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为啥叫“中学”?理由其实很多,最根本的是中学正好处于小学和大学中间;其学生无论年龄还是个头儿都不大不小,“中不溜儿”,所以叫中学生。中学生上学的学校自然就叫中学了。在我看来,中学的“中”,还可以有以下几层意思:
它是“中点”的中。中学处于孩童启蒙学习阶段(小学)之后、准备进入专业化学习(大学)之前,恰好是一个人求学生涯的中间点。按照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如果我们不考虑学前班的“抢跑式”早教(典型口号——“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也暂不考虑学业延伸到研究生阶段(因为再扩招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去读研),现有的标准求学时间是16年,即6年小学 6年中学 4年大学。照这时间看,第8~9年是求学生涯的中点,恰是初中阶段。若加上3年硕士和3年博士,总共22年,中点则在第11~12年,又恰是高中阶段。毫无疑问,求学生涯的中点是中学。中学阶段是智慧和学问积淀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对一个人智力的提升和学业的进步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学不但继承了小学的语文算术,而且开始“登堂入室”,更细致、更系统地去分科教授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和外语等课程。学生只有经历了中学这个阶段,才能在这些课程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延伸,继续接受更深更难的专业教育或应用性更强的职业教育。我在升入中学、开始学习物理、化学等课程的时候,就注意到小学的很多应用题,其实是带有应用背景的简化版的物理和化学问题。在中学阶段再次面对这些曾经靠“小聪明”搞定过的问题时,我就有了比较系统的科学原理作为基础和更便捷的数学工具,“小聪明”从此开始和人类更大的智慧接轨。
它是人生成长之“中”。在中学读书的那6年里,13岁到19岁的中学生们逐渐告别孩提时代的懵懂无知,在接收更多更丰富的外来讯息的过程中观察、理解和思考的能力不断提高,逐渐开始对各种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在这个人生的关键阶段,如何通过启发和引导,帮助中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至关重要,这是应该引起中学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关注的。
“中”字从字形上看,是“口”的中间加了长长的一竖,这就很像我们把食指竖在嘴的前面的动作所表达的意思——嘘,别出声。在中学的大部分时间里,学生都处在这种静悄悄的状态(至少20来年前我上中学时是这样),被要求不能随便说话,在近乎静默的条件下学习。这似乎与年轻人活泼好动的个性相悖,但却是静心学习必须做出的无奈选择。其实,这一竖也很不简单,不但位置很正,而且划出来也顶天立地,甚至有几分“说一不二”的架势。这种“说一不二”的信心和态度是由谁向谁表达的?是校长要求教师和学生,还是老师要求学生?再或者是学生要求家长?还是嘴里说出来的只能是一个声音、写出来的就一个标准答案?
“中”从发音上看和“种”发音相近。所以中学阶段还应该给学生们“种”下知识与智慧的“种子”。《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有这么一句话: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如何才是最适合呢?这个问题不大好回答,但我想只要把知识和智慧的种子种下去了,我们的教育应该就大有希望。
它是“中点”的中。中学处于孩童启蒙学习阶段(小学)之后、准备进入专业化学习(大学)之前,恰好是一个人求学生涯的中间点。按照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如果我们不考虑学前班的“抢跑式”早教(典型口号——“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也暂不考虑学业延伸到研究生阶段(因为再扩招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去读研),现有的标准求学时间是16年,即6年小学 6年中学 4年大学。照这时间看,第8~9年是求学生涯的中点,恰是初中阶段。若加上3年硕士和3年博士,总共22年,中点则在第11~12年,又恰是高中阶段。毫无疑问,求学生涯的中点是中学。中学阶段是智慧和学问积淀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对一个人智力的提升和学业的进步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学不但继承了小学的语文算术,而且开始“登堂入室”,更细致、更系统地去分科教授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和外语等课程。学生只有经历了中学这个阶段,才能在这些课程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延伸,继续接受更深更难的专业教育或应用性更强的职业教育。我在升入中学、开始学习物理、化学等课程的时候,就注意到小学的很多应用题,其实是带有应用背景的简化版的物理和化学问题。在中学阶段再次面对这些曾经靠“小聪明”搞定过的问题时,我就有了比较系统的科学原理作为基础和更便捷的数学工具,“小聪明”从此开始和人类更大的智慧接轨。
它是人生成长之“中”。在中学读书的那6年里,13岁到19岁的中学生们逐渐告别孩提时代的懵懂无知,在接收更多更丰富的外来讯息的过程中观察、理解和思考的能力不断提高,逐渐开始对各种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在这个人生的关键阶段,如何通过启发和引导,帮助中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至关重要,这是应该引起中学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关注的。
“中”字从字形上看,是“口”的中间加了长长的一竖,这就很像我们把食指竖在嘴的前面的动作所表达的意思——嘘,别出声。在中学的大部分时间里,学生都处在这种静悄悄的状态(至少20来年前我上中学时是这样),被要求不能随便说话,在近乎静默的条件下学习。这似乎与年轻人活泼好动的个性相悖,但却是静心学习必须做出的无奈选择。其实,这一竖也很不简单,不但位置很正,而且划出来也顶天立地,甚至有几分“说一不二”的架势。这种“说一不二”的信心和态度是由谁向谁表达的?是校长要求教师和学生,还是老师要求学生?再或者是学生要求家长?还是嘴里说出来的只能是一个声音、写出来的就一个标准答案?
“中”从发音上看和“种”发音相近。所以中学阶段还应该给学生们“种”下知识与智慧的“种子”。《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有这么一句话: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如何才是最适合呢?这个问题不大好回答,但我想只要把知识和智慧的种子种下去了,我们的教育应该就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