me?),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 秋季号发表她的短篇小说《不朽》(Immortality)。2004年, 李翊云荣获《巴黎评论》年度新人奖。
2005年,李翊云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千年敬祈》,先后赢得了爱尔兰的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美国笔会海明威奖(The Hemingway Foundation/PEN Award)、怀丁作家奖(Whiting Writers’ Award )、英国《卫报》新人奖(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加州新人图书奖(California Book Award for First Fiction)等多项大奖。2010年,长篇小说《漂泊者》获“加州图书奖”金质奖章(Gold Medal of California Book Award)。 2011年,短篇小说集《金童玉女》入围“美国杰出短篇小说奖”(Story Prize)决选名单。
2007年,时年33岁的李翊云入选英国文学杂志《格兰塔》(Granta)评出的“美国最杰出的21位青年小说家”;2010年,李翊云上榜《纽约客》“20位最值得关注的年轻作家”;同年,她成为旨在表彰社会各领域杰出人才的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Macarthur“ Genius” Grant)的获得者,赢得50万美金的奖金。鉴于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2014年,李翊云被授予“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本杰明·H·丹克斯奖”(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s Benjamin H. Danks Award)。而李翊云的作品也多次被《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选集》和《欧·亨利奖获奖短篇小说选集》收录。
关注小人物的命运
李翊云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千年敬祈》收录了《多余》(Extra)、《不朽》、《儿子》(Son)、《内布拉斯加公主》等十篇故事,以中美两国为背景。涉及的人物广泛多样,有国营企业的下岗女工,股票市场中失意的退休数学教师,内蒙插队知青的后代,有被毕业分配回老家教书的英语老师,有出国留学、在美定居、不愿让母亲知道自己是同志身份的儿子,有通过假结婚移民美国的医生,有农村莽汉,有“文革”中遭迫害的一家子等等。
第二部短篇小说集《金童玉女》则收录了一部中篇小说《仁慈》(Kindness),和《牢笼》(Prison)、《像他那样的男人》(A Man Like Him)、《老房着火》(House Fire)等八个短篇。这些故事主要以中国为背景。涵盖了单身/独身、相亲、婚外情、同性恋、代孕、失败的人际关系等多个题材,失落、悲伤的情绪似乎弥漫着整部选集,命运、孤独与创伤这三大主题也从她的上一部短篇小说集《千年敬祈》延续至今。
这些故事几乎反映了1949年以来中国的历史进程,而这些主人公均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小人物,都是历史急剧变动中的失败者和被淘汰者。可以说,李翊云的作品中没有英雄,每个人都是普通的、渺小的,不管是努力追求,还是无奈地听天由命,他们都无法逃脱共同的悲剧——对自己的命运无力掌控。 然而,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却充满了人性,不乏希望。尽管《老房着火》中的范太太所说的“那就欢迎你来到不幸与绝望的国度”,似乎一语道破这些故事中人的不幸和悲哀,李翊云笔下的这些小人物还是给读者呈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譬如《牢笼》中的两位女主人公。美籍华人宜兰是一位濒临绝望的母亲,16岁的独生女儿突遇车祸而亡,她与丈夫的世界瞬间分崩离析,人生一片灰暗。为了活下去,夫妇两人决定回国找一位代孕母亲,再要一个孩子。她与代孕母亲——农村女子芙桑——本是冷漠的交易关系,可随着两人逐渐渗透彼此的生活,她们开始将自己心底的创伤展示给对方,而两个女主人公之间也因此形成了一种温暖的、亲人般的关系。
书写不同的人生世界
作为一个生长于中国,青年时代到美国求学而后定居的新移民作家,李翊云有着天然的优势。她可以同时从局内人与局外人两种角度去审视中国和美国,自由地游走于中美文化之间。
李翊云短篇故事中的人物有两大类:中国人和华裔美国人。需要指出的是,作家笔下的华裔美国人不同于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华裔,而多是近年移民美国的华人,例如《内布拉斯加公主》中去美国读研究生的女主人公萨莎;《千年敬祈》中在美国留学,而后定居并在图书馆工作的女儿;《牢笼》中为了女儿的教育和前途,举家移民美国的宜兰夫妇等。这或许与作家本人的经历有关,显然,李翊云更熟悉这些新移民和新移民家庭的题材,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把握和刻画这类人物在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中的困惑、挣扎与取舍。
李翊云笔下有着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方面,故事是灰暗的,压抑的,每一个人物都面临着无法挣脱的这样或那样的道德困境。在历史的车轮与无情的命运的双重作用下,这些普通的人物表现出了令人绝望的无力感,人生唯剩下绵绵不绝的孤独而已。
