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着节日的脚步看中国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bob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一个人知识的建构是基于它原有的生活积累在头脑中形成的认知图式,通过不断的“同化”与“顺应”,从而将新知识纳入他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笔者以为,对于当前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在生活世界所经历的一些人和事,以及通过课堂获得的一些知识是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期准备,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就要建立在学生社会生活与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其中的节日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底蕴。小学生在节日时的喜悦可能终生都不会忘记,但他们对节日知识的了解却是明显的不够。笔者结合本地节日的一些特色开发了有关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踩着节日的脚步看中国,通过“课堂——实地——课堂”的方式使学生得到了很多收获。
  一、精心设计的前期准备
  1.增加知识铺垫
  小学生涉世不深,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会碰到知识不够用的困境,为了尽可能地扫除知识障碍,也便于研究兴趣的激发,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知识的收集与积累。
  比如,在“五月端阳话屈原”这一课题的活动中,笔者并没有一开始就让学生提出相关的研究课题,而是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请教爷爷奶奶等长辈的方式先获得足够的知识铺垫。通过资料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屈原的生平,领悟了他崇高的爱国热情与报国之志。通过访问长辈,学生也加深了对端午节的一些细节了解。有了这些知识的了解,学生心中的问题不是更少了,而是更多了,而且还思考到了一定的深度:江浙人民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的先驱秋瑾吗?端午节家门口悬挂艾叶与菖蒲有助于人们身体健康吗?粽子吃了容易消化不良,我们可以怎样改进吃粽子这一传统习俗呢……一系列的研究课题,为进行有一定深度与创新意识的研究作了前期准备。
  2.精心选择主题
  (1)以学生为中心选题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去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提供范围而不提供主题,让他们通过学习增长见识,从中发现疑难问题,并经教师的点拨与引导成为一个个课题。“谈谈春节给孩子送压岁钱的习俗如何改进”“清明节祭祖如何预防火灾”“温州人过元宵的特色及原因研究”“端午节包粽子的由来”“端午节赛龙舟的由来”“中秋月饼营养成分研究及食用建议”“九九重阳节如何提高实效性的研究”“七夕节看银河话牛郎与织女”……这些课题都是由学生自己首先提出的。
  (2)注重可行性论证
  可行性论证是进行课题研究必不可少的一环,有助于避免过难或过于浅显而没有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的出现。上述学生提出的一些课题中,“端午节包粽子的由来”就显得意义不大,因为这方面的资料一看便知,没有多大的实际可操作性。而“中国人过年文化的地区差异研究”则由于范围过大,网络资料的选用比较粗线条而没有实际的生动细节可以把握,所以也不得不放弃。最终定下来的课题就相对比较实用且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
  二、“四导合一”的中期引领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主导、倡导、辅导与引导,“四导合一”的教师职责,为研究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后盾。
  1.主导学习全程
  小学生由于知识与能力的欠缺,不可能完全不要教师的帮助,很多时候,教师在关键处的引领是学生顺利开展研究的重要保障。在引导学生如何选取课题,如何写开题报告,如何进行小组分工,如何实地研究,如何写出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报告等方面,笔者都给他们作了必要的引导。只有那些学生完全能够自己完成的工作,教师才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参与。
  2.倡导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合作讨论,一起外出调查访问,共同体验研究的甘苦,分担他人的喜悦与忧愁。在“端午节赛龙舟的来历”这一研究课题中,学生尽管从网上找了一些资料,但这些资料普遍将这一来历固定为古代就有这样的活动,而且说法不一。有一个学生就大胆提出去向文史馆的专家要答案的想法。于是,教师就帮他们联系了有关部门,然后让他们分工合作:一个人拿相机,拍下采访的镜头;两个人记笔记,收集第一手的资料;另一个设计问题,并向专家咨询;还有一个人则将资料作后期汇总。最终学生们了解到:辛亥革命时秋瑾烈士的就义,使得江浙人民对先烈的纪念感情大大提高,赛龙舟由此大大兴起。
  3.辅导收集资源
  当今信息时代,资源获取的渠道比较丰富,但学生不知道如何获取,教师要支持学生主动探索,为他们对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意义建构提供方便。笔者教学生用关键词进行百度搜索,加快信息查找速度,并让家长给孩子们办图书馆借阅卡,教给学生文献检索的方法。有些学生在资源查找中得不到相关信息而心灰意冷,笔者就鼓励他们换一个角度去找,引导他们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4.引导情感体验
  情感与态度是学习中十分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能够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也是认知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
  (1)活动之初巧设铺垫
  我们往往通过情境创设来引导学生产生对所研究事物的探索兴趣。比如,对清明节扫墓活动的研究,笔者就出示了这样一则材料:
  2009年4月12日10时,林某在某林区上坟,因吸烟后乱扔烟蒂引发森林火灾。火场总面积320公顷,受害森林面积112公顷,损失林木蓄积1260立方米,幼树162万株。犯罪嫌疑人林某已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
  材料引发了学生对保护森林资源,改进上坟时的一些陋习的想法,也为学生铺设了参与“清明节祭祖如何预防火灾”这一课题的情感基础。
  (2)活动之中及时点拨
  我们十分关注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兴趣与情感流露。比如,在“端午节赛龙舟的来历”这一研究中,在秋瑾烈士的生平考察中,有些学生提出了秋瑾是一个女子,却要去搞男人们做的革命事业,有点不务正业的想法。笔者就让学生去查一查当时的国家形势,了解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当学生了解到,当时国内在封建统治下民不聊生,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封建统治时,他们自然而然就对巾帼英雄秋瑾多了几分敬意。
  (3)活动过后互相渲染
  活动结束时,我往往通过让学生互相交流而提升情感体验。如上文所涉及的研究,学生在对秋瑾烈士的事迹进行汇总时,将自己整理的材料在班内进行了交流,在教师的点拨下,他们的观念互相影响着,情绪在交流中相互感染着,情感在互动中升华着。由此,他们的结题报告也是“情动而辞发”,一泻千里而感人肺腑。
  三、多元化的后期评价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不仅包括对研究对象的情感,还包括对整个活动的积极投入。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研究课题的不同,研究方法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成果评价也应该体现多元化的特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人往往看到了事物的不同侧面,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也是这样。我们还可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评价理念,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开展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教师评价、小组之间的互评等多种评价形式,以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评价中吸取营养与动力。
