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心理实验:他来到南旧金山联合学区的一所普通小学,对一至六年级共十八个班的学生进行智力测验,说是“预测儿童未来发展潜力”。然后,他并不依据测验结果,而是随机抽取了其中20%的学生,告诉这些孩子的任课教师,这些孩子的发展潜力非常大。八个月后,当再次进行同样的测验时,奇迹出现了,被说成是发展潜力大的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的,智力明显高于控制组学生,而且求知欲很强,性格活泼,敢于发言,与教师关系融洽。实验表明:被期待者在朝着期待者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这种现象,罗森塔尔借用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也有人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
罗森塔尔的实验轰动了教育界,无数教师为之欣喜若狂,以为找到了教育的真谛,纷纷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对学生大加赞美和鼓励。但不少教师在实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并没有大的改变,甚至出现优生骄傲自大、差生变本加厉的情况。皮格马利翁效应怎么不灵了呢?
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没有仔细分析罗森塔尔实验的隐性条件,模仿其形而未得其神。要让皮格马利翁效应更有效,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
1 借权威来造势。罗森塔尔用“假预测”取得“真成效”的第一个秘诀是:给谎言披上权威的外衣,让谎言像真理一样不容置疑。罗森塔尔是以大学教授、心理学家的身份进入奥克学校做实验的。实验之前还向每位教师发了一份智力量表的复印件,称该量表由哈佛大学国家科学基金会编制。实际上,它只是一种普通的非言语智力测验量表。测验完后,还煞有介事地叮嘱教师不要向学生透露结果,以免影响实验效度。罗森塔尔通过一系列动作为实验造势,使实验看起来极具权威性。事实证明,他虚构的预测果真对教师产生了强大的心理暗示,并通过教师把积极期待不经意地传递给了学生,而这正是罗森塔尔想得到的。
普通的中小学教师没有罗森塔尔那样的光环,但可以借用权威信息:一是借用心理学知识,二是借用名人事例。现代中学生崇尚科学,那就用心理学知识来包装我们的期待。学生小黄整天只知玩乐,几乎每夜玩电脑游戏到十一二点,白天上课要么睡觉,要么跟人说笑,谁都管不了。有一天,我对他说:“据我观察,你这个人智力非同一般。常人的注意力每十五分钟就会分散,而我听说你的注意力可以维持四个小时。你是不是神童目前还不能断定,但可以肯定你有着惊人的潜力J可你的成绩竟排年级倒数,这是你没把才智用到该用的地方啊。”给他贴上那骇人的“标签”后,他兴奋得两眼放光,立刻坐直了,摆出了一副读书的架势来。当然,要完全转变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还曾把一份经过改造的智力量表发给全班学生填写,两天后,我把五个学生叫到心理辅导室,对他们说:“测试结果显示,你们五人发展潜力最大。希望不要骄傲自满,要继续努力,争取三年后进东莞中学,六年后进清华北大I”其实我选这五人是另有所图:有两人一直勤奋好学,成绩在年级排前二十:有一人不大用功,性格外向,成绩中等;最后两人都无心学习、懒惰成性,成绩很差。这次谈话的目的其实在最后两人,之所以把前三人扯进来,是为了增加可信度,并让他们传话,以改变其他同学对他们的看法。谈完后,我要求他们对谈话内容保密。第二周,就有任课教师对我说,某某和某某这几天不知怎么回事,上课一点都不吵了,很认真。我窃喜皮格马利翁效应起了作用。我平时更喜欢用《伟大的笨蛋——中外名人的差生生涯》等书中的名人故事来激励学生,告诉他们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发明大王爱迪生、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文学家沈从文、政治家丘吉尔、数学家苏步青等,都曾经是别人眼中的笨蛋和差生,但他们都通过努力获得了成功。我感到,讲故事比讲大道理更能打动和激励学生。
