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肥皂的制作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油脂的皂化反应是高中有机化学的一个重要反应类型,是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学生若真正理解了皂化反应对学习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反应有很好的帮助。但是由于硬脂酸甘油酯的化学式复杂,学生记忆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了手工肥皂的制作介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摘 要:运用科学方法论来指导数学教学并以“目标·主体·思维” 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通过情感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预定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关键词:目标;主体;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0-044-3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
解析几何中,我们经常遇到与二次曲线中点弦问题,探索其一般情况,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定点弦方程  命题一:圆锥曲线C:f(x,y)=0的以P(a,b)为中点的弦如果存在,则其所在的直线方程为:f(2a-x,2b-y)-f(x,y)=0  证明:设弦的端点为A(x1,y1),B(x2,y2),则  x2=2a-x1y2=2b-y1  且f(x1,y1)=0f(x2,y2)=0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乘法分配律,通过“猜想—质疑—验证—归纳—应用”的方法让学生亲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以下是一位教师的教学片段。  【案例一】  1. 比赛:(分男女两组)  65×17 35×17(65 35)×17  37×41 43×41(37 43)×41  40×25 4×25(40 4)×25  8×125 80×125(8 80)×125  学生讨论,感悟到计算结果
贝卡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乐天派,在快乐的漫游途中,一直喜笑颜开。他拉着数学星玮玮讲述着他的故事,也不顾人家是喜是烦。不过,他的经历真的有趣刺激极了,不信的话就快来看看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摘要]中国各级政府在农村基础教育以及针对贫困家庭儿童的基础教育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农村贫困地区的一些贫困家庭的学生要完成义务教育仍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资金帮扶,对盐池县的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模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给予村民参与权有利于资助资金公平发放、采用教育券资助方式有利于保证资助资金有效用于教育。  [关键词]义务教育;贫困学生;资助模式;教育券  [中图分类号]G5
[摘 要]在《公司法》与《证券法》修订之前,我国管理层收购在融资问题上存在诸多法律上的限制,而随着两部法律的修订,管理层收购获得了新的融资空间。  [关键词]管理层收购;融资;法律空间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6)03—0072—03
[摘 要]通过对西安电连接器产业集群的调查分析表明,产业集群是新时期西部产业振兴、经济发展可供选择的最佳路径。那种把城市化和工业化分割开来对立起来,认为陕西乃至西部应该发展城市群而不是产业集群的观点,在理论上和實践上是站不住脚的。  [关键词]产业集群;西部;产业振兴;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124.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6)12—0072—03
摘 要:本文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条理性、敏捷性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数学;思维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74 -01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呢?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  好奇心和求知欲属于非智力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解决难点问题往往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的质量往往影响教学质量。本文从教学实例出发,结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以优化问题设计为导向来阐述“问题连续体”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应用。“问题连续体”模式来源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梅克教授的“问题连续体”理论,其基本内涵是倡导在“问题导学法”的指导下“系列的、连续的”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由封闭到开放、由一元到多元地把问题分为五个层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与大学数学衔接的桥梁,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且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從各地历年高考数学的试卷分析情况看,学生对数列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不容乐观,如2011年广东高考数学(理科卷)20题(下称问题1),全省平均得分为1.6分[1]。问题出在哪?笔者试图通过对问题1和2008年广东高考数学(理科卷)21题(下称问题2)的比较分析,讨论高考数学综合题的命题目的