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武舞创编是在舞台上以武术与舞蹈相结合的基础之上加上音乐、舞台、道具、服装的配合加上表演者的技术,逐渐形成了其自己相对独特的价值,成了观众所喜欢的欣赏对象。本文以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学生为背景对其进行分析,在日趋竞争激烈的武术市场下,我系树立“术业专攻,武舞结合,培养创新能力”的思想,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生进行创新培养理念,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的武术人才的培养进行研究,具有广大而深远的意义。
1 引言
中武术与舞蹈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风格不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了武舞结合的说法,更是源源不断的滋养了中国文化对中国武术,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有分有合,有聚有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不断的分合聚散中,无论是“形”还是“意”都是相互交融的,武术和舞蹈在本体特点中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因为这种联系,才会将现武术与舞蹈相互融合。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武术的观赏价值日益彰显。武舞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同时更极大的促使了武术表演的发展的大变革。武术与舞蹈的结合已经成为了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从而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武舞创演能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对成都体育学院武舞创编的发展展开具体分析,在日趋竞争激烈的武术人才市场这种背景下,我系树立“术业专攻,武舞结合,培养创新能力”的思想,民族传统体育专業人才进行创新式的培养理念,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的武术人才的培养进行研究,具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武舞文化溯源以及“武舞创编”观念的提出
武术与舞蹈同出一辙
“源”,顾名思义,即是指的起源。在陈沛菊和乔凤杰的论《武术和舞蹈》一文中,《山海经·海外西经》里“刑天与帝搏”和“帝舞”来阐述武术与舞蹈具有同源性,尽管这些具有浓厚色彩的神话并不能作为衡量武术和舞蹈的依据,它却将人们的思维禁锢至此。从中国的文化史上可以看出,“武”与“舞”是通用的,“武舞同源”已被史学家们所证实。事实上,武术与舞蹈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宗教意识和社会劳动。 “武”主要是以人为主体的攻防守动作的情景再现;“舞”则主要是以野兽为主体的动作神态以及生产劳动动作的模仿,它们都是一种动作模仿的形态,是一个常规的形式表达武(舞)内心情感。最初的来源是第一个武术和舞蹈融合。
武术与舞蹈的结合
舞蹈与武术套路演练的特征具有相似之处,这也是二者相交融的必要条件。从艺术表现形式的角度来看,它们在审美功能上呈现出别具新材的的姿态美、造型美、形式美。武术表演和舞蹈表演在演练风格上共同追求的是不断创革故鼎新。都是通过肢体的语言和神态、体态的变化来表达动作意境,展示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视觉效果上的美感,也给人们带来回味无穷的美悦境界。舞蹈和武术的结合作为神韵的语言,肢体的语言,有着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武舞创演”理念的提出
武舞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具体形式的武术作为娱乐,从原来的平方性能对剧院,舞台,电影和电视节目,被人喜欢的艺术表现,独特型广大舞蹈编排,形成,戏曲将武术,对合理巧妙结合杂技等艺术元素,与武术技术含量,造型,舞台表演的舞台背景,舞台调度,场景结构,工作安排的框架,音乐和其他许多元素,构成一个完整的舞台表演艺术。本发明可以突出武术的本质,也反映了舞台表演的艺术价值。这种完美的结合,为武术新的展览空间,以促进武术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武舞创演”培养途径
大力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力度,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根据08版培养方案,重新制定了富有创新性的培养方案,突显出民族传统体育的国家级特色专业《武术》课程特色,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应用。不断挖掘校本特色、地域武术文化内容,以郑怀贤武学体系,巴蜀武术、峨眉武术等内容为依托,引导学生不断拓展知识面,为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以所接触的武术素材,进行武术技术、套路的创新等,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基。
探寻武术和舞蹈同为人类身体运动艺术的契合点,以武舞为特色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力。“武”、“舞”同源,武术的一些拳种和舞蹈一样同样是在一定的场景下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如猴拳,夜行刀等。不同之处主要在动作的表现手法上,舞蹈比武术更为艺术化,难以表达武术的攻防技击特性。把两种不同项目的元素通过不断的创新融合在一起,就形成的一种新的形式—武舞。在过去几年里,学生的反复的实践,就是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过程。
建立教研室、学管办和艺术老师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科研团队
在掌握共性的知识技能的情况下,要以地域特色和校本特色为主。结合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各大院校的经验、教训,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应该增设《武术演艺与创编》、《舞蹈基础》等课程。注重教学组织环节,在课中,以图片、文字说明以及视频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学生的武术演艺与创编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等方式,并营造一个师生同台演艺的良好氛围,使学生能跟上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需求,努力成为武舞结合的创新性人才。
建立实习、实训平台,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高度重视实践运用环节,进行校企合作,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独具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体系,并根据市场对武舞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我系与成都演艺集团,青城文化集团建立合作关系,达到合作培养人才,促进双赢目的;建立了结构合理、实施有效的教师指导队伍,引导学生进行武舞艺术创编,舞台设计等,实时监控培养方案的实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了长期的人才市场信息反馈体系,通过就业市场的调查和对实习生,用人单位需求现状,以及毕业校友进行长期有效地跟踪,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满足社会对武术艺术人才的需求。
3 培养学生武舞创演能力,适应市场需求
“学校是传承人类知识的专门场所,武术的继承和发扬绝对不能轻视学校阵地的战略作用”。目前,我国体育院系武术专业并没有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是沿用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模式对学生“统一”培养,培养出真正的学生近似“千人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们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一专多能”、“高素质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也应有新的内涵。为培养适应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须立足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创新人才培养。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武舞创演能力的培养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使之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有利于整合资源,扩大学生的就业面,且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 中国武术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2]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 武术文化知识手册[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3]常任侠. 中国舞蹈史话[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4]王克芬. 中国古代舞蹈史话[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5] 姬瑞敏. 武舞结合——武术表演舞台化的新思考[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05) .