2 凭成功来证明。罗森塔尔实验成功的另一个秘诀是实验对象年龄较小,容易受暗示。当时的实验结果显示,一二年级的学生效果最好,但高年级学生效果不是很明显。这提示我们,学生升入初中、高中后,进入心理断乳期和青春期,独立意识日益增强,自我意识逐渐形成。此时要让学生相信我们的期待是可以实现的,单凭权威已难以让学生信服,而必须给他证据。什么证据?证明他很优秀,证明他能成功的证据。但遗憾的是,事实上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成功,每次考试,总有那么些学生成绩不如人意。经常排名在前的人,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然信心满怀:但经常排名在后的人,总是品尝失败的苦酒,自我效能感低下,他凭什么相信自己将来会成功呢?诚然,如果把“成功”定义为学习能力优于别人,定义为考试成绩排在班级、年级前列,那么的确很难让大部分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因为“前列”毕竟是小部分。多年来,我们习惯于用学习成绩这一把尺子来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突出了少数尖子生,但同时也打击了一大片,致使一些学生意志消沉,最终放弃努力。
所以,必须改变评价标准,变横向為纵向,变单一为多元。变横向为纵向,就是交给每个学生一把尺子,让学生自己跟自己比,只要有进步就是成功。变单一为多元,就是抛弃以考试成绩定优劣的评价标准,从智力技能、动作技能、社交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评价学生。这样,就能让所有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进取的信心。每次月考后,我要求学生对比上次的成绩,凡有进步的,班干部为他加分,老师在班级大加表扬。没有进步的,也要写出原因,总结教训,确定下次的奋斗目标。每一天都安排专人对全体学生评分,评分项目涉及到学习、纪律、劳动、文体、卫生、礼仪、交友、品德等方方面面,任何一方面有进步都给加分。每周进步最大的个人被评为进步之星,并以喜报形式通知家长。每月按各人得分授予相应的头衔,头衔由低到高分为“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由于评价是多维的,并且在评价体系中强调了非智力方面,所以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成功人士”。这些虚拟的头衔在成人看来是可笑的,但对学生却有显著的激励作用。
3 以耐心来期待。罗森塔尔实验成功的第三个秘诀是实验周期相对较短,复测与初测时间只相隔八个月,容易坚持。而正常的中小学教育周期是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如此漫长的时间,指望教师像罗森塔尔那样,通过一次“权威的预测”,就让学生一直信心百倍、不断进步,那无异于天方夜谭。现在中小学教师普遍感到头疼的事情是转化后进生,一个班几个后进生可能要占用教师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精力。后进生有的属于思想品行不端,自私自利,目无师长,恃强凌弱,缺乏正义感和责任心;有的属于行为习惯不良,旷课上网,打架滋事,抽烟吸毒,纪律观念淡薄;有的属于学习困难,基础知识不牢,接受能力不好,厌恶学习,缺乏动力。无 论哪种,要成功转化他们,绝非一次积极期待所能解决的。事实上,转化后进生工作的反复性、持久性和艰巨性;远远超出局外人的想像。至于那些品德佳、成绩好的学生,是不是就很省事了呢?不是,他们也会不断地在学习、生活、情感等各个方面出现新问题,包括学习上进入“高原状态”停滞不前的问题,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关注和干预。
常有教师抱怨,运用积极期待激励学生,刚开始学生劲头十足,后来就渐渐疲沓懒散了。其实这正是学生的特点,这就是教育的常态。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而是心智不成熟、思想不稳定、正处在剧烈变化和发展中的人。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影响和改变学生,固然要有爱心,还特别需要有耐心,建立在爱心、理智和信念之上的坚强的忍耐之心。只有具有忍耐之心。教师才不会说“这个题目我都讲五遍了,你又做错,你怎么这么笨”。而是再次讲解和再次鼓励;不会说“上周你向我保证不打人,可今天你又犯,我不管你了”,而是再次劝导和再次期望;也不会在经历学生几次反复后,从眼神、语气和肢体上流露出“烂泥扶不上墙”的失望情绪,更不会挖苦讽刺、厉声训斥和大发雷霆。只有具有忍耐之心,才会把“真诚的谎言”重复千次万次直到它变成事实;只有具有忍耐之心,教师才能成为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用深情的爱抚和长久的期盼,等来我们每一个教育对象走向新生。
