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人养殖花卉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根据古籍《鸿雪缘图记》记载:在北京“花乡前后十八村,泉甘土沃,养花最宜,故居民多以种花为主” 。元代起,朝中权贵有在右安门外营建别墅的习惯。右安门外一带的花卉种植也随之兴旺起来。在草桥万柳园内养殖的花卉,为京城第一。据清代《春明梦余录》记载:“今右安门外西南,泉源涌出,为草桥河,接连丰台,为京师养花之所。”丰台区的樊家村、黄土岗、草桥、玉泉营以及马家堡、镇国寺一带,即著名的“丰台十八村”,村村种花。另一处是朝阳区的鬼王庵,以生产露地草花为主,如蝴蝶花、翠菊、矮康等。这些花卉除供应小贩肩挑走街串巷叫卖外,由生产者运至隆福寺、护国寺和白塔寺等庙会销售。从明代至清末以至解放前夕,北京的花卉栽培曾经历了极其兴旺的阶段,但也出现过时盛时衰、花农谋生不易的历史。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间花卉事业的发展,花卉养殖得到恢复。1951年花农成立了互助组。1954年草桥11户花农建立了全市第一个鲜花生产队,随后樊家村的花农建立了园艺队。1958年黄土岗人民公社成立,1959年初将全社的花队、园艺队合并为园艺大队。草桥、黄土岗、樊家村、郑王坟一带连成一片,出现了一望无际的花海,种植面积增至1800亩。温室发展到2280间,养盆花达30万盆以上,栽培花卉近40种。每年生产大量的切花、盆花和苗木,除供应首都外,还远销新疆、甘肃、河南、广东等地。 1954年,右安门外的草桥成立鲜花生产合作社。全社300多间暖洞子,全部养的是花,有茶花、扶桑、瓜叶菊、洋绣球等。就是在冬季,也依然一片花的世界。百货大楼的各种鲜花,大部分是从这里来的。单是这个社,1955年就供应了首都人民近6万盆花。
北京人爱花,对花的需求特别大,自然也就有专门养花的人和花卉市场。上世纪50年代中期,北京几大公园里,像北海、天坛、中山公园、颐和园、北京动物园,每个园子都有10至20名专门培育花卉的工人,四季不断地培养出各种各样的鲜花来,供游人欣赏。1957年,花卉工人准备拿菊花向党“七一”献礼。菊花原本要9月以后才开花。他们根据菊花光照的时间要长、受热要少的特点,白天把它放在洞子里,缩短受到太阳照射的时间,晚上搬出来,用强光的电灯照它。到“七一”那天,几乎每个公园门口同时摆出了很多种菊花。当时,72岁的刘洁园以菊艺著称,在他的花园里培育出了1000多种菊花。市面上,东城的隆福寺和西城的护国寺是花店最集中的地方。这里几十家大大小小的花店,不但贩运外来的花木,店里还附设有暖洞子和小型花圃。从杜鹃、芍药、红梅,到玉兰、茉莉、茶花,以及石榴、夹竹桃等,几乎没有买不到的。
作者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间花卉事业的发展,花卉养殖得到恢复。1951年花农成立了互助组。1954年草桥11户花农建立了全市第一个鲜花生产队,随后樊家村的花农建立了园艺队。1958年黄土岗人民公社成立,1959年初将全社的花队、园艺队合并为园艺大队。草桥、黄土岗、樊家村、郑王坟一带连成一片,出现了一望无际的花海,种植面积增至1800亩。温室发展到2280间,养盆花达30万盆以上,栽培花卉近40种。每年生产大量的切花、盆花和苗木,除供应首都外,还远销新疆、甘肃、河南、广东等地。 1954年,右安门外的草桥成立鲜花生产合作社。全社300多间暖洞子,全部养的是花,有茶花、扶桑、瓜叶菊、洋绣球等。就是在冬季,也依然一片花的世界。百货大楼的各种鲜花,大部分是从这里来的。单是这个社,1955年就供应了首都人民近6万盆花。
北京人爱花,对花的需求特别大,自然也就有专门养花的人和花卉市场。上世纪50年代中期,北京几大公园里,像北海、天坛、中山公园、颐和园、北京动物园,每个园子都有10至20名专门培育花卉的工人,四季不断地培养出各种各样的鲜花来,供游人欣赏。1957年,花卉工人准备拿菊花向党“七一”献礼。菊花原本要9月以后才开花。他们根据菊花光照的时间要长、受热要少的特点,白天把它放在洞子里,缩短受到太阳照射的时间,晚上搬出来,用强光的电灯照它。到“七一”那天,几乎每个公园门口同时摆出了很多种菊花。当时,72岁的刘洁园以菊艺著称,在他的花园里培育出了1000多种菊花。市面上,东城的隆福寺和西城的护国寺是花店最集中的地方。这里几十家大大小小的花店,不但贩运外来的花木,店里还附设有暖洞子和小型花圃。从杜鹃、芍药、红梅,到玉兰、茉莉、茶花,以及石榴、夹竹桃等,几乎没有买不到的。
作者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