  “踩着节日的脚步看中国”这一系列研究结束了,活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他们课堂学习提供了很多鲜活的经验,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了更大的拓展空间。活动使学生从“学会”走向了“会学”,领悟了什么是真正的学习。活动中,学生领悟到了一个人要为国家着想与为他人着想的思想,明确了平时课堂学习的目的性,激发了上进心。这次活动的成功举行也增强了我们教师在小学阶段进行综合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信心。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爱的教育。花季是如诗如梦的季节,每一颗绿色的童心都需要老师用心呵护。  又到了班级推选“德育之星”的日子了,我在班上进行了民主推荐。首先,我带着全班同学再次学习了德育内容,然后让他们对照自己和同学的情况,推选自己心中的最佳人选。一番静默之后,学生纷纷举手。我微笑着看了他们一眼,逐一请他们站起来说推选人的姓名和推荐理由,并
这几年,我执教的都是中高年级的数学。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在做数学题时,总喜欢用“脑算”,哪怕是计算数字较大的两位数乘除法或是很复杂的解决问题,他们都懒得用草稿纸去算一算、画一画,最终换来的是教师的“订正”两个字。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也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所以,我觉得培养学生善用草稿纸的习惯,可以减少和避免作业中发生的错误,大大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减轻学习负担。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善用草稿纸
美国探究教学专家萨奇曼认为,学生生来就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他们会想办法弄清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应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英语知识。  一、 营造宽松氛围,激发探究意识  心理学家指出,紧张的学习气氛制约着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口算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要重视学生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十以内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是加减法口算中的重点,更是难点,突破这一关,其他的就好办了。由于学生学习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的差异,面对同一个加法或减法的题目,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法。为了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使他们都能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课堂的重头戏,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涵养语文情怀的重要手段。纵观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我失望地发现:尽管教师使尽浑身解数地鼓励、敦促、“诱惑”学生走进文本,还是有一些学生对阅读有抵触情绪,留给教师“归来倚杖自叹息”的尴尬和无奈。  低年级的学生,简单得似一张白纸,如何让阅读走进他们
“问题学生”指的是学习成绩差,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开小差,作业不及时交,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每当教师谈论起这类学生,有的就摇头叹息,有的是满腹牢骚。于是,不少教师失去了耐心,选择了放弃。  另一方面,在这些学生的内心深处也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好的学生,成为教师喜欢的好孩子。他们自己也曾经一次又一次地下决心,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奋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成绩总是上不去,于是就讨厌学习。当然,问题学生也并不是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素质。同时,作业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我们去关注,而不能只是机械式的操作。那么,如何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体现以人为本呢?  一、丰富多彩——趣味性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学习的兴趣,作业将不再是一种精神负担,而是乐趣。丰富多彩的作业,会提高学生完成的积极性。但这样的作业,还应该从
阅读是一个生命的底色,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最直接的方法和途径。然而,阅读有其自身的规律,它也有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没有阅读的量的积累,就没有阅读的质的飞跃。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积极拓展课外阅读,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目前,课外阅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阅读停留在布置作业的层面上,没能恰当地找准课内外阅读的切入点。我们应努力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有效融合课内外阅读的方法与策略,让书香浸
无痕式读写链接法,指在教学时,教师抓住文本带领学生通过品词品句、引读等方法体会到课文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的精妙之处,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让学生自己感悟、积累文章的语言和它们的表达方式。  这是一种“不教而教”的无痕教学手段,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的“无为而教”的教育境界。这使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两句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一、识字教学,无痕处采撷
近年来,为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学校管理引入了竞争机制,制定了绩效方案,实施了奖惩措施……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益。可在这成绩背后,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系列的措施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让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发生巨大转变,进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要知道,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既承载着人类文化传承的使命,又肩负着塑造社会发展所需要各种人才的任务。在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