4 用合力来强化。罗森塔尔实验成功的第四个秘诀是举全体教师之力,来强化期待效应。罗森塔尔在实验之前就向全校教师宣传了实验的权威性,在所谓的测试结果出来后,又向全校所有班主任发放了班级“特殊儿童”名单,并使每个任课教师知晓本班哪些人属于“特殊儿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将全体教师的期待聚拢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家做什么事,七问最近学习情况怎么样,八问最近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
方法3:创设活动,让学生感受父母情深。如“我为爸妈做一件事”“爸爸妈妈与儿女互写信”、“采访爸爸妈妈”。“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向爸爸妈妈表达爱意:请家长参加班会,学生诵读父母的来信和自己的周记。在这些活动中,让孩子把因各种原因难以启齿的想法向父母表达出来,使学生与家长之间沟通、交融。
三、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立体网络
1 学校教育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为了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们主要从抓好班会与课堂入手,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准备充分,体现计划性、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主体性。
班会中的主题教育
例如我们于9月份开展的系列班会活动:“教师伴我成长”。在第二周,以庆教师节为主题,感受老师的爱,读懂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第三周以献给老师最好的礼物为主题,引导学生反思,明白怎样爱师。第四周教会学生方法技巧,把学生从爱师引向更广泛的“爱”,学会爱其他人,永存感恩之心。
课堂上的随机引导
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全面、深入地挖掘、展示不同学科在实现道德教育上的不同价值。
例如,一位老师教《羚羊木雕》,设计了一个问题:我把父母给的贵重木雕送给了朋友是否恰当?
学生悟道:羚羊木雕传递的是两种情感——父母亲情和同学友情;“万两黄金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求”;“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等。
2 家庭教育
建立家校、家家互动平台,探讨亲子沟通方法,提高亲子教育水平。
(1)精心准备家长会,力求达到“很有内容、很有收获”的预期效果。
(2)每学期出版一期专刊《我们》,征集家长亲子教育心得及对学校教育的建议。
(3)建立QQ群“互联心空”,家校之间、家长之间及时交流有关亲子教育话题,解决具体问题。
3 社区教育
(1)结合新课改的精神制定“社区实践活动计划”,让学生走出去。
(2)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包括家长资源)和社区文化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四、采取多种举措,使“三情”教育有序、有效
1 师生同写周记
师生同写周记,交流一周的学习、思想、生活情况,评点对己、对人、对事的看法。师生同写周记不只是班主任,还包括科任老师,在开学初班主任根据学生的特点把学生分给各科任老师。
2 建立家校聯系卡
家校联系卡能及时反映学生在家中和学校的思想、学习等情况,是家校联系的“轻骑兵”,方便、快捷、有效。每生每月不少于一次,有“亮点卡”“自省卡”等。
3 父母同写一封信
学生虽然与父母经常生活在一起,但这种细致、深入、理性的情感表达却非常少。几乎所有学生说,“这是第一次拿笔给父母写信”,“拿起笔来,梳理自己十几年来成长的足迹,发现父母的爱是如此伟大、无私”。几乎所有的家长说,这是第一次读到孩子写给自己的信,非常激动,认为孩子懂得了爱,孩子长大了!