而另一方面,世界也是明亮的、包容的、充满希望的。尽管她作品中的人物同样会陷入生活的各种困境,但最终总会有希望,总会找到出路。譬如《内布拉斯加公主》中的主人公萨莎。她离开中国前往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留学,几个月后却发现自己因之前与杨——一名北京的京剧演员——的一段短暂恋情而意外怀孕了。她不得不暂时中断学业前往芝加哥堕胎。在充满节日氛围的市中心,萨莎碰巧赶上了一年一度的感恩节游行。看着人群中一张张热情洋溢的笑脸,看着欢快的小朋友们骑坐在父亲的肩上,萨莎开始思考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在故事的结尾她意识到,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度,充满了希望和梦想,或许自己的孩子也可以在这样一个“不同”的国家开启新的生活。
李翊云笔下的人物同样告诉读者,讲一门新的语言便代表着一个新的身份,意味着一种全新的人生。《千年敬祈》中,在美国工作的女儿从小沉默寡言,不善于与人交流,也因此导致自己的婚姻破裂,生活如一潭死水。但她一旦用流畅的英文与美国朋友交谈,整个人便瞬间鲜活了起来。在来美探亲的父亲眼中,声音愉悦、讲英文的女儿“完全像个陌生人”。作家李翊云本人也有类似的感悟,她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自己从未用中文创作过任何作品,也是到了美国之后,才开始尝试用英语创作,成为了一位作家。
十年之间,新移民作家李翊云经历了一场完美的蜕变。读者在惊叹她的才华的同时也不得不钦佩她的努力。四部作品,每一部都赢得了美国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极高的评价。对于一位新进的青年作家而言,这份殊荣实属难得。李翊云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尤其擅长讲中国故事。需要读者留意的是,她的创作也在不断变化,她今后的作品或许会越来越美国化,但无论故事发生在哪个国度,李翊云关注并想要呈现的仍然是那些人性共通的地方。
这些作品一经出版,便频频摘得美国文坛各项大奖,受到读者的喜爱。美国评论界对她的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创作均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被称作“华裔美国文学的后起之秀”,是下一个谭恩美和哈·金,其短篇小说的创作手法更是被誉为“与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如出一辙”。
2007年,曾执导《喜福会》与《雪花与秘扇》的著名华裔导演王颖(Wayne Wang),将李翊云的短篇小说《千年敬祈》与《内布拉斯加公主》(The Princess of Nebraska)搬上了大荧幕,作家本人亲自负责剧本的改编。导演王颖更是凭借影片《千年敬祈》获得2007年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贝壳大奖。
目前,李翊云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英语系任教,主讲“创意写作”。同时担任纽约文学杂志《公共空间》(A Public Space)的编辑。她的作品已经被译成了20余种文字在欧洲、亚洲及其他一些国家出版。2013年,李翊云曾担任第五届“布克国际文学奖”评委。
屡获文坛大奖的青年作家
李翊云1972年出生于北京,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现在的生命科学学院)。1996年毕业后赴美,在爱荷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攻读免疫学博士学位。获得硕士学位后,于2002年转入爱荷华大学的作家工作室学习,获M.F.A.学位。
2003年,李翊云正式登上美国文坛,开始在《纽约客》(The New Yorker)、《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等文艺名刊上陆续发表英语短篇小说。美国文学季刊《葛底斯堡评论》(The Gettysburg Review) 夏季号发表了她的散文《那与我何干?》(What Has That to Do with Me?),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 秋季号发表她的短篇小说《不朽》(Immortality)。2004年, 李翊云荣获《巴黎评论》年度新人奖。
2005年,李翊云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千年敬祈》,先后赢得了爱尔兰的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美国笔会海明威奖(The Hemingway Foundation/PEN Award)、怀丁作家奖(Whiting Writers’ Award )、英国《卫报》新人奖(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加州新人图书奖(California Book Award for First Fiction)等多项大奖。2010年,长篇小说《漂泊者》获“加州图书奖”金质奖章(Gold Medal of California Book Award)。 2011年,短篇小说集《金童玉女》入围“美国杰出短篇小说奖”(Story Prize)决选名单。
2007年,时年33岁的李翊云入选英国文学杂志《格兰塔》(Granta)评出的“美国最杰出的21位青年小说家”;2010年,李翊云上榜《纽约客》“20位最值得关注的年轻作家”;同年,她成为旨在表彰社会各领域杰出人才的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Macarthur“ Genius” Grant)的获得者,赢得50万美金的奖金。鉴于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2014年,李翊云被授予“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本杰明·H·丹克斯奖”(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s Benjamin H. Danks Award)。而李翊云的作品也多次被《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选集》和《欧·亨利奖获奖短篇小说选集》收录。
