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论述百花齐放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slon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年客家论述出版品陆续问世,相较于过去客家论述中着墨政治的评论,己有更多符合现代题材作品出现。尽管客家出版品仍是小众,但是今年中生代的邱一帆与杨国鑫都交出了精彩的成绩单。
  邱一帆长期以来以客语写诗,极受好评,近年来也试着以客家诗文论述作为客家书写的另项起点。出生苗栗南庄,新竹教育大学台语所客语组的经历,让他一手写诗一手论述,今年出版二本评论,焦点仍关注在客语诗歌文学论集。
  杨国鑫是中学信息科系的老师,中兴大学哲学博士的经历,累积二十多年来研究客家学的成绩单,也在今年与客家歌手陈永淘等人组织民间版客家论坛——“詏馆”。每个月一回的客家活动,有别于官方组识,挑战了客家长久以来,宗族乡愁与原乡的呼喊,响应客家社会与文学中的原动力,也与客家社团强调的传统观点分道扬镳。长期关注客家事务发展,今年他交出的作品集是《詏山歌》,关注台湾歌谣的发展与文化。邱一帆和杨国鑫二位客家青年长年在家乡担任教职,长期地关怀故里,在专业创作中努力耕耘,都是论述好手。
  在今年度出版的论述,邱一帆《诗人、语言、诗歌》、《族群、语言、文学》关注重心仍以诗歌创作为出发的诗歌评论,延续他在专业进修的主题。这些年来致力于客语创作的青年诗人,一直在向前辈诗人致意,在族群语言文学的论述中,特别挑选了客家诗选,从前辈吴浊流到杜潘芳格,从中生代的黄恒秋到吟唱歌者陈永淘的客语歌词特色,都在书中尽情爬梳。
  客家山歌一直是民间诗歌传唱的历史记忆,近代诗人以现代诗或古诗体的创作,乃至于十多年前客家创作歌手的创作歌词,呈现了时代的意义。邱一帆与杨国鑫长期关注的客家诗歌论述,有系统地补白了客家诗作、山歌的时代空白,从诗歌本质、语言到思想、社会背景、文学环境的分析,都为有兴趣了解客家诗歌与山歌创作歌曲变迁提供了窗口。
  客家论述最早源于90年代客家杂志,《客家风云》等客家刊物兴起,大量的客家论述,挑战了之前狭隘的客家定调与“国语”政策,强调台湾客家本土性。
  其中多位客家大老与客家文学大家,如李乔、钟肇政与钟铁民等都是客家论述的老将。甫解严的台湾社会运动蓬勃发展,重量级的徐正光与萧新煌教授都纷纷出版过重要的客家论述,如徐正光主编《徘徊于族群和现实》(正中书局出版),有系统地阐明客家从移民史上、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与变迁的影响,书中从客家学研究到客家语言政策、客家信仰、客家人的历史战歌、与社会运动中客家人文化身份的意识之觉醒,重建台湾族群关系、重组客家符码的观点。这本论述开了前例,也在那个年代,台湾的客家人公共事务协会等团体成立,有别于传统客家联谊社、同乡会、山歌班之外的组织。
  这几位客家作者的论述曾经影响许多年轻人与非客家族群,带领重新认识现代客家印记,带动客家社会反思,回顾了面对时代变迁,形塑客家自我意识与客家社会与文化的新容貌。
  之后有越来越多论点,从客家音乐,客家文学信仰与认同、性别认同、语言、地方志研究等着眼,推动了客家论述的多元发展,在客委会成立后,甚有更多年轻学者、学生,在客家学术作品中开展出丰美的客家视角,进而丰厚了客家主题意识,推动了客家公共事务的行动力,强化出客家族群在台湾多元价值的重要性。
  2001年由邱彦贵、吴中杰合作的《台湾客家地图》(猫头鹰出版)一书,也以全新视角诠释客家印记,打破承客家血统论与客家优越感的迷思,重新以历史社会及地理的角度,带领读者发现台湾客家的丰富样貌,在地理文化与宗教习及言语宗族重新勾勒当代台湾客家分布地图,阐述福佬客、都市中的客家移民轨迹,打破了客家人的刻板印象,补充了台湾客家与其它族群在历史上的冲突、合作与文化上的互动。唤醒客家话语权,让很多客家人重新省思移民文化中的客家精神。
  相较于大陆客家出版品多以方志、民族志为主流,台湾近些年的客家论述,己经从传统方志书写,到社会学、田野调查的骨干为主。
  在过去十年间“客委会”亦大量鼓励文化工作室的田调论述,“中研院”与民间客家学研究,以及各大学客家研究所纷纷增强力道,交出了音乐、戏剧、社会建构中的客家新印记。2003年客家电视开播,增加了客家传媒的社会研究,进而增加了客家影视的诠释。2005由丘昌泰、萧新煌合编《客家族群与在地社会》(智胜出版),结合学院研究中的新兴客家议题,都是这些年台湾在客家论述出版品中,百花齐放的果实,打破昔日客家论述中单一论点与民族志地方志的视野,具有现代性的叙述。这些论著也可视为这二十年来,台湾客家精神与社会脉动的几本基础必读本。
其他文献
“2012年,苏静离开文治。”本是以这样一句开头,后来换成“2004年,苏静进入磨铁图书。”有些事,不如从头开始说。  苏静在进入磨铁图书之前,已积累了一些图书策划、编辑的经验。他做的第一本书,是自己的一本画册《吉姆苏漫画档案》。2003年,苏静离京在家躲避“非典”。因为无聊,随意涂鸦了几百张画作,朋友看到这些意兴之作,建议他付梓出版。后来果真有出版商愿意出版这本画册,苏静还包下了设计、制作部分的
期刊
传统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传统出版社新媒体部门的总编辑、科技公司出身的电子出版商,我们将之前对三位的单独采访,模拟成对谈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他们对电子出版现况的思考。  陈颖青:台湾资深出版人、主持“数位内容推进实验室”, 猫头鹰出版社社长  黄锫坚:中信出版社数字传媒中心总编  胡晓东:多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书香:传统出版社参与电子书的出版,遇到的困难都有哪些?  