4 评选校园之星
学校制订《“校园之星”评选条例》,设立“友爱之星”“尊师之星”“孝敬之星”等奖项,评出来后给予隆重表彰。各班参照学校评“星”条例定期(如每月一次)评选班级之星,以榜样力量带动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5 举办“读书节”
打造“书香校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学习习惯,为学生高尚情感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氛围。
开展专家讲座、名著推荐、读书征文、黑板报评比、班级图书角建设等活动。
营造“书香家庭”: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为孩子提供“四个一”:一个书房,一份杂志,一份报纸,一个拥有一定量好书的书柜。家长要定期与孩子沟通,鼓励、引领孩子读书,让他们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读书节的开展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高尚情操,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栏目编辑 张红梅
罗森塔尔的实验轰动了教育界,无数教师为之欣喜若狂,以为找到了教育的真谛,纷纷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对学生大加赞美和鼓励。但不少教师在实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并没有大的改变,甚至出现优生骄傲自大、差生变本加厉的情况。皮格马利翁效应怎么不灵了呢?
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没有仔细分析罗森塔尔实验的隐性条件,模仿其形而未得其神。要让皮格马利翁效应更有效,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
1 借权威来造势。罗森塔尔用“假预测”取得“真成效”的第一个秘诀是:给谎言披上权威的外衣,让谎言像真理一样不容置疑。罗森塔尔是以大学教授、心理学家的身份进入奥克学校做实验的。实验之前还向每位教师发了一份智力量表的复印件,称该量表由哈佛大学国家科学基金会编制。实际上,它只是一种普通的非言语智力测验量表。测验完后,还煞有介事地叮嘱教师不要向学生透露结果,以免影响实验效度。罗森塔尔通过一系列动作为实验造势,使实验看起来极具权威性。事实证明,他虚构的预测果真对教师产生了强大的心理暗示,并通过教师把积极期待不经意地传递给了学生,而这正是罗森塔尔想得到的。
普通的中小学教师没有罗森塔尔那样的光环,但可以借用权威信息:一是借用心理学知识,二是借用名人事例。现代中学生崇尚科学,那就用心理学知识来包装我们的期待。学生小黄整天只知玩乐,几乎每夜玩电脑游戏到十一二点,白天上课要么睡觉,要么跟人说笑,谁都管不了。有一天,我对他说:“据我观察,你这个人智力非同一般。常人的注意力每十五分钟就会分散,而我听说你的注意力可以维持四个小时。你是不是神童目前还不能断定,但可以肯定你有着惊人的潜力J可你的成绩竟排年级倒数,这是你没把才智用到该用的地方啊。”给他贴上那骇人的“标签”后,他兴奋得两眼放光,立刻坐直了,摆出了一副读书的架势来。当然,要完全转变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还曾把一份经过改造的智力量表发给全班学生填写,两天后,我把五个学生叫到心理辅导室,对他们说:“测试结果显示,你们五人发展潜力最大。希望不要骄傲自满,要继续努力,争取三年后进东莞中学,六年后进清华北大I”其实我选这五人是另有所图:有两人一直勤奋好学,成绩在年级排前二十:有一人不大用功,性格外向,成绩中等;最后两人都无心学习、懒惰成性,成绩很差。这次谈话的目的其实在最后两人,之所以把前三人扯进来,是为了增加可信度,并让他们传话,以改变其他同学对他们的看法。谈完后,我要求他们对谈话内容保密。第二周,就有任课教师对我说,某某和某某这几天不知怎么回事,上课一点都不吵了,很认真。我窃喜皮格马利翁效应起了作用。我平时更喜欢用《伟大的笨蛋——中外名人的差生生涯》等书中的名人故事来激励学生,告诉他们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发明大王爱迪生、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文学家沈从文、政治家丘吉尔、数学家苏步青等,都曾经是别人眼中的笨蛋和差生,但他们都通过努力获得了成功。我感到,讲故事比讲大道理更能打动和激励学生。