作者简介:唐康民(1981.9-),汉族,武术套路教练员,一级教练,本科,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
1 引言
中武术与舞蹈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风格不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了武舞结合的说法,更是源源不断的滋养了中国文化对中国武术,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有分有合,有聚有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不断的分合聚散中,无论是“形”还是“意”都是相互交融的,武术和舞蹈在本体特点中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因为这种联系,才会将现武术与舞蹈相互融合。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武术的观赏价值日益彰显。武舞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同时更极大的促使了武术表演的发展的大变革。武术与舞蹈的结合已经成为了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从而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武舞创演能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对成都体育学院武舞创编的发展展开具体分析,在日趋竞争激烈的武术人才市场这种背景下,我系树立“术业专攻,武舞结合,培养创新能力”的思想,民族传统体育专業人才进行创新式的培养理念,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的武术人才的培养进行研究,具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武舞文化溯源以及“武舞创编”观念的提出
武术与舞蹈同出一辙
“源”,顾名思义,即是指的起源。在陈沛菊和乔凤杰的论《武术和舞蹈》一文中,《山海经·海外西经》里“刑天与帝搏”和“帝舞”来阐述武术与舞蹈具有同源性,尽管这些具有浓厚色彩的神话并不能作为衡量武术和舞蹈的依据,它却将人们的思维禁锢至此。从中国的文化史上可以看出,“武”与“舞”是通用的,“武舞同源”已被史学家们所证实。事实上,武术与舞蹈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宗教意识和社会劳动。 “武”主要是以人为主体的攻防守动作的情景再现;“舞”则主要是以野兽为主体的动作神态以及生产劳动动作的模仿,它们都是一种动作模仿的形态,是一个常规的形式表达武(舞)内心情感。最初的来源是第一个武术和舞蹈融合。
武术与舞蹈的结合
舞蹈与武术套路演练的特征具有相似之处,这也是二者相交融的必要条件。从艺术表现形式的角度来看,它们在审美功能上呈现出别具新材的的姿态美、造型美、形式美。武术表演和舞蹈表演在演练风格上共同追求的是不断创革故鼎新。都是通过肢体的语言和神态、体态的变化来表达动作意境,展示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视觉效果上的美感,也给人们带来回味无穷的美悦境界。舞蹈和武术的结合作为神韵的语言,肢体的语言,有着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武舞创演”理念的提出
武舞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具体形式的武术作为娱乐,从原来的平方性能对剧院,舞台,电影和电视节目,被人喜欢的艺术表现,独特型广大舞蹈编排,形成,戏曲将武术,对合理巧妙结合杂技等艺术元素,与武术技术含量,造型,舞台表演的舞台背景,舞台调度,场景结构,工作安排的框架,音乐和其他许多元素,构成一个完整的舞台表演艺术。本发明可以突出武术的本质,也反映了舞台表演的艺术价值。这种完美的结合,为武术新的展览空间,以促进武术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武舞创演”培养途径
大力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力度,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根据08版培养方案,重新制定了富有创新性的培养方案,突显出民族传统体育的国家级特色专业《武术》课程特色,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应用。不断挖掘校本特色、地域武术文化内容,以郑怀贤武学体系,巴蜀武术、峨眉武术等内容为依托,引导学生不断拓展知识面,为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以所接触的武术素材,进行武术技术、套路的创新等,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基。
探寻武术和舞蹈同为人类身体运动艺术的契合点,以武舞为特色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力。“武”、“舞”同源,武术的一些拳种和舞蹈一样同样是在一定的场景下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如猴拳,夜行刀等。不同之处主要在动作的表现手法上,舞蹈比武术更为艺术化,难以表达武术的攻防技击特性。把两种不同项目的元素通过不断的创新融合在一起,就形成的一种新的形式—武舞。在过去几年里,学生的反复的实践,就是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过程。
建立教研室、学管办和艺术老师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科研团队
在掌握共性的知识技能的情况下,要以地域特色和校本特色为主。结合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各大院校的经验、教训,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应该增设《武术演艺与创编》、《舞蹈基础》等课程。注重教学组织环节,在课中,以图片、文字说明以及视频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学生的武术演艺与创编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等方式,并营造一个师生同台演艺的良好氛围,使学生能跟上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需求,努力成为武舞结合的创新性人才。
建立实习、实训平台,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高度重视实践运用环节,进行校企合作,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独具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体系,并根据市场对武舞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我系与成都演艺集团,青城文化集团建立合作关系,达到合作培养人才,促进双赢目的;建立了结构合理、实施有效的教师指导队伍,引导学生进行武舞艺术创编,舞台设计等,实时监控培养方案的实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了长期的人才市场信息反馈体系,通过就业市场的调查和对实习生,用人单位需求现状,以及毕业校友进行长期有效地跟踪,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满足社会对武术艺术人才的需求。
3 培养学生武舞创演能力,适应市场需求
“学校是传承人类知识的专门场所,武术的继承和发扬绝对不能轻视学校阵地的战略作用”。目前,我国体育院系武术专业并没有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是沿用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模式对学生“统一”培养,培养出真正的学生近似“千人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们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一专多能”、“高素质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也应有新的内涵。为培养适应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须立足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创新人才培养。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武舞创演能力的培养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使之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有利于整合资源,扩大学生的就业面,且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 中国武术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2]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 武术文化知识手册[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3]常任侠. 中国舞蹈史话[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4]王克芬. 中国古代舞蹈史话[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5] 姬瑞敏. 武舞结合——武术表演舞台化的新思考[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05) .
作者简介:唐康民(1981.9-),汉族,武术套路教练员,一级教练,本科,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