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人的素质所包含的两大系统,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促进。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更应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人的素质所包含的两大系统,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促进。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更应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一、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从广义上说,凡智力因素(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统称为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人智力因素而言的。从狭义上来说,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动机、个性等。情感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具有高度的学习热情,就会如饥似渴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意志在掌握知识过程中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如果学生能有这样坚强的意志力,就能怯而不舍的功克难关,从而有效的提高学习质量。个性在学习中的作用更为突出。个性首先表现在性格上,性格是个体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它能以较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在学习中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要成功的进行语文教学,自然离不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策略
1、培养习惯,提高自身素质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既要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有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坚强的意识品质的任务。可以说,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是综合性的。叶老说过:“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经过不断学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他还说:“语文文字,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培养一种习惯。”可见,叶老早就重视“养成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也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方面。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也体现了他们具有优良的自身素质。
2、增强竞争意识,激发强烈愿望
要达到目的,必须要有强烈愿望,愿望能激励学生为了渴求的目的而去克服困难,努力奋斗。一个对目的抱着无所谓态度的人,显然不会为能否实现目的而苦恼,也不会为此而坚持不懈地努力。
在教学中,引入激励机制,增强竞争意识,是激发强烈愿望的关键。像语文课的作文竞赛、知识竞赛和辩论、朗诵、演讲等活动形式,均可达到激发学生奋发向上而不甘落后的目的。但这也要因人而异,如对成绩好的,可鼓励他写作投稿,而较差的学生则只能采用在班级办“手抄报”等形式,让其“成果”得以表现,但均可起到激励作用。
3、着力培养学生“成功型”个性
人的性格、个性,也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小在各种活动中获奖,常常受到师长的亲近、表扬,这种学生,成绩往往优秀,因为在经常获得赞许、羡慕的气氛中,学生自信心、自尊心就会得到充分发展,如未在以后遇到特别的挫折,就会形成“成功型”的性格;与之相反,从小受到师长的批评、惩罚、同伴的嘲讽,又常常在活动中失败,他就会不自觉地在感觉上认为自己笨,没出息,长此以往,便形成一种“失败型”个性。“成功型”与“失败型”个性一旦形成定势,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乃至人的一生产生很大影响。
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成功意识,培养“成功型”个性十分必要。而在语文教学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创设“成功”的环境,使所有学生经常感受到实现目标后成功的喜悦。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自己读书的习惯。语文教师应指导他们养成课前自己预习的习惯,养成有准备上课的习惯。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先要把课文看上两到三遍,自行解决字词障碍,并想想哪些问题还不理解,于无疑处生疑,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再通过课堂教学加以解决。教师对此要勤于检查、督促。这样长期坚持,逐步培养,学生就能渐渐学会主动读书,独立思考,就会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真、细心的习惯。语文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必须有脚踏实地的态度。有些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不认真咀嚼,往往浮光掠影地应付了事,因而常常一知半解,问题不少。有些学生不注意写字,字写得潦草,错别字连篇。这些粗心大意的坏习惯对学语文是极其有害的。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明白学语文尤其需要“咬文嚼字”的精神,无论阅读、识字、写字、辨词、解义、听课、说话、写文章等等都得认真、细心,决不能马马虎虎、急于求成、偷工减料,且要在语文学习全程中监督指导,严格要求学生做到。
3)、诵读积累的习惯。“腹有诗书气自华”。指导学生要重视积累,要求背诵的课文必须一丝不苟地背诵,要求去读的课外读物必须挤时间认真去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唯一手段,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背诵一些诗文,是在积累语言,也是在积淀文化,青少年时期记诵在心,一辈子受用不尽。要从认识入手,认真推荐、具体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及时辅之以鼓励与表扬,激发其阅读热情,培养其阅读课外书的爱好和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课堂学习会更加生动活泼。