2 凭成功来证明。罗森塔尔实验成功的另一个秘诀是实验对象年龄较小,容易受暗示。当时的实验结果显示,一二年级的学生效果最好,但高年级学生效果不是很明显。这提示我们,学生升入初中、高中后,进入心理断乳期和青春期,独立意识日益增强,自我意识逐渐形成。此时要让学生相信我们的期待是可以实现的,单凭权威已难以让学生信服,而必须给他证据。什么证据?证明他很优秀,证明他能成功的证据。但遗憾的是,事实上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成功,每次考试,总有那么些学生成绩不如人意。经常排名在前的人,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然信心满怀:但经常排名在后的人,总是品尝失败的苦酒,自我效能感低下,他凭什么相信自己将来会成功呢?诚然,如果把“成功”定义为学习能力优于别人,定义为考试成绩排在班级、年级前列,那么的确很难让大部分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因为“前列”毕竟是小部分。多年来,我们习惯于用学习成绩这一把尺子来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突出了少数尖子生,但同时也打击了一大片,致使一些学生意志消沉,最终放弃努力。
所以,必须改变评价标准,变横向為纵向,变单一为多元。变横向为纵向,就是交给每个学生一把尺子,让学生自己跟自己比,只要有进步就是成功。变单一为多元,就是抛弃以考试成绩定优劣的评价标准,从智力技能、动作技能、社交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评价学生。这样,就能让所有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进取的信心。每次月考后,我要求学生对比上次的成绩,凡有进步的,班干部为他加分,老师在班级大加表扬。没有进步的,也要写出原因,总结教训,确定下次的奋斗目标。每一天都安排专人对全体学生评分,评分项目涉及到学习、纪律、劳动、文体、卫生、礼仪、交友、品德等方方面面,任何一方面有进步都给加分。每周进步最大的个人被评为进步之星,并以喜报形式通知家长。每月按各人得分授予相应的头衔,头衔由低到高分为“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由于评价是多维的,并且在评价体系中强调了非智力方面,所以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成功人士”。这些虚拟的头衔在成人看来是可笑的,但对学生却有显著的激励作用。
3 以耐心来期待。罗森塔尔实验成功的第三个秘诀是实验周期相对较短,复测与初测时间只相隔八个月,容易坚持。而正常的中小学教育周期是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如此漫长的时间,指望教师像罗森塔尔那样,通过一次“权威的预测”,就让学生一直信心百倍、不断进步,那无异于天方夜谭。现在中小学教师普遍感到头疼的事情是转化后进生,一个班几个后进生可能要占用教师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精力。后进生有的属于思想品行不端,自私自利,目无师长,恃强凌弱,缺乏正义感和责任心;有的属于行为习惯不良,旷课上网,打架滋事,抽烟吸毒,纪律观念淡薄;有的属于学习困难,基础知识不牢,接受能力不好,厌恶学习,缺乏动力。无 论哪种,要成功转化他们,绝非一次积极期待所能解决的。事实上,转化后进生工作的反复性、持久性和艰巨性;远远超出局外人的想像。至于那些品德佳、成绩好的学生,是不是就很省事了呢?不是,他们也会不断地在学习、生活、情感等各个方面出现新问题,包括学习上进入“高原状态”停滞不前的问题,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关注和干预。
常有教师抱怨,运用积极期待激励学生,刚开始学生劲头十足,后来就渐渐疲沓懒散了。其实这正是学生的特点,这就是教育的常态。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而是心智不成熟、思想不稳定、正处在剧烈变化和发展中的人。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影响和改变学生,固然要有爱心,还特别需要有耐心,建立在爱心、理智和信念之上的坚强的忍耐之心。只有具有忍耐之心。教师才不会说“这个题目我都讲五遍了,你又做错,你怎么这么笨”。而是再次讲解和再次鼓励;不会说“上周你向我保证不打人,可今天你又犯,我不管你了”,而是再次劝导和再次期望;也不会在经历学生几次反复后,从眼神、语气和肢体上流露出“烂泥扶不上墙”的失望情绪,更不会挖苦讽刺、厉声训斥和大发雷霆。只有具有忍耐之心,才会把“真诚的谎言”重复千次万次直到它变成事实;只有具有忍耐之心,教师才能成为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用深情的爱抚和长久的期盼,等来我们每一个教育对象走向新生。
4 用合力来强化。罗森塔尔实验成功的第四个秘诀是举全体教师之力,来强化期待效应。罗森塔尔在实验之前就向全校教师宣传了实验的权威性,在所谓的测试结果出来后,又向全校所有班主任发放了班级“特殊儿童”名单,并使每个任课教师知晓本班哪些人属于“特殊儿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将全体教师的期待聚拢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家做什么事,七问最近学习情况怎么样,八问最近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