关注小人物的命运
李翊云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千年敬祈》收录了《多余》(Extra)、《不朽》、《儿子》(Son)、《内布拉斯加公主》等十篇故事,以中美两国为背景。涉及的人物广泛多样,有国营企业的下岗女工,股票市场中失意的退休数学教师,内蒙插队知青的后代,有被毕业分配回老家教书的英语老师,有出国留学、在美定居、不愿让母亲知道自己是同志身份的儿子,有通过假结婚移民美国的医生,有农村莽汉,有“文革”中遭迫害的一家子等等。
第二部短篇小说集《金童玉女》则收录了一部中篇小说《仁慈》(Kindness),和《牢笼》(Prison)、《像他那样的男人》(A Man Like Him)、《老房着火》(House Fire)等八个短篇。这些故事主要以中国为背景。涵盖了单身/独身、相亲、婚外情、同性恋、代孕、失败的人际关系等多个题材,失落、悲伤的情绪似乎弥漫着整部选集,命运、孤独与创伤这三大主题也从她的上一部短篇小说集《千年敬祈》延续至今。
这些故事几乎反映了1949年以来中国的历史进程,而这些主人公均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小人物,都是历史急剧变动中的失败者和被淘汰者。可以说,李翊云的作品中没有英雄,每个人都是普通的、渺小的,不管是努力追求,还是无奈地听天由命,他们都无法逃脱共同的悲剧——对自己的命运无力掌控。 然而,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却充满了人性,不乏希望。尽管《老房着火》中的范太太所说的“那就欢迎你来到不幸与绝望的国度”,似乎一语道破这些故事中人的不幸和悲哀,李翊云笔下的这些小人物还是给读者呈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譬如《牢笼》中的两位女主人公。美籍华人宜兰是一位濒临绝望的母亲,16岁的独生女儿突遇车祸而亡,她与丈夫的世界瞬间分崩离析,人生一片灰暗。为了活下去,夫妇两人决定回国找一位代孕母亲,再要一个孩子。她与代孕母亲——农村女子芙桑——本是冷漠的交易关系,可随着两人逐渐渗透彼此的生活,她们开始将自己心底的创伤展示给对方,而两个女主人公之间也因此形成了一种温暖的、亲人般的关系。
书写不同的人生世界
作为一个生长于中国,青年时代到美国求学而后定居的新移民作家,李翊云有着天然的优势。她可以同时从局内人与局外人两种角度去审视中国和美国,自由地游走于中美文化之间。
李翊云短篇故事中的人物有两大类:中国人和华裔美国人。需要指出的是,作家笔下的华裔美国人不同于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华裔,而多是近年移民美国的华人,例如《内布拉斯加公主》中去美国读研究生的女主人公萨莎;《千年敬祈》中在美国留学,而后定居并在图书馆工作的女儿;《牢笼》中为了女儿的教育和前途,举家移民美国的宜兰夫妇等。这或许与作家本人的经历有关,显然,李翊云更熟悉这些新移民和新移民家庭的题材,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把握和刻画这类人物在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中的困惑、挣扎与取舍。
李翊云笔下有着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方面,故事是灰暗的,压抑的,每一个人物都面临着无法挣脱的这样或那样的道德困境。在历史的车轮与无情的命运的双重作用下,这些普通的人物表现出了令人绝望的无力感,人生唯剩下绵绵不绝的孤独而已。
而另一方面,世界也是明亮的、包容的、充满希望的。尽管她作品中的人物同样会陷入生活的各种困境,但最终总会有希望,总会找到出路。譬如《内布拉斯加公主》中的主人公萨莎。她离开中国前往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留学,几个月后却发现自己因之前与杨——一名北京的京剧演员——的一段短暂恋情而意外怀孕了。她不得不暂时中断学业前往芝加哥堕胎。在充满节日氛围的市中心,萨莎碰巧赶上了一年一度的感恩节游行。看着人群中一张张热情洋溢的笑脸,看着欢快的小朋友们骑坐在父亲的肩上,萨莎开始思考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在故事的结尾她意识到,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度,充满了希望和梦想,或许自己的孩子也可以在这样一个“不同”的国家开启新的生活。
李翊云笔下的人物同样告诉读者,讲一门新的语言便代表着一个新的身份,意味着一种全新的人生。《千年敬祈》中,在美国工作的女儿从小沉默寡言,不善于与人交流,也因此导致自己的婚姻破裂,生活如一潭死水。但她一旦用流畅的英文与美国朋友交谈,整个人便瞬间鲜活了起来。在来美探亲的父亲眼中,声音愉悦、讲英文的女儿“完全像个陌生人”。作家李翊云本人也有类似的感悟,她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自己从未用中文创作过任何作品,也是到了美国之后,才开始尝试用英语创作,成为了一位作家。
十年之间,新移民作家李翊云经历了一场完美的蜕变。读者在惊叹她的才华的同时也不得不钦佩她的努力。四部作品,每一部都赢得了美国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极高的评价。对于一位新进的青年作家而言,这份殊荣实属难得。李翊云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尤其擅长讲中国故事。需要读者留意的是,她的创作也在不断变化,她今后的作品或许会越来越美国化,但无论故事发生在哪个国度,李翊云关注并想要呈现的仍然是那些人性共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