当然,还有许多良好的习惯要养成,如勤于练笔、勤于思考、使用工具书等。只有全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初中语文 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人的素质所包含的两大系统,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促进。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更应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一、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从广义上说,凡智力因素(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统称为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人智力因素而言的。从狭义上来说,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动机、个性等。情感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具有高度的学习热情,就会如饥似渴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意志在掌握知识过程中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如果学生能有这样坚强的意志力,就能怯而不舍的功克难关,从而有效的提高学习质量。个性在学习中的作用更为突出。个性首先表现在性格上,性格是个体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它能以较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在学习中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要成功的进行语文教学,自然离不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策略
1、培养习惯,提高自身素质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既要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有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坚强的意识品质的任务。可以说,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是综合性的。叶老说过:“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经过不断学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他还说:“语文文字,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培养一种习惯。”可见,叶老早就重视“养成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也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方面。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也体现了他们具有优良的自身素质。
2、增强竞争意识,激发强烈愿望
要达到目的,必须要有强烈愿望,愿望能激励学生为了渴求的目的而去克服困难,努力奋斗。一个对目的抱着无所谓态度的人,显然不会为能否实现目的而苦恼,也不会为此而坚持不懈地努力。
在教学中,引入激励机制,增强竞争意识,是激发强烈愿望的关键。像语文课的作文竞赛、知识竞赛和辩论、朗诵、演讲等活动形式,均可达到激发学生奋发向上而不甘落后的目的。但这也要因人而异,如对成绩好的,可鼓励他写作投稿,而较差的学生则只能采用在班级办“手抄报”等形式,让其“成果”得以表现,但均可起到激励作用。
3、着力培养学生“成功型”个性
人的性格、个性,也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小在各种活动中获奖,常常受到师长的亲近、表扬,这种学生,成绩往往优秀,因为在经常获得赞许、羡慕的气氛中,学生自信心、自尊心就会得到充分发展,如未在以后遇到特别的挫折,就会形成“成功型”的性格;与之相反,从小受到师长的批评、惩罚、同伴的嘲讽,又常常在活动中失败,他就会不自觉地在感觉上认为自己笨,没出息,长此以往,便形成一种“失败型”个性。“成功型”与“失败型”个性一旦形成定势,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乃至人的一生产生很大影响。
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成功意识,培养“成功型”个性十分必要。而在语文教学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创设“成功”的环境,使所有学生经常感受到实现目标后成功的喜悦。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自己读书的习惯。语文教师应指导他们养成课前自己预习的习惯,养成有准备上课的习惯。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先要把课文看上两到三遍,自行解决字词障碍,并想想哪些问题还不理解,于无疑处生疑,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再通过课堂教学加以解决。教师对此要勤于检查、督促。这样长期坚持,逐步培养,学生就能渐渐学会主动读书,独立思考,就会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真、细心的习惯。语文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必须有脚踏实地的态度。有些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不认真咀嚼,往往浮光掠影地应付了事,因而常常一知半解,问题不少。有些学生不注意写字,字写得潦草,错别字连篇。这些粗心大意的坏习惯对学语文是极其有害的。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明白学语文尤其需要“咬文嚼字”的精神,无论阅读、识字、写字、辨词、解义、听课、说话、写文章等等都得认真、细心,决不能马马虎虎、急于求成、偷工减料,且要在语文学习全程中监督指导,严格要求学生做到。
3)、诵读积累的习惯。“腹有诗书气自华”。指导学生要重视积累,要求背诵的课文必须一丝不苟地背诵,要求去读的课外读物必须挤时间认真去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唯一手段,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背诵一些诗文,是在积累语言,也是在积淀文化,青少年时期记诵在心,一辈子受用不尽。要从认识入手,认真推荐、具体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及时辅之以鼓励与表扬,激发其阅读热情,培养其阅读课外书的爱好和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课堂学习会更加生动活泼。
当然,还有许多良好的习惯要养成,如勤于练笔、勤于思考、使用工具书等。只有全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