方法3:创设活动,让学生感受父母情深。如“我为爸妈做一件事”“爸爸妈妈与儿女互写信”、“采访爸爸妈妈”。“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向爸爸妈妈表达爱意:请家长参加班会,学生诵读父母的来信和自己的周记。在这些活动中,让孩子把因各种原因难以启齿的想法向父母表达出来,使学生与家长之间沟通、交融。
三、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立体网络
1 学校教育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为了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们主要从抓好班会与课堂入手,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准备充分,体现计划性、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主体性。
班会中的主题教育
例如我们于9月份开展的系列班会活动:“教师伴我成长”。在第二周,以庆教师节为主题,感受老师的爱,读懂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第三周以献给老师最好的礼物为主题,引导学生反思,明白怎样爱师。第四周教会学生方法技巧,把学生从爱师引向更广泛的“爱”,学会爱其他人,永存感恩之心。
课堂上的随机引导
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全面、深入地挖掘、展示不同学科在实现道德教育上的不同价值。
例如,一位老师教《羚羊木雕》,设计了一个问题:我把父母给的贵重木雕送给了朋友是否恰当?
学生悟道:羚羊木雕传递的是两种情感——父母亲情和同学友情;“万两黄金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求”;“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等。
2 家庭教育
建立家校、家家互动平台,探讨亲子沟通方法,提高亲子教育水平。
(1)精心准备家长会,力求达到“很有内容、很有收获”的预期效果。
(2)每学期出版一期专刊《我们》,征集家长亲子教育心得及对学校教育的建议。
(3)建立QQ群“互联心空”,家校之间、家长之间及时交流有关亲子教育话题,解决具体问题。
3 社区教育
(1)结合新课改的精神制定“社区实践活动计划”,让学生走出去。
(2)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包括家长资源)和社区文化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四、采取多种举措,使“三情”教育有序、有效
1 师生同写周记
师生同写周记,交流一周的学习、思想、生活情况,评点对己、对人、对事的看法。师生同写周记不只是班主任,还包括科任老师,在开学初班主任根据学生的特点把学生分给各科任老师。
2 建立家校聯系卡
家校联系卡能及时反映学生在家中和学校的思想、学习等情况,是家校联系的“轻骑兵”,方便、快捷、有效。每生每月不少于一次,有“亮点卡”“自省卡”等。
3 父母同写一封信
学生虽然与父母经常生活在一起,但这种细致、深入、理性的情感表达却非常少。几乎所有学生说,“这是第一次拿笔给父母写信”,“拿起笔来,梳理自己十几年来成长的足迹,发现父母的爱是如此伟大、无私”。几乎所有的家长说,这是第一次读到孩子写给自己的信,非常激动,认为孩子懂得了爱,孩子长大了!
4 评选校园之星
学校制订《“校园之星”评选条例》,设立“友爱之星”“尊师之星”“孝敬之星”等奖项,评出来后给予隆重表彰。各班参照学校评“星”条例定期(如每月一次)评选班级之星,以榜样力量带动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5 举办“读书节”
打造“书香校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学习习惯,为学生高尚情感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氛围。
开展专家讲座、名著推荐、读书征文、黑板报评比、班级图书角建设等活动。
营造“书香家庭”: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为孩子提供“四个一”:一个书房,一份杂志,一份报纸,一个拥有一定量好书的书柜。家长要定期与孩子沟通,鼓励、引领孩子读书,让他们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读书节的开展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高尚情操,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栏目编辑 张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