期刊
“对于南方的乡愁、南方的憧憬、南方的爱恋,是我一生永不改变的事。”日本昭和时期小说家中村地平(1908~1963)在他三十三岁那年(1941)出版《台湾小说集》后记里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早自少年时代开始,中村地平已然深受佐藤春夫(1892~1964)书写殖民地(台湾)小说的影响,而对南方怀有强烈憧憬。大正十五年(1926),他终于一偿宿愿,首次渡海来台、入台北总督府高等学校就读,在这岛上蕴育着
期刊
基本上,这个专题不是为了给独立漫画下定义或梳理历史发展。虽然,定义是它首先要处理的问题。  “独立漫画一般指‘个体户’式的漫画创作,由漫画家本人独力担当故事编写及漫画绘制,不主张分工绘制,有时甚至兼顾出版和发行宣传。相比市面上广泛流通的武打漫画或日本漫画,独立漫画更讲求创作者个人关注的题材以及个人化的美学实践,自成系统。”这是香港漫画家欧阳应霁和智海所下的定义。由此出发,可以拉出不同的坐标,从而看
期刊
基本上,这个专题不是为了给独立漫画下定义或梳理历史发展。虽然,定义是它首先要处理的问题。  “独立漫画一般指‘个体户’式的漫画创作,由漫画家本人独力担当故事编写及漫画绘制,不主张分工绘制,有时甚至兼顾出版和发行宣传。相比市面上广泛流通的武打漫画或日本漫画,独立漫画更讲求创作者个人关注的题材以及个人化的美学实践,自成系统。”这是香港漫画家欧阳应霁和智海所下的定义。由此出发,可以拉出不同的坐标,从而看
期刊
“如果某些讯息在古老时代幸存下来了,那在当下这个时空就没有淘汰它的机制了,所以‘它’就会接近永恒……”黄子钦在他的某一篇工作心得中如是说。  他的《PLAY·纸标本》封面上,是一个封存了纸页的晶柱,折射出灵动的光芒。书中收录了他所设计过的68本书的立体结构和工作心得,这些原本出现在书市上的出版品,都已经过去了,现在又重新回来。在新书期越来越短的当下,它们所存在过的时间,或许也堪称“古老”了。  而
期刊
以“自己的看法”为书名,想必有许多人所不能言、独排众议的观点。然而不是,这只是书中一个篇名,用为书名而已。  所谓独排众议,指的是有一己之见,不从俗,不附庸,且阐释意念,让人省思,有所领悟,甚至于改变了既有想法。但不是偏见,更非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  近年来不时可见翻案文字,在网络,在出版品,尤其历史书写更多,却很难翻案成功,原因在于证据不足,作者下笔轻率,含沙射影有之,断章取义有之,令人怀疑徒为
期刊
天底下再也没有比人更矛盾的物种!  爱狗人士对于吃狗肉者深恶痛绝,然而,他自己可能天天都大鱼大肉,吃着同样名为“动物”的肉。  大部分人认为斗牛、斗鸡是很惨忍的竞赛,希望停办或立法禁止,然而,比起工业化畜养的牛鸡,竞赛用的牛鸡们在驯养的过程中活得比工业化畜牧场的牛鸡好,吃得好睡得好,寿命也更长。为什么我们能够忍受工业畜牧方式的残忍,却无法接受斗牛斗鸡?  环保人士不能接受动物实验制作的化妆品与保养
期刊
千禧年前,香港独立漫画早已默默耕耘。有较小众的如利志达的《同门少年》、独立漫画杂志《退地》和《曱甴》等。亦有在报刊刊载的温馨小品,如草日的普普阿三、麦家碧的麦兜等。同时,香港的政治漫画人亦在纸媒上努力躬耕,以漫画讽刺时弊,尊子、马龙等都是大家熟识的名字。  进入21世纪,香港的独立漫画人更是集百家之大乘:他们既如实验漫画,尝试各种形式和语言上的突破和实验;亦具本土意识、人文关怀,他们吸取政治漫画的
期刊
提起“港漫”,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龙虎门》、《风云》、《中华英雄》等武打漫画,这是除日漫以外,曾经在港台地区一纸风行的类型漫画。它们通过期刊的操作模式和独特的发行渠道(报摊),占有漫画市场成年读者的绝大份额,是当年香港本土漫画的主流。旧派港漫的黄金时代(1980年代),黄玉郎、马荣成等创立漫画公司,流水线作业大量生产,一本漫画从创意、构图、绘制脚本到上色、补白和发行,由不同部门不同的人依次完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